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成语中的音乐元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成语中的音乐元素
作者:李兴文
来源:《音乐探索》2016年第04期
摘要:音乐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不乏许多与音乐相关的成语。

了解其中的典故和音乐知识不仅有益于日常生活中的正确使用,也可从另一侧面熟悉中国古代音乐史。

关键词:音乐成语;成语典故;音乐文学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6)04-0119-04
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汉语言文学中的成语十分丰富,据统计竟有18000条之多,其中与音乐有关的很有不少。

人们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在日常生活中,适当的运用成语可以使语言准确、形象而生动,还可以丰富口头语言。

与音乐有关的成语,我们可以慢慢欣赏,从成语中了解音乐故事,欣赏优美悦耳的乐曲,从欣赏音乐中了解祖国言简意赅的、约定俗成的成语,实在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现在将其中部分归纳介绍如下:
一片宫商宫、商:古代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中的两个音阶。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前进士沈光《洞庭乐赋》,韦八座岫谓朝贤曰:‘此乃一片宫商也。

”’比喻和谐动听的乐音,或声韵铿锵的优美辞赋。

一曲阳关阳关:曲调名,古人在送别时唱,比喻别离。

宋·苏轼《渔家傲》:“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

”元·无名氏《端正好》:“三杯别酒肝肠断,一曲阳关离恨添。


一串骊珠相传骊龙颏下有千斤明珠。

唐·白居易《寄明州子于驸马使君三绝句》:“何郎小妓歌喉好,严老呼为一串珠。

”比喻歌声圆润、婉转,就象成串的骊珠一样。

一板一眼板、眼:民族音乐或戏曲中的节拍,比喻言语和行为有条理,合规距,不马虎,也比喻做事死板,不知变通。

有板有眼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指曲调唱腔合乎节拍,常形容言语行为有条理。

一拍即和拍:节拍。

一打拍子就合乎曲子的节奏。

比喻很快、很容易地结合到一起。

清·李绿园《歧路灯》:“君子之交,定而后求;小人之交,一拍即和。


一倡三叹《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

”指宗庙奏乐,一个人唱歌,三个人赞叹而应和。

形容诗文、音乐优美婉转富有情味,也作一唱三叹。

一唱一和和,跟着别人唱。

指以诗词相酬客。

《警世通言》卷三四:“白此一唱一和,渐渐情热,往来不绝。

”后也指互相配合,互相呼应。

人琴俱亡人死了,琴声也消失了。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后用以表示对死者无限哀悼之情。

下里巴人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合者不过数千人。

”本指楚国通俗歌曲,后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

(反义词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阳春》《白雪》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高级歌曲,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开台锣鼓指戏曲正式演出前的打击乐器的合奏,比喻工作或运动的开头,也作开场锣鼓。

不同凡响凡响:平凡的音乐,不同于一般的音乐。

唐·程太虚《漱玉泉》:“瀑布横飞翠壑间,泉声入耳送清寒;天然一曲非凡响,万颗明珠落玉盘。

”形容事物不平凡,多指文艺作品。

长歌当哭长歌:长声歌咏,引申为写诗文;当:当作。

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打发胸中的悲愤。

汉乐府《悲歌行》:“悲歌可当泣,远望可当歌。


古调不弹唐·刘长卿《听弹琴》:“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古调:古代的曲调,比喻陈旧的东西不受欢迎。

古调独弹唐·刘长卿《客舍赠别》:“清琴有古调,更向何人操。

”比喻人的行为不合时宜。

正声雅音纯正优美的音乐。

唐·皮日休《通玄子栖宾亭记》:“其正声雅音,笙师之吹竽,邠人之鼓龠,不能过也。


四面楚歌《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后来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

丝竹管弦丝弦乐器,竹管乐器,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泛指音乐。

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对牛弹琴汉·牟融《牟子·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比喻对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也用来讥笑人讲话不看对象。

曲高和寡《文选·宋玉人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比喻言行卓越不凡,知音难得或作品艰深高妙,知之者甚少。

曲终奏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虽多虚辞乱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一,犹驰聘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雅,雅乐。

乐曲到结束时奏出了雅正的乐音。

本谓相如的辞赋不够完美,到了结尾才转好。

后比喻文章或艺术表演到终了时更精彩。

黄钟大吕黄钟,我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种。

大吕,六种音律的第一种。

常用来形容音乐或文章正大庄严、高妙。

黄钟毁弃战国楚·屈原《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后人用以比喻贤才得不到任用。

笙歌鼎沸笙:管乐器名。

《梦粱录·清明节》:“此时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阗。

”形容歌声、乐声热闹非凡。

笙磐同音谓声音和谐。

《诗·小雅·鼓钟》“鼓琴鼓瑟,笙磐同音。

”比喻相处融合。

铜琶铁板铜琶铁板,两种乐器。

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外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后演变为抱铜琵琶,执铁卓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

