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中连绵词运用的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诗经中连绵词运用的艺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共三百零五篇。

它产生于大约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的五百多年时间里。

产生的地域,约在现今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的一带地方。

它是我国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别具一格。

《诗经》因它广阔的现实题材和超凡的艺术技巧,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诗经》的语言运用在我看来是最具特色的,全面的反应了古代汉语的语音面貌,对我们了解与研究古代汉语有着很重重要的价值。

本文重点要探讨的是《诗经》中的词汇现象—连绵词。

《诗经》大约是成书于二千五百年前,正好处于我国汉子从单音字像双音节词过度的初期,其诗句大多以四言为主,音节上要求成双成对,复音词因此得到适合生长的土壤,就在《诗经》中茁壮的生长起来,因而,《诗经》中出现了大量的复音词,连绵词就是一类特殊的复音词。

对连绵词的研究由来已久。

《尔雅》、《广雅》中已收集有少量连绵词。

如《尔雅,释训》中收录连绵词数量有所增加,如“崎岖、倾側也。

偃蹙,夭扷也。

逍遥,忀徉也。

从容,举动也。

般桓,不进也。

陆离,参差也。

徜徉,戏荡也。

绸缪,缠绵也”等。

但是,这两部书仅是把这些连绵词同重言词等共同作为形容写貌之词进行
收纳而已,并没有对连绵词进行特意的收录和解析。

“连绵”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唐初上官仪所著《笔札华梁》中:“连绵对者,不相觉也。

一句之中,第二第三字是重字,即名为连绵对。

上句如此,下句亦然。

诗曰:看山山已峻,望水水仍清;听蝉蝉响急,思乡乡别情。

或曰:朝朝、。

夜夜、灼灼、”
连绵词就是单纯的复音词,即把两个音节合起来表示一事一物,拆开不表示任何意义。

如王国维所说的,连绵词是“合二字而成一语,其实犹一字也。

”如:窈窕、参差等,就是复音词,虽是两个音节,却不可以拆开,合起来表示一个概念。

推而广之,所有的连绵词都具有这个特证。

连绵词从古至今有多种多样的称呼。

除叫连绵词外,有人又把它叫做连绵字、联绵词、联绵字、连字、连语等,它们虽然有很多种叫法与写法,但都表示的是单纯复音词,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所谓连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联缀组成,只有一个语素的词。

联绵词常用的类型有三种:一种是这两个字的声母相同,称为双声连绵词;一种是这两个字的韵母相同,称为叠韵连绵词;还有一种是声母和韵母都,不相同,称为非双声非叠韵连绵词;有的是声母和韵母都相同,称为双声叠韵连绵词,又称为叠词。

双声连绵词:指构成的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词叫做连绵词。

例如“仿佛”“鸳鸯”“伶俐”“蹊跷”“坎坷”“参差”“忐忑”“玲珑”“尴尬”等。

叠韵连绵词:指构成的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的词叫做连绵词。

例如:“窈窕”彷徨”烂漫”“逍遥”“混沌”“霹雳”等。

非双声非叠韵连绵词:指构成的两个音节的声母和韵母都不相同的词叫做非双声非叠韵连绵词。

例如:“芙蓉”“蝴蝶”“蝙蝠”“蛤蚧““芙蓉”“鹧鸪”等。

根据以上标准,我们查出《诗经》中的连绵词共有102个:翱翔、遨游、优游、游衍、逍遥、叛涣、伴奂、畔援、参差、差池、踟蹰、崔嵬、绸缪、婆娑、委蛇、缱绻、婆娑、颠沛、委蛇、倭迟、栗烈、匍匐、逸豫、猗傩、猗那、滂沱、霡霂、拮据、纲纪、经营、炰烋、窈窕、夭绍、窈纠、忧受、蔽芾、貌发、蹙沸、菡萏、荟蔚、蒙戎、掊克、虺隤、萑苇、黾勉、惛怓、契阔、蘧蒢、旅力、婉娈、町畽、栖迟、荏染、岂弟、綦巾、罄控、庐旅、肃霜、涤场、颉颃、燕婉、姻亚、、歆羡、鞅掌、优渥、湛乐、缀旒、雎鸠、仓庚、脊令、蟋蟀、鸳鸯、鸱鸮、鸤鸠、螟蛉、蜾蠃、桑扈、斯螽、伊威、蟏蛸、蝤蛴、蜉蝣、鞞瑧、簟茀、沮洳、朴樕、苌楚、扶苏、绵蛮、革藟、茹藘、果蠃、芣苡、唐棣、蒹葭、长棣、桑黮、勺药、棫朴、甘棠、杕杜。

从以上统计可知,《诗经》中连绵词数量可多、使用频率很广。

《诗经》是连绵词运用的集大成者,它一脉相承地运用、发展并丰富了古代词汇珍宝—连绵词。

而《诗经》中的连绵词所表达的意象往往不具体、不清楚,表现为词性与词义上的宽泛随性,主观色彩鲜明浓烈。

这也成为后人注释分歧多的一个显著原因,也是本文最先来看的问题。

首先,不同语境中的同一个连绵词所表达的意象不同或者是同一个语境中的连绵词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我们所熟知的典型连绵词有:缤
纷、委蛇、参差、绵蛮、拮据、扶苏等等,对这些连绵词前贤注疏中对其词性或词义各有不同的训解,后人也在不停的探讨与研究中。

