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学习与人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只有在经过几次消退后才会真正消失。
类化和分化
• 类化
– 类化又称概括化、泛化,是指一种条件反射建立之后,个体可能
不仅对条件刺激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而且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 其他刺激也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
• 分化
– 分化又称辨别化,是一种与类化相反的现象,是指个体能对不同 刺激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
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论
• 多拉德和米勒——两位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多拉德
于1931年获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米勒1935年获耶鲁
大学心理学博士。两人在耶鲁工作期间有许多的合作。他
们的理论把赫尔的学习理论、精神分析论、人类社会学观
点、实验心理学方法结合起来的产物。 • 多拉德和米勒应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 精神分析结合起来
– 间歇强化
• 固定比例强化、可变比例强化、固定时间间隔强化、可变时间
间隔强化
• 连续强化比间歇强化习得行为的速度要快,但是
间歇强化比连续强化习得行为的消退速度要慢。
• 在间歇强化程式中,相比固定强化方式安排下习 得行为的消退而言,可变强化方式安排下习得行 为的消退要慢。
行为的消退 • 如果操作性条件反射被一种随后出现的强化物所
• 一级强化物是指那些不需学习也起强化作用的刺激, 如食物、水等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物品; • 二级强化物是指那些开始时不具有强化作用,但后 来由于经常与一级强化物或其他强化物联系在一起 而具有了强化作用的刺激物。
强化的安排
• 按间隔时间和频次分为两大类:
– 连续强化,即每一次正确反应后都给予一次强化;
心理活动。
– 强化:多拉德和米勒认为的强化就是内驱力的降低(与斯
金纳不同)。
• 任何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刺激都是一种强化物。
• 强化物也有原生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
• 学习是由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四个要素构成。
学习的实质
• 如果一个线索导致一个反应,这个反应又能导致强化作用, 线索与反应之间的联系就会加强,最终形成牢固的习惯。 • 在习惯形成过程中,一种线索可能会同时引进许多种反应, 其中某些反应可能是最能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它们是优先
• 学习
–“只有当一个人想要些什么(内驱力),注
意些什么(线索),做些什么(反应),以及
获得些什么(强化)时,学习才会发生。”
• 学习的四个要素
– 内驱力是指迫使有机体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的刺激。 • 一级内驱力又叫原生内驱力——人格的基石; • 二级内驱力是后天习得的——由社会文化决定的,和 一级内驱力具有同等程度的动力作用。
精神现象与学习
• 恐惧——获得性的内驱力
–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恐惧是可以习得的,而且可以促
使行为。因此,恐惧是一种获得性的内驱力。
• 语言和二级泛化
– 建立在物理刺激之间的联系是一级泛化
– 建立在言语符号系统上的联系是二级泛化
• 人格适应和挫折-攻击理论
– 冲突是适应不良的重要特征。他们用动物实验 研究过四种冲突,即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 避冲突和双重趋避冲突 。 – 神经质的行为是个体寻求冲突或降低冲突的方
• 操作性条件反射论对人格的基本假设:
– 人格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而形成的一种惯常 性的行为方式。如果我们能认识、操纵、预测人的行 为,那么就能解释和解决人格问题。
强化与操作性行为的学习
• 强化物 – 如果某一结果性的刺激使这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增
加,那么这一刺激就是这一操作行为的强化物(又称
第五讲 学习与人格
康廷虎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人格是习得的——因此,人格的发展 培养,就是如何影响人学习!
• 什么是学习——为什么学习——如何
学习
• 正常人格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同样, 人们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异常人格。
• 如何矫治异常人格?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人格 • 斯金纳将有机体的反应分为两类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观察学习
– 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 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范学习。 –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效率高、错误率低,是一种间 接的学习。
– 个体通过观察学习不仅仅是学会简单地模范榜样的行
为,把榜样的行为照搬到自己身上来,而是还能从许
多个榜样和事例中总结出自己独特的行为法则,形成
法,然而这些冲突大多数是潜意识的。
人格的发展
• 人格发展的本质是通过驱力降低机制,习得的刺激-反应
联结不断增多。
• 人格发展的基础是生来具有的特殊反射、由遗传模式规定 的天赋反应等级、原始内驱力。 • 四种早期的社会情景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即童年时代的四 个关键的训练期:喂食训练、大小便训练、早期性教育、 愤怒-焦虑冲突。
– 低自我效能感可能带来更多的不利因素从而加剧失败,
导致更低的自我效能感。
行为适应与治疗
