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07051402022
中文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中,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普遍采取了利率管制措施。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起,利率管制的弊端在积累之中暴露得日益充分,到八十年代以来利率市场化成为世界性潮流。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利率水平在全球范围呈上升趋势。
在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早有呼声,其研讨也久有时日,但由于种种因素掣肘,尤其担心利率市场化导致利率失控,以至迟迟未能付诸实施。
然而,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或迟或早终归要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本文就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问题对策建议
Abstract:After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for a long time in most countries have generally adopted the interest rate controls. Early seventies of last century,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accumulation of interest rate control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being fully exposed to interest rate market since the eighties to become a global trend. With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 interest rates rise around the world. In the process of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s around the world, there are success stories, there are also failures. In China,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 has long been the voice of a long and sometimes also at the seminar, but due to constraints of various factors, in particular, leads to worry about interest rates market interest rates out of control, as well as delays in implementation. However,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 is the trend, the people, sooner or later, after all, the market interest rate to be achieved. In this paper, market-oriented reform of interest rat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rresponding number of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interest rates market-oriented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suggest
前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专门谈到金融体制改革。
其中,第一句话是“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在市场经济中,货币资本的借贷活动必须而且只能通过市场来进行。
贷出者提供给市场的货币资本量表现为货币资本的供给量,借入者在市场上所需的货币资本表现为需求量。
市场上货币资本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的变化,决定着利息率高低的变化,这就是由市场决定借贷资本的利率。
利率的市场化,使货币资本的借贷双方通过市场活动建立经济联系,货币资本借贷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并且货币借贷资本的市场价格的波动必然连带影响其他债券、保单等金融产品的价格。
这有利于货币资本借贷双方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建立平等竞争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有利于金融市场更优化、更高效地配置各类金融资源,成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重要环节。
作为金融自由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有着全面的影响。
历史经验显示,利率管制放开后往往会出现以下结果:存贷款名义利率一般会有一定幅度上升;存贷款利差普遍收窄;中小型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力压力增大,甚至出现经营困难破产;收窄的利差导致金融机构以“量”弥补,普遍还会伴随着货币和信贷供给的扩张,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要求提高;早期名义利率的上升往往导致外资流入,本币升值。
所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要标志,也是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首先对利率市场化的内涵进行阐述,并回顾了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然后说明利率市场化改革原因和意义,提出我国现行利率体制的问题。
同时在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容及历史进程
(一)利率市场化的内容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
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进程
从1996年开始,终于能够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根本性的尝试和探索,推出一些新的举措,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由中央银行引导市场利率的新型体质,实现利率管理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过度。
同业拆借利率、贴现率与再贴现率、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发行利率、国债发行利率、3000万元以上和期限在5年以上的保险公司存款利率、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或等值的其他外币)以上外币定期存款利率先后得以放开,开展了利率衍生工具试点,银行间市场利率基本实现市场化,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机制正在逐步加强和深化。
目前,人民银行尚管理的本外币利率种类有29种。
今后,随着金融机构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人民银行将不断扩大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自主权,完善利率管理,并通过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引导利率进一步发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作用。
注:根据央行历年退出的利率市场化政策制作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因及意义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因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经济转轨中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金融体系市场化就作为“不得不玩的一个游戏”(the only game in town)风行全球,并正在中国大地上蓬勃进行。
中国利率的决定和传导机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改革已进入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最后攻坚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得以实现。
为确保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活动按照适应金融资源特征、符合金融可持续发展思路进行,在此承前启后的重要时刻,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阶段性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将在某种意义上指导甚或决定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剩余道路的前进方向、路径选择和制度安排
1. 人为的低利率导致经济扭曲
由于长期的金融抑制,我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实际上只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在严格的利率管制下,相对于其他领域的深入,必然形成以下矛盾:中央银行信贷规模的资金控制价格——利率,与大部分商品市场上由市场形成的价格的矛盾与背离;金融体制内国家对信贷资金的控制价格于其他金融市场所形成的价格矛盾背离;国家控制下的信贷资金价格与国民自由信贷资金价格和国外金融机构更富弹性的资金价格的矛盾与背离。
