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自己新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领域与范围的总合,称为生物圈。

3.细胞: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

4.原核植物:植物体由原核细胞组成的植物,包括蓝藻和细菌。

5.真核植物:植物体由真核细胞组成的植物。

6.高等植物:在形态上有根茎叶分化,构造上有组织的分化,生殖器官多细胞,合子在母体内发育胚的植,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7.低等植物:在形态上无根茎叶分化,构造上无组织的分化,生殖器官单细胞,合子发育时离开母体,不形成胚,包括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

8、物种: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和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具有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的特性。

9.植物分布区:分布区是一个种系或任何分布单位(种、属、科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

10.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的总称。

11.植物区划:利用各种植物区系成分分析方法把那些植物区系种类组成、地理成分与起源、不同等级的特有性与发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并按照相似程度、关系密切程度,分成若干等级,便是植物(区系)区划。

12.生物入侵: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另一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13.环境: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14.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15.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存因子
16.生境: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17.限制因子:那些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数量和分布起限制作用的关键性因子
18.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耐受上限与耐受下限,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19.植物内稳态:指植物控制小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光反应:是在类囊体膜上由光引起的光化学反应,通过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分子吸收、传递光能,并将光能转换为电能,进而转换为活跃的化学能,并形成ATP和NADP的过程。

20.种群: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有机集合。

21.最大持续产量:是要使产量达到最大,又不损害持久利用。

22.生物学过捕:如果利用资源使某种生物资源降低到k/2水平以下时,就叫生物学过捕
23.生态位: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24.生态位重叠:当两个生物(或生物单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其他环境变量时,就会出现两个种或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在空间上不同程度地相互重叠的现象,称为生态位重叠
25.生态位分离: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各种生物所起的作用是明显不同的,而每一个物种的生态位都同其他物种的生态位明显分开,这种现象就称为生态位分离(niche separation)。

26.环境容纳量: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用K来表示。

27.种内关系:指种群内的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28.种间关系:指异种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包括:相互动态(两个或多个物种在种群动态上的相互影响),协同进化(在进化过程和进化方向上的相互作用)
29.植物群落:指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里,各种植物通过彼此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植物组合,即生活在某一特定环境中所有植物种群的集合。

30.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

31.物种多样性:一个群落内物种的数目、每个物种的个体数目以及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

32.生活型谱:群落中植物生活型的组成,是群落对外界环境最综合的反映指标。

统计某一地区或某群落内各类生活型的数量对比关系称为生活型谱。

33.群落波动:植物群落年际间发生的变化。

不涉及新种的侵入,是围绕一个平均数的波动。

原因:环境条件、生物活动周期
二、问答题
1.阐明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植物是生产者(2)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3)植物能够影响环境,净化环境(4)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
2.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什么?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植被,研究内容包括植物区系地理和植被地理
3、植物的命名法规有哪几种?同物命名、同名异物
4.植物界类群: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5、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①光合作用色素②生殖器官多为单细胞,无保护层保护③无根、茎叶的分化④无胚的形成
6、菌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①无根、茎、叶分化的单细胞体或为丝状体或裸露的原生质团。

②菌类无叶绿素,无光合能力,是异养的原植体植物。

③异养④菌类的原植体植物很简单
7、地衣植物的主要特征
①由1种真菌和1种藻类共生,少数为1种真菌2种藻类共生
②真菌:多为子囊菌,少数为担子菌,极少数为半知菌
③藻类:原核藻类的蓝藻——念珠藻;真核藻类的绿藻—共球藻、橘色藻
④营养关系:互惠共生⑤真菌包围藻类细胞,并决定地衣体的形态
8. 简述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
(1)特征:①孢子体发达,配子体退化②有花粉管的形成③形成种子
④具有裸露的胚珠⑤孢子叶聚生成球花⑥具有多胚现象
(2)代表植物: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紫衫纲、买麻藤纲
9、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①具有真正的花②胚珠有心皮包被,形成果实③被子植物的孢子体(植物体)高度发达
④被子植物的配子体进一步简化⑤出现双受精现象和新型胚乳
⑥被子植物的生长形式和营养方式具有明显的多样性
10.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有何区别?
(1)低等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没有维管束系统、单细胞的生殖器官、无胚植物、对环境适应力弱、生活在水生、潮湿或动植物体内、主要类群有藻类、菌类、地衣
(2)高等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有维管束系统、多细胞的生殖器官、有胚植物、对环境适应力强、生活在陆地、主要类群有苔藓、蕨类、种子
11、分布区制图有:点图法、轮廓法和涂斑法
12.分布区的形状和大小及其影响因素
(1)形状大小:①高纬度地区:许多植物种的分布区呈东西向展布的长条形
原因:分布地区生存条件的空间变化东西差别小,南北差别较大有关。