其次。

不同的连绵词有相同的解释,例如:
睨睆(《诗邶风凯风》)毛传:“好貌”。

燕婉(《诗邶风新台》)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引《韩诗》:“嬿婉,好貌。

”汋约(《楚辞哀郢》),王逸注:“好貌”。

要眇(《楚辞湘君》),王逸注:“好貌”。

挖其原因,在上古汉语里,《词无定类》的现象很常见。

在词义上,经常是事物名、动作名和形状名通用,连绵词也不例外。

连绵词因音示意,只有一个语素,其词性词义同单音节词一样有时随文而定,而状态形容词尤甚。

这里最主要的原因是《诗经》为最早的韵文,语句简短精悍,含义深刻,作者运用连绵词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表达感情,是把情感寄托在物象当中,所以对作品的理解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解释。

有些连绵词的形成和作者在写诗时的即时搭配有很大的关系,正是要表达朦胧的美、音律的美。

连绵词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语言现象。

连绵词如果用得好,就会使诗歌的语言产生一种非常纯美与美妙的效果。

《诗经》中连绵词的运用,在诗歌语言的锤炼上,《诗经》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作者巧妙地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进行加工与提炼,使诗歌的语言更加丰富,更加
赋予纯美。

连绵词是《诗经》纯美的语言词汇中的一朵闪光点。

它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点缀了《诗经》,使《诗经》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在形式上由于复音词的大量使用,《诗经》的诗句虽杂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但是主要以四言为主,诗句的整齐匀称往往给人形式上的美感。

正是由于复音词的使用才使这种形式美成为现实。

形式美的实现当然也有连绵词的一份功劳。

值得一说的是连绵词在内容上如何点缀了《诗经》。

连绵词在《诗经》中的运用:
首先,连绵词能够增强诗歌语言的形象美。

诗歌中如果运用恰当地连绵词,能够准确形象的描摹人、事和情景的具体生动的形象,富有生动性。

诗人常常用连绵词来刻画栩栩如生的形象,借此表达思想感情,把读者引入到作者所营造的艺术境界中去。

《诗经》总最重要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

所谓的“兴”,是诗人先见到一种景物,触动了作者心中潜伏的思想感情而发出的歌唱。

其鲜明的特点是触景生情。

如《诗经》的第一首诗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兴。

他的妙处,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也即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景物交融的艺术境界。

再深的情感、在美得景物、再生动的画面,只有依附在辞藻上才能像一幅画卷般铺开在人们的眼前;像一段往事般记忆犹新在人们的脑海中;更像久久不能散去的余香,令人回味无穷。

如《关雎》中的“悠哉”“窈窕”“辗转”“参差”等连绵词,把这位君子爱上了一个采荇菜的女子,但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恋爱与结婚的愿望寄托在想象中,那种只有当局者能体会的
酸甜苦辣之情用这些连绵词来吟唱出,给作品一种活的气息,情感仿佛出现在眼前般生动。

“悠哉”:形容思念悠长的样子。

窈窕:形容外貌和内心都很漂亮
其次,连绵词能够增强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诗歌中恰当地使用连绵词,能够使诗歌形成和谐的节奏和音韵,让人产生一种音乐美感。

古人很重视音节上的铿锵与和谐,连绵词就具有这种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篇》中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而《诗经》的作者就是善于使用这种异音相从和同声相应的双声叠韵词来表达其细致入
微的思想感情,增加了诗歌音节上的美感。

这在《诗经》的《周南关雎》中得到了明显的反映。

《关雎》是《诗经》中一首典型的四言诗,诗中用了六个连绵词:雎鸠、参差、窈窕、好逑、辗转、寤寐。

这些词在诗中反复出现,起到了一唱三叹和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这是因为连绵词本身在语音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这些词的交替不断地使用,使诗歌变得铿锵有力、婉转悠扬,吟诵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让人觉得一首诗就是一首美妙动听
的歌曲,叫人读来美不胜收、回味无穷。

《诗经》中运用双声、叠韵来增强诗歌音乐性的例文有很多 ,如:《卷耳》中的崔嵬、虺隤两迭韵;三章中的高岗,
玄黄两双声。

《大叔于田》中,上句磬控双声,下句纵送迭韵。

《其出东门》首章綦巾双声,次章茹叠韵。

《东山》中佻兮达
兮,哆兮,侈兮,既敬既戒,既露既足,如蜩如螗,如蛮如髦,不吴不敖,不敬不求,允文允武,令文令望,宜岸宜狱,式夷式己,之纲之纪,以引以翼,隔字而成双声。

