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甘肃省张掖二中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答案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甘肃省张掖二中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逆商:幸福者的必备
智商IQ和情商EQ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近年来又流行一个新概念AQ,它是Adversicy Quo-tient的缩写,指人们面对逆境的反应能力,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通常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
IQ、EQ和AQ并称3Q,成为人们获取成功必备的不二法宝。
有专家甚至断言:100%的成功等于20%的IQ加80%的EQ和AQ。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种说法毫不夸张。
逆商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情商的一部分,但由于它在人生事业成功中的特殊地位,美国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了“逆商”这一概念。
他认为逆商包括四部分:控制感、起因和责任归属、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
控制感指人们对周围环境的主观控制能力。
面对逆境,控制感强的人会尽力改变环境,控制感弱的人则只会逆来顺受,信天由命。
起因和责任归属指造成我们陷入困境的原因。
高逆商者往往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使自己陷入逆境的原因,并愿意承担一切责任,积极采取有效行动,痛定思痛,在跌倒处尽快爬起来。
影响范围指困境的负面影响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面有多大。
高逆商者通常能够将某方面逆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降至最小程度,他们不会因为工作中的逆境而影响家庭生活。
持续时间指我们主观上认为逆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持续的时间。
逆商高者往往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过去;逆商低者则会认为逆境将长时间持续,他们甚至会因此丧失努力改变的希望。
例如,被领导批评恐怕每个职场人都会遇到,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种挫折。
但是,同样的打击,逆商高的人产生的挫折感低,逆商低的人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逆商高的人会吸取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改进,逆商低的人则会怨天尤人,哀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智商、情商和逆商这3Q在整个人生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是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情况下,三者的重要性不同。
有人认为,20岁前,智商显得最重要,情商和逆商作用一般;20—30岁,智商作用一般,情商很重要;30—40岁,智商作用一般,情商最重要,逆商很重要;40岁以上,智商作用一般,情商很重要,逆商最重要。
可见,除了在校学习期间,在我们大部分人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情商和逆商。
情商让我们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智商和情商共同帮助我们一步步迈向自己的目标;逆商让我们在摔
倒时用最快的速度爬起来继续前进。
这三者,少了谁恐怕都很难幸福。
有言道:成功没有尽头,生活没有尽头,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对我们的考验没有尽头,在艰苦奋斗后我们所得到的收获和喜悦也没有尽头。
当你完全懂得了“成功永远没有尽头”这句话的含义时,幸福的生活也就向你绽开了她迷人的笑容。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最新】第8期)
1.下列对逆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逆商即AQ(Adversicy Quo-tient),指人们面对逆境的反应方式,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通常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
B.逆商是人们获取成功的重要因素,逆商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是情商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获取成功既要有IQ,又要有EQ和AQ。
C.逆商的概念是由美国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的,他将逆商分为控制感、起因和责任归属、影响范围及持续时间等四部分。
D.逆商主要表现在对被领导批评的反应上,逆商高的人被批评时产生的挫折感低,逆商低的人被批评时产生的挫折感强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控制感强弱不同的人在对周围环境的主观控制能力上有着不同的表现,有的会尽力改变环境,而有的只会逆来顺受,听天由命。
B.逆商低的人往往不能很清楚地认识到使自己陷入逆境的原因,他们在承担责任以及采取有效行动上往往不积极。
C.影响范围指困境的负面影响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面的大小,高逆商者通常能够消除某方面逆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他们不会因为工作中的逆境而影响家庭生活。
D.对待困境,逆商低的人会认为逆境将长时间持续,由此甚至会丧失努力改变的希望,而逆商高的人往往相信困难很快就会过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保罗·斯托茨认为逆商包括四部分,在这几个方面,逆商高的人面对逆境都会从积极方面思考和行动。
B.从逆商的规律来看,挫折感低的人需要提高挫折感才能应对逆境,挫折感强的人则要降低挫折感,以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改进。
