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鑫六大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市双鑫煤业
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专项设计
长春煤炭设计研究院
2012年12月
长春市双鑫煤业
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专项设计
工程编号:AZX1038
工程规模:Mt/a
院长:宋子玉
总工程师:薛建志
项目负责人:徐学野
长春煤炭设计研究院
2012年12月
参加审核人员名单
参加设计人员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矿井概况 (4)
第一节井田概况 (4)
第二节安全生产条件 (5)
第三节矿井主要系统 (7)
第二章矿井安全风险分析 (9)
第一节概述 (9)
第二节风险分析 (9)
第三章矿井“六大系统”现状 (15)
第一节监测监控系统 (15)
第二节人员定位系统 (15)
第三节通信联络系统 (16)
第四节压风自救系统 (16)
第五节供水施救系统 (16)
第六节紧急避险系统 (17)
第四章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 (17)
第五章管理体系及规章制度 (30)
第一节管理体系 (30)
第二节规章制度 (31)
第六章安全培训及应急演练 (33)
第一节安全培训 (33)
第二节应急演练 (33)
第七章概算 (35)
第一节编制说明 (35)
第二节建设投资概算 (35)
附录:
1. 委托书。
附件:
1. 主要机电设备及器材目录;
2. 概算书。
附图:
见图纸目录。
前言
一、概述
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指建设完善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安全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讯联络等系统,并使其它“五大系统”与紧急避险系统相连接,形成井下整体性的安全避险系统。
建立并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强制推行的先进适用的安全生产技术装备。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文〕、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2]15号文〕等文件各项要求,受长春市双鑫煤业的委托,我院对该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进行专项设计。
该矿“五大系统”现已形成〔具备验收条件〕,因此,设计与矿方沟通,确定本次设计只补充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并对其它“五大系统”如何与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相连结进行设计。
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为入井人员提供自救器、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合理设置避灾路线、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紧急避险系统与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等系统相连结,确保在矿井突发紧急情况下遇险人员能够安全避险。
根据矿方提供的实际采掘工程平面图及设计与矿方沟通的结果,该矿应布置永久避难硐室1个,紧急避险方式为硐室+专用管路〔专用管路须具有抗破坏能力〕+自救器的组合。
二、设计依据
1. 设计委托书;
2.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
号文〕;
3.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文〕;
