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治国理政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与当今世界】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16年2月(第2期,总第226期)Feb.,2016(No.2,郧eneral No.226)
收稿日期:2015-12-1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3CZX067);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法治思维与道德信仰———现代国家治理视阈下的公务员德性研究”(2015-JCZD-023);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公共管理者的伦理困境与德性培育研究”(2015-ZD-218)
作者简介:靳浩辉(1987-),山西运城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伦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制度伦理与中西比较伦理的研究。
孔子的治国理政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靳浩辉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北京100091)
摘要:以制度伦理为视角,孔子的治国理政思想主要体现在“政者正也”的治国理政逻辑,“德、礼、法”相
结合的治国理政方略,“庶民、富民、教民”的治民之道,中庸辩证的君臣关系以及“举贤才”的人才战略五个方
面。
当今我国推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吸收西方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应该从儒家的创始者孔
子身上汲取源头活水。
关键词:孔子治国理政当代启示制度伦理
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6)02-0025-04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在中国长达两年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作为儒家创立者的孔子,其治国理政思想更是成为古代历朝历代信奉的价值圭臬,深深塑造了中国传统的治国体系。
随着近期国家治理及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我们在吸收西方先进文明的同时,也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上追本溯源,从孔子的治国理政思想上汲取源头活水。
本文以制度伦理为视角,从“政者正也”的治国理政逻辑,“德、礼、法”相结合的治国理政方略,“庶民、富民、教民”的治民之道,中庸辩证的君臣关系以及“举贤才”的人才战略五个方面对孔子的治国理政思想抽丝剥茧,追本溯源以钩沉传统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发生学原理,一窥其堂奥,并以“返本开新”的思维进路来揭橥孔子治国理政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政者正也”的治国理政逻辑———正名,正己,正人
孔子“政者正也”的治国理政逻辑首先强调正名,而正名重在正己,正己方能正人。
(一)正名春秋末年,“王纲解纽”,礼崩乐坏,臣弑君、子弑父等悖伦现象愈演愈烈。
孔子认为造成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们无视名分的结果。
为了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目标,孔子主张把“正名”作为拨乱反正的首要措施。
“正名”为何意,近代著名政治学家萧公权解释为“按盛周封建天下之制度,而调整君臣上下之权利与义务之谓”。
[1]孔子生活的年代,周天子的号令已经失去权威,孔子在《春秋》中每年仍旧大书“春王正月”,并提倡“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当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可见,正名就是要改变当时存在的“臣弑君,子弑父”的违礼僭越状态,使得君臣父子能够顾名思义,
. All Rights Reserved.
各自按照社会之名位履行其职责。
所以说正名“诚一切政治之必需条件也”。
[1]
(二)正己与正人孔子在提倡正名之后,强调正己的重要性,正己方能正人。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颜渊》)。
在位者如果自身端正,以身作则,那么天下的百姓就会仿效他,主动去做,这就叫“不令而行”。
如果统治者自己行为不端,没有道德,不遵守礼制,即使下的命令再多,人们也不会服从,这就叫“虽令不从”。
在位者致力于道德修养,努力端正自身作风,治理国家就不会有什么困难。
当季康子询问孔子在治国中可否杀掉无道之人来成就有道之人,孔子回答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认为当政者应该首先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这样百姓方能在其高尚德行的引领下服从其统治。
总之,孔子治国理政的逻辑首先是正名,而正名重在正己,正己方能正人,孔子以一个“正”字来统摄,可谓鞭辟入里。
二、德、礼、法相结合的治国理政方略
孔子的治国理政方略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主,并以“法”来补充“德”与“礼”之不足。
(一)道之以德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意思是说君主施行德政,臣民拥戴君主,就如同众星围绕着北辰旋转一样。
又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也就是用行政命令的方法领导百姓、治理国家,用刑法约束百姓、管理国家。
在孔子看来,这种方法虽然短期看来比较便捷有效,但从长远看来却适得其反,民众会想尽各种办法去避免政令与刑罚的约束,从而变得更加无耻与狡猾。
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则会潜移默化地培育民众的耻辱感与自觉性,心悦诚服地接受当政者的管理。
在孔子看来,“道之以德”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当政者要推行德政,以德服人;二是当者政应该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道德的典范,引领民众的行为。
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内圣外王”之关系,当政者施行德政根植于自身道德修养的基础之上,而当政者的自身道德修养则以施行德政为目的。
(二)齐之以礼在孔子看来,治国理政只有“道之以德”这一点不行,还要“齐之以礼”。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得社会和谐有序。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这个规范系统则是以“礼”的形式出现的。
礼是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和仪式。