C.智商、情商和逆商这3Q在整个人生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在我们大部分人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情商和逆商。
D.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对我们的考验没有尽头,只有提高逆商,才会提高我们面对困难、挫折的承受力,这样在艰苦奋斗后我们所得到的收获和喜悦也就没有尽头。
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题。
黑羊
卡尔维诺
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
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邻居家里行窃。
破晓时分,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能发现自己家也失窃了。
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
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那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那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
该国贸易也就不可避免地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
政府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欺骗政府感兴趣。
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人和穷人。
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人到了该地定居。
到晚上,他没有携袋提灯地出门,却呆在家里抽烟读小说。
贼来了,见灯亮着,就没进去。
这样持续了有一段时间。
后来他们感到有必要向他挑明一下,纵使他想什么都不做地过日子,可他没理由妨碍别人做事。
他天天晚上呆在家里,这就意味着有一户人家第二天没了口粮。
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抗这样的逻辑。
从此他也像他们一样,晚上出门,次日早晨回家,但他不行窃。
他是诚实的。
对此,你是无能为力的。
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
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里失窃了。
不到一星期,诚实人就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了;他家徒四壁,没任何东西可吃。
但这可能算不了什么,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错;不,问题是他的行为使其他人很不安。
因为他让别人偷走了他的一切却不从别人那儿偷任何东西;这样总有人在黎明回家时,发现家里没被动过——那本该是由诚实人进去行窃的。
不久以后,那些没有被偷过的人家发现他们比人家就富了,就不想再行窃了。
更糟的是,那些跑到诚实人家里去行窃的人,总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因此他们就变穷了。
同时,富起来的那些人和诚实人一样,养成了晚上去桥上的习惯,他们也看河水打桥下流过。
这样,事态就更混乱了,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变富,也有更多的人在变穷。
现在,那些富人发现,如果他们天天去桥上,他们很快也会变穷的。
他们就想“我们去雇那些穷的去替我们行窃吧。
”他们签下合同,敲定了工资和如何分成。
自然,他们依然是贼,依然互相欺骗。
但形势表明,富人是越来越富,穷人是越来越穷。
有些人富裕得已经根本无须亲自行窃或雇人行窃就可保持富有。
但一旦他们停止行窃的
话,他们就会变穷,因为穷人会偷他们。
因此他们又雇了穷人中的最穷者来帮助他们看守财富,以免遭穷人行窃,这就意味着要建立警察局和监狱。
因此,在那诚实人出现后没几年,人们就不再谈什么偷盗或被偷盗了,而只说穷人和富人;但他们个个都还是贼。
唯一诚实的只有开头的那个人,但他不久便死了,饿死的。
4.下列对小说的概括和分析,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A.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被誉为“二十世纪意大利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本篇《黑羊》采用了象征(影射)的手法,可谓典型的寓言类小说。
《黑羊》中所描摹的一切,貌似荒诞,实则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近。
B.小说中“诚实人”的生活遭遇不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它是“虚构”的;但它引起了我们对与之类似的社会现象诸如社会秩序、贫富现象等方面的思考,这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
虚构不等于生活真实,但它是一种更深刻的真实。
C.这篇小说介绍了一个“偷盗国”,人人行窃和被窃,形成平衡循环,但诚实的人的出现,导致了这个国家的混乱,暗示我们社会游戏的规则需要每个人都自觉遵守,谁违反了游戏的规则,谁就会得到相应的惩罚。
D.黑羊用英语说就是“blacksheep”,意为“败家子,败类,害群之马”,在文中,它借指那个“唯一诚实的人”,小说以“黑羊”为题,用的是反讽的手法,作者用这样的方式体现了对这类人的否定。
E. 在不正常的社会里,正常的反而不正常,不正常的反而正常。
任何不正常都带有潜规则,谁要是触犯了这些规则,就要受到惩罚。
小说对公众的一切标准之中的不合理性的一面做出了无情的鞭挞和深刻的嘲弄。
5.“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的描写重复出现,其作用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6.诚实人品性中除诚实,还有哪些特点?作者主要采用哪种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7.卡尔维诺的小说从独特的视角表达深刻而复杂的寓意。
请结合文本谈谈小说《黑羊》深刻而复杂的寓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齐白石与知己徐悲鸿
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他从一个木匠而成为一个在世界上享有一定声誉的艺术大师,徐悲鸿起了重要作用。
徐悲鸿是江苏宜兴人,比齐白石小三十二岁。
