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检测试题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检测试题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一位历史学家写道:“在欧洲的海外殖民扩张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

”材料意在说明()
A.企业家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
B.企业家在远洋航行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C.企业家是鼓吹“寻金热”的主要代表人物
D.工商业的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解析:D依据题干“在欧洲的海外殖民扩张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随之而来的“寻金热”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即资本原始积累,故D项正确。

2.据统计,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22 430匹和15 000匹,而从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11 450匹和3 000匹。

与同时期的英、法比较,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产量下降的原因是() A.商业革命的影响 B.价格革命的影响
C.意大利经济发展缓慢
D.英法重视技术的革新
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1640~164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产量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引起的商业革命使意大利的商业中心地位被西、葡、英、法所取代,故A项正确。

3.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的经济都发生了变化。

由于欧洲与世界的贸易联通,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交换开始了,包括人种、商品、技术、观念,我们将这种变化称为“哥伦布大交换”,以此来纪念克里斯特夫·哥伦布。

该材料说明新航路开辟()
A.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引发了价格革命
C.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
D.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解析: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故A错误;价格革命是指在欧洲出现的黄金、白银贬值的现象,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从材料中“全球范围内的交换开始了”,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故C正确;材料强调新航路开辟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而非局限于欧洲,故D错误。

4.下面是西属美洲白银经欧洲流到东方的数量表。

(单位:百万银元)这一表格能够说明()
A.西属美洲成为世界主要白银生产地
B.西班牙是当时中国的第一贸易大国
C.欧、美、亚三洲间的贸易不断扩大
D.新航路开辟亦为中国提供了商机
解析:D根据题干中时间,可知与新航路开辟以及早期殖民扩张有关,没有其他地区参照,仅就题干材料不能得出A项结论;从新航路开辟至工业革命,西班牙逐渐衰落,不是中国的第一贸易大国,所以B项错误;美洲大量白银流入欧洲主要是由于殖民掠夺而非贸易,所以C项说法不正确,A、B、C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故D项正确。

5.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废除了大部分《航
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完全取消了《航海条例》的限制。

这表明英国()
A.逐渐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
B.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C.经济政策受到经济实力的影响
D.对外贸易政策反复无常
解析:C17世纪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是因为当时英国的经济实力不如荷兰,而到19世纪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实力增强,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所以逐步取消了带有垄断性质的《航海条例》,故C项正确;材料时间内英国海上霸主地位确立并稳固,对世界市场的控制力强,排除A、B两项;对外贸易政策根据国家利益而变动,并非反复无常,排除D项。

(新知生成) 重商主义出现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反映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

其观点和思想: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即出口必须超过进口。

在英国的崛起过程中,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殖民扩张和掠夺,属于贸易保护主义。

经济自由主义主张自由竞争、自由经营、自由贸易。

认为国家的职能是只需充当为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创造良好外部条件的“守夜人”即可。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6.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增加到
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B.工场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解析:C材料时间为“1760年到1850年间”,即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增加到了3.66亿磅,表明棉纺织业对原材料的需求猛增,体现了英国经济发展对世界市场的依赖,C项正确。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确立,A项“开始建立”表述错误。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采用机器生产,而非工场手工业阶段,B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领域对原材料的需求,而非农业的商品化生产,D项错误。

7.19世纪,英国为加强对印度的控制,修建了英式标准的铁路、电报和邮政设施,普及了英语教育。

将西方文学和政治思想的主要部分引入。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措施客观上()
A.加大英国对印度的经济掠夺
B.导致印度民族意识增强
C.使印度在经济上从属于西方
D.同化当地的经济与文化
解析:B英国在印度采取的交通通讯及文化教育措施,客观上会推动印度近代化,使印度在近代化进程中增强民族意识,故B项正确;A、C、D三项是材料中英国采取各项措施的主观目的。

