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脑电图联合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测在婴幼儿热性惊厥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态脑电图联合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测在婴幼儿热性惊厥
中的应用
李晓军;李晓岚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联合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在婴幼儿热性惊厥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1-06~2013-06收治的100例热性惊厥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复杂性热性惊厥58例,单纯性热性惊厥42例,入院后行1周的动态脑电图监测,于惊厥发作后6h、72 h检测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并以同期在我院体检的10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三组NSE和脑电波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复杂性热性惊厥脑电波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性热性惊厥组(P<0.05);睡眠Ⅰ,Ⅱ相和颞叶是脑电波异常好发部位;72 h时两组NSE水平均较6h时降低,惊厥发作后6h、72 h复杂性惊厥组NSE水平均高于其他两组,对照组最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一年内癫痫发生率高于单纯性热性惊厥,以额颞叶区异常发生率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两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达到0.872(P <0.05). 结论动态脑电图联合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测对小儿热性惊厥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期刊名称】《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6(047)001
【总页数】4页(P83-86)
【关键词】热性惊厥;动态脑电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儿童
【作者】李晓军;李晓岚
【作者单位】武汉市汉口医院儿科,武汉430012;武汉市汉口医院儿科,武汉4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2.1
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s,FS)是一种特殊的癫痫综合征,多见于0.5-3岁的婴幼儿。
据统计,我国该病发病率约为4.4%[1],且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
FS多发生
在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期或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初期,体温突然上升时发生,其中病毒感染约占80%,但需排除颅内感染和惊厥史[2]。
研究表明[3],热性惊厥患儿常伴有神经元损伤。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是神经
元损伤的标志物之一。
本研究采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动态脑电图联合检测,并随访1年,观察癫痫发生率,以探讨热性惊厥患儿中两者的变化规律,为临床
提供指导。
前瞻性分析2011-06~2013-06武汉市汉口医院儿科收治的100例热性惊厥患儿。
100例热性惊厥患儿均按照全国小儿神经病学专题讨论会制定的热性惊厥诊断标
准进行诊断[4]。
单纯性热性惊厥:多为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部分患者可出现发作后短暂嗜睡,发作期过后不留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
约半数患儿可再次发作,
且大多数在首次发作后1年内。
复杂性热性惊厥:一次惊厥发作持续15 min以上;
24 h内反复发作≥2次;局灶性发作;反复频繁的发作,累计>5次。
入选患儿中男51例,女49例,年龄(4.1±0.6)岁,其中单纯性热性惊厥42例,复杂性热性惊
厥58例。
采集同期在我院体检的100例健康儿童作阴性对照组,其中男50例,女50例,年龄(4.6±0.7)岁。
排除颅内感染、系统性代谢紊乱,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不全、中毒、外伤及有神经功能异常史者。
各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签订医患知情同意书。
仪器:V32脑电图仪(美国NicoletOne公司生产);部位:双极导联(额-前颞、前颞-中央、中央-顶、顶-枕);导联:Fp1-F7,Fp2-F8;F7-C3,F8-C4;C3-P3,C4-P4;P3-O1,P4-O2;时间常数:0.3 s,滤波:15 Hz,增益:1.0。
在安静状态下检测。
记录开始和结束前做睁、闭眼3次,过度换气3 min。
检测过程中由患儿家属记录各项活动,睡眠、觉醒及临床发作时间,发作时的表现。
连续监测1周。
AEEG结果由儿科医师和脑电图医师联合分析。
脑电图异常可表现为:α波不规则、不稳定,双侧不对称;β波异常增多;异常θ波出现,基本频率减慢或出现棘波、尖波或其他异常波形。
