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初二初中物理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初二初中物理期中考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关于声现象中,以下知识结构错误的是()
A.声波按频率分
B.减弱噪声的途径
C.声音的特征
D.声音的利用
2.在“探究声音的产生”的活动中,小明列举了以下四种体验声音产生的方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A.把发声的音叉的叉股靠到水面,看到水花四溅
B.将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感受到讲话时声带在振动
C.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屑,当敲鼓时,小纸屑上下跳动
D.一粒石子落入水中后,水波从石子击中处向四周传播
3.如图所示,小刚在艺术节上用吉他弹奏优美的乐曲.对于吉他发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乐曲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B.变换手指按压弦的位置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
C.用力拨动吉他弦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
D.拨动不同的吉他弦可以改变吉他的音色
4.电视机工作时,由于部分元器件发热,用手试一下后盖会觉得温热,估计后盖处的温度约为()
A.20℃B.40℃C.60℃D.80℃
5.炎热的夏天,打开电风扇,就会感到凉爽一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风扇吹来的风是凉的
B.电风扇吹来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水的蒸发,而汗水蒸发时要从身上吸收热量
C.电风扇吹来的风把人体的温度传到了空气中
D.电风扇吹来的风带走了我们周围空气的热量,所以我们感到凉爽
6.农谚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总结得来的,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下列关于“霜前冷,雪后寒”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霜是小水滴凝固形成,雪是水蒸气凝华形成,均需吸热,所以“霜前冷,雪后寒”
B.霜和雪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需要吸热,所以“霜前冷,雪后寒”
C.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只有温度足够低时水蒸气才能凝华,所以霜前冷
D.雪是小水滴凝固形成,下雪后雪熔化需要吸热,所以雪后寒
7.寒冷的冬天,同学们进出教室时眼镜上容易起“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从寒冷的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时眼镜容易起“雾”
B.眼镜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眼镜起“雾”时镜片的温度比周围空气的高
D.眼镜起“雾”时水蒸气放出了热量
8.实验中的操作技巧对于实验的完成和探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实验操作说明错误的是()
A.用温度计测量瓶中酒精温度和从瓶中拿出来后的现象进行比较可以探究蒸发吸热
B.探究液化时,用酒精灯给水加热,是为了说明只有温度高的水蒸气才能液化
C.研究碘的升华、凝华实验中,用水浴法加热,防止液体碘出现
D.观察冰、烛蜡的实验中,冰与烛蜡应碾碎才能与温度计玻璃泡充分接触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医院和食品店常用红外线消毒
B.红外线是人眼看不见的光
C.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
D.夜视仪是利用红外线来工作的
10.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有不同形状孔的
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
A.B.C.D.
11.如图是一张令人惊讶的照片,茶色玻璃板后面有一支蜡烛,它竟然能在水中燃烧!关于玻璃板后面的水和烛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虚像,烛焰是实物B.烛焰是虚像,水是实物
C.水和烛焰都是虚像D.水和烛焰都是实物
12.为了探究运动与静止的鸡蛋撞击时谁更容易破,小明将甲鸡蛋分别从斜面上的A、B、C三处由静止释放,撞击静止在水平面上的乙鸡蛋,实验结果是:第一次两只鸡蛋都破;第二次甲鸡蛋完好乙鸡蛋破;第三次两只鸡蛋都不破.接下来的步骤是()
A.得出“与鸡蛋动静无关”的结论
B.得出“静止的鸡蛋更易破”的结论
C.在B处释放鸡蛋,重复做几次实验
D.得出“运动的鸡蛋更易破”的结论
二、填空题
1.如图是工人师傅用一把螺丝刀探听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正常的做法,该现象说明可以传声;通过听到的声音
可以判断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正常,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选填“能量”或“信息”).
2.将红、绿、三种色光照白纸上(图甲),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当白光照到鹦鹉图片上时(图乙),鹦鹉的嘴呈红色,翅膀呈绿色,则在当(选填某一单色光)光照时,嘴仍呈红色,此时翅膀
呈色.