从本质上讲,它既有政治的意义,也有伦理的意义。
这个融道德、伦理、仪式于一身的礼,不像法律那样冷酷无情,又不像道德那样缺乏强制性的约束力;它既有温情脉脉的一面,又有不可触犯的权威;既有情,又有理;既有严肃性、确定性,又有人情味、灵活性。
孔子以“礼”作为社会整合的准则,主张“贵贱不愆”(《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认为礼所规定的尊卑等次是不可僭越的。
[2]孔子所提倡的“齐之以礼”就是用“礼”约束人们的行为,尤其是约束贵族的行为,因为贵族是统治者,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他们是否遵守“礼”,对于国家的治乱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每当统治者内部有人违背周礼时,他便大声疾呼,痛加贬斥。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佾”是演奏舞乐时的行列,八个人为一行,叫做一佾。
按周礼规定,天子用八,即八行六十四人;诸侯用六,即六行八十四人;大夫用四,即四行三十二人。
季氏连诸侯都不是,竟敢用八,这不仅仅是个简单的礼数问题,而说明他有僭越之心,蔑视天子的权威。
“齐之以礼”就是要让人尤其是贵族遵守秩序,不可妄为。
[3]
(三)补之以法值得说明的是,孔子在强调“德”、“礼”相结合的社会教化功能的同时,但并不排斥刑罚的作用。
因为孔子深刻地洞悉到人天赋不齐的事实,“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并非所有的人都可以教化,所以国家不能废除刑罚。
因此孔子提倡“宽猛相济”(《左传·昭公二十年》),将“德礼之宽”与“刑罚之猛”相结合。
又强调“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刑罚中”是指刑罚恰如其分,当轻则轻,当重则重,不滥施刑罚。
值得注意的是,在《孔子家语》中也有一些记录孔子刑罚思想的篇章,如《始诛》、《五刑解》与《刑政》等。
另外孔子当过大司寇,掌管鲁国的刑政事务,自然会具有丰富的刑罚思想与行为,其以“心逆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孔子家语·始诛》)的罪名诛杀少正卯,正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由此可见,孔子并不拒斥社会科学家2016年第2期
. All Rights Reserved.
刑罚的作用,虽然刑罚作用有限,却可以补充“德”、“礼”之不足。
三、“庶民、富民、教民”的治民之道
据《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庶民、富民、教民可以理解为孔子的治民之道。
治理民众,先要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使人民安居乐业,人口发展,家丁兴旺,这是第一阶段;然后就要采用各种办法使人民富裕起来,人人有饭吃,有衣穿,丰衣足食,国力强盛,这是第二阶段;在使得民众富裕之后,应从仁义礼智等方面教育民众,提高民众的道德素养。
庶民、富民、教民由此构成了孔子治民之道的“三部曲”。
首先,对于庶民。
“庶”是人口众多的意思。
在诸侯争霸、许多国家并存的春秋末期,人口众多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对于统治者来说,众多的人口既可以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又可以提供足够的兵源,这对于他们争霸天下很有好处。
诸侯与卿大夫要使人口多起来,有两条途径。
其一为来远人,使异地的民众来到自己国家;其二是自然增殖。
因此当政者应该使本国百姓生活安康富足,这样方能吸引外来远人的归顺。
其次,对于富民。
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治理国家,统治者要节约开支,爱护人民,尽量减轻人民的负担;征调百姓为国家服劳役或服兵役,一定要在农闲的时候,不要耽误他们的生产。
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安心生产,才能正常地过日子。
丰年如此,灾年更要如此。
哀公时鲁国遇上了灾年,百姓们交不起税,统治者的开支也受到了影响。
孔子的弟子有若建议政府减少税收,哀公对有若的建议很不理解。
有若告诉他,百姓们能丰衣足食,统治者才能有足够的开支;如果百姓们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统治者也应该减少自己的费用。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百姓富裕了,国家才能富裕;百姓很贫穷,国家肯定也无法富裕。
[4]弟子有若的富民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孔子的心声。
最后,对于教民。
孔子并不满足于“富之”,还要在富的基础上对民众进行教化。
“盖国家之目的不仅在人民有充裕之衣食,而在其有美善之品性与行为。
”[1]孔子作为“私学”的创建者,毕生与教育息息相关,非常强调教育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
他反对“不教而杀”(《论语·尧曰》),反对用残酷的手段对待人民。
季康子向他问政,他说:“子为政,焉用杀?”(《论语·颜渊》)这就是说,为政不能从杀人入手,不能靠杀人制止犯罪,更不能靠杀人维护自己的统治。
而是要为政以德,从教民入手,逐渐地消除动乱和犯罪的根源。
四、中庸辩证的君臣关系
对于君臣关系,孔子首先维护君王的崇高地位,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
在《春秋》中,孔子以褒贬、曲笔的方式抒发“尊君”之微言大义。
自称为王的吴楚两国国君被孔子贬为“子”,周天子被晋文公召唤过来参加践土会盟,孔子曲笔称之为“狩于河阳”。
[5]其次,孔子强调君臣关系是双向对等的,不主张臣对君的绝对依附。
“君使臣以礼,世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君对臣以礼相待,臣才会效忠于君。
当子路询问侍君之道时,孔子回答说:“勿欺也,而犯之。
”(《论语·宪问》)臣不能欺骗君,然而可以犯颜劝谏君,主张劝谏君王是臣所应具备的道德操守。
所以孔子界定为臣之道,“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论语·先进》)认为大臣应该以“道”来侍奉君王,如果无法实现,就不应该再当大臣了。
为此他称赞卫国的史鱼“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赞扬蘧伯玉“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论语·卫灵公》)可见,孔子是以“道”作为大臣所应秉承的价值圭臬。
另外,孔子又称“君君,臣臣”(《论语·颜渊》),“为君难,为臣不易”(《论语·子路》),认为君臣双方应该各尽其责,并且各有各自的苦衷,应该相互体谅。
总之,关于君臣关系,孔子一方面维护君王所应具有的地位与权力,另一方面又主张君臣关系是双向对等的,不存在绝对的依附与被依附关系,可见孔子的君臣理念具有浓厚的辩证和中庸色彩。
五、“举贤才”的人才战略
在孔子看来,“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礼记·中庸》),治国理政需要有坚实的人才保障,国君应亲贤臣,远小人,提拔正直的人出来做官,这样天下百姓才会“归心”。
因此孔子提倡“举
孔子的治国理政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靳浩辉
. All Rights Reserved.