1919年,徐悲鸿赴法留学并在多国参观
了艺术馆、博物馆,欣赏了许多世界级美术大师的佳作,还系统地学习了美术理论、美术史、解剖、透视等课程,成为我国早期少有的既有丰富的艺术理论又有精湛的绘画技艺的艺术大师之一。
1927年回国后,徐悲鸿最大的愿望就是发展艺术教育事业。
他和田汉一起筹办南国艺术学校,后来南京中央大学又聘请他担任艺术专修科教授。
1928年底,徐悲鸿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在北平大学,他开始酝酿教学改革。
他认为,要提高绘画教学水平,首先应该打破旧的传统观念,贯彻写实主义原则,创立“素描基础论”。
他所希望的艺术学院的教员,应该是具有真才实学,在艺术上不墨守成规,具有鲜明的个性,敢于创新的人。
他觉得如果聘请像齐白石这样充满生活激情的画家到学校任课,不仅能打破教员中陈陈相因的沉闷空气,而且也能给学生带来鲜活而生动的新内容。
这时,齐白石自创的红花墨叶大写意一派,已得到认可,有较大影响。
徐悲鸿所以看中齐白石,不仅因为他很欣赏齐白石的画,而且认为齐白石的见解和自己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比如,齐白石的画,以日常能见的为多,而虚无缥缈的较少;他画的实物,不刻意求似,而在不求似中得似;他反对死临摹,而主张师法自然……经过三次邀请,齐白石终于答应了徐悲鸿。
然而,“齐木匠”登上大学讲台一事,却像花边新闻一样在社会上传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支持者有之,但更多的却是反对之声。
反对者认为,把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木匠出身的老头聘为教授,简直是对艺术学院的侮辱。
他们群起而攻之,流言蜚语、明枪暗箭满天飞,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这时的徐悲鸿势单力薄,孤掌难鸣,不得不在第二年黯然离开北平南下。
他向齐白石告别,老人黯然伤怀,为他画了一幅《月下寻归图》。
画面上一位穿长袍的老人扶杖而行,并题了两首诗:“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
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藜扶梦访徐熙(南唐著名画家)。
”“一朝不见令人思,重聚陶然未有期。
深信人间神鬼力,白皮松外暗风吹。
”在第一首诗的最后,还附有一行小字:“悲鸿先生辞余出燕,余问南归何处?答:月满在上海,缺,在南京。
”1931年5月,为了扩大齐白石的影响,徐悲鸿说服中华书局的主要负责人舒新城出版了《齐白石画集》,并亲自编辑并为之写序。
他评价齐白石的画说:“齐白石之长处,在有色彩,一往直前,无所顾忌,惟多红而少绿。
或其性格所尚,写昆虫突过古人,其虾、蟹、雏鸡、芭蕉,以墨写者,俱体物精微,纯然独创。
”1933年初,徐悲鸿携带中国著名画家的作品到欧洲举行巡回展,使欧洲更多的国家认识和了解了中国的大画家齐白石和他的作品,从而使他的画走向世界。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徐悲鸿回到北平,两位艺术大师在阔别十七年之后又得以重逢,欣喜之情不待言表。
他们常在一起作画,悲鸿画鸡,白石老人便补块石头;白石老人画蜻
蜓,悲鸿便补束花草。
在徐悲鸿纪念馆里,有一幅徐悲鸿画鸡、齐白石补石和兰草的画。
据说在1947年的除夕夜,艺专有一位年轻的裱画工向徐悲鸿讨画,徐悲鸿欣然答应,顷刻间两只公鸡跃然纸上。
正画在兴头上,突然停电了,只好改日补画。
谁也没有料到,这一拖就是几年。
后来徐悲鸿突然病逝了。
裱画工想到了齐白石,在他的恳求下,已经九十多岁的白石老人答应了他的要求,看到徐悲鸿笔下两只公鸡似在对话,于是就在上面那只鸡的下边用浓墨补画了石与兰,一下子使这幅画更加生动可爱,这幅画也成为两位大师合作的绝响了。
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年事已高,主要是在家里画画,颐养天年。
徐悲鸿此时五十四岁,正当盛年,但由于长期的奔波等,身体很不好。
然而他非常珍惜时光,常常带着病工作。
作为新中国第一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徐悲鸿担负着联络和团结全国美术工作者,培养和教育年轻的美术人才的重任。
对于和自己有莫逆之交的齐白石,他更是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
1953年9月,徐悲鸿不幸脑溢血逝世。
但在很长的时间内,周围的人谁也不敢把这个噩耗告诉齐白石,怕他老人家接受不了。
老人问:“怎么不见徐悲鸿来?”大家只好推托说开会去了,出差去了,又出国去了。
过去每年徐悲鸿院子里的桃子熟了,他俩都要相聚品尝,现在只有廖静文(徐悲鸿夫人)一个人送来一篮子桃子……时间长了,老人也约略感到出了事,也就不再多问,只是一天天话越来越少了。
吴作人回忆说:“有一次,我去他家探望,他一反平日沉默寡言的习惯,忽然对我说:我一生最知己的朋友,就是徐悲鸿先生……”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徐悲鸿聘请齐白石为教授,是因为齐白石的见解和自己一致,还因为齐白石是一个在艺术上不墨守成规,具有鲜明个性、敢于创新的人,其画作都贯彻了写实主义原则。
B.齐白石敢于大胆用色,其昆虫画超过古人,独创了红花墨叶大写意一派;他的这些成就得到了徐悲鸿的赞赏,但人们反对他登上大学讲台则是因为他非科班的低微出身。
C. 17年后,两位大师久别重逢常在一起作画,其艺术合作和人生友情达到顶峰,徐悲鸿逝世后齐白石补画了石、兰的雄鸡图,不仅是他们友谊的见证,更是艺术合作的绝响。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截取了徐悲鸿和齐白石交往过程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叙写了他们的相知、共事、别离、重逢和诀别,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感人至深。
E. 本文叙写了徐悲鸿和齐白石的交往和友情,记述了他们相互欣赏和合作的动人故事,展示了他们的艺术主张和艺术成就,歌颂了老一辈艺术家开阔的胸襟、高尚的品格。
9.徐悲鸿作为齐白石的“知己”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
(6分)
10.徐悲鸿“离开北平南下”,齐白石赠画赋诗并附字,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11.当年徐悲鸿聘请齐白石担任大学教授曾引起轩然大波;近年武侠小说作家金庸被聘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超女李宇春登上北大百年讲堂也曾引起激烈争论。
对此,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8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马先生钧,字德衡,天下之名巧也。
少而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
当此之时,言不及巧,焉可以言知乎?