啴啴、哼哼、禺禺,卯卯迭字而成双声。

死生契阔,搔首踟蹰,一句则成双声。

膂力方刚,山川悠远,一句而一双声一迭韵。

其三:连绵词能够增强诗歌语言的色彩美,诗歌中恰当地使用连绵词,能够使诗歌的语言准确地描绘客观事物的色彩,使诗歌产生一种和谐的色彩美感。

如《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其中“灼灼”就准确地描绘了桃花灿烂鲜艳的色彩,又如:《诗经采蘩》中的“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用“僮僮”描绘奴隶主贵族穿着那种精致漂亮的服装的光鲜,给人感觉非常靓丽,难以用其他的词来形容。

《诗经》的连绵词中动词连绵词与形容词连绵词的词意最活泼,突出的表现力为最强,具有以少胜多的特色。

先让我们来看动词连绵词在《诗经》中的广阔表现力。

动词连绵词除了具有描述人物的动作、状态、表现人物的外貌特征的特点以外,还能生动地刻画人物的思想感情,解析
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邶风静女》中,一个踟蹰,不仅描述了男青年此时地搔首徘徊的行为状态,
还直接反映出男青年心焦难忍的心理特征。

又从侧面烘托了他们活动的场地,一个环境幽静,风景秀美的天地。

但不管景色怎样秀丽与幽静,也丝毫不能引起那个小青年的兴趣,
因为他的整个身心都在想着那位没有按时赴约的姑娘。

另外还从另一个侧面刻画了那个,俟我于城隅又爱而不见的姑娘的俏皮性格,正是由于她的可爱才使得小青年做出这种失去
理智的举动,所以说踟蹰在诗中具有很丰富的表现力,它生
动地描绘出青年男女恋爱生活的画面。

再如:辗转反侧,这
样的描绘会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起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句中所塑造的奇妙
幽静的意境。

辗转,一词深刻地描画了人物的动作、状态,
也反映了人物焦灼不安的情绪。

所以认为,辗转一词蕴藏着
丰富的含意。

我们再来看一下形容词连绵在《诗经》中的表现力。


睆黄鸟,载好其音《邶风.凯风》诗句给我们描绘了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美景,一群黄鸟,咭咭地唱着欢快的歌曲,结伴从
南方飞来,这样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晛睆一词本句中它包含
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 晛睆指鸟儿的貌美。

在此意义上说, 晛睆比较具体地形容出春天刚换上新装的小鸟的美丽形象;
第二,晛睆是一个拟声词,是指鸟的声音美妙动听。

在此意义上晛睆又维妙维肖地摹拟了黄鸟悠扬清脆的叫声。

总的来说, 晛睆一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黄鸟们快乐地唱歌、飞翔、玩耍,给春天这个季节带来了朝气蓬勃的生气。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一词完美地描绘出一位美人的面庞和身影,让人
感觉到她就是美的化身。

由此可知,怎能不使那位多情的小
伙子一见倾心呢?用了窈窕一词才会产生如此的艺术效果,
形容词连绵词不仅能细致入微地写景状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人物的外貌特征。

而且还能把丰富的感情,复杂的事件,美妙的意境浓缩在词语中,这种功能连绵词占绝对优势。

其四,连绵词能够增强诗歌的形式美,尤其是格律诗中的对仗和楹联的创作,连绵词的作用尤为重要。

楹联创作要求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虚词对虚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当然也要求连绵词对连绵词,如:《杭州梅竹亭联》:“雪里梅花红烂漫,霜间竹叶碧玲珑。

”又如《福州春意亭联》:“莺啼燕语芳菲节,蝶影蜂声浪漫诗。

”这两联中,烂漫对玲珑,芳菲对浪漫,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对仗非常工整。

格律诗中的对仗也是如此,如:毛泽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中的:“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都是连绵词用得非常好的例子。

其五《诗经》中连绵词的运用,充实了诗歌的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从而增加了诗歌的认识价值。

《诗经》中每一首诗都具有鲜明生动的特色,令人回味无穷。

《诗经》中的《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奴隶如何遭受奴隶主种种剥削和压迫的诗篇。

它所反映的生活方面很广,不仅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辛勤劳动及其饥饿难耐的生活,也写了不劳而获的奴隶主的种种特权,诗人敏锐地抓住了每个时节的现实特征,春耕、采桑、纺织、打猎,修房舍、酿酒,凿冰等来概括的描写,并用烈
栗、仓庾、萑苇、斯螽、蟋蟀、肃霜、涤场等连绵词相应的来表现这些现实的生活内容,展示了社会生活一幅幅动人的活生生画面。

让读者较全面而细致地了解了西周的社会风貌与社会风俗。

如上所述,《诗经》中的连绵词在具体运用中显示了它旺盛的生命力。

它不仅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性,而且增加了诗歌的修辞美,把自然界各种美丽的形象逼真地描绘下来,生动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行为、外貌、状态和心理活动,广阔地反映了人们的社会生活,甚至形象地把诗人各种复杂的感情表达出来。

连绵词在《诗经》中的运用处处表现出其精深独到的特点,是很有价值,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