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一二三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 如图所反映的会议通过的文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
力机关。

”该“文献”是()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2. 升旗仪式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心中总会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

最早将
五星红旗定为我国国旗的会议是()
A. 中共八大
B.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十一届三中全会
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好斗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投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

”这里的“改变”指()
①“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展到每个城市、村庄和家庭。


②“削弱陈旧的家庭体制、改变妇女的低下地位。


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将统治权力交给人民,保障个人权利、恢复自由市场秩序。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4. 如图是美国军事专家贝文・亚历山大著作的封面,书中提到
美军的“中国对手”是()
A. 中国工农红军
B.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C. 中国人民解放军
D. 中国人民志愿军
5. 某校举办主题为“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的图片展。

以下适合参展的图片有()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军管会接管了上海机器厂,并迅速组织恢复生产。

1950年厂名改为“华东区工业部上海制车厂”,生产永久牌自行车。

如图为1950年国庆节,该厂在《人民日报》上做的广告,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永久自行车是乡镇企业的拳头产品
B. 这是“一五计划”取得的重要成就
C. 上海制车厂是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典范
D. 可以分期付款表明该厂经营方式灵活
7.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两会”指的是()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③全国妇女代表大会
④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8.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

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以上材料,说明中国的抗美援朝是()
A. 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B. 联合国维护和平行动
C. 中美之间战略大决战
D. 阻止美军侵台的战争
9.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
A. 它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订的
B. 它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C. 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 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10.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数次调整。

请按时间先后顺序给下列事件排序()
①人民公社化运动②农业合作化③土地改革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④②
C. ③②①④
D. ③④②①
11. 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地位的会议是()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七大
C. 中共十五大
D. 中共十九大
12. 习近平总书记赞扬道: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

习总书记赞扬的这位英雄模范人物是()
A. 王进喜
B. 焦裕禄
C. 雷锋
D. 邱少云
13. 1978年1月至11月底,出国和去香港考察的人员达529批,共3213人。

其中,经党中央批准的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有四个。

这些考察()
A. 为改革开放作了准备
B. 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 为深化改革打下基础
D. 推动冤假错案平反工作
14. 1950年6月,新中国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到1952年底土改完成时,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50年的1.32亿吨增长为1.63亿吨,人均粮食由1950年的239.4公斤增长为285.2公斤。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新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B. 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推动
C. 土地改革促进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D. 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新政权的巩固
15. 下列历史事件中,见证了我国开始由照搬西方民主模式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模式转变的是()
A. 《青年杂志》创办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6. “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

”我国这一政策应出台于()
A. 社会主义改造期间
B. “大跃进”期间
C. “文化大革命”期间
D. 改革开放初期
17. 2019 年 4 月,智利总统皮涅拉在中国访问期间,考察了被称为对外开放“窗口”的城市,他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还有什么是这个城市制造不出来的!”这个城市是()
A. 南京
B. 上海
C. 深圳
D. 青岛
18. 1978~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上涨到36396.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6元上涨到13432.4元。

取得上述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A. 收入提高
B. 环境稳定
C. 改革开放
D. 思想解放
19. 1987年,广东全省47个山区县,已有31个县有“三资”企业,地处云开大山南部、历来比较贫困的山区罗定县,也办了60多家“三来一补”企业。

“三资”企业逐步向内地延伸。

这反映对外开放后()
A. 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起来
B. 沿海和内地同步发展
C. 内地经济发展更有优势
D. 对内地经济有很大促进
20. 观察如图,中国占全球进出口额的比例出现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B.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中国外汇储备位居全球第一
D. “一带一路”倡议逐步实施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21. 在1954年9月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判断:______改正:______
22.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土地改革。

判断:______改正:______
23. 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判断:______改正:______
24. 土地改革的完成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判断:______改正:______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25. 阅读以下材料判断:
以下结论是从上表信息中得出的,请填“正确”;违背了上表信息所表达的意思,请填“错误”;是上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填“未涉及”。

(1)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都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

______
(2) 过渡时期总路线仅仅是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______
(3) 1956年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______
(4) 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大跃进运动是相伴而生。

______
(5)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都获得了成功。

______
26. 20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不同阶段,都有一个鲜明的历史地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1) 据材料一,“改革开放”是由哪一会议开启的?请结合所学知识,“三大历史性事件”成为“里程碑”的理由。

材料二:这是镌刻在40年奋斗征程上的一个个“改革印记”--小岗“包干到户”、深圳“先行探路”、海南“最大特区”、浦东“开发开放”、雄安“未来之城”……这些地标串联在一起,勾勒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坚实足印,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从改革地标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2018年5月23日南方日报
(2) 小岗“包干到户”之后哪一制度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深圳“先行探路”、海南“最大特区”、浦东“开发开放”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什么特点?
(3) 请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40年改革开放“坚实足印”的特点。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杜论(1953年1月1日)材料二:我国“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以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694个大中型工业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一一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材料三: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项目: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交通、水利、国防事业也取得重大成就;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一一摘编自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下
(1) 材料一认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个“最高利益”新中国成立初期做了哪些准备?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列举一项“一五”计划期间在湖北省境内建成的重大工程。

