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教案
素养目标】
1.了解XXX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鉴赏和概括本文沉郁顿挫的语言特点,感受XXX语言的魅力。
3.鉴赏和把握本文的艺术特色,着重把握选取意象,精于炼字,多种角度写景的手法。
4.分析诗人的形象特征,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古诗文中自古便有“高处不胜寒”的独特意境。
登高望远,看尽繁华落寞,文人墨客于山之巅、海之涯,书写了多少的往事情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体会XXX的《登高》望远时。
二、知人论世
1.了解诗人
XXX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XXX合称“XXX”。
他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XXX
与XXX即“XXX”区别,XXX与XXX又合称“大XXX”,
XXX也常被称为“XXX”。
2.了解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XXX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
当时XXX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XXX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3.解题
登高诗是指古人登高临远写景抒怀的诗歌统称。
从创作时间看,既有登高时的即景之作,也有登高过后的有感生发和应命奉笔之作;既有重阳旧俗登高时的抒怀之作,也有四时登高的即兴之作。
从创作地点看,登高临远之地既有高山叠嶂,也有亭台楼阁,只要地势高,视野开阔,适宜远眺赏景即可。
4.文体知识—律诗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起源于南朝XXX时XXX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XXX、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
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
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任务:选择一句诗句,分析其语言表现手法。
选择的诗句:“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
语言表现手法:
1.形象生动:通过“无边无际的树木”和“萧萧地飘下落叶”这两个形象的描绘,使读者可以想象出秋天树叶飘落的场景。
2.修辞手法:采用了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加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3.语言简练: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出了复杂的意象,体现了XXX诗歌的凝练和精炼。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孤独、思乡、XXX、老病、家国忧虑的诗人形象。
他远离家乡,客居他乡,百病缠身,身体疲惫,心灵孤独,但他仍然保持着对家国的忧虑和壮志未酬的情感。
在秋季的凄凉氛围中,他孤独地登高远望,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悲伤和愁思。
诗歌中通过诗人登高远望的视角,描绘了长江边的秋景。
在描写长江时,诗人通过移步换景的手法,从远处一直描写到近处,将长江的壮阔和细腻都展现出来。
首联中,诗人站在高处远望,描绘了天空、江水和沙子的静态景象;颔联中,诗人
移步到江边,描绘了落木和长江的动态景象。
通过这种视角方位变换的写景方法,诗人将整个秋景呈现得十分生动、细致。
在描写景物时,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视角和位置来描绘,从而全面表现景物的神韵。
远景和近景的变换,高处和低处的结合,俯视和仰视的更替都是常见的方式。
同时,我们也可以运用感官形象、景物色调和点面结合等方法来写景。
感官形象指的是人的不同器官所获得的外界景物形象,如视觉、听觉、嗅觉等。
景物色调则是指冷暖色彩的不同,暖色调常用来描绘喜悦明丽之景,而冷色调则常用来描写忧愁灰暗之物。
点面结合法则是在景物选取时变换角度写景,通常有局部与整体、个体与群体的变化形式。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加生动地描绘出景物的特征和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