论语优美经典句子摘抄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优美经典句子摘抄赏析
1. 论语经典语句赏析够好的话,一个就够
《论语》蕴含着朴素的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堪称中国人的圣经。
(一)论学篇一个人要想提升生命的价值,必须不断地增进知识和技能,而通向这一目标的道路唯有学习、摸索。
朝闻道,夕死可矣。
只要对真理、信仰有发自内心的迫切追求,什么时候追求到都会欣慰不已。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师引导的前提是什么?是学生充分准备、积极思考、产生求知的欲望,否则,教师如何启发也无济于事,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发自内心的兴趣与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与不竭的动力,事业、生活亦然。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人生还有多少时间,可以让我们静静地读几本书,听听父母的唠叨、师长的教诲呢?珍惜时间,热爱生命!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的学问造诣与人生修养,让他永远快乐,永远年轻。
(二)励志篇许多人衣食无忧,却最终一无所成;孔子穷困半生,却影响了中国两千五百年以至更远。
为何?因为孔子懂得励志:既勉励自己,又激励他人。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应有阶段性的任务和目标,同学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学业精进,全面成长!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在为理想奋斗的征途中,坚忍不拔之志比经天纬地之才更为重要。
(三)处世篇无论古今,“处世”都是一门学问,学会处世都是安身立命的必要条件,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具备的能量,既可以温暖自己,又可以照耀他人呢?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人先正己,领导、师长的表率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既然已失去了往昔,那就想办法去赢得未来吧!言必信,行必果。
这只是孔子心目中“士”的第三等标准,但要达到这个并不很高的层次对许多人来说也是考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是金子总要发光的,关键在于你是金子吗?如果不是那还等什么?快点努力增加自己的含金量!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原来辩证法早就有了。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时我们从改过自新中汲取到的财富比成功都多。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自省”事实上就是举起了自我解剖的刀,敢于自省者有大智、有大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以利器为用,人以贤友为助。
选择与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受他们的影响熏陶,自己的思想修养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四)识人篇识人确实不易,要有火眼金睛。
因为有些人善于伪装自己,在伪装的外表下,一颗什么样的心,万分难测。
但孔子其实早就告诉了我们识人的准则。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荀子说:“言无常信,唯利所在,可谓小人。
”我不禁想:人类失去诚信,世界将会怎样?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地与文采内外统一,不可或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拥有高远的智慧、良好的心态,必然襟怀坦荡;小人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必然忧愁不安。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对于许多人来说,不成人之恶就很不错了,哪里还敢苛求成人之美呢?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保持自我的人格、个性、见解与空间而非一味求同,才是真正的和谐之道。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智者思维活跃,如水般灵动;仁者品德宽厚,如山般沉稳。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为什么“仁者不忧”呢?一个仁德的人,心胸坦荡,不会为个人的得失忧虑。
但有时正因为他仁德,他才会有常人不会有的忧虑,即“先天下之忧而忧”。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临生死考验,宁可为仁义而舍弃生命。
它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正义献身,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孔子赞扬伯夷、叔齐兄弟让位,他们的行为才真正符合礼的标准。
可惜历史上更多的是手足相残的“玄武门之变”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这是孔夫子对弟子的难得褒奖。
是啊,为了理想,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人总是要有一点儿精神的!(五)述评篇《论语》表述三言两语,内容丰富多彩。
孔夫子在政治、文学、音乐等各个领域,都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思想纯正”或许也应该是现在文学创作的准则吧。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为什么中国人凡事都喜欢折中,原来中国自古就有中庸思想,就连哀与乐都不可过分。
2. 摘录《论语》中20则经典语句并扼要点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
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孔子说:“由(子路)!教给你什么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啊!”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人们谥为‘文’呢?”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因此谥他为‘文’啊!”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来思考,却没有长进,不如去学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忠实?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
3. 《论语》五十个句子赏析
《论语》五十个句子赏析: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
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翻译: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而乐于道,有钱却谦虚好礼的好。
”
子贡说:“《诗经》说:‘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又像雕刻石一样下功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孔子曰:“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来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 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翻译: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就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愁。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不逾矩。
”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耳闻的东西能融会贯通,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的准则”。
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翻译: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自己内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行为。
9、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
翻译:孔子说:“礼乐之道如果不能推行,我就乘竹筏漂浮到海外去。
跟从我的人,就只有仲由了吧?”子路听了很高兴。
孔子又说:“仲由好勇超过了我,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了。
” 1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君子总是心胸平坦宽广,小人经常忧愁悲伤。
11、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翻译: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
1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
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翻译:孔子说:“质朴多于文彩就会显得粗野,文彩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
文彩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4、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译: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1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翻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时,不要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时,不要启发他。
举出一个问题他不能因此而推举出其他三个问题,那就不要再教他了。
” 1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翻译: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1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18、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翻译: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2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翻译:曾子说:“知识分子不能没有宽阔的胸怀和刚强的毅力,因为他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而且道路遥远。
以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是很重大吗?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到死才可以停止,不是道路遥远吗?” 2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翻译: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都是需
要下功夫的。
2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 2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翻译:孔子说:“天气寒冷了,然后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落的。
” 24、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翻译:颜渊问仁是什么。
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
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
4. 论语的名句赏析
很多的: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
5. 要一句《论语》中的名句,带赏析和感悟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在上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在上者,而喜好悖逆争斗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赏析】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
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
整个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6. 《论语》句子赏析以及翻译
孔子说:“如果不是心里想了却想不明白,就不要去启发;如果不是能说却说不清楚,就不要告诉他答案;如果给学生举出一方面的例子他却不能回答出另外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就不要再教给他更多的东西了。
”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
【评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
事实上并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
受富贵。
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
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
【评析】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
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
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初(莫通暮,翻译为晚春暮春,其意为春夏之交,不是初)春的时候,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了,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小孩,在沂水中游泳,(之后)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来。
.。
7. 《论语》句子赏析以及翻译
孔子说:“如果不是心里想了却想不明白,就不要去启发;如果不是能说却说不清楚,就不要告诉他答案;如果给学生举出一方面的例子他却不能回答出另外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就不要再教给他更多的东西了。
”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
事实上并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这一章值得
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
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评析】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
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
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初(莫通暮,翻译为晚春暮春,其意为春夏之交,不是初)春的时候,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了,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小孩,在沂水中游泳,(之后)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