8.下表反映了英国部分年份经济主要部门的收入变化(单位:万英镑),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A.工业革命完成,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B.地主阶级消亡,王权开始受到削弱
C.资产阶级壮大,责任制内阁出现
D.社会结构变动,议会改革势在必行
解析:D根据表格内容,在1831年英国国内的工矿建筑、商业运输和地产房租等部门收入呈大幅度上升趋势,表明工业革命中的英国工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资产阶级、城市市民力量壮大,社会结构的变动会导致议会改革的进行,再联系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

9.英国“新消费主义者使得各阶层开始购买他们从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围的商品……社会模仿的巧妙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事实上,时尚及其利用者提高了人们‘金钱准则’的水平。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大众消费主义的出现
B.社会崇奢现象的盛行
C.社会等级秩序的变动
D.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消费能力的提升
解析:D据材料“社会模仿的巧妙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可知,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水平提高,从而使社会消费能力提升,故D项正确。

10.下表是1850年至1900年间,英、法两国工人实际工资增长简表(根据《全球通史》)。

这一表格内容的出现能够说明()
A.工业革命缩小英法的社会收入差距
B.英法两国工人工资增长速度最快
C.工业革命使英法社会下层开始受益
D.英法两国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解析:C材料表明1850年至1900年间,英、法两国工人实际工资增长了近一倍,在两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工人阶层收入的增加,说明了工业革命促进了英法社会下层生活的改善,故答案为C项;A项社会收入差距是拉大;B项错在材料无法体现英法与其他国家比较;D项本身正确,但材料无法体现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1.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摈弃特权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构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

这主要反映了()
A.经济发展推动民主化进程的加快
B.生产发展促使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C.科技进步改变了国家的经济职能
D.生产发展推动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解析:D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生产迅速发展,企业的设立由国王和议会特许到符合法律规定即可设立,体现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故D项正确。

12.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创立的卡内基钢铁公司垄断了美国钢铁市场,钢铁价格从1870年的每吨100美元跌到1900年的每吨12美元。

从实质上看,钢铁价格下降反映了()
A.电气时代改变人类生产生活
B.社会化大生产推动经济发展
C.垄断组织控制产品生产与价格
D.铁路和轮船运输降低产品成本
解析:B由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养老”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据《礼记·王制》记载:“殷
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

《王杖诏书》中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朝廷赐给手杖。

凭此杖,老人可享受600石俸禄的官吏待遇。

同时在乡里设三老,选地方年长且德高望重者任职,负责教化地方,解决民间纠纷。

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

如康熙六十大寿时,举办“千叟宴”,宴请天下老人。

同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对于年过百岁者,“照例给予建坊银,赠‘升平人瑞’匾额”。

——刘松林《古代中国的养老制度》材料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源于德国。

德国俾斯麦时期,分别于1883年、1884年、1889年颁布了疾病、工伤、老龄和伤残三项法案,建立了三项保险制度。

这一立法颁布后,很快被其他国家纷纷效仿。

西方各国的养老保险,既有政府强制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也有企业实施的保险,以及个人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

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养老保险覆盖了95%的工薪阶层。

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施了全民保障、全面保障。

英国居民个人一生中都要与社会保障制度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国家强制所有在毕业离校年龄和退休年龄之间的公民参加养老保险。

——赵书博《西方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及借鉴》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和西方养老制度的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养老制度出现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价值。

(13分)
解析:第(1)问,中国古代:根据材料一“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得出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根据材料一“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得出与儒家伦理道德密切相关;根据材料一“《王杖诏书》……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得出突出政治宣传功能,并且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制度。

西方:根据材料二“德国俾斯麦时期,分别于1883年、1884年、1889年颁布了疾病、工伤、老龄和伤残三项法案,建立了三项保险制度”得出用法律的形式颁布;根据材料二“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施了全民保障、全面保障”得出覆盖面比较宽广;根据材料二“西方各国的养老保险,既有政府强制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也有企业实施的保险,以及个人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得出形式多样;根据材料二“国家强制所有在毕业离校年龄和退休年龄之间的公民参加养老保险”得出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社会保障功能凸显。