3.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具有的性质来显示钞票上隐含的标记的.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伞,能吸收绝大多数来自
太阳的.
4.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是 m/s,如果看到闪电后,3s钟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 m.雷声在传播过程中,音调,响度.(选填“不变”、“改变”)
5.家用小轿车的前挡风玻璃相当于镜,一般都是(选填“竖直”或“倾斜”)安装的,这是为了使车内物体经它所成的像偏向车子的(上/下)方,因而不会干扰驾驶员对前方的观察.
6.小明同学身高1.65m,他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处,他在镜中的像高为 m,像与他相距 m.若他向
平面镜靠近,像的大小将.(变大、变小、不变)
7.“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是因为光的形成的.井中浮在水面的青蛙下雨后观察的范围将变(大/小).为了观
察井口外右侧的情况,青蛙应向(左/右)移动.
8.奥运火炬由上下两个外壳、燃烧器和燃料罐几个部分组成.组装火炬时将燃烧器和燃料罐连接,燃烧器上的导热
棒上端靠近火焰,下端贴在燃料罐的侧壁上.火炬所用的燃料丙烷在常温下为气态,我们采用的方法使其在常
温下液化装入罐中,使用时,液态丙烷会(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气体以供燃烧,这里导热棒的作用是防止
手(冻伤、烫伤).
三、实验题
1.如图所示,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会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产生的;显著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与上次相同的力拨动,能够听出声音的发生了变化(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
于.
2.在探究固体熔化特点实验中,我们用如图1实验装置给萘加热,这种加热方式的好处是:.图中实验装备缺
少测量仪器、;图2是某同学根据此实验绘制的温度和时间的图象,已知当地的气压为一个标准大气压,萘
的熔点是80.5℃,标准大气压下沸点218℃,请问BC段的温度是℃,DE段的温度
是℃.
3.请写出图中三个实验所揭示的物理道理:
甲: 乙: 丙: .
4.为了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如图所
示.
A .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B .借肋于仪器观察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图象不同.
C .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D .用一张硬纸片先后在木梳的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听声音的变化. (1)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的两个实验现象是 .(选填字母) (2)其他现象虽然不能说明声音和传播产生的条件,但是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① (选填字母)说明 . ② (选填字母)说明 .
5.小明在学习液体蒸发的特点时,老师让同学们用滴管从一烧杯中吸取酒精,在手背上滴一滴,体验一下感觉,结果手臂上感觉凉凉的.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同学们进行了实验探究,过程如下. 猜想1:蒸发时要吸热,有致冷作用.猜想2:酒精的温度较低.
针对上述两种同学们的猜想,老师让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小明仔细思考之后,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1)取三支完全相同的温度计甲、乙、丙,用甲温度计测出周围环境的温度记为t 甲;
(2)用两个相同的玻璃瓶分别装有质量和初温相等的同种酒精,其中一个玻璃瓶是敞口的(酒精会蒸发),另一个玻璃瓶口用塞子密闭(酒精不会蒸发),均放在相同的环境中.经过较长时间后,同时用乙温度计测量敞口玻璃瓶中酒精的温度记为t 乙;用丙温度计测量密闭玻璃瓶中酒精的温度记为t 丙.
(1)比较示数 和 ,可以验证猜想1,若两者示数不相等说明猜想1 (正确/错误) (2)比较示数 和 ,可以验证猜想2,若两者示数相等说明猜想2 (正确/错误)
(3)若三个温度计的示数出现t 甲=t 丙>t 乙的关系,就能说明手臂上感觉凉凉的原因是: .
6.如图1所示,是小明和小华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的情景.当水温升到90℃时,随着加热过程的进行,小明每隔1min 记录一次水的温度,记录的数据如表:
(1)在图2中,图是水沸腾后的情景;
(2)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3)试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水沸腾时的两个特点:;.
(4)为了缩短水从加热到沸腾时间,请你提出有效的操作建议:(写出两点);.
