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长春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20高一下·合肥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目前我国要真正_____________地应对可能发生的超级太阳风暴及其引发的灾害,除了技术准备外,首先要在国家层面上制定一个空间天气或空间气象发展战略。

在这方面,美国已经走在前面。

2017年美国再次更新了空间天气国家战略,将空间天气灾害纳入国家防灾减灾体系,由美国各部门多机构协作,各领域行业专家共同编写预案,在灾难爆发之前制订对策。

其次还需要一颗在L1点上“为地球站岗”的卫星。

在这第一个烽火台上,美欧的SOHO 和ACE卫星为人类立下了_____________,而这两颗卫星已经老化,正在退出历史舞台。

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科学家就一直在号召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得到国际学界高度认可。

目前距上一次超级太阳风暴已经160年了,而太阳风暴造成加拿大魁北克省大停电也是30年前的事了。

按照目前科学家们关于“超级太阳风暴百年一遇”的说法来粗略计算,_____________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同样重要的是,社会各界需要对太阳风暴、空间天气灾害有足够的认知。

空间天气灾害是“难防御、可减缓”的,以当前人类的预警水平,()。

反之,如果不知道相关知识,我们在灾害来临之时就会_____________。

评估表明,对空间天气灾害的认知的不足,将是未来灾害造成损失的重要原因。

因此,空间天气知识普及和空间天气监测预警技术、空间天气灾害减缓措施同等重要。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行之有效丰功伟绩有备无患措手不及
B . 卓有成效汗马功劳未雨绸缪手足无措
C . 行之有效汗马功劳未雨绸缪措手不及
D . 卓有成效丰功伟绩有备无患手足无措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科学家就一直在呼吁发射一颗得到国际学界高度认可的类似卫星。

B . 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科学家就一直在呼吁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这种呼吁得到国际学界的高度认可。

C . 我国科学家从本世纪初开始就一直在呼吁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得到国际学界的高度认可。

D . 我国科学家从本世纪初开始就一直在呼吁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它被国际学界高度认可。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我们只有知道如何应对,才可以有效减缓空间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
B . 我们除非知道如何应对,否则就难以有效减缓空间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
C . 我们因为知道如何应对,所以可以有效减缓空间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
D . 我们只要知道如何应对,就可以有效减缓空间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1分)
2. (9分) (2020高二上·吉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的艺术崇尚空灵之美,中国古代诗学亦复如此。

空灵美作为中国古代诗作艺境的极致,占有极高的地位。

许多诗论家往往拈出一些妙语金言式的象喻和独标一格的范畴对此加以认识,诸如“镜花水
月”“神”“味”“诗无达诂”“诗不可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古代诗学着意虚无、标举空灵的审美追求。

“镜花水月”,是中国诗论史上一个常见的比喻,其渊源来自佛典,后移之论诗。

严羽说:“盛唐诗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正如屠隆所说:“诗道之所贵者,在体物肖形,传神写意,妙入玄中,理超象外,镜花水月,流霞回风,人得之解颐,鬼闻之欲泣也。

”“镜花水月”作为佛喻,移来论诗,形象地说明了诗作的审美特质:诗不必实求,应以空灵淡远为尚。

“神”,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之一。

中国诗论家言最高的审美境界,称之为“神”而不言“美”。

“神”之于诗作,往往要求诗人塑造一种神化境界。

司空图称之为“脱有形似,握手已违”“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王士祯号为“得其神而遗其形,留其韵而忘其迹”。

神的奥秘就是“空”,就是“虚”。

它之于诗作,非是诗作中的一个元素,而是从象外、言外、意外显露出来的超越性新质。

明人彭辂说:“盖诗之所以为诗者,其神在象外,其象在言外,其言在意外。

”“神”的审美特质是即形色又超形色,即感观又超感观,具有妙造自然、神超理得的空灵之美。

正可谓“无迹之迹诗始神”。

“味”,被应用于说诗论艺,就已脱离了生理层面上的形质。

孔子听了《韶》乐之后用“三月而不知肉味”来形象说明音乐动人的美感力量。

司空图要求诗味“妙在成酸之外”。

苏轼也认为“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其意在说明作为美学意义的“味”,其本身就具有“离形得似”的超越性,中国古代诗论对诗味讲究有多重之味,刘勰要求有“余味”,提出了“余味曲包”说,即要求诗作有言外之意的余味,以便达到以复意为工的境界。

司空图直接提出了“味外之旨”说,要求诗歌有味外之味,多重之味至少两重味,以至诗作有无穷之味,如“味之不
厌”“寻味不穷”“味之无极”等等。

因此“味”之于诗作,它超乎形体,总给人一种空灵通脱、深邃无穷之感。

只有这样才给审美接受者提供了一种想象创造的阔大空间。

“镜花水月”“神”“味”“诗无达诂”“诗不可解”等,虽然范畴各异,但其内在的统一性却旨归于空灵。

诗歌“以若有若无为美”,这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范式。

因此,空灵美是中国诗歌特有的诗化感觉方式,是诗歌作品所追求的极境。

(节选自李洪先《论中国古代诗歌的空灵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空灵之美不仅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追求,也是中国古代诗学追求的美学极境。