4.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文〕;
5.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标准〔试行〕》〔安监总煤装[2011]33号文〕;
6.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2]15号文〕;
7.《吉林省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总体规划》〔吉安监管煤监一字[2010]304号文〕;
8.《关于转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吉安监管煤监一[2012]82号文〕
9.《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标准》〔AQ1029-2007〕;
10.《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
11.《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标准》〔AQ1048-2007〕;
12.《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AQ6201-2007〕;
13.《电子电脑场地通用标准》GB/T 2887;
14.《煤矿通信、监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通用技术要求》MT209;
15.《煤矿生产调度通信系统通用技术条件》MT 401-1995;
16.《煤炭工业矿井监测监控系统装备配置标准》GB50581-2010;
17.《矿井压风自救装置技术条件》〔MT390-1995〕;
18.《煤矿通风安全装备标准》〔GB/T50518-2010〕;
19.《煤矿井下消防、洒水设计标准》〔GB50383-2006〕;
20.《煤矿安全规程》;
21.《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指南》;
22. 矿井现场实际资料。
第一章矿井概况
第一节井田概况
一、地理位置
1.交通位置
长春市双鑫煤业〔以下简称“该矿”〕位于吉林省长春市齐家镇双顶子村境内,其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5°47′00″~125°49′00″,北纬:43°36′00″~43°38′45″。
该矿位于长春市129°方向,直距约44km处,长春至双阳区东线公路在本区的西侧4km处通过,并与本区之间有约水泥路相通,交通较为方便,见交通位置图1.1-1。
矿区位置
2. 地形、地貌
该区及其附近为丘陵地貌,地势西高东低,海拔标高为+245m~+,相对高差,区内没有河流,水系不发育,雨季可形成地表迳流,并沿沟谷汇聚于矿区东北部贾家水库。
该水库位于该矿北部东侧约处,库容量较小,水域面积2,逢雨季水深2m。
3. 气象及地震
该区处于北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最低气温℃,夏季最高气温℃,年平均气温℃,每年十月中旬至翌年四月中旬为冰冻期,冻层厚度一般~,多年平均降雨量,雨量多集中在七、八月份。
春季多西南风,一般风速可达5m/s~6m/s。
自然植被不发育,多为次生毛林和人工林,农作物以玉米为主,次为水稻和大豆。
本区属地震活动强度小,频率低的弱震区。
二、矿井概况
该矿原生产能力为70kt/a,后经生产能力核定为150kt/a,目前该矿各大系统及地面辅助设施已经形成〔具备验收条件〕。
开拓方式为斜井开拓〔两条斜井〕,主井担负矿井全部提升任务、入风及安全出口,副井为回风井及安全出口,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抽出式。
目前布置1个采煤工作面4个掘进工作面,采煤工作面布置在-363m~-315m标高之间,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爆破落煤,机械装煤,顶板管理全部垮落法。
掘进工作面2组布置在4号煤层中-363m水平,分别施工4号煤回采运输顺槽与回风顺槽,另外两2组分别在-200m和-253m为三层煤开拓准备。
第二节安全生产条件
