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上《8走进精彩纷呈的金属世界8.2铝和铝合金的崛起铝和铝合金》101沪科课标教案教学设计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铝和铝合金》教学设计
河北省承德县第一中学
李树环
一、教学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铝的性质之前,已经学习了钠镁的性质,为铝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金属旳通性应该能够自己归纳总结,比如物理通性:密度,颜色,导热,导电,延展性等,化学性质基本学习思路按照金属分别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反应来学习,所以本节主要内容学生都能自主学习。
本节的重点内容就是铝的三点特殊性质:即铝热反应,铝与浓硫酸的反应,铝与碱的反应。
因为是特殊性质,学生很接受,所以本节必须以实验为主,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铝的特殊性质。
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书写原理然后再进行习题演练,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铝的化学性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铝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认识铝的化学性质
(3)掌握铝与浓硫酸,强碱,某些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熟悉问题的分析,让他们学会怎样从中提炼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2)通过模拟科学家定“向爆破解”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如何分析、联想、类比、迁移、概括和总结,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自主去发现化学学习中的乐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铝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铝与碱的反应。
四、教学设计及过程
(一)铝的性质
【创设情境】
教学从“看了一场电影,大楼就没了的”新闻报道开始,老人的作为回家的标志性大楼没了,是怎么没的?观看大楼的定向爆破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猜想大楼是如何瞬间倒下又不殃及周围的建筑的?学生会提出各种假设,教师告诉学生你们的老师也能完成这宏伟的壮举,信不信?此时学生热情高涨。
「教师」演示实验“铝热反应”介绍实验装置,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探究】
1.为什么用纸漏斗而不用玻璃漏斗?
2.镁条和氯酸钾的作用?
3.工业上用铝粉还原一些金属氧化物,这类反应称为铝热反应。
“一些金属
氧化物”指的是哪些金属氧化物?
【活动探究】学生分组实验,探究铝的特殊性质
探究一:铝与浓硫酸反应。
实验过程:
1.将注射器内的浓硫酸注入到Y型管装有铝粉的一端。
(注意Y型管的倾斜度)
2.用约半分钟的时间观察铝遇浓硫酸的现象
3.将Y型管倾斜使浓硫酸缓慢地注入水中,观察现象。
4.拔下橡胶塞,迅速将气球套在Y型管的管口。
学生阅读实验流程后起立实验
分析铝与浓硫酸的反应原理
学生分组实验二:铝粉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过程:
1.将铝粉倒入盛有少量肥皂水的小烧杯中,然后将试剂瓶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全部倒入小烧杯中,观察现象。
2.
思考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并检验。
3.写出该反应的反应方程式。
【归纳总结】
「教师」铝除了有这些特殊性质外,还有同学们熟悉的其他性质,请大家用3分钟时间归纳整理铝的性质,然后将学习成果分享给大家。
「学生」学生展讲,修改学案
【迁移应用】
「教师」健康与化学,铝在人体内超标对人体是有伤害的组织学生阅读“资料卡”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
哪些铝制品要限制使用。
【当堂检测】以抢答形式出现,学生选择题号答题。
1、说明下列事实所含的化学原理
⑴常温下,可以用铝制容器贮存和运输浓硫酸。
⑵铝在空气中不像铁那样容易被腐蚀。
2、将一个铝制易拉罐内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立即用胶布严封罐口,一会儿听到罐内“咔、咔”作响,发现易拉罐变瘪,再过一会儿易拉罐又鼓起来。
⑴变瘪的原因是:
3、
除去镁粉中混有的少量铝粉,可选用下列溶液中的(
)
A
盐酸
B
稀硝酸
C
氨水
D
浓氢氧化钾溶液
4、请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金属铝溶于盐酸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铝片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日常生活中的用品都是铝合金的(主要成分是铝)。
有人用金属丝制成的清洁球擦洗铝锅,你认为这种方法恰当吗?为什么?
【板书设计】
铝和铝合金
1.铝热反应:用于定向爆破,焊接钢轨,冶炼金属
2.与浓硫酸反应:常温下铝遇浓硫酸,浓硝酸钝化
3.与碱反应:2Al+2NaOH+2H2=2NaAlO2+3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