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尔加合唱作品《雪花》的钢琴伴奏分析及演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THE NEW VOICE OF YUE —FU (The Academic Periodical of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
[1
]:彭蕾(1981~)女,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合唱指挥系讲师。

艾尔加合唱作品《雪花》的钢琴伴奏分析及演奏
彭蕾[1]
爱德华·艾尔加(Edward William Elgar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作曲家之一,1857年6月2日出生在英国的布罗德西斯,由于他父亲是一个乐器店店主兼圣乔治教堂管风琴乐手,艾尔加在浓厚的音乐环境中成长,主要靠自学成才,尽管他往往被认为是典型的英国作曲家,他的大部分音乐影响是来自欧洲大陆,受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影响,而非英国,因此,他也感到自己不仅在音乐上还是社会上都是一个局外人。

他的音乐创作主要集中在管弦乐作品和合唱作品。

1899年,他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谜语变奏曲》出版并在伦敦首演获得成功,闻名当时的音乐界。

之后又创作了诸多个管弦乐、清唱剧、合唱作品,《雪花》是艾尔加的早期合唱作品,创作于1894年,他是根据妻子爱丽丝·艾尔加创作的励志诗歌《The snow 》谱写成.合唱作品,首演时作为女声合唱作品,伴奏由两把小提琴和一架钢琴担任,直至1909年被J ·波德尔改编成混声合唱,当今的合唱舞台上广为传唱的既是混声合唱版,多为一架钢琴担任伴奏来完成演出。

歌曲旋律优美;和声色彩变换自然;大小调转换频繁;速度、力度对比鲜明;人声与钢琴伴奏完美互动与结合贴切的表达了音乐意境,集中体现了艾尔加用细腻的音乐语汇来表达真挚的情感,表达对妻子的爱,也表现出他在合唱作品中运用了典型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合唱作品《雪花》是同主音大小调、平行关系大小调相互转换的作品,作品前奏以e 小调开始,钢琴伴奏以四个声部的织体来体现,整体音量是弱(P ),但是根音要弹得扎实到底,旋律声部略微突出,内声部十六分音符要有所控制,就像天上一片一片飘下的雪花,慢慢的从天而降的感觉。

长音B 保持的同时,三个下行的和弦做渐弱演奏,但要注意速度不要有变化,指挥、伴奏、合唱团员们在前奏音乐开始的前三小节速度都要记在心中,确保进入表演后达到人声和钢琴的完美结合。

合唱声部进入之后,钢琴伴奏由P 变成了PP ,伴奏要做到弱而不虚,必须有扎实的钢琴基本功做后盾,伴奏第7、8小节随着音乐的发展,跟
[内容提要]爱德华·艾尔加(Edward William Elgar,1857-1934),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
名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创作主要集中在管弦乐作品和合唱作品,他以《谜语
变奏曲》而闻名当时的音乐界。

《雪花》是他合唱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近年来在我
国广泛传唱,作为很多优秀合唱团的保留曲目被多次唱演。

笔者作为多次演出
实践过《雪花》的艺术指导从钢琴伴奏方面对此作品进行如下分析,作品以一架
钢琴为混声合唱伴奏版本为例。

[关键词]艾尔加/《雪花》/钢琴伴奏/演奏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16)01-0197-3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198
人声一起做渐强渐弱的调整,从第8小节开始,作曲家运用的复调的创作手法中,人声不断模进式上行,钢琴伴奏跟人声做对位、倒影式的写法,钢琴伴奏在弹奏此段落时,要注意各个声部清晰的旋律进行,就像弹奏复调作品一样,调整好不同声部的力度,此时钢琴伴奏和人声是同等重要的两个表演者,像是两者间在对话,在交流,互相呼应,此段渐慢结束在e小调的属音上,用属音作为过渡,自然地连接到下一个段落,从前面这个音乐段落里所有出现过的D音都是#D音,可以判断出此段落的调式调性是e和声小调。

从第17小节转为与前面同主音的E大调上,速度有所放慢,由开始时一拍66变成一拍52,崭新的音乐元素出现,整体线条变宽,钢琴伴奏以E大调主和弦进入,音乐色彩顿时明亮了起来,给人温暖的感觉,就像雪花就快被温暖的大地融化了一样。

