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时期不同介词用法例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一时期不同介词用法例释
作者:邢爱书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0年第02期
一.引进动作凭借对象的“用”和“以”
此种用法的“用”和“以”在出现语境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故以下文语境为纲,描写二词的使用情况。

(一)出现于“作(铸)+器名,……用/以+动词……”形式中
1.师器父作尊鼎,用享考{孝}于宗室,用祈眉寿、黄耇、吉康。

(5·2727师器父鼎,西中)
2.自作龢钟,以敬盟祀,以乐嘉宾、朋友、诸贤,兼以父兄、庶士,以宴以喜。

(1·182徐王子钟,春秋)
3.铸其龢钟,台(以)恤其祭祀盟祀,台(以)乐大夫,台(以)宴士庶子。

(1·245 邾公华钟,春晚)[介词“台”,各家公认为“以”的通假字,故此归在一起讨论,但在引例时保持各自的写法,以见区别]
4.自作彝鼎,用享以孝于我皇祖文考,用旂(祈)眉寿。

(5·2811王子午鼎,春中晚)
5.自作龢钟,卑(俾)匀好,用享台(以)孝于(台)皇祖文考,用(宴)用喜,用乐嘉宾,及我倗(朋)友。

(1·142齐氏钟,春晚)
此是二词最常见的语境,“用”约有521例,出现时间为西早57例,西中72例,西晚175例,春秋208例,战国9例。

从形式上看,有一器中单用一个“用”的,(主要见于西周早期,所占比例较小)多数是连用两个以上“用”,这一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加明显。

“以”约有76例,出现时间为西早1例,春秋55例,战国20例。

形式上有单用一个“以”的,但多数也是连用两个以上“以”。

例4、5则是“用”“以”共现的用例,关于这一点,陈永正已有所阐述,其谓:“作介词的‘用’字在春秋时期常与‘以’字混用。

……甚至在同一器中,‘用’和‘以’也交替使用。

……这些场合下的‘用’字已成为跟‘以’字完全同义的介词了。

”但这种现象只见于春秋时期,从总体上看,“用”“以”二词在出现时间上还是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的,如“用”多见于西周和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很少见,而“以”主要见于春秋时期,西周时期几乎不见。

亦即“用”的出现时间总体上早于“以”,两词大体上存在着时间的先后替代关系。

(二)出现于“择吉金……,用/以+作……”形式中
6.余择其吉黄铝,余用自作旅簠(9·4631曾伯簠,战早)
7.择厥吉金,台(以)作厥元配季姜之祥器。

(9·4629陈逆簠,战早)
此类“用”有10例(西晚1例,春秋8例,战国1例),“以”有12例(春秋10例,战国2例),均集中于春秋时期。

“用”“以”前的动词除主要为“择”外,还有“铸”“赐”“赠”等。

(三)出现于“用/以……作……”形式中
8.曶用兹金作朕文考究伯牛鼎。

(5·2838曶鼎,西中)
9.陈侯午台(以)群邦者“诸”侯献金,作皇妣孝大妃祭器敦。

(8·4145陈侯午敦,战早)
此类“用”有12例(西中1例,西晚4例,春秋7例),“以”只有3例(春秋1例,战国2例)。

例8中的“用”,杨五铭,崔永东,张世超视为介词;刘翔、陈初生、王文耀为动词。

这主要是因为“用”后的宾语为“金”,而“金”是作器直接的凭借资料,但如果与同类的“以”相比照,则仍应视为介词。

(四)其他形式的
10.赐用戉(钺),用政(征)蛮方。

(16·10173虢季子白盘,西晚)
11.余亡康昼夜,经雍先王,用配皇天。

(8·4317簠,西晚)
12.翼受明德,以康奠协朕或(国)。

(1·262-3秦公钟,春早)
13.余赐汝马车、戎兵、釐仆三百又五十家,汝台(以)戒戎。

(1·272-8叔夷钟,春晚)
此类在形式上没有明显的标志,内容方面的特点是前后语句表达的多是抽象的内容,如例11、12;而像例10、13一类表达具体内容的很少。

