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白鹿洞书院PPT学习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庐山白鹿洞书院
会计学
1
三、宋明理学
学习要求 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与 基本主张(一)程朱理学
(二)陆王心学 (三)历史影响
第1页/共16页
(一)程朱理学
1、背景 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
魏晋至隋唐,儒道佛“三教合一”局面形成,为儒学
理论化思辨化奠定基础。
2、成就
:(1)开创于北宋时期 代表人物:程颐、程颢
用封建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
为
知行合一: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相互渗透,密不可分 第10页/共16页
鹅湖之辩
鹅湖寺——鹅湖书院
通过“鹅湖之辩”,你 能发现程朱理学与陆王 心学的异同吗?
1175年4月,陆九渊与 朱熹在江西上饶的鹅湖寺会 晤,研讨治学方式与态度。 朱熹持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主张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 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
王守仁(阳明先生) (1472—1529)
第9页/共16页
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九渊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
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
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
——王阳明
(1)在陆九渊、王阳明看来,什么是“理”?
知。
——程颐
物而穷达其到理较也高。的境—界—朱
(2)在程颐、朱熹看来,第6如页/何共1达6页熹到“理蕴”含的着境实界事?求是精神
庐山白鹿洞书院 ——朱熹讲学的地方
《四书》即《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是由 朱熹编订的儒学教科书
第7页/共16页
(二)陆王心学(理学的发展)
1.开创者:陆九渊(时间:南宋)
——(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材料二 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四海分裂, 统治者为了争夺地盘,彼此征战,导致田地荒芜、人口锐 减、民不聊生。
三纲五常的等级观念; (大1)一据统上观述念材; 料分析,儒学的哪些思想观念受到 了 严重挑“战仁?政”的思想
第3页/共16页
材料三 从镇江的宗教文化看理学产生的背景
陆王心学
陆九渊 (1139-1193
)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 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 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 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 有何相关?”
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 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 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
心这外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 注重气节、品德,凸显 人性庄严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
——宋 文天祥
史使命;塑造中华民族 性格特征。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 于谦
为天地立心,为生
2.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 禁锢思想,压抑人欲, 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
民立命, 第13页/共16页
受到严重冲击
材料四 “以佛治心,以道修身,以儒济世。”(宋孝宗赵眘) (3)材料三、四反映了当时思想界的什么局面?
儒、道、佛三教合流
第4页/共16页
程朱理学
程颐
程颢
(1032-1085) (1033-1107)
开创者
朱熹
(1130—1200 )
集大成者
第5页/共16页
天者,理也。
万物皆有理,顺之则易
“理”是世间万物的本源,其内涵是封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
“人饮心食私,欲天理,故也危;殆。道心)天理
天理人欲,不容并
,山夫三故今珍妻妻精日海,四微格味天妾。一,理,灭件人也人私,欲;欲欲明也也则。。日天格理一明件存矣,天。理灭立 人人, 欲欲天胜则理存天理则人灭欲。亡,
积 处”习。既 涵多 养, 须然 用后 敬脱,然 进自 学有 则贯 在格通致物致,知言欲所穷而致谓究总吾致事结之知物为知的理在,原性格在理知物即法识者则,
(1)世界观:“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 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认识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发明本心) 就可得到天理。
2.集大成者:王阳明即王守仁(时间:明朝) (1)世界观:宣扬“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认识论: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
第8页/共16页
①世界观:“理”是万物的本源,先理后物(核心思想) 思想主张: ②伦理观:“人伦者,天理也”
③认识论:格物致知(穷尽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2)成熟于南宋时期,代表人物朱熹,理学集大成者,仅次于孔孟
①世界观:“理气论”理之源在于天理,先理后气;
思想主张 ②伦理观: “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统治辩护;
, 劳逆于之 己则 力难 哉, 。各循先其理理后,何物
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皆
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
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
皆是理。
——程颐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事本。先有理是后理便有是气,但理 所气谓天理,复是何物?
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 朋友岂不是天理?
——朱熹
(1)在程颐、朱熹看来,什么是“理”?
:
③认识论:“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
是求科学之真。
(3)影响:①适应统治阶级需要,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维护 封建统治。
②编订的“四书”,成为教科书,学术思想流传海外。
第2页/共16页
材料一 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 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 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 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 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认识论
强调“格物致知” “致良知”“知行合一” (通过考察外物求理) (通过内心的反省)
点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共 本质:理是万物本源,都是唯心主义; 同 目的:都以儒家纲常维护封建统治; 点 作用:都有一定积极作用(强调社会责任,气节等)。
第12页/共16页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理学是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 高度,是儒家、佛教、道教三家融合的产物, 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
第15页/共16页
茅山,道教名
金山寺始建于 东晋,距今已 有1600多年 的历史。寺庙 建筑把金山山 体包裹住,有 “金山寺裹山 ”之说。
山。西汉末年 咸阳茅氏三兄 弟来茅山采药 炼丹,济世救 民,被称为茅 山道教祖师。 齐梁隐士陶弘 景集儒佛道三 家创立道教茅
(2)魏晋以来,佛、道的盛行对儒家思想的地山位派有。何影响?
“心即理也”,“心”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也 是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满街都是圣人”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王阳明
(2)在王阳明看来,如何达到“理”的境界?
“致良知”: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
良知”,
为往圣继绝学,为
万世开太平。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残忍的童年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其谁怜之?”