由于低利率政策的扭曲,一方面造成银行资本充足率低和清偿力不足,财务基础十分脆弱,难以消化正常的冲击一旦放开利率管制,由于竞争激烈,利率急剧上升,银行倾向采取冒险行为,结果必然对我国金融体质的稳定带来重大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体系仍然掌握着巨大的金融资源,低利率会刺激银行的寻租活动,腐败行为不断产生,银行对风险控制疏松,胡乱贷款拆借,引发坏账危机。
2.利率市场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银行业将建议不开放,随着过渡期的结束,银行业将全面开放,这意味着中国的银行将面临着来自外资银行的竞争,国内银行与外
资银行将共处于中国经济的舞台,对中国银行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是:有利于提高中国银行业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中国银行业走向世界;有利于提高客户的质量;有利于外汇信贷和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
挑战是:面临例子外资银行的冲击;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性增大;存款和贷款市场份额将会下降。
3.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才能真正成为资金的使用价格
反映资金供求,发挥其杠杆调节作用,使社会资源的配置通过资金的流动和组合形成第一推动力;只有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央银行才能真正实现从直接调控向简介调控的转变,以基准利率为指导,从容采用再贴现率的货币政策工具;才能实现供求双方最大程度的通过市场实现资金交易,并尽量杜绝高利贷,地下钱庄等非法行为的发生。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形成比较规范的金融市场环境
我国金融市场尚处于发育和形成之中,全国统一的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总体规模不大,市场主体单一,融资工具少,市场机制不健全,运转效率低下,造成金融市场的垄断和分割,资金不能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银行之间以及各金融子市场之间有效进出和自由流动。
特别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分割与脱节,打断了资金在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有效循环,造成金融资源的刚性配置、结构性失衡和寻租行为。
在加快我国金融统一市场建设,促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中,利率的市场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有利于促进国有银行经营机制的根本性转变
我国资金流通和运作的中心是银行,银行改革的成功与否对整个金融改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我国银行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商业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这就要求在银行体制改革方面合理界定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职能,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构建相应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银行经营机制转换方面强化中央银行对金融业的宏观调控,实现由行政管理向市场导向管理的转变,推动银行经营理念、经营目标、经营行为、经营方式创新,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以市场化发展为导向。
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对银行的特殊重要性更加明显。
3.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的微观传导机制
金融机构参照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掌握一定的存款利率浮动权是货币政策顺畅传导的条件之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是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其中又主要依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作来实现的。
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和经济杠杆,对国家有效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没有利率市场化,就不可能真正形成连接个人、企业、银行、财政等金融市场主体的有效途径,也不可能产生利率的形成机制、传导机制和反馈机制,利率的杠杆作用就会完全失效,政府很难获得真正的市场价格信号,任何间接的宏观调控政策都可能遭受失败。
4.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加入WTO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
根据WTO金融服务协议的要求,WTO各成员方都要按照市场准入、非歧视性、公平竞争和扩大透明度的原则开放金融服务市场,实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
我国对加入WTO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做出了具体承诺和开放时间表,“入世”后两年我国将对外资银行放开所有人民币公司业务、五年后放开所有人民币零售业务。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和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国外银行的现代管理水平和资金技术实力必然会给我国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
为了尽快实现国内金融业的转轨,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有效对接,客观上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考虑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金融市场发展现状、金融监管能力,以及大中型商业银行不断增强的风险控制能力和预算财务约束能力,下一步我国以取消存贷款利率限制为主要内容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尽管对金融运行不会产生剧烈影响,但以下问题应引起关注。
(一)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利率水平有一定幅度的波动
与低微观基础市场化程度并存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的自由化程度是相关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对金融活动的需求也较少,同时由于低水平的金融体系也制约了经济的增长。
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低会导致市场主体间的竞争的非充分性,就有可能出现利率市场化后,市场利率并不是完全均衡性的。
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受政府的制约性较强,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彼此间缺少有效的竞争,导致金融中介的运行低效率,以及资金的非价格性配给。
另外,国有企业面临的依然是预算软约束,这就可能导致在利率放开后,国企不考虑资金利用成本的贷款饥渴给银行系统带来更大的风险;而大量的高效率的私有企业却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这些都会造成资金使用的低效率,并不能实现利率市场化后预期的经济的高增长。
可见,在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银行和企业两大微观主体没有真正形成自我利益约束与自我激励机制时,即使放开利率管制,也难以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初衷。
根据金融发展理论的观点,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等的问题是属于宏观经济环境方面的,考虑到这些微观基础对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所以就单独提出来。
利率水平有一定幅度的波动。
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自我约束机制还不很健全,成本预算约束能力还没有充分硬化,金融机构的竞争还不是完全理性。
在这种客观现实下,取消存贷款利率管制后,短期内会出现贷款利率快速下浮、存款利率快速上浮,而且浮动幅度较大问题。
在这个方面,我们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教训。
从贷款利率方面看,2008年10月,央行宣布按揭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从15%扩大到30%。
政策公布不久,一些银行立即宣布一律不加区分地按照“一浮到底”执行,以此来争夺客户资源。
结果,其他银行观望一段时间后,只能被迫跟进。
实际上,若考虑到资金成本、费用、税收以及拨备等因素,利率下浮30%后,该项业务已处于实际亏损状态。
从存款利率方面看,1999年央行试点保险公司协议存款业务以来,协议存款利率水平始终处于商业银行的资金盈亏平衡点之上,与资金运用收益形成倒挂,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造成了负面影响。