(3) 材料三中提到的“弯路”指的是什么?这一时期(1956-1966年)我国生物科技取得巨大进展,其代表性成就是什么?
(4) 你认为新中国前30年经济建设成就与改革开放后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8.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周年,某校历史小组开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设成果”主题探究活
动。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下面问题。

【人物篇】
材料一:
(1) 上面两位人物是20世纪50年代感动中国的楷模。

请你写出图中两位人物的姓名,简述其英雄事迹。

【成就篇】
材料二:从1953年到1957年,共有596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1949年,我国的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为30%,到1957年,上升到56%;1957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5%,其中重工业比重由1952年的26.4%上升到1957年的48.4%。

(2) 我国取得材料二中的建设成就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改造篇】
材料三:
(3) 图3、图4所示场景的出现分别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这两大政策实施的主要方式分别是什么?
【感悟篇】
(4)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头20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

请你总结我国当时能够取得这些经济建设成就的原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通过的文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及所学知识可知,该“文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选项B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

重点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史实。

2.【答案】B
【解析】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大会制定了《共同纲领》,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大会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的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北平改名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新中国采用公元纪年。

大会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

故最早将五星红旗定为我国国旗的会议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符合题意;中共八大是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排除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C;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以及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史实。

3.【答案】A
【解析】①“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符合题意;②新中国成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推崇人人平等,尊重人权,形成了新的社会风气,符合题意;③1971年第26届联合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符合材料“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不符合题意;④新中国成立后仍然是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主体,在20世纪90年代才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符合题意;所以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建设的相关史实。

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新中国的建设的相关史实。

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指的是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五战五捷,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阴谋,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抗美援朝,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5.【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虎门销烟发生在1839年,不是新中国的史实。

开国大典是新中国的成立的标志,小岗村的秘密契约、雄安新区的建设都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符合“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的主题。

故选:D。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建设成就。

根据所给史实的时间可以排除虎门销烟。

掌握新中国的成立及建设成就。

6.【答案】D
【解析】A.乡镇企业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B.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C.全行业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的方式,开始于195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D.由材料时间“1950年国庆节”并结合图片信息可知,可以分期付款表明该厂经营方式灵活,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建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关键是对图片信息的分析与解读。

注意对图片的分析与理解,掌握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

7.【答案】A
【解析】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两会”指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会议。

它们都是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故选:A。

本题考查两会内容。

两会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理解两会内容,了解社会常识。

理论联系实际。

8.【答案】A
【解析】根据“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鸭绿江边……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可知,中国进行抗美援朝是为了保家卫国,是正义的战争,A符合题意;1950年中国还没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排除;中国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是为了保家卫国,C排除;当时美军没有侵台,D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战争。

重点掌握抗美援朝的性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史实。

9.【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可知,这主要是体现了宪法制定的民主性,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10.【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在1950年实行了土地改革。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大规模土地运动在全国开展。

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1958年,党中央提出“多好快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我国开始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重大失误。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得到很大发展。

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③②①④。

本题考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本题通过对比发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在农村地区实行不同的农业政策,取得不同的效果。

从中可以发现,当农业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要求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两者不适应的时候,就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这就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11.【答案】D
【解析】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十九大的相关史实。

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共十九大的相关史实。

12.【答案】B
【解析】习总书记赞扬的是焦裕禄。

焦裕禄在任中共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时,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他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使兰考贫困面貌大为改观,他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13.【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1978年1月至11月底,出国和去香港考察的人员达529批,共3213人。

其中,经党中央批准的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有四个”等信息可得出,这些考察的相关活动有利于借鉴西方现代化成功的经验,有利于推动对外开放的实施,为改革开放作了准备,A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间不符,排除B;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1978年1月至11月底还没有改革开放,故为深化改革打下基础,表述错误,排除C;出国考察与推动冤假错案平反工作无关,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

14.【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50年6月,新中国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到1952年底土改完成时,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50年的1.32亿吨增长为1.63亿吨,人均粮食由1950年的239.4公斤增长为285.2公斤”可知,这从本质上反映出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推动。

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民生产性大大提高,解放了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故选B。

本题考查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民生产性大大提高,解放了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本题掌握土地改革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15.【答案】D
【解析】见证了我国开始由照搬西方民主模式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模式转变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这是我国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为缓解就业压力,允许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有利于个体户的产生,推动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的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7.【答案】C
【解析】1980年,我国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深圳在短短几年内,就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

本题以被称为对外开放“窗口”的城市为切入点,考查我国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深圳经济特区的奇迹。

18.【答案】C
【解析】据“1978~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上涨到36396.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6元上涨到13432.4元。

”据所学知识可知,取得上述成就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

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使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

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