第(2)问,第一小问“社会背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一“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得出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根据材料一“同时在乡里设三老,选地方年长且德高望重者任职,负责教化地方,解决民间纠纷”得出政治宣传和道德教化的需要;老人群体自身的优势。

西方:根据材料二“分别于1883年、1884年、1889年”得出工
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生产力;根据材料二“这一立法颁布后,很快被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得出保护劳工权益的社会思潮的出现及代议制的日渐成熟;根据材料二“国家强制所有在毕业离校年龄和退休年龄之间的公民参加养老保险”得出国家政府的推动等。

第二小问“共同价值”,社会保障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今天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答案:(1)特点:中国古代: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与儒家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突出政治宣传功能;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制度。

西方:用法律的形式颁布;覆盖面比较宽广;形式多样;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社会保障功能凸显。

(12分)
(2)社会背景:中国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政治宣传和道德教化的需要;老人群体自身的优势。

西方:工业革命的进行;保护劳工权益的社会思潮的出现;国家政府的推动;代议制度逐步完善。

共同价值: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今天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13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世纪初,美国人的烈性酒饮用量大得惊人,相当于现今人均用量的三倍。

任何社交场面,若无狂饮,则不足以尽兴。

到美国访问的欧洲人对美国人“每隔半小时至数小时便喝些酒的习惯”都表示惊讶。

节酒运动就是针对这种酗酒现象而兴起的。

它开始时是一种地方性的宗教和道德改良行动,到1830年代就形成了全国性的声讨运动。

英国和美国的节酒运动都与工业革命同时发生,这绝不是偶然的历史巧合。

许多雇主为了培养工人的纪律性和坚定性,都支持节酒运动,有的还明令禁止其雇工在工作时或下班后饮酒。

1846年,缅因州第一个通过了禁售烈性酒的立法,此后十年有15个州通过同样的立法。

从1830年到1850年,人均酒精消耗量下降了四分之三。

而在同一时期,咖啡和茶叶的人均消费量则增加了近一倍。

这些思想变化是同人们的劳动道德观,如自制、遵守时间和忠实可靠相联系的,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李慧《美国禁酒运动的研究
(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或几个角度对节酒运动进行合理的解读。

(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12分)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提出一个视角,即关于节酒运动的基本观点,其次进行论述,这是答题的基本格式。

材料主要阐释了节酒运动出现原因及节酒运动开展的概况。

主要有两大方面:宏观层面(节酒运动产生的原因)和微观层面(健康因素、个人观念、道德修养与节酒运动之间的关系)。

答案:解读1角度:节酒运动兴起的原因。

工业革命扩展到美国是美国节酒运动兴起的原因之一。

在工业化社会形成之前,劳动制度是按计件而不是按计时决定的。

而工厂制度要求有规律的工厂节奏,因为机器作业要求工人守时、可靠和自制。

因此许多雇主为了培养工人的纪律性和坚定性,都支持节酒运动。

美国节酒运动兴起的另一原因是清教徒的倡导。

思想渊源来自清教主义节制、禁欲的宗教教义和道德要求。

清教徒力主敬畏上帝,过清廉、简朴、实在的生活,他们将饮酒作乐视为“堕落之源”。

另外,广大妇女出于家庭的考虑也主张节制饮酒。

解读2角度: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内涵。

经济的发展推动人民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提高生活质量,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的共同要求。

过度饮酒(酗酒)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不利于身体健康;从社会角度来讲会成为犯罪和贫穷的诱因;从工作的角度讲不适应机器生产、工厂管理的需要;从家庭角度讲不利于家庭的和睦。

作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过度饮酒已经不适应19世纪社会发展,节制饮酒、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必然。

所以,喝咖啡和茶叶的人逐渐增加,美国咖啡和茶叶的人均消费量则增加了近一倍。

(从其他角度,如道德、妇女角度论述合理也可)(1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