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有感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宝库中一部卓
越的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列宁阶段的主要代表作。
维皮通过批判马赫主义,借鉴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为无产阶级政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唯批》通过对马赫主义的批判阐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首先通过《唯批》第一、二、三章的论述阐明马克思认识论的理论基础,然后,通过《唯批》第四、五章的
论述阐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发展。
在全书的逻辑结构上,《唯批》先考察历史
上哲学两条路线的斗争,揭示马赫主义的理论来源;然后通过考察马赫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在认识论上的不同观点,以揭示马赫主义唯心主义的本质及其在资产阶级哲学中的地位,
进而揭穿其“最新自然科学的哲学”的伪装;最后通过考察马赫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认识论、唯物史观上的对立,提出考察、批判、评价马赫主义的若干原则作为全书的结论。
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介绍《围皮》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观点的概述和发展。
(一)在第一章中,列宁从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考察、批判马赫主义,从而揭示
马赫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的对立,同时阐发了辨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的原理。
本章从以下几方面概括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1.列宁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列宁反复指出,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完全一致,都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感觉、意识
是第二性的,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外部世界的影象,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
“意识是物质的内部状态”;思想是头脑的机能,
认识离不开物质。
关于感觉,列宁反复强调,感觉的来源是外部世界,感觉是物质作用于感官的结果。
感觉是意识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从外部刺激到意识事实的转化;感觉是运动的物质
特征之一;感觉的产生是物质长期发展的结果。
列宁对以上问题的精辟分析,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阐发辨证唯物主义
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立场和路线;打击唯心主义与不可知论把感觉视为“唯一存在”的谬论。
批评了庸俗唯物主义把感觉归结为物质的错误,同时又和二元论把意识和物质完全割
裂的谬论划清界限,维护了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2.列宁的主客体思想
列宁坚持传统的唯物主义立场,把客体视为外部的物质世界,把主体看成有意识、能
思维的人;客体和主体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列宁认为,离开了
这一基本观点谈论主体、客体的关系,就会分不清在主体客体问题的唯物论和唯心论。
列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将客体视为与主体实践活动直接相关的客观客体,将
主体视为具有意志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中的人;主客体关系是实践、认识和价值的关系。
在
列宁看来,认知是思考对象的方法。
列宁还将黑格尔思想与唯物史观联系起来,展示了无
产阶级革命者的伟大胸怀和对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正确态度。
列宁从彻底的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第一次明确提出:人的全部实践既具有真理
标准的职能,又具有价值标准的职能。
(二)在第二章中,列宁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考察和批判了马赫主义的谬误,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包括论证世界的可知性,驳斥切尔诺夫对恩格斯
认识论原理的歪曲,揭示马克思主义与马赫在认识对象和认识过程问题上的根本对立;阐
述了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根本对立;解释马克思主义和马赫关于实践
在认知中的作用的根本对立。
通过以上讨论,列宁得出了关于认识论的三个结论。
这些结
论是根据恩格斯的认识论原理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概括和发展而得出的:1。
承认事物存在于我们之外,而不依赖我们的意识或感觉。
这是认识论的前提,也是认识对
象客观实在的问题。
这一结论建立在哲学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肯定了所反映的事物的存在。
2、现象与自在之物之间的界限应该这样看:二者之间没有原则的差别和不可逾越的
鸿沟,
通过现象,我们可以了解事物本身。
这一结论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世
界是可认识的。
3、在认识论上也必须运用辨证法。
认识过程乃是客观世界反映于人们的意识中的过程:是从不知到知,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从现象到本质,从
第一本质到第二本质的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这点结论是根据辩证法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原
理作出的。
(三)在第三章中,列宁从哲学基本问题的统一性出发考察了哲学的基本范畴,从
而揭示了两条哲学路线在物质及其存在方式、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问题上的根本对立。
1.列宁的物质观
列宁在驳斥唯心主义关于“物质”的错误论断的斗争中,继承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的物质观,给物质下了最科学的定义:物质是作用于我们感官而引起感觉的东西,物质是
我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客观实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
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就是辨证唯
物主义的物质观,既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对物质概念的歪曲,同时也与形而上学唯物
主义划清界线。
列宁的物质观反映了时代的精华,是人类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结晶,是马
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它充满彻底的辩证法,并且为我们开辟了一条研究、
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途径。
2.列宁关于因果关系和必然性的观点
在其他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家已有观点的基础上,列宁通过考察马赫主义者在因果性、
必然性问题上的观点阐明其正确的观点。
列宁指出:“划分哲学派别的真正重要的认识论
问题,并不在于我们对因果联系的记述精确度,而在于我们对这些联系的认识的源泉是自
然界的客观规律性,还是我们心的特征即心所固有的认识某些先验真理的能力”。
3.列宁对“思想经济原则”的批判
列宁指出:“思维经济原则”是在新的伪装下偷运主观唯心主义。
根据唯物论的认识论,只有客观实在才是认识的基础,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通过揭露马赫主义
“思维经济
“原则”的来源和本质回到了马赫在这个问题上对唯物主义的攻击。
4、列宁的时间与空间观点
列宁批判了都灵等人的唯心主义时空观,坚持唯物主义时空观。
列宁坚持时间和空间
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时间和空间永远离不开运动的物质;唯物主义认识到客观现实,即运
动的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是时间和空间的客观现实。
列宁进一步指出,人的时间和
空间概念是相对的。
这是对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继承和发展。
5、关于自由与必然
列宁赞同恩格斯关于自由和必然性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和发挥:第一,
恩格斯和列宁认识到自然的必然性和规律性,这与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对自然的必然性和规
律性的否定相违背。
其次,他们认为自然的必然性是首要的,而人类的意志和意识是次要的。
第三,可以认识到自然的必然性。
最后,他们认为实践是理解客观必然性的基础和标准。
(四)在第四、五章中,列宁从发展和联系的观点,考察了马赫主义在现代资产阶级
哲学中的地位(第四章)以及马赫主义与自然科学的关系(第五章),从而进一步揭露其
唯心主义的本质,同时,还从哲学上总结和概括了科学上的新成就,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
主义的认识论。
通过对马赫主义与康德哲学关系的考察,列宁认为康德哲学是马赫哲学的起点。
当时,新康德主义在科学的飞速发展面前遭到了挫败,以一种新的方式出现在哲学舞台上。
列宁
从认识论的角度指出了康德哲学与本体论二元论本质的矛盾。
列宁对康德哲学的批评非常
中肯。
列宁在第五章中重点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及其意义,批判了马赫
主义同“物理学”唯心主义的联系,从而揭穿所谓经验批判主义是“最新自然科学的哲学”的虚伪性,说明了现代物理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西方各主要国家的具体表现。
列宁
还阐述了“物理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同时指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辨证唯物主
义必然战胜、代替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从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自从恩格斯去世以来,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有了很大的发展。
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发现,有必要重新审视和发展恩格斯阐述的一些自然哲学论点。
列宁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的前提下,在总结自然科学新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