2010年,由于流动性紧张和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按月实施贷存比监管,导致了商业银行之间展开了各种名目的违规揽储大战。
如果在解除利率管制过程中,监管当局不能科学安排改革的步骤,不能有效加强监管,那么,短期内的金融市场失序是极有可能发生的。
(二)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金融监管手段滞后
尽管这几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我国的
金融市场发展还远未成熟,充满着投机,并不能很好地实现企业的直接融资的需要,并且主要存在于沿海等经济发达的区域,不利于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和资金市场的有效竞争。
尽管这几年金融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监管效果有所提高,但仍缺乏深度和广度。
在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后,中央银行将不再直接对利率进行管制,但依然会通过间接的手段来监管和调控利率,确保利率的稳定和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转。
亚洲金融危机后,国企困难,债务高筑,国内银行不良资产堆积,银行资本十分薄弱。
现实情况是迅速充实银行资本,消化不良。
此时进行利率市场化显然不合时宜,而银行也需要进行政策保护以增强盈利能力,获得资本累积和投资者认可。
因此,央行为商业银行设置了银行获取的全球最大的利差保护,储户收益一定,而贷款收益则可通过议价抬高,形成价格垄断。
同时金融监管部门通过对牌照的控制,将民营资本挡在金融服务市场之外,形成了市场垄断。
双重垄断形成的政策补贴这对于商业银行改革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存款利率管制,实质上是对存款价格的低估。
半年多来,银行之间存款大战不断上演,手段层出不穷,就是例证。
价格偏离正常,监管部门也无力禁止这种行为。
而更多存款为对冲货币泛滥导致的通货膨胀风险,大量流入投资品市场,又推动资产市场上涨形成泡沫。
(三)金融企业制度不完善,缺乏合理的利率定价机制
根据金融发展理论,在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中介是重要的市场主体之一,能够实现自主经营和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运行效率,促进资金的有效流动和市场利率的产生,但目前我国的金融企业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虽然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但是依然存在着行政管理色彩浓厚,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业务制度不健全;信贷资产质量不高,违规经营时有发生等不足之处,不利于金融中介市场主体的发挥和市场化利率的形成。
另外,当前我国的利率管制基本上还是国家控制型,即由中央银行制定基准利率和浮动范围,各商业银行根据自己的利率定价机制来确定利率,然后报中央银行备案。
中央银行分支机构监督各商业银行的利率实施状况。
这种利率管制和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利率传导机制,使得人民银行主观确定的利率水平难以真正体现市场均衡,也很难准确估价每次利率调整所产生的效果,使利率失去了灵活反映资金供求状况的传导功能,从而降低了利率的宏观调控效能。
因此,要进一步完善金融企业制度,理顺利率定价机制。
(四)宏观经济环境有待改善
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放开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前提。
从财政的角度而言,我国目前的财政赤字比率在1%左右,财政状况良好,对宏观经济环境来说,主要的问题是通货膨胀。
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2010年下半年的CPI是4.08%,实际利率是为负值的,这是与麦金农和肖的理论假设相违背的,人们为了实现财产的保值和增值,必然减少持有货币和银行存款,更多地持有黄金等实物资产。
这样就无法吸纳高额的存款,从而也就不可能为高速经济增长提供所需的大量投资。
一旦放开利率管制,就可能会出现利率的大幅度攀升,给整个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波动。
(五)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尚不成熟,汇率升值压力较大
目前存贷款基准利率是中央银行重要的调控工具,在利率体系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其他市场利率作用还比较弱,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调节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调节市场流动性以及信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
如果取消存贷款基准利率,必须要确立相应的市场基准利率,并形成中央银行对市场基准利率的调控模式。
但我国目前尚未确立能够发挥主导作用的市场基准利率,相应地中央银行对市场基准利率引导调节模式也处于初级阶段。
自2005年汇改以来,我国人民币一直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
在放开基准利率前,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控制本外币利差来控制境外资本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汇率升值压力。
利率完全放开后,如果本币利率上升导致本外币利差过大,境外资本流入增加,则会加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四、对策建议
根据金融发展理论,我国进一步实现利率市场化还要从多方面来努力。
整体上而言,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有待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要逐步加强,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具体而言,就是金融市场完善,金融监管到位,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制度完善,合理的利率定价手段形成、通货膨胀压力减轻等等。
为有效降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本与风险,充分化解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运行带来的不利影响,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应进一步夯实利率市场化推进的各种体制基础和市场基础,完善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相关的配套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运行造成的波动。
(一)发展完善的市场经济,构建必要的微观基础
只有经济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才会对金融活动有多样化的需求,才能为金融改革的成功提供可能。
我国要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逐步摆脱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产业模式,努力构建创新导向的发展战略,完善市场基础建设,实现我国市场经济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另外,为了实现利率作用的传导顺利实现,一个重要条件是众多企业对利率变动必须反映灵敏,并迅速做出调整政策,这要求微观基础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作为微观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企业,虽然经历了这些年的改革,依然面临着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产权不清晰以及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等问题。
为此,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多样化国企的股权结构,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
同时,增强国企的经营自主性,实现其硬预算约束,使其资金需求对利率富有弹性。
所以,为了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要不遗余力地继续推进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二)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加强金融监管,防止恶性竞争和市场失序
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是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基础设施。
利率市场化不仅是单纯的利率问题,它实际上是整个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和货币市场建设、放松外汇管制、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密切相关的,这些改革的进行都以完整的金融市场为基础。
我国金融市场改革虽已取得很大进步,但在市场建设上仍存在薄弱环节,下一步要提高市场监管的有效性和运行效率,为金融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增加金融交易品种等。
当前的分业监管体制与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