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农民工子女教育-精选word文档 (9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农民工子女教育
篇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地政府都对教育资源进行了整合,公办学校资源紧张,而且各地教育局又是按照学校学区内常住人口的数量设置班级容量,根本没有为流动人口预留容量,加上公办学校的高消费超出农民工家庭的承受能力,城市农民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困难。

当前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方式主要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和家庭教育。

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特点是投资来源以个人投资办学为主,办学层次以小学教育为主;学校多设立在城乡结合部,农民工广泛聚居的地区;达到正规办学水平标准的寥寥无几,学校收费低廉,教学环境差,办学条件简陋,很多学校没有正规的教室、课桌椅、教学用具,更不要提活动场地;学校规模差异也很大,从十几人者到几百人者均有学校的师资水平良芳不齐,许多管理者与教师根本没有教育教学经历,状况令人担忧。

关键词:流动人口预留容量、承受能力、师资水平
目录:
一、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分析
(一)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现状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一)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有限
(三)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保障制度缺失
三、解决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正文:
一、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分析
关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早在201X年9月,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规定流入地政府应采取措施,切实减轻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费用负担。

201X年3月份,国家又出台规定,从201X年秋季开始,农民工子女入学不再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或要求农民
工捐资助学及摊派其他费用。

实际中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地政府都对
教育资源进行了整合,公办学校资源紧张,而且各地教育局又是按照学校学区
内常住人口的数量设置班级容量,根本没有为流动人口预留容量,加上公办学
校的高消费超出农民工家庭的承受能力,城市农民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困难。

当前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方式主要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和家庭教育。

(一)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现状
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借读,仍须交纳一定数额的借读费或赞助费,这对于广大处于社会低收入阶层的农民工家庭来说,能够承受的不在多数。

另外,文化背景的差异、教学环境的改变、使用教材的迥异、课程进度和难度
的不同也都会影响其选择借读。

同时,农民工身份遭受的社会歧视也会给其子
女心理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有些家庭即使具备经济实力,最终还是把
孩子送到了农民工子弟学校。

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相对低下的农民工子女,除
了一部分在公立学校借读外(具体数字不详),很多家庭只好将子女送入外来人
开办的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简易学校就读。

这类学校或被称为“棚户学校”,“打工子弟学校”。

有人认为,它们根本不能被称为是学校,因为多数连基本
的办学条件都不具备,充其量只能算作“民上自发办学点”。

但这类学校在城
市发展十分迅速,数量增长快,学生人数增加也十分迅速。

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特点是投资来源以个人投资办学为主,办学层次以小学教育
为主;学校多设立在城乡结合部,农民工广泛聚居的地区;达到正规办学水平
标准的寥寥无几,学校收费低廉,教学环境差,办学条件简陋,很多学校没有
正规的教室、课桌椅、教学用具,更不要提活动场地;学校规模差异也很大,
从十几人者到几百人者均有学校的师资水平良芳不齐,许多管理者与教师根本
没有教育教学经历,状况令人担忧。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
第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落后。

农民工家庭在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上,有以
下特点:一是重言传,轻身教。

许多家长对子女提出合理要求,但在日常行为
中自己却不拘小节,难让孩子信服;二是训斥多,表扬少。

农民工家长工作繁忙,自身素质不高,往往以命令指责的形式教育子女,希望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其实简单粗暴的方式不但难于收效,往往适得其反。

第二,家长与子女缺少沟通。

由于家长工作忙碌,常常早出晚归,很少有时间
辅导子女功课,加上他们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也难以在学习上为子女提供很多
帮助,协助他们解决课业上的疑难。

有些家长对子女的考试成绩比较关心,但
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在行动上具体指导。

其次,家长很少为子女购买课外读物。

一方面家长缺乏经济实力为子女购置学习图书。

此外由于时间和经济等原因,家长很少陪子女外出活动。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城市农民工在城市阶层中属于弱势群体,对农民工子女来说,实际上还没有形
成一个完整的受教育的公平环境,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究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我国现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缺乏为每个人提供同等教育机会的物质基础,教育机会存在诸多不平等,对于以农民工为主的广大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不平等更为严重。

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

我国的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的功能开始不断弱化,农
民可以“自由”地进入城市,但是户籍制度依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
生活水平等起到钳制作用,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即是受户籍制度影响的结果。

没有城市户籍或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不论这些孩子是在家乡出生被父
母带到城市,还是在城市出生且生活在城市,在所居城市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
育机会,农民工子女基础教育被排斥在城市和乡村的教育体制之外,而被迫以
体制外的市场化方式来解决。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有限
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主要途径仍然是选择农民工子弟学校,造成农民工子
女受教育的途径狭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公办学校容纳量有限。

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紧缺,公办学校大都是按照
学校学区内常住人口的数量设置班级容量,根本没有为流动人口预留容量,在
公办学校辐射不到、流动人口密集的区域,民办(简易)学校的出现不可避免。

其难。

以汉南区为例,“九五”期间,众多流动人口居住在这些城郊结合部。

大量人口的涌入,给这里的公办学校带来巨大入学压力。

众多农民工子女无法
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借读,只好选择农民工子弟学校。

第二,子弟学校发展缓慢。

中国义务教育财政分权背景下,流动儿童教育机会
的供给主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

因此流入地政府财政实力直接影响流动儿童教
育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部分地区在资助辖区流动儿童教育上投入了巨大热情,
但长远来看,当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在当地入学时,当地财政将面临巨大压力。

无论在民工子弟学校的经费保障、师资配备还是在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政府
和教育主管部门因为财政压力往往都疏于扶持、管理和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