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注释、翻译、选择、简答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陋室铭注释、翻译、选择、简答带答案
《陋室铭》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选择题】【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陋室铭】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诚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名】出名,有名。
3、【灵】灵验。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6、【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7、【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8、【调素琴】弹琴。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9、【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10、【无丝竹之乱耳】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
丝,指弦乐器。
竹,指管乐器。
11、【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案牍,指官府文书。
形,形体、躯体。
12、【南阳诸葛庐】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
13、【西蜀子云亭】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14、【何陋之有】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6、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谈笑有鸿儒
.. (博学的人)B.可爱者甚蕃.(多)
C.陶后鲜.有闻(少)D.宜.乎众矣(适宜)
【解析】D 应当。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C )
A.有仙则名.(名字)
B.斯.是陋室(你)
C.谈笑有鸿.儒(大)
D.苔痕上.阶绿(上面)
【解析】A名词作动词,有名,出名。
B指示代词,这。
C大,有名。
D动词,长到。
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B )
A. 往来无白丁
..(平民,这里指没什么学问的人)
B.可以调素.琴(白色的)
C.无案牍之劳形.(身体)
D.无丝竹
..之乱耳(奏乐的声音)
【解析】B不加装饰。
4、选出与“可以调素琴”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C )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投以骨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解析】例句是用来。
A凭借。
B把。
C用来。
D用。
5、选出下列句子中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D )
A.忘路之远近
B.具答之
C.何陋之有
D.无案牍之劳形
【解析】例句是主谓之间。
A的。
B代词,桃花源中人。
C宾语前置的标志。
D主谓之间。
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C )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珍贵的金子做的经书。
D.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解析】C阅读佛经。
7、下列对《陋室铭》分析不对的一项( A )
A.本文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本文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磬”。
C.作者在文中表明了以古代圣贤自比的态度。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生活闲
适,“陋室”就不陋了。
【解析】A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慕富贵高洁清峻的品格。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突出了陋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
C.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赞美了陋室因环境清幽而不陋。
【解析】D应是陋室因主人“德馨”而不陋。
9、选出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 A )
A.铭,是古代文体名,勇于述功记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炼,押韵,读来铿锵有力。
B.本文以记叙为主,具体而生动地描述了这间“陋室”内外的情景。
C.作者描写室外之景,表明陋室因景美而不陋。
D.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是作者类比的手法表明自己对他们的羡慕。
【解析】B以描写为主。
C作者描写室外之景,表明陋室不陋,因为主人德馨。
D 作者用类比的手法表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10、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章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文章开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点明了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C.“苔痕”两句描写了居室的幽美清雅的环境,反映室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D.文章结尾以“诸葛庐”、“子云亭”自况,且引孔子之语,说明了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解析】B错在“对比”,应是“比喻”。
11、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文章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和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B.“无丝竹”两句表明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鄙弃。
C.“诸葛庐”即诸葛亮的茅庐,“子云亭”即扬雄的亭子,抒写了作者对古代先贤的怀念。
D.“惟吾德馨”与结尾“孔子云:‘何陋之有?’”相呼应,点出文章的灵魂。
【解析】C错在“抒写了作者对古代先贤的怀念”,巧用典故,意在表达自己以君子自况。
12、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文章开头以“山”“水”为喻点明主旨,暗示陋室不陋。
B.“素琴”指没有装饰的琴,一方面写出作者的高雅情趣,一方面表现他的清廉。
C.“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发展成为一种文体。
D.本文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来表现自己高洁的情怀。
【解析】B“表现他的清廉”,分析不当。
13、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B )
A.文章首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仙”、“龙”比喻陋室的“室主”。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了交往宾客的身份,以此表明作者孤傲的心境。
C.从文中看,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
D.作者把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表达了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解析】B “孤傲”错误,应是表明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
1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龙”和“仙”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追名逐利的世俗生活的厌弃。
【解析】C “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错误,应是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15、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C )
A.本文的开头,用比兴的手法,以虚衬实,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后面的文字皆由此而发。
B.“德馨”揭示了文章中心,是本文的文眼。
C.作者写“诸葛庐”“子云亭”的目的是为了赞颂自己的陋室比之更有名。
D.“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入”。
二字用的生动传神,以静衬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解析】C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四、课内简答题: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到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①运用了对偶、比喻、类比和比兴的表现手法。
②以“山、水”引出“陋室”,以“仙、龙”引出“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灵、名”的特点。
2、“仙”和“龙”比喻什么?本文主旨句是什么?该句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答:①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②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以“陋室”两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这句话写出了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突出陋室怎样的特点?
答:①从居住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这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
②突出了陋室环境清幽典雅(景色雅),交往人物博学儒雅(交往雅)和生活情趣高雅(情趣雅)的特点。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之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致和情怀?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答:①表现了作者高雅、超凡脱俗的情致以及不受世俗羁绊、安闲适意的情怀。
②前句从正面说,是实写,表现是主人的从容雅静;后句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调素琴”照应“无丝竹之乱耳”,“阅金经”照应
“无案牍之劳形”。
5、作者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诸葛亮是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政治家。
杨雄是西汉的文学家。
他们都是古代的名贤。
在这里用他们的居住之地“诸葛庐”和“子云亭”作类比,说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
6、文章结尾提出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答:诸葛亮深居茅庐,但才高德昭,杨雄才学超世,其居何陋之有。
作者用这两位先贤自比,说明只要“德馨”,所居陋室又何陋之有呢?这是类比的方法。
引用孔子的一句话,用反问的形式呼应了前面的“斯是陋室”,准确地点明了全文主旨,隐含作者以君子自居之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7、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8、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答: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9、文中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意思,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答: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