在惊厥发作后6 h、发作后72 h分别行肘静脉穿刺,抽取2 ml静脉血,离心后-20 ℃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血清NSE水平,试剂盒由德国罗氏公司提供。
对照组在体检时抽血标本,按照相同方法检测。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同时采用ROC曲线对诊断价值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复杂性热性惊厥脑电波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性热性惊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复杂性和单纯性惊厥组脑电图异常时相和部位基本一致,额颞叶区最高,顶枕叶区次之,弥漫性最少;而Ⅰ相和Ⅱ相间例数分布平均。
组内时相分布差异和部位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72 h时两组热性惊厥患儿NSE水平均较6 h时降低,每个时间点复杂性惊厥组NSE水平均高于其他两组,对照组最低,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3)。
1年内癫痫发生率见表4。
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1年内癫痫发生率高于单纯性热性惊厥,以额颞叶区异常发生率最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经ROC曲线分析,NSE和AECG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达到0.872(P=0.01),说明两者联合诊断价值可信。
小儿热性惊厥多发生于6个月-3岁儿童,男孩多见,发病机制复杂,预后不一。
婴幼儿神经髓鞘发育不完全,大脑发育不成熟,导致患儿对外来病原体和环境的调节能力下降,是导致热性惊厥的主要原因[5]。
但是,必须除外病毒或细菌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因为它们也将导致患儿出现热性惊厥。
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将导致骨骼肌出现短暂不随意收缩,临床上表现为惊厥、抽搐症状[6]。
据统计,我国该病的患病率约为2%-5%,绝大多数发生在5岁以内,后期常常出现认知、行为障碍或癫痫合并症[7]。
5岁以后,随着脑细胞的发育完善,该病发病率明显下降。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最早在1965年由Moore发现,它主要存在于脑组织中,最初被用于评价脑组织的损伤程度,是评价脑组织损伤程度和判断预后的敏感指标[8]。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主要参与糖酵解途径,是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酶,主要催化α-磷酸甘油酸转化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存在于神经组织中的是其γγ型同工酶,它在脑组织中含量最高,在脊髓和周围神经中次之[9]。
很多研究都证明,脑脊液中NSE水平变化可以敏感地反映脑组织的损伤,但是行脑脊液穿刺是一种有创检查,很多患儿家属不能接受。
由于NSE可透过血脑屏障,血液中NSE与脑脊液中NSE升高水平呈正比[10],因此本研究采用血清NSE作为检测指标。
本研究发现,复杂性热性惊厥组两个检测时间点的血清浓度均最高,单纯热性惊厥组次之,正常对照组最低,结果说明NSE与惊厥程度呈正比,也说明热性惊厥患儿伴有脑组织损伤,但在CT和MRI上往往难以发现。
但是在72 h检测时NSE水平低于6 h时,说明脑组织对轻微损伤可能具有一定的可逆性,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1]。
AEEG也是观察脑组织损伤的常用方法之一,惊厥患儿常伴有脑组织异常放电,但是时间点往往差异很大,因此本研究采用24 h动态脑电图进行监测,可以
避免遗漏检测时间。
有文献报道[12],与常规脑电图相比,动态脑电图对一周内脑电波异常的发现率明显升高。
本研究发现,在连续监测过程中,惊厥出现后6 h内出现异常的概率最大,而复杂性惊厥组出现异常的概率最高,这与NSE水平呈正
相关。
同时,脑电波异常主要出现在睡眠时相中,以Ⅰ,Ⅱ时相比例最高,这与相关研究是一致的[13]。
另外,本研究结果也显示,颞叶区和枕叶区异常在复杂性惊厥患儿中比例较高,提示ECG异常部位可作为诊断热性惊厥的参考指标。
有研究
发现,颞叶区或枕叶区异常可导致后期癫痫发生率升高[14],本研究也发现了同样结果,且复杂性惊厥1年内癫痫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性惊厥者。
经ROC曲线分析,两项指标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达到0.872,说明其诊断价值可信。
其假阳性和假阴性率误差不影响两者的诊断效能。
但限于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足,本文未做深入研究,这也是本课题组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之一。
综上所述,动态脑电图联合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测在小儿热性惊厥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在有急性感染的患儿中,行动态脑电图监测可明确诊断脑损伤的部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后期癫痫的发生进行预测和早期干预,同时在感染早期行NSE检测可敏感预测并筛选可能发生惊厥的人群,进行早期干预,具有很高的
临床应用前景[15]。
但本研究纳入病例数不足,其大样本统计还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