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不同体位对颈动脉血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不同体位对颈动脉血流的影响杨帆;杨邦祥;肖红;宋海波;刘慧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后采用不同体位对药液扩散及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20例行星状神经节阻滞病人,每例患者同侧先后接受两次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随机决定首次阻滞后平卧(平卧组)或坐位(坐位组).两次隔日进行.测定阻滞5 min后药液上下界、颈内动脉和椎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PS)、舒张末期血液流速(ED)、血管内径(D)、每分钟血流量(FV).结果:两组间药液扩散范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阻滞前后颈内动脉及椎动脉PS、ED、D、FV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阻滞后以上各值明显增加.阻滞前和阻滞后两组间颈内动脉及椎动脉PS、ED、D、FV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后坐位药液更易朝尾端扩散;星状神经节阻滞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PS、ED、D、FV明显增加,不同体位对颈内动脉、椎动脉血流影响无差别.
【期刊名称】《现代临床医学》
【年(卷),期】2009(035)001
【总页数】2页(P27-28)
【关键词】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体位;椎动脉血流
【作者】杨帆;杨邦祥;肖红;宋海波;刘慧
【作者单位】遂宁市人民医院,四川,遂宁,629000;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成
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成
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14
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是临床中常用的交感神经阻滞方法,1995年Kapral等报道了在超声引导下实施星状神经节阻滞的可行性[1]。
本研究在超声准确定位基础上,探讨SGB后不同体位对药液扩散的影响。
1.1 研究方法:20例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患者,男 8例,女12例,年龄17~67岁。
每例患者同侧先后接受两次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随机决定首次阻滞后平卧(平卧组)或阻滞后立即坐位(坐位组)。
两次隔日进行。
病人仰卧,头居中,肩下垫
薄枕,常规消毒,头后仰,口微张,采用Terason 2000便携超声仪线阵探头,频率10 MHz。
探头方向与颈部矢状面成45°,针尖斜面朝下,超声引导下针尖刺到C6横突基部,回抽无血、脑脊液和气, 20 s内注入1%盐酸利多卡因7 mL。
1.2 测定指标:①注药后5 min药液上下界,以C6横突为参照,药液上端(下端)
距C6横突基底中点距离为上界(下界)。
②注药前与注药后10 min椎动脉、颈内
动脉血流指标。
包括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PS)、动脉舒张末期血液流速(ED)、动脉血管内径(D)和每分钟血流量(FV)。
1.3 统计方法:实验数据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非正态分布)配对比较采用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计量资料(正态分布)配对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lt;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1 两组间药液扩散范围比较:见表1。
2.2 阻滞前后颈内动脉血流指标比较:见表2。
平卧组和坐位组阻滞前后颈内动脉PS、ED、D、FV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lt;0.05),阻滞后以上各值明显增加。
阻滞前和阻滞后两组间颈内动脉PS、ED、D、FV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gt;0.05)。
2.3 阻滞前后椎动脉血流指标比较:见表3。
平卧组和坐位组阻滞前后椎动脉PS、ED、D、FV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lt;0.05),
阻滞后以上各值明显增加。
阻滞前和阻滞后两组间椎动脉PS、ED、D、FV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gt;0.05)。
星状神经节阻滞时准确注入6~8 mL已经足够,故本试验中使用1%利多卡因7 mL。
参照试验结果,坐位更有利于药液向星状神经节扩散。
由试验测定上界可见,使用7 mL局麻药,在不同体位下药液均能向上扩散到C4或接近C4。
故不同体
位药液扩散范围相近,均能产生包括颈中神经节、椎动脉神经节、星状神经节及其节前、节后纤维等大范围阻滞,发挥临床效用。
本研究发现阻滞后采取不同体位对颈内动脉、椎动脉血流影响无差别。
据间隙阻滞概念,SGB注入药物沿着以椎前筋膜、颈长肌为后壁,以颈动脉鞘为前外侧壁,
以气管食管周围组织为内壁的狭长间隙扩散[2]。
在这个狭长的间隙内,分布着颈
中神经节、星状神经节及其节前、节后纤维等。
所以临床星状神经节阻滞效果实际上是大范围颈部交感阻滞的结果。
本研究发现坐位有利于药液向星状神经节扩散,但药液在此潜在间隙中,仍是上述综合阻滞的表现,从而对血流影响无差别。
综上,星状神经节阻滞坐位更利于药液向星状神经节扩散,但对颈动脉血流影响无明显差别。
【相关文献】
[1]Kapral S, Jandrasits O, Schabernig C, et al. Lateral infraclavicular plexus block vs. axillary block for hand and forearm surgery[J]. Acta Anaesthesiol Scand,1999,43(10): 1047-1052.[2]盐谷正弘.神经阻滞图解[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