贤才”,主要体现在举直错诸枉、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无求备于一人三个方面。
(1)举直错诸枉鲁哀公请教孔子,如何能够使得百姓信服,孔子回答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其意是指,把正直的贤人提拔到高位,影响不正直的人,使其正直,这样就会获得百姓的信服。
如果使其关系颠倒,则不会使得百姓信服。
孔子的学生子夏对夫子“举直错诸枉”思想有所发挥,认为“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论语·颜渊》)可见,孔子所希冀的理想君王就是能知人善任、善于提拔正直大臣的君王。
(2)不拘一格降人才孔子选拔才人可谓是“不拘一格”,敢于打破宗法等级制度的藩篱,不论门第与地位,从社会各阶层中选拔人才。
在孔子看来,选人应侧重其是否是德才兼备的贤才,而不应看重其出身的贵贱尊卑。
对于出身卑贱的仲弓,孔子说:“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雍也》)认为像仲弓这样的人才,不能因其父亲出身下贱而舍弃不用,影响他的仕途选拔。
同样出身卑微的冉雍,按照当时的时代环境,他是无法入仕的,但在孔子看来,冉雍“可使南面”(《论语·雍也》),具备从政的素质,并积极向季桓子推荐冉雍,使其踏入仕途。
(3)无求备于一人在“举贤才”的过程中,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
无求备于一人。
”(《论语·微子》)这句话虽原出自于周公,但也将孔子的心声表露无遗,鲜明地体现在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上。
齐国管仲在公子纠死后,去辅佐杀死公子纠的齐桓公,孔子的弟子子路与子贡对此颇有微词,而孔子则称赞其“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宪问》)。
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保卫诸夏文化免于外族的侵灭。
又强调“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论语·宪问》)辅佐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之间的会盟,制止战争,也是管仲的功绩。
可见,孔子主张对人才的评价应该重大义,不能求全责备。
六、孔子治国理政思想的当代启示
上文以制度伦理为视角,从“政者正也”的治国理政逻辑,“德、礼、法”相结合的治国理政方略,“庶民、富民、教民”的治民之道,中庸辩证的君臣关系以及“举贤才”的人才战略五个方面去搭建孔子治国理政思想的体系架构,这“五位一体”的体系架构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共同勾勒出孔子治国理政思想的基本轮廓。
身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其治国理政思想不仅是古代经邦济世的宝贵经典,而且对当今我国推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示。
推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应汲取孔子“政者正也”的理念,发扬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吸收孔子“德”、“法”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融合,双向推进;从孔子“庶民、富民、教民”的治民之道中获取思想营养,在增加人民收入水平的基础上提升人民的道德修养水平;孔子中庸辩证的君臣关系也启发政府的上下级关系与干群关系是对等的,并不存在绝对的依附与被依附关系,以构建对等和谐的上下级关系与干群关系;另外也要发扬孔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思想,用人与选人要破除身份或圈子的藩篱,提倡“五湖四海”,不论出身,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总之,当今我国推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注重吸收西方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应该从悠久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的创始者孔子身上汲取生生不已的源头活水,彰往察来,以古鉴今。
高度国际化与深度本土化,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轨,唯有在这两个维度上深层推进,方能增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与底蕴。
参考文献
[1]萧
公
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4;65;70.
[2]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通史(先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41.
[3]陈战
国
.先秦儒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2.[4]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291.[5]匡亚明.孔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78.
[责任编校:赵立庆]
社会科学家2016年第2期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