— ──鲁迅
消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制扼杀自然欲求
第14页/共16页
小结:理学的基本含义
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观 点,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 心然后使之博览”,所谓 “心即是理”,毋须在读书 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双 方赋诗论辩。陆指责朱“支 离”,朱讥讽陆“太简”, 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
第11页/共16页
比较:理学与心学的异
同
理学
心学
世界本源“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不 同
会计学
1
三、宋明理学
学习要求 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与 基本主张(一)程朱理学
(二)陆王心学 (三)历史影响
第1页/共16页
(一)程朱理学
1、背景 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
魏晋至隋唐,儒道佛“三教合一”局面形成,为儒学
理论化思辨化奠定基础。
2、成就
:(1)开创于北宋时期 代表人物:程颐、程颢
用封建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
为
知行合一: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相互渗透,密不可分 第10页/共16页
鹅湖之辩
鹅湖寺——鹅湖书院
通过“鹅湖之辩”,你 能发现程朱理学与陆王 心学的异同吗?
1175年4月,陆九渊与 朱熹在江西上饶的鹅湖寺会 晤,研讨治学方式与态度。 朱熹持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主张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 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
王守仁(阳明先生) (1472—1529)
第9页/共16页
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九渊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
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
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
——王阳明
(1)在陆九渊、王阳明看来,什么是“理”?
知。
——程颐
物而穷达其到理较也高。的境—界—朱
(2)在程颐、朱熹看来,第6如页/何共1达6页熹到“理蕴”含的着境实界事?求是精神
庐山白鹿洞书院 ——朱熹讲学的地方
《四书》即《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是由 朱熹编订的儒学教科书
第7页/共16页
(二)陆王心学(理学的发展)
1.开创者:陆九渊(时间:南宋)
——(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材料二 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四海分裂, 统治者为了争夺地盘,彼此征战,导致田地荒芜、人口锐 减、民不聊生。
三纲五常的等级观念; (大1)一据统上观述念材; 料分析,儒学的哪些思想观念受到 了 严重挑“战仁?政”的思想
第3页/共16页
材料三 从镇江的宗教文化看理学产生的背景
陆王心学
陆九渊 (1139-1193
)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 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 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 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 有何相关?”
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 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 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
心这外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 注重气节、品德,凸显 人性庄严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
——宋 文天祥
史使命;塑造中华民族 性格特征。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 于谦
为天地立心,为生
2.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 禁锢思想,压抑人欲, 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
民立命, 第13页/共16页
受到严重冲击
材料四 “以佛治心,以道修身,以儒济世。”(宋孝宗赵眘) (3)材料三、四反映了当时思想界的什么局面?
儒、道、佛三教合流
第4页/共16页
程朱理学
程颐
程颢
(1032-1085) (1033-1107)
开创者
朱熹
(1130—1200 )
集大成者
第5页/共16页
天者,理也。
万物皆有理,顺之则易
“理”是世间万物的本源,其内涵是封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
“人饮心食私,欲天理,故也危;殆。道心)天理
天理人欲,不容并
,山夫三故今珍妻妻精日海,四微格味天妾。一,理,灭件人也人私,欲;欲欲明也也则。。日天格理一明件存矣,天。理灭立 人人, 欲欲天胜则理存天理则人灭欲。亡,
积 处”习。既 涵多 养, 须然 用后 敬脱,然 进自 学有 则贯 在格通致物致,知言欲所穷而致谓究总吾致事结之知物为知的理在,原性格在理知物即法识者则,
(1)世界观:“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 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认识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发明本心) 就可得到天理。
2.集大成者:王阳明即王守仁(时间:明朝) (1)世界观:宣扬“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认识论: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
第8页/共16页
①世界观:“理”是万物的本源,先理后物(核心思想) 思想主张: ②伦理观:“人伦者,天理也”
③认识论:格物致知(穷尽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2)成熟于南宋时期,代表人物朱熹,理学集大成者,仅次于孔孟
①世界观:“理气论”理之源在于天理,先理后气;
思想主张 ②伦理观: “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统治辩护;
, 劳逆于之 己则 力难 哉, 。各循先其理理后,何物
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皆
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
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
皆是理。
——程颐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事本。先有理是后理便有是气,但理 所气谓天理,复是何物?
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 朋友岂不是天理?
——朱熹
(1)在程颐、朱熹看来,什么是“理”?
:
③认识论:“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
是求科学之真。
(3)影响:①适应统治阶级需要,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维护 封建统治。
②编订的“四书”,成为教科书,学术思想流传海外。
第2页/共16页
材料一 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 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 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 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 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认识论
强调“格物致知” “致良知”“知行合一” (通过考察外物求理) (通过内心的反省)
点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共 本质:理是万物本源,都是唯心主义; 同 目的:都以儒家纲常维护封建统治; 点 作用:都有一定积极作用(强调社会责任,气节等)。
第12页/共16页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理学是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 高度,是儒家、佛教、道教三家融合的产物, 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
第15页/共16页
茅山,道教名
金山寺始建于 东晋,距今已 有1600多年 的历史。寺庙 建筑把金山山 体包裹住,有 “金山寺裹山 ”之说。
山。西汉末年 咸阳茅氏三兄 弟来茅山采药 炼丹,济世救 民,被称为茅 山道教祖师。 齐梁隐士陶弘 景集儒佛道三 家创立道教茅
(2)魏晋以来,佛、道的盛行对儒家思想的地山位派有。何影响?
“心即理也”,“心”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也 是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满街都是圣人”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王阳明
(2)在王阳明看来,如何达到“理”的境界?
“致良知”: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
良知”,
为往圣继绝学,为
万世开太平。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残忍的童年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其谁怜之?”
— ──鲁迅
消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制扼杀自然欲求
第14页/共16页
小结:理学的基本含义
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观 点,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 心然后使之博览”,所谓 “心即是理”,毋须在读书 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双 方赋诗论辩。陆指责朱“支 离”,朱讥讽陆“太简”, 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
第11页/共16页
比较:理学与心学的异
同
理学
心学
世界本源“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不 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