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围城出路何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播12月23日14:10)《新华纵横》:垃圾围城出路何方
编辑:赵晓燕、王宇天
责编:张宋红
主持:董千齐
终审:郭维莹
节目导视:
臭气熏天,新房成“心病”(24小时关窗,有些小孩子呢,他就受不了,他就不停地哭);
城市化进程加快,“垃圾围城”出路在哪里(只有形成这种紧密协调的一个利益链的关系,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垃圾)?
敬请关注本期节目——《垃圾围城出路何方》。
演播室主持人:广西南宁的柳沙半岛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然而近一年来,不时飘来的臭气和粉尘,令许多居民不堪忍受,有些人被迫到岛外租房,有些人延期装修。
那么,是什么如此困扰岛上的居民呢?原来,距离柳沙半岛不到2公里是南宁市唯一的垃圾填埋场,所有的臭气和粉尘都来自这个地方,而要说起垃圾,可以说不仅影响着柳沙半岛居民的生活,不少地方的人们同样倍受困扰。
字幕:广西·南宁
解说:张先生家住广西南宁柳沙半岛“康城”小区,从阳台远眺,不远处的邕江、五象奇峰尽收眼底。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地理位置优越的漂亮房屋,对于张先生来说却成了一块心病。
同期:柳沙半岛居民张先生:
那边就不断有臭味飘过来,飘过来的话对半岛的居民影响特别大,好多同志就是出现了流鼻涕啊,喉咙痛啊,还有那个咳嗽啊,甚至有一些身体虚弱一点的人,就出现了呕吐、恶心这种症状。
解说:地处南宁市区南部的柳沙,因邕江在这里转弯而形成三面临水的半岛状态。
这里的房价对于整个南宁市来说比较高,但由于环境不错,不少人选择了这里。
同期:柳沙半岛居民张先生:
当初得到房地产的广告这是一个非常漂亮、非常优美的一个风水宝地,所以我们都是冲着这个来的。
解说:张先生介绍,有的居民住进来后发现被臭气污染,又搬了出去,有的居民干脆推迟了装修时间,目前所在小区的入住率不到30%。
“家”成了不少柳沙半岛居民的梦魇。
同期:柳沙半岛居民张先生:
现在居民采取的措施第一个就是关窗,24小时关窗,有些小孩子呢,他就受不了,他就不停地哭。
解说:与半岛康城小区相距不过1公里的“大观天下”小区也遇到了相同的状况,气温高时臭气更加严重,半岛经常灰蒙蒙一片。
臭气、粉尘,半岛污染,居民倍受困扰。
同期:柳沙半岛居民张先生:
主要原因就是那个城南垃圾填埋厂的那个渗滤池,跟那个垃圾填埋厂的裸露面啊,垃圾的裸露面产生了腐臭味,飘过来。
同期:柳沙半岛居民苏娟:
是那个医疗垃圾焚烧,还有一个养猪场之类的,他们养猪场那样,他们买一些什么那些比较低,成本低但是污染大的东西回来烧,烧来煮东西、煮猪饲料这种东西啊,然后也是半夜三更进行的这些。
解说:为了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半岛居民们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奔走于政府各大部门之间。
2010年11月中旬,垃圾养猪场停止了养猪,医疗垃圾焚烧中心被关停。
但这个城南垃圾填埋场的所在地,依然不定期地飘来阵阵恶臭。
记者前往城南垃圾填埋场采访,填埋场内,工人正往“垃圾山”上盖膜以防垃圾漫天飞舞,“山”下没有被完全覆盖的垃圾满地都是,垃圾腐烂流出的液体正向土层深处渗透,足足有一个足球场大的渗滤液池里面装满了黑黝黝的污水。
同期:广西南宁市环卫处副主任刘跃生:
倾倒垃圾以后,每天就是用泥土覆盖,就是由于覆盖不及时,才产生这个臭气源。
解说:南宁市城南垃圾填埋场占地1048亩,2005年6月二期扩建工程完成之后,设计处理能力为每天1200吨垃圾,使用期限21年。
但现在,这里每天都要处理不少于1800吨的垃圾,大大超过了垃圾处理的额定能力。
同期:广西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冯庆革:
当时的技术水平、工艺设计的条件,还有它的规范,没有达到现在规范的要求。
从运行的过程来说它还是有点问题的。
比如说垃圾的渗滤液,还有沼气的排放等等,所以就引起现在它有那种垃圾渗滤液的增加,还有沼气的排出引起的臭气的问题。
解说:冯庆革,广西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城市垃圾处理研究专家。
他告诉记者,南宁市城南垃圾填埋场在2002年刚开始投入使用时,这里还属于远离城市的农村,而如今政府的规划设计明显落后于城市化的进程。
同期:广西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冯庆革:
政府在规划的时候没有,可能是没有意识到,城市化的进程速度的快速发展,就说城市化进程速度太快了。
解说:实际上,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不少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像南宁这样的“垃圾围城”问题。
字幕:北京
解说:这里是北京市东五环外的高安屯垃圾处理厂,建设之初,高安屯还处于北京市城区外十几公里,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到10年,高耸的住宅楼已经将这个垃圾处理厂包围在城市之中。
尽管现在的垃圾处理手段较以前先进了很多,但是,附近小区内的居民生活仍时常受到垃圾场的影响。
同期:北京市民:
记者:垃圾场对您这有影响吗?
