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现
作者:暂无
来源:《艺术品鉴》 2015年第5期
河北献县发现唐代古墓
日前,河北献县职教中心在施工建设中发现座唐代古墓,出土了三彩执壶、白瓷碗、铁熨斗、红陶双系罐、灰陶盘、黑釉灯盏等生活器物。

沧州市文物局工作人员郑志利介绍说,古墓
距离地表两米多深,是座南北方向的砖室墓,墓室总长约6米,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圆形墓
室组成,墓里有男两女三具骨骸,随葬器物反映了唐代人的富足生活。

山西太原惊现元代壁画墓
3月24日,山西太原市文物局对外公布消息,春节前夕太原市刚玉集团生活区新发现了一
座元时期的古墓葬,经考古专家调查确认,墓葬里出土的元代壁画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
学价值。

2月11日,在太原市刚玉集团五一生活区项目建设中发现了一座古墓葬。

太原市文物考古
研究所和市文物稽查队工作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展开考古调查。

通过考古勘探和抢救性发掘,
共发掘金元时期墓葬3座,其中1座为元代壁画墓。

该墓为砖砌八边形单室墓,叠涩穹隆顶,
内有8个仿建筑斗拱,斗拱之上分别有椽头、滴水各一周。

壁画彩绘人物、花鸟图案,斗拱表
面及椽头也均施彩绘,拱眼之间保存有花卉图案,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墓葬结
构完整,壁画内容丰富,且绘制水平较高,是目前太原市发现的为数不多的金元时期壁画墓。

根据省市专家论证,经报请上级批准,考古部门将对该墓葬实施搬迁保护。

福建武夷山市修路现明代古墓葬
3月23日,福建省武夷山市住建部门在岩前路进行道路施工时,意外发现了一处疑似明代
古墓葬。

随后武夷山市博物馆在内的文物专家赶到现场进行勘察。

“我们赶到现场后,便联合住建局的工人对该古墓葬进行了一次抢救性的清理,从这处古
墓葬之中挖掘出了12枚棺钉和5件古董器物。

”刘副馆长说,这5件古董器物包括铜币、铜镜和两个破掉的小陶罐,但是并未发现棺木等物品,可能是由于武夷山地区雨季很长,气候潮湿,再受到土壤、活性炭含量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时间的迁移,棺木已经腐化掉了。

据了解,这处古墓葬为明代砖式结构,古墓长228厘米,宽86厘米。

刘副馆长说,由于年代过于久远,从古墓葬里挖掘出的铜器也已经生锈得十分厉害。

目前文物部门和住建局已对这
处古墓葬进行了回填保护,并将挖掘出的器物存进库房,以方便今后的考古研究工作。

新疆若羌县米兰遗址出土罕见青铜器
新疆若羌县从米兰遗址发现的青铜器中间带圆孔,直径2.6厘米,一头似扇形的斧,宽
8.4厘米,上方有镂空的V字形花纹,另一头似锤,呈椭圆形,同样带有镂空花纹,整个青铜
器呈龙头凤尾状,做工精细、保存完整,长15.2厘米,重量319.8克。

据若羌县文物工作者介绍,这件青铜器是若羌县近年来出土的十分罕见的古文物,经过若
羌县文物局研究、比对资料,初步命为“钺”,初步断定制造年代为汉代以前。

工作人员称,
截止目前,在疆内及全国各地博物馆中,还没有过类似米兰遗址出土的这种罕见青铜器,它的
种类、制造年代和用途等,还需专家进一步鉴定和考证。

据悉,钺是我国商周时代重要的礼器之一,也是一种兵器。

这种器物是由石斧等工具演变
而来的,在青铜器中更强调华丽、美观的特质,常用来表现持有者的威仪与权力,俗称。

权杖”。

钺盛行于商和西周时代,但因形制沉重,灵活不足,最终由兵器作为仪仗使用,在后代
也往往是君主大权的象征。

河南周口出土一把保存完好的2000年前铜剑
河南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透露,近日在项城某工地进行文物勘探时,发现—处战国至东
汉时期的墓葬群,发掘出土一批精美随葬品,其中一把青铜剑保存完好,十分罕见。

据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研究室主任韩严振介绍,该墓葬群共发掘出古墓21座,其中19
座为竖穴土坑墓,两座为砖室墓,年代为战国至东汉时期。

