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5《魅力口才》考试题B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55《魅力口才》
测试题B
一、单项选择题
1.公众演说与口才一般简称为: B
A.讲话
B.演说
C.谈话
D.说话
2.俗语常说,人有三宝是: B
A.脑、气、神
B.精、气、神
C.精、气、态
D.精、色、神
3.沟通的首要任务就是: D
A.自我鼓励
B.自我陶醉
C.自我放松
D.自我介绍
4.演讲前心理紧张的原因之一是恐惧,解决方法是: B
A.宏观驾驭
B.多讲多练
C.积极的心理暗示
D.充分准备
5.了解会场的准备内容是: D
A.场合、文化、利益、方向
B.信心、会场、期望值等
C.运动、避开低潮
D.大小、座位、话筒、讲台
6.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大约只开发利用了自己头脑资源的百分之多少左右: D A.50%
B.20%
C.30%
D.3%
7.从兵法上讲叫重点进攻,各个击破,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集中优势兵力,消灭一个。

这种有话可说的思维方式是: D
A.纵横交错思维法
B.逆向倒转思维法
C.追本溯源思维法
D.攻其一点思维法
8.将成语的首字依次固定,然后进行接龙的训练方法是: A
A.首字数序拈
B.末字拈
C.首字拈
D.中字拈
9.从字出发,联想到词,再联想到句子,形成段落,左右构成篇的训练方法是: A
A. 单字联想训练
B. 快速择语训练
C. 近义语描摹训练
D. 对对子训练
10.人的发声系统是: D
A.气管
B.咽喉
C.口腔
D.声带
11.练声训练就是: D
A.预声音、练嚼肌、挺软腭的过程
B.预声带、练口肌、挺软腭的过程
C.预声带、练嚼肌、挺硬腭的过程
D.预声带、练嚼肌、挺软腭的过程
12. 朗读式训练法的核心就是: C
A.不读
B.慢读
C.速读
D.朗读
13.在口才训练方法中,通过背诵来锻炼记忆和表达的训练方法是: A
A.背诵法
B.速读法
C.复述法
D.练声法
14.在口才训练方法中,复述法的正确顺序是: B
A.复述→解释→描述→阐述
B.复述→描述→解释→阐述
C.阐述→描述→解释→复述
D.复述→描述→阐述→解释
15.抑扬有三种情况,分别是: B
A.上扬调、中抑调、平直调
B.上扬调、下抑调、平直调
C.上抑调、下抑调、平直调
D.上抑调、下扬调、平直调
二、列举题
1.列举出演说前的两项准备工作
2.列举出克服紧张训练的三种方式
3.列举出演说的四大目的
4.列举出有话可说的四种思维方式
三、简答题
1.心理暗示活动的学习宣誓有哪几种?
2.公众演说的准备内容是什么?
3. 正音有哪两方面的含义?
四、论述题
在眼神的训练中,眼神交流七法是什么?
A55《魅力口才》
测试题B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BBDBD DDAAD DCABB
二、列举题
1(1)良好的精神状态
(2)心理上的充分准备
2 (1)无语练胆
(2)随意练口
(3)命题表达
3. (1)说服听众、导致行动
(2)说明情况、让他了解
(3)感动听众、产生共鸣
(4)娱乐听众、让其快乐
4.(1)逆向倒转思维法
(2)追本溯源思维法
(3)纵横交错思维法
(4)攻其一点思维法
三、简答题
1.①我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

②我会按要求完成所有规定课程。

③我相信通过这次学习,我的演说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④我会牢记中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2.公众演说的准备包括材料的准备、分析听众的准备、目的态度的准备、了解会场的准备、身体状态的准备和心理情绪的准备等等。

3.(1)学会用普通话演说,最佳办法就是找出自己的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声母、韵母、声调方面的对应差异,改善之。

(2)针对吐字含混不清、不能归静的情况提出训练要求:由慢到快绕口令,坚持做活舌操,进行方音辨正。

四、论述题
(1)前视,就是向自己的正前方注视,常用于对现场的掌控。

(2)环视,就是向自己的周围一圈进行关注,常用于对现场的掌控。

(3)侧视,向后方比较远的观众注视,可以表示对后方观众的注意,可以起到提醒、警示、沟通、强调的作用。

(4)点视,当发现某些观众有骚动或异常情况时,可以使用点视来观察,也可以用于对个别人的提醒。

(5)虚视,当演说中非常紧张的时候,可以假设自己的前方空无一人,采用虚视的办法,将目光投向前方来缓解紧张。

(6)闭目法,讲到真情或深情的时候,可以采用闭目,如此去做肯定会有很好的效果,更
会让人觉得你进入了状态,更容易引起共鸣。

(7)仰视,为了突出表示赞同和认可,可以采用仰视的方式注视对方。

(8)俯视,如果要表达“行了,老兄,你这种做法很不切合实际”这样的意思,可以采用俯视的注视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