所以此种形式中的“用”为介词,各家皆无疑义。

此类“用”约有41例(西早2例,西中14例,西晚10例,春秋12例,战国3例),“以”约有30例(西早1例,西晚3例,春秋17例,战国9例)。

以上由“用”“以”组成的介宾词组都是充当句子的状语,这是介词“用”“以”最主要的句法功能。

除此之外,“用”“以”组成的介宾词组也可以充当句子的补语,唯用例很有限。

如:
14.剂(齎)用王乘车马、金勒……,用龏义宁侯。

(11·6015麦方尊,西早)
15.余献氏以壶。

(8·4292五年琱生簋,西晚)
16.者(诸)侯享(献)台(以)吉金,用作平寿造器敦。

(9·4648十年陈侯午敦,战晚)
据上,引进凭借对象的“用”“以”无论在语法意义还是句法功能方面都表现出极其相似的特点。

惟“用”还有“赐……用……”的形式,但“以”没有类似用法。

如:
17.赐汝乃祖旂,用事。

(5·2820善鼎,西中)
18.赐汝……,用夙夜事,勿法(废)朕令。

(5·2816伯晨鼎,西中)
19.赐汝弓一,矢束、臣五家、田十田,用从乃事。

(8·4328不其簋,西晚)
例17中的“用”杨五铭解释为“任用”义;陈初生、刘翔、张世超,释“用事”为“执行职事”;赵诚认为有施行、做的意思。

但金文中还有例18、19一类用例,其中的“用”难以解释为动词,此类句子中“用”后还多有“(司)、辟、楚(胥)、纘、屏、保”等与“事”同义的动词,其中的“用”明显应视为介词。

若参照此种形式,则“用事”中的“用”似仍当视为介词。

二.引进原因的“用”和“以”
引进原因的“用”,能肯定的只有《毛公旅方鼎》(5·2724西早)“是用寿考”一例。

引进原因的“以”,全部以“是以(氏以)”形式出现,共有如下诸例:
20.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

(16·10173虢季子白盘,西晚)
21.氏(是)以寡人委(任)之邦,而去之遊。

……氏(是)以寡人许之……氏(是)以赐之厥命。

(5·2840中山王鼎,战晚)
22.大去刑罚,以(忧)厥民之隹(罹)不(辜)。

(15·9734壶,战国)
综上,两周金文中的介词“用”和“以”在语法意义、句法功能、出现语境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程度的相似性,类似情况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都不多见,这当与金文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语言的相对程式化有关。

两者的不同表现在:一是“用”的出现频率(600多例)明显高于“以”(100多例)。

二是“用”“以”在出现时间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先后替代关系,即“用”主要见于西周时期(近400例),其次是春秋时期(约230多例),而“以”主要见于春秋时期(81例),其次是战国时期(34例),西周时期用例很少(9例)。

亦即在引进动词凭借对象这一用法上,西周时期只用“用”,西周晚期出现了“以”,春秋时期是二词同现的时期,但以“用”为主,唯“以”的出现频率也已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最后到战国时期“以”便取代了“用”。

三是“以”的词义虚化程度较“用”深,即“用”在某些场合还含有较为明显的“使用”义,而“以”的这一含义已不明显。

同时期及稍后的传世文献中虚词“用”的出现频率比较有限,两周金文中“用”的大量使用及用法的多样化可为之提供新的语料。

同时“用”“以”的词义虚化过程及其明确的先后替代关系,亦有可补正传世文献者。

参考文献:
[1]陈永正:西周春秋铜器铭文中的联结词[J]古文字研究(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6。

[2]杨五铭。

西周金文联结词“以”“用”“于”释例[J]。

古文字研究(十),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崔永东。

两周金文虚词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4。

[4]张世超,孙凌安,金国泰,马如森。

金文形义通释[M]。

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
[5]刘翔,陈抗,陈初生,董琨。

商周古文字读本[M]。

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
[6]陈初生。

金文常用字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7]王文耀。

简明金文词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8]赵诚。

甲骨文至战国金文“用”的演化[J]。

语言研究,1993(2)
[9]张玉金。

字词考释四篇-尚书新证八则[J]。

中国语文,2006(3)
邢爱书,教师,现居山西长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