一、矿井水文地质特征
〔一〕地表水系
区内没有河流,水系不发育,雨季可形成地表迳流,并沿沟谷汇聚于矿区东北部贾家水库,该水库库容量较小。
〔二〕矿井水
1.含水层
〔1〕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砂砾石孔隙潜水含水层〔Q4〕
该含水层局部发育,厚度小于,分选性差,砾石多为浑圆状,水位埋深0.8m~,居民机井shJ2抽水试验资料,单井涌水量37.5t/d,〔降深S=〕为HCO3—CaNa型水,PH值6.5~7.0。
〔2〕白垩系下统泉头组砂砾岩孔隙裂隙水〔k1g〕
该含水层在本区内普遍存在,是泉头组地层的下部砂砾岩层,厚度在9m~253m不等,砾石分选差,次棱角状,胶结松散,单井涌水量120t/d〔降深S=〕水质较好,为HCO3—CaNa型水,PH值6.7~7.3。
〔3〕侏罗系上统二道梁子组砂砾岩孔隙裂隙水〔J3r〕。
该含水层在本区内局部发育,是侏罗系上统二道梁子组煤系地层的底部砂砾岩层,厚度大于114m,砾石分选较好,次园状,胶结中筹,水量较贫,水质未进行测试。
2. 隔水层
〔1〕地面广泛分布的黄土状亚粘土为隔水层,最厚达40m,阻隔了大气降水的入渗。
〔2〕白垩系下统泉头组泥岩,粉砂岩隔水层〔K1g〕
该隔水层为泉头组上部泥岩、粉砂岩层,厚度大于104m全区发育,是第四系全新统含水层与泉头组下部含水层之间的主要隔水层。
〔3〕侏罗系上统二道梁子组泥岩、粉砂岩隔水层〔J3r〕
该隔水层为二道梁子组上部泥岩,粉砂岩及煤层组成,厚度大于9m,全区大部分发育,并将泉头组地层的下部含水层与煤层及二道梁子组地层
的下部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隔开。
矿井涌水量正常涌水量10m3/h,最大涌水量20m3/h。
二、环境地质条件
1. 地震烈度
本区抗震设防裂度为6度。
2. 矿井瓦斯
根据2011年吉林省能源局吉能煤炭[2011]418号《关于2011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批复》文件,该矿瓦斯相对涌出量为m3/t,绝对涌出量为m3/min,鉴定为高瓦斯矿井。
3. 煤尘及煤的自燃
该矿煤尘爆炸性鉴定为具有爆炸性。
煤层最短发火期3个月,自燃发火倾向为Ⅱ类易自燃。
第三节矿井主要系统
一、提升运输系统
〔一〕主井井口标高+,井筒斜长880m,倾角25°,井底标高-150m ×2/20E型绞车一台,电机功率400kw。
〔二〕副井井口标高+,井筒斜长880m,倾角25°,井底标高-150m ×2型一台,电机功率132kw,该提升机只做维修井筒用。
〔三〕暗主井提升系统
暗主井绞车房标高-133m,井筒斜长537m,倾角25°,井底标高-360m,担负全矿的煤炭、矸石、人员及材料等提升任务。
提升机选用JTPB-1.6型一台。
〔四〕暗副井
井筒全长541m,倾角25°,该暗井不设提升设备,为专用回风井。
二、通风系统
通风系统为主井入风,副井回风中央并列式。
通风方式为抽出式。
地面安装两台(一使一备)型号为FBCDZ-6-№17/2×90通风机,现副井总排风量为2160m³/min,该矿井需风量³/min。
三、排水系统
该矿井为三段排水,排水管路均为双管路。
一段排水泵房设在+15m水平,泵房安装3台D46-50×5型水泵,为一使一备一检修,管路Ф159mm。
二段排水泵房设在-150m×9型水泵,为一使一备一检修。
管路Ф59mm。
三段排水泵房设在-36m水平,泵房安装3台D25-30×9型水泵,为一使一备一检修。
管路Ф59mm。
四、供电系统
本矿采用双回路供电,主供电电源引自长岭二次变电所,一次电压10KV,备用电源引自矿建双阳变电所,一次电压10KV,主备电源由高压联络开关相接,处于热备状态。
六、井下人员
该矿井核定生产能力Mt/a,年工作330d,每天三班作业。
井下工作人员详见人员出勤表1.1-1。
第二章矿井安全风险分析
第一节概述
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方法,水、火、瓦斯、煤尘、顶板是威胁矿井安全生产致灾因素和重大危险源。
近几年,由于加大安全投入力度,加强职工培训,加强安全管理,使安全基础明显增强,抵御各种灾害风险的能力大大提高。
但由于上述重大危险源的存在,同时安全管理、安全设施等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因此,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仍然不可必防止地存在。
