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鼠荒地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年鼠荒地调研报告
XX县区是草原鼠害较为严重的县之一,通过几年的鼠害防治,鼠害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危害面积大,防治面积有限,鼠害的不断反弹导致草原鼠荒地面积居高不下。
根据XX省草原总站关于做好草原鼠荒地治理对策调研的通知要求(青草[2015]15号),我站组织人员开展了草原鼠荒地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XX县区草原鼠害现状
XX县区可利用草山面积131.98万亩,草原害鼠主要为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
主要分布在我县日月藏族乡、和平乡、寺寨乡、波航乡、申中乡和大华镇的草场,危害面积为85万亩,其中高原鼢鼠危害面积50万亩,高原鼠兔危害面积35万亩。
1、危害现状
高原鼠兔危害现状。
根据当年防治前调查数据显示,高原鼠兔发生面积为35万亩,危害面积为25万亩,受灾牧户约5500户。
危害区平均有效洞口86个/公顷,最高有效洞口数达到172个/公顷。
平均每公顷有鼠兔35只左右。
高原鼠兔害造成牧草损失1250万公斤,折合经济损失375万元。
高原鼢鼠危害现状。
高原鼢鼠发生面积为50万亩,危害面积为30万亩,受灾牧户约6200户。
危害区高原鼢鼠土丘数平均为148个/公顷;最高土丘数为241个/公顷,平均有鼢鼠4.4只/公顷,项目区天然草场共约有高原鼢鼠5.86万只。
高原鼢鼠危害造成牧草损失1500万公斤,折合经济损失450万元。
2、危害现状
高原鼠兔危害现状。
高原鼠兔发生面积为30万亩,危害面积为26万亩,受灾牧户约3800户,危害区最高有效洞口180个/公顷,平均每公顷有效洞口90个,平均每公顷有鼠兔39只。
高原鼠兔害造成牧草损失1300万公斤,折合经济损失390万元。
高原鼢鼠危害现状。
高原鼢鼠发生面积为50万亩,危害面积为35万亩,受灾牧户约4300户,危害区土丘数平均为155个/公顷;最高土丘数为253个/公顷,平均有鼢鼠4.9只/公顷,项目区天然草场共约有高原鼢鼠4.4万只。
高原鼢鼠造成牧草损失1750万公斤,折合经济损失525万元。
3、危害现状
高原鼠兔危害现状。
高原鼠兔发生面积为35万亩,危害面积为23万亩,受灾牧户约5000户,危害区平均有效洞口74个/公顷,最高有效洞口数达到179个/公顷。
平均每公顷有鼠兔37只左右。
高原鼠兔害造成牧草损失1150万公斤,折合经济损失345万元。
高原鼢鼠危害现状。
高原鼢鼠发生面积为50万亩,危害面积为28万亩,受灾牧户约5300户,危害区高原鼢鼠土丘数平均为136个/公顷;最高土丘数为229个/公顷,平均有鼢鼠4.1只/公顷,项目区天然草场共约有高原鼢鼠8.2万只。
高原鼢鼠危害造成牧草损失1400万公斤,折合经济损失420万元。
二、鼠害治理情况
1、防治情况:
高原鼠兔防治情况。
根据省农牧厅下达给XX县区26万亩的高原鼠兔防治任务,拨付防治经费13万元(0.5元/亩)。
鼠兔防治区为日月山至寺脑的南山草场、和平乡加牙麻等村的草场,防治所用药品为无污染无二次中毒的d型肉毒梭菌毒素,采用人工逐洞投放的方法进行大面积连片防治。
此次防治中共组织劳力347人(次),抽调专业技术和行政人员2人,投入车辆6台(次),投放d型肉毒梭菌毒素2.34万毫升,饵料2.34万公斤,经防后样方调查,平均防效达94%,通过了省级验收。
高原鼢鼠防治情况。
下达高原鼢鼠防治任务20万亩,防治经费10万元(0.5元/亩)。
利用20天时间在日月藏族乡分水岭至日月山的南山草场进行防治。
共组织民工200人,抽调技术负责人2人,技术人员3名,车辆4辆,捕鼠弓箭3600张,发放防护用品205套。
采用人工弓箭捕捉法进行防治,经过连片集中防治,全面完成20万亩防治任务,共捕捉鼢鼠5.42万只,防治效果达92%以上。
通过了省级验收。
2、防治情况
高原鼠兔防治情况。
2014下达高原属兔防治任务20万元,拨付防治经费20万元(1元/亩)。
利用15天的时间在日月山至寺脑的南山草场、和平乡加牙麻等村的草场进行防治,在春季牧草枯黄期进行防治,采用无污染无二次中毒的c型肉毒杀鼠素拌铒,人工逐洞投放法进行了鼠害防治。
防治高原鼠兔20万亩,组织民工267人,每人每天防治50亩,配备管理2人,技术人员6人,共275人,运输车4辆。
在技术人员的指导和管理的监督下,全面完成了20万亩防治任务。
灭后每公顷有效洞口数不到1个,灭效达94%以上。
高原鼢鼠防治情况。
下达高原鼢鼠防治任务20万亩,拨付防治经费20万元(1元/亩)。
利用20天时间在日月山至寺脑的南山草场;和平乡马场台,寺寨乡草原村进行防治。
共组织民工200人,抽调技术负责人1人,技术人员7名,车辆2辆,捕鼠弓箭3000张,发放防护用品210套。