②寒带和温带地区:自西向东呈椭圆形原因:南北方向的气候条件尤其温度条件变异较大
③热带地区:南北直径较大
(2)影响因素: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形因素、生物因素、历史因素、人为因素13.分布区中心类型:多度中心、发生中心、多样化中心、变异中心、残异中心
14、植物分布区的类型及成因?
A.广域分布区:有些植物的分布区面积辽阔,通常遍及各大洲,称为广域分布区
B.特有分布:是指只生长在某一地区而不在其他地区出现的植物。

成因:古特有种、新特有种、生态特有种、岛屿特有现象、假特有种
C.连续分布区:是指某一植物种(或属、科)连续分布在某一完整区域内。

D.间断分布区:如果某一植物分类学单位占有两个以上相互分离的地区,并且它们之间不可能凭借现在的自然因素传播种子,这种分布区称为间断分布区
成因:自然条件的变化、迁移说、陆地下沉、大陆漂移说、跳跃式传播、人为影响E.残遗分布区:一个古老种过去曾经具有广阔的分布区,后来由于地质条件或气候条件的变化,现代的分布面积大大缩小或者星散为几个小的分布区,称为残遗分布区
F.替代分布区:从相邻两个区域的同样生境起源,或从同一区域的两个不同生境起源的两个近缘分类单位相互取代的现象叫替代现象,它们的分布区是替代分布区
成因:①物种在散播过程中遇到了不同的生态条件而分化出新的种型
②气候的变迁③古地理环境变迁
15.植物区系成分包括哪几个?
地理成分:根据植物种或其他分类单位的现代地理分布来划分的,可以归为若干分布型。

发生成分:植物区系组成种类中,还可以根据各类群的起源地(起源中心)而划出的区系成分。

迁移成分:按植物种迁移到某一植物区系所在地所循的迁移路线来划分的区系成分,例如,沿某江河流域、海岸线、山脉等。

生态成分:是按植物种的适应生境而定的区系成分。

这类成分对于研究一个植物区系的历史及其所经历的气候变化具有极大意义。

历史成分:根据植物种在某植物区系区域内出现的时间来确定的区系成分。

16.阐明中国植物区系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a.植物种类丰富 b.起源古老
c.分布区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1)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性质 2)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温带成分3)具有一定比例的古地中海和泛地中海成分4)特有属丰富
d.各种地理成分联系广泛,分布交错混杂
e.特有植物丰富
(2)成因:a.环境演变历史 b.第四纪冰期中国大部未受北方冰盖影响
c.形成古老植物庇护所和新物种的发祥地
d.南方地区更是基本保持温湿环境
e.环境条件的多样化
17.影响岛屿植物区系的因素?
a.岛屿面积对植物区系的影响
b.距离对岛屿植物区系的影响
c.岛屿年龄的影响
18.简述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

并说明岛屿生态理论对自然保护的指导意义。

(1)理论:生物向岛屿拓殖速度与岛上种类灭绝速度趋于平衡。

即岛屿上的物种数决定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平衡。

这是一种动态平衡,不断地有物种灭亡,也不断地由同种或别种的迁
入而补偿灭亡的物种。

(2)指导意义:岛屿生态与自然保护:自然保护区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受其周围生境“海洋”所包围的岛屿。

岛屿生态理论对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一般说来,保护区面积越大,越能支持或“供养”更多的物种;面积小,支持的种数也少。

但有两点需要说明:①建立保护区意味着出现了边缘生境(如森林开发为农田后建立的森林保护区)。

适应于边缘生境的种类受到额外的支持。

②对于某些种类而言,小保护区比大保护区可能生活得更好。

(3)应用a.自然保护区面积确定b.自然保护区形状确定c.自然保护区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19.阐明生物入侵的途径及对生态系统的危害性。

(1)途径:自然途径和人为途径。

(2)危害性:a.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b.加快物种多样性的丧失
c.影响遗传多样性
d.严重危害农林业生产
e.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0.生态因子类型及作用特征
(1)类型: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2)作用特征:a.综合性 b.非等价性 c.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d.限定性 e.直接和间接作用21.阐明限制因子原理。