B . “镜花水月”“羚羊挂角”“空中之音,相中之色”皆可用来形容诗歌的空灵之美。

C . 因为中国古代人们信仰崇拜“神”,所以“神”也是中国诗论家言最高的审美境界。

D . “味”是中国古代诗论的又一美学标准,即含蓄蕴藉有言外之意,给人深邃无穷之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首先指出了中国诗学空灵美的特点,并概括指出古代诗论家对此特点的认识。

B . 为了说明“诗不必实求,应以空灵淡远为尚”的美学特征,作者运用了引证法。

C . 文章先总述然后分别论述,最后再次强调空灵美是中国诗歌作品所追求的极境。

D . 作者为了证明古诗中“味”的美学特征,列举了孔子“三月而不知肉味”的事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中国古代诗论家看来,诗人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以实就实,而是在于心挂无碍,以实就虚,容纳万境。

B . “镜中花,水中月”是中国诗论史上一个常见的比喻,其渊源来自老庄,后移之论诗。

现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

C . 司空图直接提出了“味外之旨”说,要求诗歌有味外之味,多重之味至少两重味,即“咸酸苦辣”之中至少有两种。

D . 空灵美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标准,随着诗歌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已经明显不适用于作为新诗评判的标准。

3.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悬在空中的河流
我们都知道,依靠浮力,船能够在水中漂浮;依靠浮力,羽毛能够随风飘浮。

然而,你听说过飞机在几万米的高空,突遇“空中河流”,竟然发生了高空漂浮现象吗?
1982年4月的一天,在冲绳岛美军那霸空军基地,有5架当时最为先进的F16战斗机升空,在1.2万米的高空做编队变化演习。

当时晴空万里,西太平洋的上空能见度非常高,可以说是高空飞行演习的最好天气。

突然间,飞机在雷达屏幕上排成“人”字形不动了!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这突然的变化惊呆了。

当时的指挥员菲尔德上校认为,一定是雷达系统出了毛病,急令雷达兵仔细检查。

经过检查,所有的雷达运转都是正常的。

也就在此时,无线电波传来了呼叫之声,飞行队队长报告:“报告指挥官,不好了,飞机的发动机突然间全部熄火了,我们的飞机像漂浮在河水之中。

四周都是水,飞机已经不受我们控制了……”话尚未说完信号就中断了,接着雷达荧屏上的飞机也消失了。

菲尔德上校目瞪口呆地坐在椅子上,这位有丰富飞行经验的空军上校突然向周围的人冒出一句话:“不!绝不可能!在1万多米的高空,滴水成冰,哪来的河水?”
最令人费解的是,这几架演习飞机当时在高空突然熄火,并未下滑,而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托住,处于高空漂浮的状态。

从驾驶员的报告中可以看出,飞机遇上了离奇的“空中河流”,漂浮在高空的水中。

这几架正在演习的战斗机就这样离奇地消失了。

“空中河流”的怪事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就曾经发生过。

1943年5月间,美国和日本的海空军在太平洋南部各岛屿之间展开激烈的拉网战。

美军的空军英雄——曾击落过多架日军零式战斗机的戈巴得里上尉,驾驶着一架侦察机在所罗门群岛一带海域侦察日军联合舰队的动向。

当戈巴得里上尉驾机飞行到大巴里尔岛的海岸线一带时,飞机突然在高空中停滞不前,一个发动机熄火,仅靠另一个发动机继续飞行着。

接着飞机开始后退,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像漂浮在水面上一样。

戈巴得里上尉惊恐万分,他认为是日军发明了最新式秘密武器,慌忙将高空所遇的情况报告给了美军基地指挥部。

指挥官命令他马上设法返航。

好在戈巴得里上尉驾驶技巧娴熟,他立即掉转头来返回了基地。

经过检查,这架飞机像受了重创,机翼开裂,机身和发动机均受到损伤。

当时高空气流稳定性良好,无任何雷雨,四周能见度又高,那么,是什么力量使飞机不能前进反而后退呢?机翼、机身、发动机为什么会遭到如此损伤呢?
唯一的解释是,飞机突遇了高空强气流形成的“空中河流”,发生了高空漂浮现象。

近几年来,美国的气象学家们运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分析后认为,形成所谓“空中河流”的原因,是空中的大气急流因地球的运转而产生的磁场变化引起的冷热交叉,形成了一股如汹涌波涛般的气流,这股强大的气流如同水流一样威力无比。