采用人工弓箭捕捉法进行防治,经过连片集中防治,全面完成20万亩防治任务,共捕捉鼢鼠40432只,采用土丘系数法进行了防效检查,防治前平均土丘数为180个/公顷,平均约有鼢鼠3只/公顷,防治后平均土丘数为14个/公顷,平均约有鼢鼠0.3只/公顷以下,防治效果达到92%以上。
3、防治情况
没有下达鼠害防治任务,没有进行春季防治,出现鼠害防治断层。
由于我县草地鼠害可持续治理综合配套措施仍显滞后,而适宜害鼠繁衍孳生的退化草地尚未得到有效,已防治区域草原害鼠种群数量反弹较快,加之往年鼠害防治面积小、不能形成集中连片的综合防治、害鼠从密度较大的防治死角转移等因素的影响,我县草原鼠害面积基数仍然很大,且分布区域广,草原鼠害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三、鼠害治理模式
1、鼠害防治+草畜平衡+荒山补播
治理对象:草原鼠害
治理区域。
在主要危害地区内鼠类密度达到中度以上危害级别且地势较为平坦、开阔的区域。
技术路线。
在放牧压力大、草原中、重度退化的地区,结合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
首先应用生物毒素
防鼠,降低鼠类密度,控制鼠害;然后控制载畜量,达到草畜平衡,并在退化严重的草场进行荒山补播。
2、人工捕鼠+生物毒素+草畜平衡
治理对象:地面鼠和地下鼠混合危害区草原鼠害
治理区域。
高寒草甸草原鼠害区高原鼢鼠、高原鼠兔危害亚区为主体的地下鼠和地面鼠混合危害地区内,鼠类密度达到严重危害程度且不易于荒山补播控鼠的区域。
技术路线。
根据防治季节分别进行生物毒素防治地面鼠、人工捕捉防治地下鼠,降低鼠类密度,控制鼠害。
在放牧压力大。
草原中、重度退化的地区,实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
3、人工捕鼠+荒山补播
治理对象:地下鼢鼠危害为主的草原鼠害
治理区域:高寒草原鼠害区地下鼠(高原鼢鼠)危害地区,鼠类密度达到严重危害程度的区域
技术路线。
人工捕捉防治地下鼠,降低鼠类密度,控制鼠害。
采用鼠害地补播,恢复草原植被,创造不易形成鼠害的生态环境,控制鼠害发生。
四、防治工作特点
1、领导重视。
防治工作得到了省、市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XX县区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防治工作开始后,召开了鼠害防治现场动员大会,农牧和扶贫开发局、项目乡政府、村两委班子领导及县草原站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组织的民工参加了会议,会上各级领导就鼢鼠的危害和鼠害防治的重要性等方面做了动员讲话,使广大群众的鼠害防治积极性空前高涨。
2、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为规范鼠害防治人员操作技术,增强防范意识,提高防治效果,加强了对技术人员及参加防治人员的技术培训,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防治期间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县草原站每年抽调8名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技术培训和督促检查,三年来累计培训人员达到2000余人次,发放《XX县区草原灭鼠技术手册》4000余份,使每个民工基本掌握了弓箭的安装、使用方法及安全防护知识等,从而保证了鼠害防治的效果。
3、层层签订责任书,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和巩固防治成果。
乡各村签订了防治成果巩固责任书,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防治成果的有效巩固。
4、措施得力,效果明显。
严格坚持“连片防治、防治一片、巩固一片”的原则,在防治过程中技术人员自始至终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督查,对防治过的区域及时自查,达不到防治的继续补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建立和完善鼠害防治档案。
在这次鼠害防治工作中,我站认真收集草原鼠害防治材料,做到了图、文、表齐全,为我县做好草原保护工作收集了重要材料。
五、治理经验
1、领导重视和各部门配合是搞好鼠荒地治理的关键。
鼠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且是系统性工程,没有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协作,单靠业务部门难以组织实施,为了切实搞好这次高原鼠兔防治项目,实行