并比较这些原理之间的异同。

(1)最小因子法则: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因素的营养元素。

耐受性定律:生物的生存需要依赖环境中的多种条件,而且生物有机体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有一个上限和下限,任何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该种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甚至灭绝。

(2)相同点:耐受性定律与最小因子法则合称为限制因子原理。

它们只适用于稳定的环境,而不适用于不稳定状态的环境。

不同点:最小因子定律只考虑了因子量过少,而耐受性法则既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少,也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多; 耐受性定律不仅估计了限制因子量的变化,而且也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性问题。

生物的耐受性不仅随着种类不同,且在同一种内,耐受性也因为年龄、季节、栖息地的不同而有差异;耐受性定律允许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因子补偿作用。

22.适应的概念和类型、
(1)适应: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够正常生长和繁衍的现象,称为适应。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植物的适应表现为或者更充分地利用有益条件,或者增强抵御不利条件的能力。

(2)a.趋同适应:指不同种类的植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b.趋异适应:趋异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植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又称为辐射适应(adaptive radiation)。

23.生活型与生态型的概念、类型,
(1)生活型:植物对于综合生境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称为生活型。

(2)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或人为培育条,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类型:a.气候生态型 b.土壤生态型 c.生物生态型
24.生活型谱的概念与制定;
(1)概念:统计某一地区或某一群落内各类生活型的数量对比关系,称为生活型谱。

(2)制定方法:a.弄清整个地区或群落的全部种类,列出名录 b.确定同一生活型的种类,归类c.计算每一类群所占百分率
25.光具有什么生态意义?及光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1)生态意义:a.太阳的光能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能量的源泉b.太阳辐射为维持生命的环境创造必要的条件c.光的有害作用d.光的信号作用
(2)生态作用:a.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植物的生态适应b.光质的生态作用
c.日照长度的生态作用
d.光与水生植物
26.种群的概念及及基本特征
(1)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结构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有机集合。

(2)基本特征:a.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生存形式。

b.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将随时间而发生变动。

c.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

27.种群与物种和群落之间的关系
(1)种群是构成物种的基本单位:物种在自然界能否持续存在的关键问题,就在于种群能否不断产生新个体以代替那些消失了的个体。

(2)种群是群落的结构单元:任何一个种群在自然界都不能孤立存在,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都要依赖于别的生物生存,与其他物种一起形成群落。

28.r对策和k对策的特征
(1)r对策:生命短促,发育迅速,个体不大,生殖早,种子多,用于生殖消耗的能源高适应于不稳定的多变环境,以高生殖率取胜
(2)k对策:寿命长于一年,发育慢,个体大,竞争力强,生殖较晚,多次生殖,用于生殖消耗的能源低。

适应稳定生境,以高效率和稳定性取胜
29.植物群落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1)概念:指在特定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或生境中所有植物种群组成的有机集合。

(2)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具有一定的外貌3.具有一定的结构4.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在群落内部,由于群落本身作用形成的特殊环境,是群落内部的一个组成成分)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6.具有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30.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1)最小面积:对一个特定的群落类型能够提供足够的环境空间,或者能够保证展现出该群落类型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的真实特征的一定面积。

(2)群落组成员:根据物种在群落中的各种特征,综合评价其作用地位而划分的植物类型。

类型:a.优势种建群种 b.亚优势种 c.伴生种 d.偶见种或罕见种
(3)植物区系成分:a.种属组成分析 b.地理成分分析c.生态成分分析d.历史成分分析31.种的数量特征和群落的综合特征是哪些?
(1)数量特征: 1.多度 2.密度 3.盖度 4.频度 5.高度 6.体积 7.重量
(2)综合特征:1.存在度与恒有度2.确限度3.优势度4.重要值
32.植物群落的外貌
(1)陆生群落:取决于植被的外貌 a.生活型b.叶的性质c.周期性
(2)水生群落:取决于水的深度及水流的特征
33.生活型:(1)每一个特定的植物群落都具有独特的生活型谱
(2)植物群落的生活型谱克反映一定地区的气候等自然条件
a.高位芽植物占优势:湿热
b.地面芽植物占优势:具有较长的严寒季节
c.隐芽植物占优势:冷湿,为高山-极地气候
d.一年生植物占优势:干旱
气候相似的地区,群落的生活型谱相似;气候不同的地区,生活型谱不同。

不同群落类型具有不同的生活型谱;相似或相同的群落类型具有相似或相同的生活型谱。

33.群落的结构单位及小群落是怎样形成的?
(1)结构单位:层片、同资源种团、小群落
(2)成因: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例如小地形和微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渍化程度的差异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是小群落形成的主要原因。

