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琵琶行练习与解析2 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琵琶行练习与解析2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湓.浦口(pén)琵琶.(pá)
B.贾.人(gǎ) 遂.命酒(suì)
C.恬.然(tián) 转徙.(xī)
D.悯.然(mǐn) 迁谪.(zhé)
【解析】“徙”应为“xǐ”
【答案】C
2.对下列诗名所运用的修辞格判断为正确的一项是()
A.古来万事东流水。
(比喻)
B.主人下马客在船。
(互文)
C.终岁不闻丝竹声。
(借代)
D.铁骑突出刀枪鸣。
(夸张)
【解析】D.“铁骑突出刀枪鸣”不是夸张,是比喻。
这是形容琵琶声在沉咽、停歇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如“铁骑突出”如“刀枪”鸣响。
A中“万事”如“东流水”,一去不返。
B中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然后同上了船。
C中“丝、竹”为古代“八音”之二,代指音乐。
【答案】D
3.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快.弹数曲”中“快”为“畅快”之意。
B.“歌.以赠之”中“歌”为“作歌”之意。
C.“去来
..江口守空船”中“去来”,走了以后。
“来”,助词,无义。
D.“如闻仙乐耳暂.明”中“暂”,暂时。
【解析】“暂”,诗中应该解释为“忽然,一下子”。
【答案】D
4.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曲罢悯然沦落天涯枫叶荻花
B.转徙江湖漂伦憔悴暮去朝来
C.恬然自安千呼万唤沉吟放拔
D.间关莺语宁绝不通轻拔慢捻
【解析】B中“伦”→沦;C中“拔”→“拨”D中“宁”→“凝”
【答案】A
5.写出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
(1)千呼万唤始出来,。
(2)嘈嘈切切错杂弹,。
(3),此时无声胜有声。
(4)同是天涯沦落人,。
【答案】(1)犹抱琵琶半遮面(2)大珠小珠落玉盘(3)别有幽愁暗恨生(4)相逢何必曾相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①,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
注:①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②楼兰:西汉时西域城国。
其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1.本诗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2.分析首联写景的作用。
参考答案:
1.抒发了对戍边将士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他们杀敌报国的决心。
2.首联写边地苦寒,环境艰苦,用以反衬末四句之英勇战斗、杀敌卫国的精神。
1.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阒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这首诗体现了王维诗歌的特点:诗中有画。
D.诗的三、四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物的变化。
【解析】A “山空”并非动态描写。
【答案】A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第一、二句是,描绘了一幅。
(2)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答案】(1)写景雨中幽静的山村景物图
(2)反衬手法,用一个“闲”字反衬出农家的忙。
3.阅读下面古诗,回答(1)~(2)题。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1)这首诗是作者被贬为夷陵县令时所作。
诗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写景,写出了
的意境。
诗的后半部分主要是抒情,写出了的性格。
(2)这首诗在遣词造句方面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选取你最欣赏的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1)残冬未尽,春色难挡,春的生机蓬勃,作者对被贬后的遭遇自我宽慰、豁达洒脱
(2)如:一个“凝”了,既表示作者的疑惑,也引起读者的疑惑惊讶,引出首联,形象地写出山城春来犹寒的特点。
4.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霜白秋江晓。
(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解析】A项中的“桥响”“犬吠”,C项中的“鸟初动”,D项中的“鹤鸣”这些动态的描写都有一个静谧的背景的铺设。
以动衬静,动静巧妙统一,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
而B项中,“炉火”“红星”“紫烟”等形象共同构成了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场面。
无动静相衬手法。
【答案】B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3)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诗的前两句描写诗人在冬至之夜的邯郸驿站里,抱膝而坐,表现了一种的心情。
(2)“”二字,既烘染环境,潜台词是“夜”,又托出了“影”。
把“身”与“影”联系起来了,使孤寂之情跃然纸上。
(3)这首诗用直率质朴的语言倾吐心中的思乡之情,并用家人谈论自己做 ,一个“说”字,给人留下了宽阔的思想余地。
【答案】(1)孤独寂寞(2)灯前(3)反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