移宫换羽宫、羽,古代乐曲调名,指乐曲换调。

宋·周邦彦《意难忘·美人》词:“知音见说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周郎。

”比喻事情起了变化。

密锣紧鼓锣、鼓打击乐器,戏曲中常击锣鼓为人物和剧情配乐,锣鼓点敲的很密,比喻紧张得舆论准备工作。

康哉之歌康,太平。

《尚书·益稷》:“乃康哉歌曰:‘元者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本古歌谣,后泛指太平颂歌。

渔阳鼙鼓渔阳,地名,今天津县。

鼙鼓,古代军中使用的一种小鼓。

唐代天宝年间,安禄山为范阳节度使,自驻地渔阳阻起兵作乱,后因以兵灾祸乱为“渔阳鼙鼓。

”唐·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清歌妙舞清亮的歌声,美妙的舞姿。

形容歌舞优美,动听悦目。

弹丝品竹丝:弦乐器,竹制的管乐器。

弹奏乐器,欣赏乐曲的意景。

唐·宋之问《有所思》:“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琵琶别抱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妾受老爷厚爱,誓死不足图报,安肯琵琶别抱,以负老爷,望老爷安心罢。

”喻指妇人改嫁。

酣歌恒舞《尚书·伊训》:“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

”形容纵情歌舞,耽于声色。

情断朱弦清·洪舁《长生殿·幸恩》:“奴家杨氏,幼适裴门,琴断朱弦,不幸文君早寡……”比喻丧偶。

舞衫歌扇跳舞唱歌时用的服裳和道具。

南朝陈·徐陵《杂曲》:“舞衫回袖胜春风,歌扇当窗似秋月。

”即以泛指唱歌跳舞。

舞榭歌台榭,楼阁。

唱歌跳舞的场所。

泛指寻欢作乐的地方,特指妓院。

濮上之音濮上,春秋时卫地,青年男女常歌舞幽会于其地,因以“濮上之音”作为靡靡之音的代称。

琴剑飘零琴、剑是古代文人随身携带之物。

明·钱晔《赠周歧凤》:“琴剑飘零西复东,旧游清兴几时何?”比喻文人落拓江湖,漂流四方。

琴心剑胆抚琴悦心,倚剑壮胆。

元·吴莱《寄董与几》:“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

”比喻文人既有柔情,又有胆识,刚柔相济。

琴心相挑《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用琴心传达内心感情,表达心意。

琴瑟不调琴、瑟,两种乐器。

比喻政令不当,失去调节《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

”(反义词:琴瑟和谐)。

瑟调琴弄《诗经·小雅·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比喻夫妇感情融洽谐乐。

琴棋书画指弹琴、下棋、写字、绘画,泛指各种文艺特长。

朝钟暮鼓佛寺中晨撞钟暮击鼓以报时间。

唐·李咸用《山中》:“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之长挂情。

”后以形容寺院中孤寂单调的生活。

扬铃打鼓比喻张扬,闹得大家都知道,也作摇铃打鼓。

曹雪芹《红楼梦》:“大事化小事,小事化为没事,方是兴旺之家。

若得不了一点子小事,便扬铃打鼓的乱闹腾起来,不成道理。


焚琴煮鹤宋·洪适《满江红》:“吹竹弹丝谁不爱,焚琴煮鹤人何肯。

”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锣鼓喧天锣鼓声响彻云天,形容古代战场上两军相博或喜庆的欢乐场景。

腰鼓兄弟腰鼓古今形制不同,古之腰鼓两头粗中间细。

《齐书·沈冲传》:“冲与兄谈渊,名誉有优劣,世号为腰鼓兄弟。

”比喻兄弟行中成就相形见绌。

歌声绕梁歌声回旋于栋梁间,历久不息。

形容歌声美妙动听。

《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

既去,而馀音绕梁橇,三日不绝,左右及其人弗去。

”也可作余音绕梁。

歌莺舞燕宋·苏轼《锦被亭》:“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

”形容歌声婉转如黄莺,舞姿轻捷如飞燕。

歌舞升平唱歌跳舞,一片太平景象,多指粉饰太平。

锦瑟年华唐·李商隐《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比喻青春时代。

此唱彼和这里唱,那里和。

清·陈田《明诗纪事·已签续》:“与前七子隔绝数十年,而此唱彼和,声应气求,若出轨。

”引申为彼此呼应。

同工异曲工:精致、巧妙,曲:乐曲。

曲调虽然不同,但演得同样精彩。

唐·韩愈《进学解》:“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比喻不同人的词章具有同样高的造诣,也作异曲同工。

朱弦玉磬弦,乐器上的丝弦,磬,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借指用乐器演奏的优美音乐。

朱弦疏越《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远,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也。