第二节风险分析
结合该井生产实际,风险分析如下:
一、水灾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
〔一〕矿井涌水量
该矿地表水系不发育,井下含水层含水量较小,并且与可采煤层之间有隔水层阻隔,因此矿井涌水量较小,目前矿井的正常涌水量10m3/h,最大涌水量20m3/h。
〔二〕矿井水害类型及导水通道分析
1. 含水层贮水量很小,为弱含水层。
2. 含水层供给来源少,大气降水向第四系含水层渗透小,不受洪水威胁,雨季只要井口防排水沟通畅,雨水不会流入矿井内。
3. 已经形成水仓,矿井排水能力可靠,尚有余地。
4. 矿井水PH值显现为中性,排水设施受侵蚀甚小。
5. 矿井为水害威胁较小的矿井。
〔三〕井下水灾预防
1. 明确规定发生水灾时安全撤退路线.并使有关人员熟悉避灾路线和
急救知识。
2. 避灾路线要与泄水路线错开,并经常维护保持畅通无阻。
巷道分岔或拐弯处要安设路标。
上下山坡度大时要设台阶扶手或绳索。
3. 井下巷遭内发现有透水预兆,如发潮、挂汗、空气变冷、发生雾气、水叫、顶板淋水加大、底板渗水或其他异状时,应立即停止工作,报告矿调度室。
4. 组织水文地质人员调查收集有关水文变化的资料和情况。
5. 水文地质人员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分析发生水患的主要原因,并判断最大水量,发展趋势、作涌水量变化曲线。
根据分析、判断、找出原因,并提出治水方案,一般情况下,应采取先堵〔注浆〕后排水方案。
6. 由矿主要负责人组成救灾领导小组,加强领导,统一指挥,下设假设干专业小组,分管各方面工作。
7. 根据原因分析,采取相应治水措施,如假设地面水体是原因.应迅速进行堵塞或改道引流,减少补给量。
如系井下断层、含水层、老空出水,可采取堵、注、排等相应措施。
8. 做好应急排水的一切准备工作,实施抢排水。
9. 井下采取相应堵、截措施。
二、火灾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
煤层自然发火期最短3个月,自燃发火倾向为Ⅱ类易自燃。
火灾事故主要发生在采区内及其它通风不良的煤巷。
火灾预防措施如下:
在采掘工作面设温度传感器和CO传感器,24h不间断监控,发现温度或CO超过规定,立即查明原因,进行处理。
另外,瓦斯检查员对所负责区域定期进行CO和其他有害气体检验,发现问题,立即处理。
发生发火的现场人员要利用现场一切工具和器材进行直接灭火〔电气
设备火灾首先切断电源〕,控制火势,并采取安全措施,防止瓦斯、煤尘爆炸和人员中毒及火灾扩大。
指派专人观察火区及回风流气体和风流变化情况。
确定停电范围,并执行停电命令。
三、瓦斯爆炸、燃烧风险分析及预防措施
该矿瓦斯相对量m3/t,绝对量m3/min,属于高瓦斯矿井。
矿井瓦斯涌出形式主要表现为瓦斯正常涌出。
在以下情况下:通风系统不合理,存在通风不良的巷道由于不合理停电、停风等情况都可能造成瓦斯积聚,引发瓦斯事故。
防止瓦斯引燃和爆炸措施:
1. 瓦斯抽放
该矿已进行了“瓦斯抽放”专项设计,该设计已完成,目前进入审批阶段。
该方面内容具体见“专项设计”。
2. 通风方面
该矿通风系统中央并列式,通风方式为抽出式,通风机可实现反转反风,井下设计有可靠的反风设施,用风地点配风合理,矿井主要通风机设备先进,通风系统可以保证井下所有工作地点有足够风量,将井下涌出的瓦斯及时冲淡并排出井外,防止瓦斯积聚。
具有较强的抗灾能力,是防止井下发生瓦斯灾害的基本保证。
在生产过程中瓦斯易积聚的地点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大风量,已到达及时冲淡瓦斯的效果。
3. 严格井口检查制度
〔1〕禁止携带烟草及点火工具下井;
〔2〕禁止在井下或井口周围20m以内使用明火和吸烟。
4. 矿井使用的电气设备必须符台防爆要求
〔1〕井下和井口附近不许使用普通照明灯具和电气信号;
〔2〕除《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建设安全规定》许可的部分以外,井下一切电气设备均按要求分别采用矿用隔爆型、矿用安全型、或安全火花型,其防爆性能要经常检查,假设不符合要求要置时更换或处理;
〔3〕禁止井下带电检修和带电迁移电气设备。
5. 加强巷道贯穿掘进、揭穿煤层掘进的瓦斯管理以及火区管理