“空中河流”能够使具有强大动力的飞机倒行逆驶,或者停滞不前。

同时,它又具有强大的浮力,使飞机如同漂浮在水面上一样,还会因局部缺氧而使飞机的发动机熄火。

美国气象学家史蒂罗迈教授认为,如果所谓“空中河流”的特异现象确实存在,那么科学界应花大本钱、下大功夫来揭示其奥秘,因为如果此奥秘被揭开,那么人类将大大受益。

如今地球上最缺少的是淡水,由于缺水,大量的良田变成沙漠。

如果能运用上“空中河流”的水,那么将会使沙漠变良田,永无旱灾之忧,将会使地球成为绿色的田园……
美国的军事科学家们对此高空特异现象也很重视,他们曾建议美国政府拨专款供科学家们研究。

他们认为,谁掌握了“空中河流”的奥秘,谁就能在空中绝对称霸,再也不怕什么远程战略轰炸机、洲际弹道导弹和超现代化高速战斗机了。

因为它能使一切空中飞行物体停止运行,改变航向直到坠毁,所以美国政府再也不必花上千亿美元去研制导弹防御系统了。

(选自《知识窗》,有删改)
(1)下列选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第1段结合生活常识介绍“浮力”,介绍“空中河流”这一奇异现象,用浅显易懂的生活道理证明高空漂浮现象存在的可能性。

B . 浮力能使船在水中漂浮,能使羽毛随风飘浮,也一定能使飞机在空中飘浮。

C . 文章详细介绍美国战斗机离奇消失和二战中美军侦察机遭遇的怪事,说明“空中河流”现象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真实地存在着的,为下文科学家们的种种解释提供事实依据。

D . 美国的气象学家们对“空中河流”的原因进行了科学分析,也对前景做了预测。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菲尔德认为,在1万多米的高空不可能有河水存在,所以面对F16战斗机在雷达荧屏上消失的情况,他不相信飞机真失踪了。

B . 从驾驶员的报告看,5架F16战斗机在高空突然熄火,被无形的力量托住而没有下滑,所以才会遇上离奇的“空中河流”。

C . 尽管当前的气象科学十分发达,但面对离奇的高空漂浮现象,气象学家们还是无法做出具有说服力的圆满解释。

D . 美国政府花大本钱支持对“空中河流”奥秘的研究,渴望早日揭开奥秘,一方面造福人类,另一方面取得空中绝对称霸权。

(3)请结合文章探究“悬在空中的河流”这一标题的意蕴。

三、诗歌鉴赏 (共2题;共14分)
4. (7分) (2019高三上·陕西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一首①
黄公度
牙叉老木抱江城,城古江寒相对清。

云雁不逢音信杳,沙鸥无数往来轻。

露华今夜凝仙掌,词藻他年动帝京。

淮海一身犹卧病,关河千里未休兵。

【注释】①诗人为官正直,讥切时政,遭到奸相秦桧的妒恨,被贬岭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首诗写诗人江寒凄清之秋远眺近看,抚今追昔,念己及国,感慨万千。

B . 诗人用“抱”“相对”,将无情之老木、城、江拟人化•营造出凄清意境。

C . 诗人借助云雁和无数沙鸥写出了对音信的渴望及音信不见的伤感无奈。

D . 全诗前两联写景,并融情于景;后两联议论,深刻透彻,让人警醒。

(2)诗的后两联表现了哪些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5. (7分)(2020·宝鸡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还陕述怀①
李世民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旗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②。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注】①这首诗是唐朝创建初期,李世民率师平定关东割据势力后,回师关中时所创作。

②“背水纵神兵”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写诗人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凯旋班师,感叹这都是为了“济世教民”,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B . 尾联表明正是战争的残酷无情、战士流血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的统一。

呼应了首联,语义刚毅果绝。

C . 诗人抒发时事感慨,充满浩然正气。

在艺术表现上,议论、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自然贴切。

D . 本诗构思缜密,一气呵成,全诗五联十句,全都对仗,音韵铿锵,是初唐诞生的一首优秀的格律诗。

(2)本诗中间三联写了哪几个场面?请概括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6. (7分) (2019高二下·大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存,字正仲,润州丹阳人。