”形容诗文质朴而有余意。

更弦易辙弦,乐器上的弦,辙,车轮的痕迹。

更换琴弦,改变车行的道路。

比喻改变从前的行为或做法。

滥竽充数滥:失实,竽:古时一种簧管吹奏乐器。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滑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因此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

两部鼓吹鼓吹:古代仪仗队合奏的音乐。

宋·陆游《久雨排闷》:“老盆浊酒且复醉,两部鼓吹方实行。

”泛指蛙叫。

诗肠鼓吹鼓吹乐器合奏,借指鸟鸣,鸟声悦耳,可使人萌发写诗的兴致与灵感。

改张易调张:乐器上的弦。

调整乐器上的弦,更换曲调。

比喻改变了方针、做法和态度。

周郎顾曲《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后用此泛指欣赏音乐。

金石丝竹金石:钟磬类乐器,丝竹:弦管类乐器。

《庄子·骈母》:“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也。

”泛指各种乐器或声音。

品竹调丝泛指丝竹管弦乐器,亦作品竹调弦。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品竹调弦,称商换羽。


知音识曲谓通晓音乐。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秋胡行》:“有美一人,宛如清扬,知音识曲,善为乐方。


郑卫桑间郑、卫是春秋时两国名,桑间在濮水之上,谓淫秽的亡国之音。

《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

”也作郑卫之音。

变徵之声徵,古代五音之一,乐声中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战国策·燕三策》:“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对酒当歌汉·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对着酒应该高歌,人生是很短促的,原意是讲应该及时有所作为。

后亦用来指及时行乐。

弦外之音音乐的余音。

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从何而来。

”比喻言外之意。

声振林木声浪振动了树林。

形容乐声激起宏亮。

《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响遏行云”也单作成语,形容声音响彻云霄,把天上振动的云都止住了。

响彻云霄彻,贯透。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忽听得街上月生缥缈,响彻云际。

”形容声音响亮,穿透云层,直达高空。

急管繁弦管、弦,管弦乐器,泛指乐曲。

宋·晏殊《蝶恋花》:“绣木卷波香引穗,急管繁弦,共爱人间瑞。

”形容音乐演奏的节奏紧凑,音色丰富。

清歌曼舞轻快的歌声,柔美的舞蹈。

《群音类选·玉如意记·赏月登山》:“助人间才子佳人兴,轻歌曼舞,任星移斗横。


前歌后舞语出《尚书·大传》,原指武王伐纣,士气旺盛。

后多用以歌颂为正义而战的军队。

艳曲淫词香艳的乐曲和淫秽的文辞。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至乐,则尽放郑声,以复雅乐,琵琶弦索,艳曲淫词,复之祖龙一炬。


顾曲周郎周郎指周瑜,精通音乐,所以用“顾曲周郎”称颂之。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后指通晓或爱好音乐戏曲的人。

载歌载舞载:古汉语助词。

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隋书·音乐志》:“言肃其礼,念畅在兹。

饰性举兽,载歌且舞。


破琴绝弦《吕氏春秋·本咏》:“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比喻知音断绝。

胶柱鼓瑟瑟,古乐器,上有架弦调音的短木柱,以调节音的高低。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日:‘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比喻拘泥而不知变通。

调丝品竹亦作调弦品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泛指演奏乐器。

元·杨梓《承明殿霍光鬼谏》:“只听得调弦品竹,甚的是论道经邦。


家弦户诵弦:弦歌,用琴瑟伴奏来吟诵,家家吟唱,户户诵读。

《聊斋志异·郭生》:“时叶,缪诸公稿,风雅绝丽,家弦而互诵之。

”极言诗文写得好,深受众人欢迎。

高山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舞鸾歌凤鸾凤在歌舞,比喻男女间情深爱切。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长短句》:“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欲别时,残月落花烟重,如梦,和泪出门相送。


醉舞狂歌宋·范成大《玉春楼》:“蓝桥仙路不崎岖,醉舞狂歌蓉倦客。

”形容沉迷于酒食歌舞之中。

羯鼓催花羯鼓,古代少数民族的乐器。

事见唐·南卓《羯鼓录》:“唐玄宗好羯鼓,曾于内庭临轩击鼓,并自制《春光好》一曲,时庭中柳杏花发,唐玄宗指而对官人笑曰:‘此一事,不唤我作天公可乎?’”
箫韶九成箫韶:虞舜时的乐曲名,九成:九章。

泛指美妙典雅的乐曲。

《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靡靡之音靡靡:萎靡不振。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马即起舞,亦效白锦缠头,作靡靡之音。

”原谓亡国之音乐,现指颓废、色情、低级趣味的音乐。

吴市吹箫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伍子胥橐载而出韶关,昼行夜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伯。

”比喻在街头行乞。

终上所述,文学作品中之音乐蔚为壮观,徜徉在成语的海洋之中,领悟音乐的旋律、节奏和趣韵,此时无声胜有声,实在是一种艺术的享受、美学的享受。

责任编辑:李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