钢琴伴奏的上声部旋律跟女高音声部的旋律相重叠,弹奏这里要小心控制音量和音色,乐句呼吸应该与女高音同步,音色要弹得柔美一些,尽量靠近女高音的音色,第19、20小节的八度根音#C-#G-#F-B利用延音踏板将其连接,这也是E 大调里Ⅵ-Ⅰ6-Ⅱ7-Ⅴ的传统式和声进行,演唱和演奏都要随着音乐的发展与和声的走向做情感表达的基础。

在第23小节时做渐弱、渐慢弹奏,第24小节又回到属音上,同样的属音B过渡回e小调钢琴间奏,速度恢复到作品开始的速度(Tempo I),这里的小间奏用两组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代替了前奏中的附点八分音符和一组十六分音符,第30-32小节中,左手钢琴伴奏中每小节都有切分节奏的出现,跟歌曲开始段落的第9-11小节的一个二分音符长音带三个八分音的均匀排列有所不同,在节奏上越加紧凑,音乐紧张感加强,和声的变换使作品在发展的调式上也很不稳定,这也预示了将要到来的歌曲发展段落。

第33-34小节和声矛盾冲突达到高点,第34小节后两拍到了下个段落G大调的属功能,因此,从30-34小节都是在为歌曲从e小调转到其平行关系大调(G大调)做准备。

第35小节歌曲转为G大调,跟前面的e小调在和声色彩上又一个鲜明的对比,钢琴伴奏也从复调写法变换为主调的创作手法;速度加快了很多,由一拍66变为了一拍96,伴奏音型以右手柱式八分音符和弦、左手八度二拍长根音为主要表达方式,与合唱声部形成了紧拉慢唱的效果,伴奏者同时要注意对速度的控制,不能弹奏的越来越快,要多看指挥和多听人声演唱。

虽然都是相同的和弦不断重复,但是弹奏上不能用一样的力度,避免太过生硬,一位音乐大师讲过“同音反复,必有走向”,而这里钢琴伴奏的同音反复也是要随着人声的变换、音乐动机的发展变化做不同的强弱变换处理。

从第42小节开始,同音反复的八分音符和弦换到左手来弹奏,右手做了2小节调整后,变成了十六分音符上下行琶音组成,这种伴奏音型更加增强了音乐的紧张度,人声部分按照女低-男低-女高-男高在四个声部间进行模进、反复,在第49小节时,矛盾冲突到达顶点,钢琴伴奏从这里开始做渐强,把音乐推动起来,第50小节末拍到达整个作品的高潮,作品速度恢复到最开始的一拍66,人声声部空前统一,钢琴伴奏左手速率放慢,变为四分音符,根音要弹得强壮有力;右手变成了全部是四个十六分音符下行的琶音,要弹奏的连贯流畅,像波涛汹涌般的滚滚而来,此刻的冰雪已经完全融化在温暖的阳光中。

第54小节第4拍,人声突然变弱,钢琴伴奏也要跟随合唱部分将力度减弱,从第55-58小节,整体做渐弱渐慢处理,4小节有很大的空间做速递和力度变化,因此,这个变化是一点一点的,循序渐进的,不要突然做的很过,就没有后续的变化空间了;这4小节的钢琴伴奏部分,左手八度下行音阶中,用两个同音连线把两小节的重音都省略过去了,从G到下方一个八度后的#F音,一直做渐弱和渐慢处理,直到最后停在的B音,既是后面e小调的属音上;右手从四个下行排列的十六分音符琶音变成了摇摆式的十六分琶音,由前面一拍一乐句变成了一小节一乐句,乐句变宽,气息变长,随着人声渐慢渐弱,第58小节#D和#C音看出音乐发展变化,趋于转向目前G大调平行关系小调(e小调)的连接要素。

第59小节人声主题旋律再现,但是钢琴伴奏却同前面两次主题出现时候有明显的变化,第59小节-第61小节,左手是主和弦根音及主三和弦琶音转位,右手是主三分解和弦带一个经过音#F,一小节为一个乐句,虽然这四拍弹奏四组相同的音符,随着音乐的走向发展要有不同的处理,注意在弹奏第60小节的第一个音由B变成了C,这是为了呼应合唱人声中女高声部的旋律,第61小节第四拍的第一个音也是相同的呼应合唱作用。

从第62小节-第66小节,音乐的律动感增强,伴奏写法又从主调写法过渡到复调写法,运用了倒影、模进的创作手法;和声编配上都是从两拍“属”到两拍“主”的进行,弹奏上注意第63小节的左手根音利用延音踏板延留,两拍一换踏板,并且用音后踏板将#D和E有效的连接起来;同时要注意音乐的发展走向,跟随合唱人声做出渐强、渐弱的弹奏。