〔1〕两巷贯穿掘进时,只准由一头掘进贯穿,并应探明贯穿巷道内瓦斯含量,贯穿巷道不能停风,防止瓦斯积聚和放炮引燃(引爆)瓦斯;
〔2〕巷道掘进揭穿煤层前的放炮,特别是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煤层.揭穿煤层前必须制订防止煤与瓦斯突出的专门安全措施;
〔3〕巷道掘进穿透老窑〔报废井巷〕,除必须探明其中的水、瓦斯、火区情况外,还必须探明老窑、老空、报废井巷内瓦斯含量,并采取相应的安全贯穿措施;
〔4〕掘进巷道贯穿火区或井下发生火灾被封的火区,要加强封火墙检查,定期测定火区温度和CO含量,防止高温、瓦斯、CO对掘进工作及火区附近井巷的危害。
只有火区CO含量、温度降至符合安全标准时,方可掘进贯穿。
四、煤尘爆炸风险分析及预防措施
〔一〕概述
本矿煤层为Ⅱ类易自燃、煤尘具有爆炸性。
粉尘是煤矿在建井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矿物细颗粒,一般分为煤尘和岩尘。
粉尘按产生来源分为原生粉尘和次生粉尘,本井生产过程中,原生粉尘是主要来源。
在巷道凿岩、装运等作业都产生大量的粉尘。
打眼、爆破、装运是产生粉尘的主要工序;掘进沿煤巷道,则煤尘发生量最大。
煤尘的爆炸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煤尘本身具有爆炸性;在空气
中呈悬浮状态,且有适宜浓度;有引爆的热源。
粉尘的危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污染劳动环境,降低劳动场所能见度,影响劳动效率和操作安全。
2. ~5微米的矿尘,对人的危害最大,可以引起呼吸道炎症,重者导致尘肺病,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3. 煤尘具有可燃性,遇有外界火源,容易引起火灾,在适宜的条件下甚至会导致煤尘事故。
〔二〕防尘措施
针对浮尘采用喷雾洒水、对积尘采取冲洗等净化措施;对其采取综合防尘、降尘措施。
1. 通风防尘
利用矿井通风,排除或稀释含尘空气,引进新鲜风流。
重点控制巷道中的风速,必须附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风速过低不能有效的排除粉尘,过高会造成粉尘的二次飞扬。
2. 湿式作业
湿式作业是防尘的根本措施,包括湿式凿岩、水封爆破、喷雾洒水、冲刷巷道、喷雾净化风流等措施。
3. 综合防尘
综合防尘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降低浮尘浓度,二是使已产生的煤尘迅速沉降,减少煤尘飞扬的数量与时间。
1〕采用综合防尘措施:湿式凿岩、冲刷巷道、喷雾净化风流、回风巷设净化水幕。
2〕锚喷巷道采取潮料喷射工工艺。
3〕爆破作业采取的防尘措施:爆破作业主要是在大巷掘进工作面,设计采取的防尘措施有喷雾降尘、水幕降尘、水封爆破等。
五、顶板事故风险分析及预防措施
〔一〕事故分析
主要可采层顶底板以灰、浅灰色粉砂岩、细砂岩为主,中粗砂岩、泥岩次之。
由于支护不及时,支护质量不合格,或支护结构不合理,往往可以导致顶板事故。
顶板事故多发生在采掘工作面及巷修地点。
〔二〕顶板事故预防措施
编制好采掘作业规程,及时准确地绘制采掘动态图,采掘工作面上齐矿压观测仪器,并进行顶板预报,把断层、旧巷、火区、冒顶位置标清楚。
过断层、旧巷、火区、冒顶必须制定安全措施,有关安全措施必须贯彻,人人掌握,严格执行。
1. 大面积的冒顶可能产生“暴风”,并扬起粉尘,煤岩脱落,并堆积或伴着强烈震动。
事故发生瞬间,要尽可能地维护好顶板,利用一切条件维护好被堵空间,防止再次来压冒顶;
2. 独头冒顶堵人时,要维护好有效空间,不得再受灾。
被堵人员应积极开展自救,并对伤员进行抢救;
3. 抢救人员要有秩序地同灾区有关人员进行联系,如有风、水管路,立即打开阀门供氧〔切断风水源情况下〕,在多人被堵在被堵空间时,应及时把多余矿灯关闭〔只留一盏灯〕。
应利用一切条件向被堵空间通风,或打钻送风和供给饮料食物。
要准备好一切抢救准备和材料,并维护好外围,防止再次冒顶;
4. 组织精干抢救人员,分批分期地进行抢救抢修;
5. 维护好顶板,小断面掘进不能大拆、大换、大扒,保证抢救人员的绝对安全。
第三章矿井“六大系统”现状
第一节监测监控系统
该矿为高瓦斯矿井,矿井地面调度室配置KJ19-J(N)监控主机和备机各一台,全矿井共设KJ19-F型监控分站16台,在用12台,备用4台,主机和分站均有备用DSB0.07/660型后备电源。