主管县长、乡长负责制,业务主管部门、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了政领导和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从组织领导、行政行为、技术措施、后勤服务等方面保证了鼠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实施。
2、宣传动员和技术培训到位是鼠荒地治理的重点。
通过各种媒体使农牧民群众认识到草原鼠害直接威胁草原业的兴衰和农牧民群众的生计,从而转变观念,提高了对保护草原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农牧民群众鼠害防治的积极性。
同时对技术人员应进行集中培训,对民工在投饵料前进行简单讲解,从而保证防治效果。
3、依靠群众是大面积开展鼠荒地治理的基础。
我县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面积的鼠害防治地方财政拿不出配套资金,农牧民自筹资金困难,以投劳为主。
农牧民为了保护自己的草场,防治鼠害积极性仍然很高。
通过大面积的鼠害防治,农牧民体验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切身利益,并积极要求今后继续进行大面积连片防治,切实保护草地生态环境和牧草资源,确保草地业可持续发展。
4、进一步推进草原生态奖励补助机制是鼠荒地治理的有效措施。
随着奖补机制的不断开展,我县131.98万亩可利用草场全部实现了草畜平衡,得以休养生息。
同时利用其多年生饲草种植项目进行鼠荒地补播,利用奖补机制绩效奖励资金进行鼠害防治,进一步遏制了鼠荒地退化,有效的恢复了草地生态环境。
5、成果巩固工作是保障鼠荒地治理效果的重要手段。
为了长期巩固鼠荒地治理成果,秋季进行复灭工作。
鼠害防治完成后,县与乡、乡与村签订成果巩固合同,按照“谁防治、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把长期巩固建设成果的责任落实到村。
具体做法是:由村草山管护会负责,按社分片,由县草原站提供弓箭,组织放牧员用弓箭随时进行捕捉,并进行监督检查,负责联系收购鼢鼠,即落实了责任,又增加了放牧员的收入,防治成果可得到长期巩固。
六、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1、依靠科技、提高草原鼠虫害防治水平。
草原鼠害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性的要求较高。
近年来,随着气候和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变,害鼠的生物学特性、生活习性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不断进行研究,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再有,单一的防治措施已不能适应鼠害防治要求,要应用综合防治的手段,不断扩大生物防治、生态治理的面积,对现有的技术进行组装配套,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和应用性,以保护草原生态为出发点,实现草原鼠害可持续治理。
2、草原鼠害防治专业化服务程度低,基础薄弱。
尽管草原鼠害防治专业体系已形成,但服务程度低,基础薄弱。
一是服务体系没有健全;二是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三是专业化服务的硬件设施没有跟上,防治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制约着草原鼠害防治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3、治理区草原分散,山大沟深,地形复杂,给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各村接壤处可能会存在死角,从而影响到防治效果。
4、防治经费不足、经费到位晚,给草原鼠害防治工作增加难度。
因受经费的限制,鼠害防治不能覆盖全部鼠害区,不能从根本上控制草原鼠害的再度发生。
经费到位晚,使防治工作安排受到影响。
5、鼠害防治项目实施出现断层,加之鼠害发生范围广、防治面积有限、不能连续防治,造成鼠害影响防效。
6、建议加大对草原鼠害防治的力度,扩大防治面积,减少业损失。
7、建议应改变体制,将草原鼠害防治经费列入预算,提早拨付或给予承诺。
使鼠害防治工作更具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