幼善读书,年十二,辞亲从师于江西,五年始归。

时学者方尚雕篆,独为古文数十篇,乡老先生见之,自以为不及。

庆历六年,登进士第,调嘉兴主簿,擢上虞令。

豪娃杀人,久莫敢问,存至,按以州吏受赇,豪赂他官变其狱,存反为罢去。

久之,除密州推官。

修洁自重,为欧阳修、吕公著、赵概所知。

存故与王安石厚,安石执政,数引与论事,不合,即谢不往。

尝召见便殿,累上书陈时政,因及大臣,无所附丽,皆时人难言者。

元丰元年,神宗察其忠实无党,以为国史编修官、修起居注。

五年,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

进枢密直学士,改兵部尚书,转户部。

神宗崩,哲宗立,永裕陵财费,不逾时告备,宰相乘间复徙之兵部。

有建议罢教装内保甲者,存言:“今京师兵籍益削,又废保甲不教,非国家根本久长之计。

且先帝不惮艰难而为之,既已就绪,无故而废之,不可。

”门下侍郎韩维罢,存言:“去一正人,天下失望,忠党沮气,谗邪之人争进矣。

”又论杜纯不当罢侍御史,王巍不当罢谏官。

河决而北几十年,水官议还故道,存争之日:“故道已高,水性超下,徒费财力,恐无成功。

”卒辍其役。

蔡确以诗怨讪,存与范纯仁欲薄其罪,确再贬新州,存亦罢,以端明殿学士知蔡州。


始,存之徙兵部,确力也。

至是,为确罢,士大夫善其能损怨。

岁余,加责政殿学士、知扬州。

扬润相去一水用故相例得岁时过家上冢出赐钱给邻里又具酒食召会父老亲与酬酢乡党传为美谈绍圣初,请老,提举崇禧观,迁右正议大夫致仕。

建中靖国元年,卒,年七十九。

赠左银青光禄大夫。

存性宽厚,平居恂恂,不为诡激之行,至其所守,确不可夺。

司马光尝曰:“并驰万马中能驻足者,其王存乎!”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扬/润相去一水/用故相例/得岁时过家上冢/出赐钱给邻里/又具酒食召会/父老乡亲与酬酢/乡党传为美谈/
B . 扬/润相去一水/用故相例/得岁时过家上冢/出赐钱给邻里/又具酒食召会父老/乡亲与酬酢/乡党传为美谈/
C . 扬/润相去一水/用故相例/得岁时过家/上冢出赐钱给邻里/又具酒食召会父老/乡亲与酬酢/乡党传为美谈/
D . 扬/润相去一水/用故相例/得岁时过家/上冢出赐钱给邻里/又具酒食召会/父老乡亲与酬酢/乡党传为美谈/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 . 古文,文体名,区别于骈体文而言,与韩愈《师说》“好古文”中“古文”的含义相同。

B . 主簿,是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属于文官,大致相当于现代的秘书一职。

C . 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一般年龄为七十岁,也称“致政”、“乞骸骨”。

D . 保甲,是宋朝时期开始的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十户为“甲”,十甲为“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存不畏豪强,严格执法。

有一豪门大户杀人,很久没人过问,王存到任后,严格审查案件,终于查清是州吏收受贿赂,最终罢免了受贿官员。

B . 王存为人耿介,敢于直言。

他曾被宋神宗在便殿召见,多次上书指陈当时政事,虽涉及一些大臣权贵,但绝不依附,敢说别人难以说出的事情。

C . 王存独具慧眼,见解独到。

有人建议废除京畿内保甲制度,他透彻分析,坚决反对:水官建议恢复黄河旧有的河道,王存据理力争,停止了工役。

D . 王存性情宽厚,不计前嫌。

当年神宗去世后,因蔡确作梗,王存被移任兵部:后来蔡确获罪,王存却力争为蔡确减罪,自己也因此事被罢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存故与王安石厚,安石执政,数引与论事,不合,即谢不往。

②存性宽厚,平居恂恂,不为诡激之行,至其所守,确不可夺。

7. (11分) (2015高二上·铜陵期中)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

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

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

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弘治五年,旱灾求言。

东阳条摘《孟子》七篇大义,附以时政得失,累数千言,上之。

帝称善。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

还,上疏言:
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

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

盗贼纵横,青州尤甚。

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

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呰窳[注] ,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

事变之生,恐不可测。

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

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

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

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

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

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

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

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

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

臣在山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

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

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

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

帝嘉叹,悉付所司。

是时,帝数召阁臣面议政事。

东阳与首辅刘健等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

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

(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
[注]呰窳:zǐyǔ,疏懒。

(1)下列对文中画破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
B . 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
C . 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
D . 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
(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的含义或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径尺书:指直径一尺的毛笔字。

B .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国汉民族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C . 闾阎:这里泛指民间。

D . 所司:政府主管部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 . 李东阳幼时聪明颖悟,擅书法,深得皇上喜爱。

十八岁中进士后进入仕途,不断得到升迁。

B . 弘治十七年,李东阳给皇帝上疏,描述了奉命往祭途中所见所闻的严重灾情,令人触目惊心;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C . 李东阳一路上听取了各种意见,认为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廷官员互相勾结,危害百姓。

D . 为了革除蒙蔽之祸,李东阳请求皇上将以前的各种建议详细地加以整理并择善实施。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②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8. (3分) (2017高二下·深圳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2)我闻琵琶已叹息,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