(5)实验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填序号).①得到可靠的结论②减小实验误差.
(6)小华在课外书上了解到在水中加入不易挥发的甘油(原液)后沸点会升高.下表为甘油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沸点(表中甘油含量是指甘油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请在图3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甘油含量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以推知,甘油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小华在水中加入一些甘油后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烧杯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
7.如图所示,是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活动中所选用的器材和活动过
程.
(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把蜡烛B放到A蜡烛像的位置上,将会看到图丙所示的现象.这说明:.
(3)如果在图丁中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不透明白纸板做屏幕(3处为点燃着的蜡烛),眼睛的观察位置可以在图丁中(填图中数字)处,发现白纸板上将(填写“有”或“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
(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有的小组用两个相同的蜡烛,有的小组用两个相同的棋子,用蜡烛和棋子各有优点和缺点,请你任选一个器材,说出它们的优缺点:.
四、作图题
请按下列要求作图:
(1)如图1所示,太阳光竖直向下照射,一不透明的圆柱体竖直悬于空中,在虚线框中画出从竖直方向看到的圆柱体在水平地面上的影子的大致形状;
(2)如图2所示,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
是S在镜中成的像,当平面镜图示位置基础上转动一个角度后,像的(3)如图3,平面镜前有一个发光点S,S
1
位置为S
,试作出转动后的平面镜位置.
2
五、综合题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电冰箱
电冰箱是人们普遍使用的家用电器.如图所示,冰箱的制冷设备由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毛细管等部件组成.电冰箱在工作过程中,液态的冷凝剂(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化学物质)在冷冻室中迅速汽化吸热,使
冷冻室内温度,气态的冷凝剂经压缩机压缩后,送入冰箱外面的冷凝器,在此处冷凝剂又液化放热,使电冰箱
背面温度,液态的冷凝剂通过很细的毛细管回到冷冻室,又开始了新的循环.电冰箱就这样源源不断地将冷冻
室的热吸出来,并散发到冰箱的外面.
电冰箱冷冻室正常工作时的温度在﹣18℃以下,因此使用一段时间后通常情况下会结霜,结霜过多会增加耗电量;此外,经测定:冰箱周围的温度每提高5℃,其内部就要增加25%的耗电量.
目前比较先进的电冰箱设有定时自动化霜系统.每个无霜冰箱都有机械或电子的化霜系统,当压缩机工作一段时间后(8﹣12小时左右)翅片蒸发器表面也会结霜,如不进行化霜,霜会越结越厚,到时会将翅片蒸发器结满而将风道堵死,致使冷风不能循环制冷效果下降.在翅片蒸发器的中部装有电加热丝和双金属温控及温度保险丝,化霜时通过电加热丝加热蒸发器到一定温度后双金属温控断开化霜结束后,恢复制冷.除霜所形成的水,由箱内经引水
管流至冰箱底部蓄水盒中,受热自动蒸发.每月应取蓄水盘清洗1次,以保持清洁和蒸发效果
(1)给短文中的①、②两处补写上适当的内容:①②.
(2)根据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你认为电冰箱中的“冷凝剂”应具有的主要物理性质是
A.沸点低B.熔点低C.沸点高D.熔点高
(3)从节能角度来说,电冰箱放在处.
(4)电冰箱冷冻室中霜的形成过程属于(填物态变化的名称).自动除霜实际上就是通过加热使霜(填物
态变化的名称).
江苏初二初中物理期中考试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关于声现象中,以下知识结构错误的是()
A.声波按频率分
B.减弱噪声的途径
C.声音的特征
D.声音的利用
【答案】C
【解析】解:A、声波可以分为超声波、次声波和可闻声波,所以A是正确的;
B、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所以B是正确的;
C、声音的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所以C是错误的;
D、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所以D是正确的;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声学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考查方式比较直接,是一道基础题.