从第67小节-第70小节钢琴伴奏织体由前面的十六分音符变为了八分音符,听觉上音乐有放慢拉宽,但是音乐基本拍没变,速度没变,音乐趋于平缓,在70小节时再一次停在了e小调的属音上,作为下一段落的过渡音,第71小节,第二次转到了E大调,听起来好像旋律跟前面出现过的E大调旋律相同,后面再现时,第72小节的第2拍由八分音符变成了附点八分音符,比前面第一次出现E大调旋律时候的在律动上有所加快一点,不同的歌词对比,在表达情感时应该有不同的音乐表现的,在相同乐段再现时每个指挥老师的处理也各不相同,有的人喜欢再现时比原来稍快一点,有的人却喜欢比原来更慢一点处理,这也是音乐家们二度创作的魅力之所在吧。

在第77
彭蕾:艾尔加合唱作品《雪花》的钢琴伴奏分析及演奏199小节时,钢琴伴奏突然从八分音符的速律变成了全音符带两个二分音符,并且同时做渐慢、渐弱的弹奏,整个作品到这里雪花似乎凝固了一样,人声也同时渐慢,所有演员都要看指挥老师的手势,才能配合默契,速度统一。

第78小节仍然停在属音上,但是第79小节并没有回小调,继续延留在E大调上做音乐叙述,整体速度变为比开始时的原速Tempo I慢一点点,钢琴伴奏不断地在E大调重复弹奏主题要素,三次重复弹奏在不同八度上,一个比一个低,一个比一个弱,最后伴随着微弱的人声旋律,隐隐的消失在远处。

钢琴伴奏最后这三个和弦一定要弹奏的弱而不虚,虽然手上弹奏长音和弦,速律在心中还要有的,看着指挥老师手势演奏最后两个和弦。

合唱作品《雪花》的钢琴伴奏在合唱演出实践中跟人声演唱是同等重要的,钢琴伴奏者在演出前,首先要了解作曲家及作品创作背景,仔细分析作品结构、和声布局、调式调性的转换、速度和力度的变化、伴奏织体、音型的更替。

其次,要在雄厚的钢琴技术支撑下,来弹奏作品中每一段作为独奏出现的前奏、间奏和尾奏;作品中有很多钢琴和人声“对话”的部分,多声部伴奏织体出现的段落,钢琴伴奏者都要细致的做好力度上的控制,清晰而有控制的弹奏出每一个声部的进行,与合唱声部相呼应的同时,伴奏者也要演奏出钢琴部分几个声部进行;《雪花》中的演奏、演唱力度从pp-ff,在演奏音乐起伏变化如此之大的作品的时候,注意要给自己留有力度的收放空间,在为合唱进行钢琴伴奏时,音量上和色彩变化上都与独唱伴奏有所不同,为了带动整个合唱团员们的演唱,力度上要更夸张的做出原有的力度标记,音色变换也更加丰富。

除了伴奏者对作品的处理外,同时要理解指挥对该作品的艺术感悟,钢琴伴奏者应多与指挥沟通,倾听指挥对伴奏者的特殊要求与对作品的独特处理。

最后,舞台实践时,边弹边关注指挥老师的手势,尤其是在每个变换速度和力度时候指挥老师给出的预示动作,同时,钢琴伴奏者要与合唱人声的乐句呼吸保持一致,用心聆听团员们的演唱,在指挥老师的带领下,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给听众们一个最贴切的音乐表达。

合唱作品《雪花》是艾尔加杰出的合唱经典之作,作曲家从主复调旋律创作、和声编配、调式调性的转换、速度力度的明显对比、钢琴伴奏与人声的呼应等多方面构思,创作出了这么经久不衰的作品,之所以它能在当今的合唱舞台上经常被反复唱演,得到各国音乐人、合唱人的青睐,是有道理的。

笔者从钢琴伴奏方面纵观了整部作品,从演出实践中得到的一些心得在这里与大家分享,要想得到好的舞台效果,必须对作品进行详细的剖析,深刻的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经过多次的演出实践,一次次历练和总结经验,才能达到贴切、完美的表达这部音乐作品,实践证明,好作品是经得起时间的冲刷和多次舞台实践的考验的!
参考文献:
[1](英)肯尼迪·牛津简明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张宝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