• 班杜拉认为在考察人格发展、行为适应和适应不良等问题 上应该重视个人的预期、行为目标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 认为人格发展和行为适应中,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值得给予
特别的关注。个体的适应不良行为可能产生于直接的学习,
也可能产生于观察学习的过程。
• 在现在的心理和行为治疗领域中,系统脱敏法、代币法、
模仿疗法、厌恶疗法、自我反馈疗法等行为疗法已是广为
人用的方法。
– 线索:是一种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的刺激。 • 线索决定有机体在内驱力的驱动下于何时、何地, 做出何种行为反应。 • 任何一种刺激,只要有机体能把它与其他刺激辨别 开来,它就有可能称为线索。
– 反应:是由内驱力和线索诱发出来的,用以降低或消
除内驱力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 反应既可以是外显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是内部的
强化,那么,将该强化物撤除,此操作性反应就
会随之消退,直至恢复到最初未被强化时的水平, 这种现象就是行为的消退。 • 行为消退和行为建立是相反的过程。
自然恢复
• 一个已经消退的行为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可能会在
没有经过任何再次强化之后重新出现,就是自然恢复现象。
• 自然恢复现象表明:行为消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一种
反应,另一些则只有当优先反应被阻碍时才得以被选择表
现出来。
• 根据这些不同反应发生的概率,可能组成一个习惯族系等
级。
• 已有的习惯反应等级不能适应新的条件,或旧的条件发生
改变时,各种反应的优先级会发生相应变化,某些反应的
发生概率相对上升,另一些反应的发生概率相对下降,这 种变化就是学习。 • 学习就是在各种习惯族系等级系统中,反应等级不断重新 组合的过程。
移置作用
冲突和回避、攻击性、神经症
一级内驱力 一级内驱力
满足
反应集
恐惧 言语
二级内驱力 二级内驱力
压抑或挫折
习惯族系等级
计划、推理
线索
罗特的社会学习论
• 朱利安· 罗特1916年生于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他从上中学 时就开始涉猎弗洛依德、阿德勒等人的心理学著作。他在布 鲁克林大学主修化学。
• 1941年他从印第安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先去军队做了
控制点理论
• 内外控的含义
– 事情都是由那些外部的力量决定的,与
他们自己的努力毫无关系——外控型的 人;
– BPx,s1,Ra = f(Ex,Ra.s1 & Rva,s1)
– 事情都是由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来决定 的——内控型的人
– BPx,s1,Ra = f(Ex,Ra.s1 & Rva,s1)
• 内外控是一种对强化的本质进行解释时形成的一种类化的 预期。 • 实际生活中,极端内控和外控的人很少,大多数人都处于 内-外控这个连续尺度的某一点上,有些人相对外控一些,
有些人相对内控一些,有些人则比较均衡。
• 罗特制定了内-外控制量表,用来测量一个人位于内-外
控制尺度的哪个位置上。
行为改变
• 心理需求
– 认可-地位、支配、独立、保护、爱与情感、身体舒 适。
• 行为适应不良的典型原因
– 低预期-高效价;冲突;缺乏能力;不适当的最低目
标水平;无法区辨。Fra bibliotek• 消除行为不良要直接从行为入手,改变行 为无非就是从两个方面入手:个体的强化 效价和行为预期,当然有时候这二者都需 要调整。
自我效能感
• 自我强化
– 自我强化是指我们的行为不但受到外部的酬赏与处罚 的管理,还要受到自己给自己制定的内在标准的管理。 – 自我强化以一种更稳定的力量影响着模仿者的行为表 现,并且是行为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做出某种行 为的主观体验。
– 高自我效能感可能导致更为勤奋、忍耐、持久的努力, 从而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为自我效能感带来更多积极 的回报,形成良性循环;
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则
• 任何反应若有强化刺激随后呈现,都会具有重复出 现的倾向; • 强化刺激可以是增强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任何刺激物
强化的类型
• 正强化
• 呈现正强化物可以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的现象, 称为正强化。
• 负强化
• 撤去负强化物可以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的现象, 称为负强化。
强化物的来源
自己的行为风格。
替代强化
• 班杜拉发现,榜样的行为是否受到强化,受到什么样的强 化,并不一定影响模范者的行为学习,这时的强化对于榜 样而言,是一种直接强化,当对于观察学习者而言,是一 种间接强化,又称替代强化。
• 榜样的呈现方式——身教和言传
• 观察学习的过程
–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
– 应答性反应。 – 巴甫洛夫的实验
– 这类反应是由已知的先行刺激(S)引发的,应答性行为是不
随意的行为,有机体被动地对环境做出反应;
• 操作性反应
• 斯金纳的实验
• 它可以利用安排结果性的、后继的刺激而得到巩固或消退,这种 反应是随意的或有目的的,有机体能以自己的某种操作行为主动
地作用于环境以达到对环境的有效适应。
情境确定哪种是最合适的行为选择机制。
– 一种行为被选择的可能性,取决于行为 者认为它所能带来的回报(强化)的多 少,以及他认为他实施该行为能带来该 回报的可能性(即有多大的成功率)。
• BPx,s1,Ra = f(Ex,Ra.s1 & Rva,s1)
• 相关概念
– 行为潜势 – 预期 – 强化的效价 – 心理情境
几年与心理学有关的工作。 • 1946年加入俄亥俄州立大学,与凯利一起成立了一个临床心 理学训练计划,并在此完成了他的主要理论工作。 • 罗特于1963年前往康涅狄克大学,在那里一直工作到退休。
• 行为预测理论
– 罗特关注一个有着自己的行为经验的人 在面临一种特殊的社会情境时,将会如
何进行行为选择——如何面临特定社会
强化刺激)。
• 强化
– 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就叫
做强化。
• 需要注意的是,强化是针对行为反应而言的,而不是针对 有机体而言的;强化物并不一定是令人愉快的刺激。 • 斯金纳认为,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关键就在于强化。强 化决定了有机体行为方式的形成、转化和消退的过程,也 决定了行为学习的进程和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