2.在“探究声音的产生”的活动中,小明列举了以下四种体验声音产生的方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A.把发声的音叉的叉股靠到水面,看到水花四溅
B.将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感受到讲话时声带在振动
C.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屑,当敲鼓时,小纸屑上下跳动
D.一粒石子落入水中后,水波从石子击中处向四周传播
【答案】D
【解析】解:A、把发声的音叉的叉股靠到水面,看到水花四溅,说明发生的物体在振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将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感受到讲话时声带在振动,说明发生的物体在振动,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屑,当敲鼓时,小纸屑上下跳动,说明发生的物体在振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一粒石子落入水中后,水波从石子击中处向四周传播,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3.如图所示,小刚在艺术节上用吉他弹奏优美的乐曲.对于吉他发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乐曲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B.变换手指按压弦的位置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
C.用力拨动吉他弦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
D.拨动不同的吉他弦可以改变吉他的音色
【答案】A
【解析】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乐曲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A正确;
B、变换手指按压弦的位置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
C、用力拨动吉他弦可以提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拨动不同的吉他弦可以改变吉他的音调,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以及声与能量的掌握,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4.电视机工作时,由于部分元器件发热,用手试一下后盖会觉得温热,估计后盖处的温度约为()
A.20℃B.40℃C.60℃D.80℃
【答案】B
【解析】解:A、人感觉20℃温度有点凉.不符合题意.
B、人感觉40℃的温度有点热.符合题意.
C、人感觉60℃温度有些烫.不符合题意.
D、人感觉80℃温度更烫.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我们要对自己感觉的温水、热水、烫的水进行测量,有个感性认识,对于做估计温度的题目有很大的帮助.
5.炎热的夏天,打开电风扇,就会感到凉爽一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风扇吹来的风是凉的
B.电风扇吹来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水的蒸发,而汗水蒸发时要从身上吸收热量
C.电风扇吹来的风把人体的温度传到了空气中
D.电风扇吹来的风带走了我们周围空气的热量,所以我们感到凉爽
【答案】B
【解析】解:A、风扇只是让空气流动起来,不可能降低气温,所以是错误的;
B、空气流动可以加速汗水的蒸发,而蒸发吸热,所以是正确的;
C、风带走的是热量,而温度是不能传递的,所以是错误的;
D、风带走的是汗水蒸发吸收的热量,而不是周围空气的热量,所以是错误的.
故选B.
【点评】吹风扇感到凉爽还应该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上去考虑,而吹凉风只是人们的一种错觉.
6.农谚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总结得来的,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下列关于“霜前冷,雪后寒”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霜是小水滴凝固形成,雪是水蒸气凝华形成,均需吸热,所以“霜前冷,雪后寒”
B.霜和雪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需要吸热,所以“霜前冷,雪后寒”
C.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只有温度足够低时水蒸气才能凝华,所以霜前冷
D.雪是小水滴凝固形成,下雪后雪熔化需要吸热,所以雪后寒
【答案】C
【解析】解:A、霜是由高温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雪后雪发生熔化,熔化需要吸热,所以“霜前冷,雪后寒”.故A错误;
B、霜和雪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凝华需要放热,而雪后发生熔化时,需要吸热,所以“霜前冷,雪后寒”.故B错误;
C、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只有温度足够低时水蒸气才能凝华,所以霜前冷;雪后雪发生熔化需要吸热,所以雪后寒.故C正确;
D、雪是小水滴凝华形成,下雪后雪熔化需要吸热,所以雪后寒.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决此题主要是对凝华、熔化两个过程需要的条件的理解.
7.寒冷的冬天,同学们进出教室时眼镜上容易起“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从寒冷的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时眼镜容易起“雾”
B.眼镜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眼镜起“雾”时镜片的温度比周围空气的高
D.眼镜起“雾”时水蒸气放出了热量
【答案】C
【解析】解:在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眼镜片的温度比较低,室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眼镜片就会液化放热成为小水滴,附着在眼镜片上.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液化现象,需要清楚的是:水蒸气发生液化的条件是存在较明显的温度差.