34.群落的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
35.群落交替区及边缘效应
(1)群落交替区:生态过渡带或生态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

特点:环境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
(2)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内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

36.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1)生物因素:竞争、捕食影响b竞争→排斥
a资源利用→生态位重叠→竞争→生态位分化→性状替代、特化→共存(2)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干扰、中度干扰假说、干扰理论与生态管理
(3)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异质性越高,小生境越多,共存物种数越多
37.群落内的水分
a.蒸腾与蒸发
b.径流与渗透
c.截留
d.空气湿度
e.降水量:增加降水量
f.水分平衡
38.群落在水分平衡与水分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1) 植物群落能够截留降水、保蓄水分,并对降水的再分配起重要作用
(2)实践意义:营造水源涵养林
38. 森林群落为什么能增加降水量?
(1)森林群落通过蒸发和蒸腾作用,可以把它们吸收的水分的75%送回到大气层中,从而增加了大气层的水汽含量等因素
(2)森林林冠及其上层气温较附近大气层为低,含水汽能力小,更容易促使空气湿度达到饱和状态,便于水汽凝集成云而致雨。

(3)森林是气流运动的障碍,平流的空气遇到森林的阻碍,就会被迫上升,形成气流的涡旋,致使森林上空的空气处于涡动状态,促使空气的上下交流,而森林上空的下层气压较高,上层气压较低,因而上升空气的体积就会膨胀,膨胀时气体分子运动而消耗热能,因而气温会显著降低,含水汽的能力就变小,会使大部分水汽凝结成云,直至降雨。

39.群落内的空气特征:空气极度寂静,二氧化碳的高浓度
40.植物群落对周围环境的改造作用:防止风害、调节气候、改良土壤、保护环境
41.生态种组的概念以及确定
(1)概念:是指一组生活型十分类似、对重要的生境因子关系十分近似的种
(2)生态种组的确定a.根据野外观察直接找出具有相似生态关系的种组
b.研究多种植物与单个生态因子相关习性,把这些种的生态关系表现为等级数字。

c.利用群落表的比较或相关性计算的方法进行研究
42.植物群落的形成:迁移-定居增殖-竞争及群落的形成
43. 阐明群落三个发育阶段的特点。

(1)发育初期:群落处于成长发展之中,群落的主要特征仍在不断地加强和增进。

(2)发育盛期:群落发育成熟,并趋于相对稳定和平衡,群落特征处于最优状态。

(3)发育末期:群落处于衰退状态,建群种或优势种已经衰退,缺乏更新能力,新的物种侵入,孕育着另一个群落的产生。

44.群落的波动与演替有何区别?
(1)群落的波动多数是由群落所在地区气候条件的不规则变动引起的,其特点:群落区系成份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变化的可逆性。

(2)演替指某一地段上的植物群落经过一定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一种植物群落被另一种植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特点为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可以预测;不可逆性;导向稳定性。

45.演替的概念及原因:
(1)概念:群落经过一定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一种群落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群落类型的顺序过程,即在一定区域内群落的替代过程
原因:a.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活动性 b.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c.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d.群落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e.人类活动
45. 什么叫原生演替?阐明水生演替系列和旱生演替系列。

(1)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完全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
在的裸露地段)上的群落演替。

(2)水生演替系列:见教材p256
(3) 旱生演替系列:地衣植物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46.阐明三种顶极群落理论的异同。

(1)共同点:都承认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的变化后,已经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而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和生境相适应。

(2)不同点:单元顶极理论认为,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它因素只是第二位的,但可阻止群落发展成为气候顶极;其他二个理论则强调各个因素的综合影响,除气候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可以决定顶极的形成;顶极配置假说认为,顶极的变化,也会因为一个新的种群分布格局而产生新的顶极;单元顶极理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气候顶极,而其他两个理论都不认为所有群落最后都趋于一个顶极;单元顶极理论与多元顶极理论认为群落是一个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而顶极配置假说认为群落为一个连续体。

47.结合中国实际,阐明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规律性。

1)纬度地带性沿着大兴安岭-吕梁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将中国分为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

(1)东部湿润森林区
自南向北,热量逐渐递降,其植被自北向南依次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

(2)西部内陆腹地
受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的影响,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从北至南出现的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打破了原有的纬度地带性,因此自北向南的变化如下:
温带荒漠、半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

2)经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在我国温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自东向西和自东南向西北依次分布:落叶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草原化荒漠—典型荒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