在井下各地点安设的监控分站,对井下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瓦斯、风速、负压、温度、风门开关状态、设备开停状态进行检测和监控,并通过远动开关实现风电、瓦斯电闭锁,确保停风停电,瓦斯超限断电。
所有检测数据经分站微机处理后,通过网络传至地面监控中心。
全矿配备光学瓦斯检定器AQG-1型共20台。
便携式JCB4(B)型瓦斯检定报警仪112台。
该回采工作面安全监测按设一台BFDZ-2A型监测分站;工作面和回风各设一台GJC4甲烷传感器;设一台GTH500一氧化碳传感器;工作面设一台GWD40温度传感器。
该系统运行正常且符合《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标准》(AQ1029-2007)、《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等相关标准规定。
第二节人员定位系统
该矿在地面调度室安装了人员定位系统,型号为KJ529型,该系统配备的主机及系统联网主机为双机,一台工作一台备份,24h不间断运行;当工作主机发生故障时,备份主机在5min内投入工作。
配备存储设备,存储设备容量不小于3个月的数据信息量。
在井下水仓、-150m车场、-253m副车场、-200m底板道、-150m水平硐室、主、副暗井绞车房、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等位置安装型号为KJ529-F型读卡器,识别卡型号分别为双向标识卡KGE305,保证每个入井
工人每人携带一个。
该系统运行正常且符合《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标准》〔AQ1048-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AQ6201—2007〕等相关标准规定。
第三节通信联络系统
矿井地面调度室设一组JSY2000-08一台数字程控调度系统,负责与矿内及对外的联系。
井上共安装14台普通机,分别设置在调度室、矿领导办公室与主要机械场所。
井下安装15台KTH108型本质安全型机,分别设置在设备硐室、变电所、井底车场、井底水仓、掘进工作面、采掘工作面附近等地点。
能做到井上、下通讯联系畅通。
全部正常使用,符合国家标准和《煤矿安全规程》要求。
第四节压风自救系统
该矿已有压风自救系统,空气压缩机房设置在地面,位于副井井口附近,压风机房现有螺杆式空气压缩机二台,型号为,其参数为:排气量Q=m3/min,压力P=0.7MPa,电动机功率N=75kW。
由主井配风至各用风点,压风管路采用钢管,管路干管为D108×4mm,支管为D57×mm。
第五节供水施救系统
一、水源
设计供水施救系统与消防洒水系统为同一管路,水源引自工业场地水源井。
供水〔营养液〕管接出管路与井下消防洒水系统的主管路连接。
供水方式采用静压供水,主要运输巷、各采掘工作面巷道内均敷设供水施救管路,并按规定设置供水阀门。
工业场地生活用水来自工业场地水源井
二、供水管路布置
1. 副井~-150水平车场~主暗井;
2. 主暗井~-360水平车场~-315采掘工作面。
供水管路铺设到采掘工作面、主要硐室及采区避灾路线上。
各主要生产中段和分段进风巷道的供水管道上每隔200m设置一组三通及阀门。
独头掘进巷道距掘进工作面不大于100m处的供水管路上设置一组三通及阀门,向外每隔200m设置一组三通及阀门。
爆破时撤离人员集中地点的供水管道上设置一组三通及阀门。
所有其他人员较集中的地点都设置供水阀门,保证为各采掘作业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够提供给急供水。
井下压风自救装置处和供气阀门附近设置供水阀门,现有管路能够满足供水施救系统的供水要求。
矿井供水施救系统要根据生产作业区域的变化及时调整和补充完善。
地面水池需采取防冻等防护措施。
第六节紧急避险系统
该井有完整的避灾路线,建立了事故应急预案,井下未建立紧急避险设施。
本次设计根据矿方意见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
第四章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
一、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