市民1:那肯定有影响,你看今天这个大风,你还没看着吗,漫天都飞着(垃圾)呢。
市民2:臭气哄哄老,一阴天下雨就味儿大,楼道里都闻得出来,刚搬来俩月。
(记者:那您大概闻到过几回呀?)闻到3回了大概。
解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垃圾围城成了不少城市面临的难题。
有数据显示,中国1/3以上的城市均深陷垃圾围城困局,现在除县城之外的668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
又据联合国环境署资料显示,中国城市固体生活垃圾总量居世界前列,每年产生垃圾1.5亿吨,存量已达70亿吨。
有专家称,北京的生活垃圾堆积起来相当于一个景山的体积,而上海市一年的生活垃圾与5个金茂大厦的体积相当,“垃圾围城”正在成为一种危机。
同期:广西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冯庆革:
处理垃圾是要很大的投入的,由于城市的发展,处理垃圾的设施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所以引起垃圾的围城。
字幕:日本·东京
解说:那么,快速发展的城市如何在垃圾中突围呢?在资源稀缺的日本,资源垃圾则被更加细化、分门别类地回收再利用,自觉地分类投弃垃圾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新华社记者华义:在东京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这样的垃圾投放点,居民们按规定将垃圾分类后定时投放到这里。
在涉谷区惠比寿,每周一和周四回收可燃垃圾,每周五是回收资源垃圾的时候。
解说:生活垃圾全部分类回收,可燃垃圾则被送到垃圾焚烧厂焚烧发电。
东京有20多个垃圾焚烧厂,有些就建在市中心,不过除了高高的白色烟囱外,人们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同期:广西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冯庆革:
像日本的垃圾分类得非常清楚,就说你是怎么样的垃圾,比如是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是可回收垃圾,还是那种大的电器的垃圾,它都分类分清楚。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段,都存放不同的垃圾形式。
解说:而在我国,除了公众垃圾分类意识淡薄外,不少城市在垃圾处理问题上一直以来都由政府包干,采取非盈利性收费的形式,而连年攀高的垃圾处理费用使得许多地方政府不堪重负。
同期:广西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冯庆革:
政府、企业,还有民众,他们之间如何形成一个三方共利,共同发力的一个模式,形成一个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等固体废弃物垃圾的那种产业链,还有利益链,只有形成这种紧密协调的一个利益链的关系,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垃圾。
演播室主持人:在我们看到一座座现代建筑拔地而起的同时,我们的城市正在被无边无际的垃圾所吞噬。
城市被垃圾包围早已在多年前的发达国家出现过,现在同样的问题正在给我们带来困扰。
如何化解城市发展与垃圾的矛盾,公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固然重要,但政府在城市发展规划上将目光放得更长远,恐怕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更为迫切。
好的,感谢收看本期节目,再见。
片尾人名字幕:
制片人:郭维莹
统筹:吴建青
执行制片人:张宋红
责任编辑:张如仪
编辑:赵晓燕、王宇天
电子编辑:赵龙兵
记者:覃广华、侯巍、张伟超、李德欣、华义、程巍资料:夏青柳莫小青
配音:赵晓燕
音响:田里
视频技术:王骁、王剑英
灯光:沙锋
摄像:王越
系统技术:贺新
化妆:李水仙
播出:余福卿
技术统筹:方浩、郝剡
技术总监:张大圣
技术监制:王宏达、汪小维
监制:何晓彤
总监制:张浩、陆小华
出品人:吴锦才
新华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