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
旧绫机五十综①者五十蹑②,六十综者六十蹑。
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
其奇文异变因感而作者,犹自然之成形,阴阳之无穷。
此轮扁之对,不可以言言者,又焉可以言校也?
先生为给事中,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
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
先生曰:“古有之。
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二子哂之曰:“先生名钧,字德衡。
钧者器之模,而衡者所以定物之轻重,轻重无准而莫不模哉!”先生曰:“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
”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
此一异也,又不可以言者也。
从是天下服其巧矣。
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
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
此二异也。
其后人有上百戏③者,能设而不能动也。
帝以问先生:“可动否?”对曰:“可动。
”帝曰:“其巧可益否?”对曰:“可益。
”受诏作之。
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
设为女乐舞象,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絙④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署,舂磨斗鸡,变化百端。
此三异也。
有裴子者,上国之士也,精通见理,闻而哂之,乃难先生,先生口屈不能对。
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言之不已。
傅子谓裴子曰:“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
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矣。
夫巧者,天下之微事也,有所不解而难之不已,其相击刺,必已远矣。
心乖于内,口屈于外,此马氏所以不对也。
”
马先生之巧,虽古公输般、墨翟、王尔,近汉世张平子⑤,不能过也。
公输般、墨翟皆见用于时,乃有益于世。
平子虽为侍中,马先生虽为给事中,俱不典工官,巧无益于世。
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
①综:织绫机上经线的分组。
②蹑:古代织机上提综的踏具。
③百戏:各种杂技,此专指木偶。
④缘絙(gēng):一种走绳索的杂技。
⑤张平子:即张衡。
1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而游豫游:游乐
B.二子哂之曰哂:嘲笑
C.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白: 明白
D.其巧可益否? 益:改进
1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马钧之“巧”的一组是(3分)()
①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
②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
③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
④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
⑤使木人跳丸掷剑,缘絙倒立,出入自在
⑥心乖于内,口屈于外
A.①②③B.①③⑥C.②④⑤D.④⑤⑥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钧改革织绫机后,机器变得轻简,还可以织出各种各样的花纹。
正如古代巧匠轮扁所言,技艺的精微是不可以用语言表达的。
B.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曾谈论指南车,两人都否认其存在。
马钧认为古代确有指南车,并经过反复尝试,制造出来,敬献给了皇帝。
C.傅玄曾因裴秀非难马钧而为之辩护。
他认为马钧的长处是巧思,而裴秀的长处是能言。
裴秀是用自己的长处与马钧的短处相比较。
D.马钧技艺确实高明,超过了古代名匠公输般、墨翟、王尔以及汉代的张衡,但并没有担任主管工程的官职,没有机会施展才能。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
(5分)
(2)夫巧者,天下之微事也,有所不解而难之不已,其相击刺,必已远矣。
(5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
(11分)
于中好
纳兰性德
独背残阳上小楼,谁家玉笛韵偏幽。
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
惊节序,叹沉浮,秾华①如梦水东流。
人间②所事堪惆怅,莫向③横塘问旧游。
①“秾华”:繁盛的花朵。
语出《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唐棣之华”。
诗中以兴的手法赞美王姬的美色。
这句取其衍深意,谓繁华如梦,流年似水的意思。
②“所事”:所有的事,事事。
③“横塘”:地名。
江南多有横塘,所指不一。
词中泛指江南,且以横塘代指记忆中曾一起走过,拥有过美好回忆的地方。
16.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5分)
17.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6分)
四、句子默写
补写出下列篇章中的空缺部分。
(6分,每小题1分)
18.,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19.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20.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21.,,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五、选择题
2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王力宏自幼学习音乐,朝歌夜弦,反复揣摩,音乐基础尤为扎实,可以说是“十八般乐器” 样样精通,因而在演艺圈占有一席之地。
B.今年,随着国庆旅游黄金周的临近,甘肃各旅游景点将迎来旅游的高峰,有关人士说,敦煌旅游景点严阵以待,已经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
C.金岳霖先生认为,学生论文出了问题,老师有重大责任,为人为学,必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D.莫言的小说首先征服你的是语言,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五彩斑斓的怜爱。
2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