8.实验中的操作技巧对于实验的完成和探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实验操作说明错误的是()
A.用温度计测量瓶中酒精温度和从瓶中拿出来后的现象进行比较可以探究蒸发吸热
B.探究液化时,用酒精灯给水加热,是为了说明只有温度高的水蒸气才能液化
C.研究碘的升华、凝华实验中,用水浴法加热,防止液体碘出现
D.观察冰、烛蜡的实验中,冰与烛蜡应碾碎才能与温度计玻璃泡充分接触
【答案】B
【解析】解:A、温度计表面沾上酒精后,酒精蒸发吸热,会使温度计的示数降低,因此,用温度计测量瓶中酒精
温度和从瓶中拿出来后的现象进行比较可以探究蒸发吸热,故A正确;
B、水蒸气遇冷时会发生液化,无论是温度高还是温度低的水蒸气,都有可能发生液化,只是温度高的水蒸气在明
显遇冷时,液化效果更显著.探究液化时,用酒精灯给水加热,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水蒸气,使实验效果更明显,而不能说明只有温度高的水蒸气才能液化,故B错误;
C、研究碘的升华、凝华实验中,用水浴法加热,是为了使温度不至于太高,升温不会太快,从而防止碘发生熔化,避免液体碘出现,故C正确;
D、观察冰、烛蜡的实验中,冰与烛蜡应碾碎才能与温度计玻璃泡充分接触,这样可使物质受热更均匀,从而使探
究的效果更合理,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在探究实验中的一些具体的操作要求与技巧,这些细节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操作中多实践、多积累.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医院和食品店常用红外线消毒
B.红外线是人眼看不见的光
C.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
D.夜视仪是利用红外线来工作的
【答案】A
【解析】解:A、医院和食品店常用紫外线消毒,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B、红外线和紫外线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适量的照射紫外线能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但是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夜视仪是利用红外线的热效应强的性质来工作的,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红外线和紫外线的掌握,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10.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有不同形状孔的
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
A.B.C.D.
【答案】A
【解析】解:(1)A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始终是三角形,并且逐渐变小,故A符合要求;
(2)BCD三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不符合要求.
故选:A.
【点评】本题尽管是考查小孔成像,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抓住变量和不变量是解题的关键.11.如图是一张令人惊讶的照片,茶色玻璃板后面有一支蜡烛,它竟然能在水中燃烧!关于玻璃板后面的水和烛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虚像,烛焰是实物B.烛焰是虚像,水是实物
C.水和烛焰都是虚像D.水和烛焰都是实物
【答案】B
【解析】解:茶色玻璃前面有一支蜡烛,蜡烛的茶色玻璃后面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茶色玻璃后面有一个杯子,并向杯子中倒水,杯子的位置正好是蜡烛像的位置,所以可以看到蜡烛在水中燃烧,茶色玻璃后面的杯子和水都是实物,烛焰是虚像.
故选B.
【点评】本题确定玻璃板后面的水和烛焰,烛焰是像,杯子和水是实物.
12.为了探究运动与静止的鸡蛋撞击时谁更容易破,小明将甲鸡蛋分别从斜面上的A、B、C三处由静止释放,撞
击静止在水平面上的乙鸡蛋,实验结果是:第一次两只鸡蛋都破;第二次甲鸡蛋完好乙鸡蛋破;第三次两只鸡蛋都不破.接下来的步骤是()
A.得出“与鸡蛋动静无关”的结论
B.得出“静止的鸡蛋更易破”的结论
C.在B处释放鸡蛋,重复做几次实验
D.得出“运动的鸡蛋更易破”的结论
【答案】C
【解析】解:经过简单的三次实验不能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而A处位置高,机械能较大,可能每次滚下两个鸡蛋
都会破,比较不出正确结论,同理C处位置低,能量小,两个鸡蛋都不会破,所以应接下来应在B处释放再重复
多次实验,才能得出结论.
故选C.
【点评】物理规律应该在正确进行方案设计、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如果实验方案不合理、次数太少,容易出现以偏概全、极端、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