考古专家在清理发掘该墓葬群时,
发现这些墓葬曾被严重盗扰,只有5座土坑墓保存完好,出土的陶器数量、种类较多,有辅首
衔环壶、罐、汤匙、盘、碗、素面瓦当和绳纹板瓦等。

该墓葬群还发掘出土了4件青铜器,其中青铜矛两件,青铜戈一件,青铜剑一把。

这4件
青铜器尤以墓主人胸前摆放的青铜剑最为珍贵。

该剑保存完好,通体乌黑,剑刃存有微缺,考
古专家推测该剑应为墓主人生前使用,死后随葬。

出土的两件青铜戈,一件是素面实用器,一
件带有兽首纹饰,保存较为完好。

青铜戈戈刀锋利,虽埋藏地下两干多年,仍然寒光逼人。


严振说,之所以这几件青铜器保存如此完好,得益于当地的土壤环境。

河北邯郸磁县发现明朝朝道士石灵塔
河北邯郸市磁县白土镇青碗窑村村民在位于该村的太清观遗址上复建太清观北大殿,平整
场地施工时,发现了两座道士灵塔。

通过灵塔上的石刻得知,这是明朝嘉靖年间两位道观主持
的灵塔,距今已有470多年历史。

青碗窑村村民表示,本村老人们曾经说过,磁县白土镇青碗窑村太清观建于隋末唐初,道
观占地十多亩,曾建有南北两座大殿、东西三座小殿,观南有石拱圈一座,石拱圈一侧有玉皇
阁和戏楼。

历经岁月变迁和自然灾害的侵袭,太清观已不留痕迹。

近日发现的这两座道士灵塔是在大殿东侧被挖出的。

两座灵塔相距约两米,均为青石材质,灵塔上的刻花和文字清晰,整体做工精致、秀丽。

其中一座灵塔上石刻记载:“磁州白土里
青碗窑堂主持道士,恩师赵数成仙殖霞灵之塔”,落款为“明朝嘉靖十九年十月初三日立。


另一座灵塔则因侵蚀程度较重,仅能看到“故李云惠仙殖之塔”。

福建晋江紫帽发现一唐代望族古墓
近日,福建晋江紫帽镇园坂村一处在建民宅打地基时,发现一座古墓。

泉州考古人员进行
考古发掘后,介绍说这是一座唐代中期以前的墓葬,总共出土30多件陪葬品。

晋江考古人员在村民发现后,赶到现场发掘,在墓室甬道内找到17件瓷器。

随后,泉州市考古队工作人员继续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的瓷器有30多件。

这些瓷器种类繁多,包括盘口壶、碗、小盏、砚台、茶杯、水壶等物品,应该是墓主人生
前的日用品。

其中一间盘口壶器身矮胖,壶口小,符合唐代风格。

而一座砚台底部有八只脚,
特征明显。

考古人员介绍,这些瓷器的做工较为粗糙,在泉州出口的唐代墓葬中较为常见。


过考古人员测量,墓葬长6米,宽0.9米,高2.1米,整座墓呈长方形,带有左右耳室,是规
格较高的墓葬。

而墓内均用实心砖砌成,有青色和红色,较为稳固。

不过考古人员在墓葬中没有发现墓志铭和棺椁。

此外,古墓的墓砖纹饰多样,几乎每块墓
砖上都有纹样。

这些花纹主要是四神兽(苍龙、白虎、朱雀、玄武)、鱼纹、宝相花等,墓砖
文化丰富,其中宝相花寓意吉祥,反映隋朝到唐朝中期的社会风俗。

陕西秦兵马俑首次发现最完整弓弩
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获悉,自2009年开始的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新近有重大考古收获,首次发现最完整的一件弓弩,尤其是弓弩上“檠”发现更为重要,此前见诸于史书,并
未见过实物。

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考古领队申茂盛透露,在一号坑的考古发掘中清理出一件完整
弓弩,其弓弦、弓背、弩机等均轮廓鲜明、保存较好。

其中,弓背弯曲长度145厘米,弓弦长
度在120厘米至130厘米之间,表面光滑圆润,非编织物。

据推测,弦的材质可能是动物的筋。

青铜弩机埋在土里,尚未完全清理出土。

考古人员根据此发现,绘制出弓弩的复原图。

据专家介绍,此次出土的弓弩。

第一次明确了檠木的使用方法,以及弓弩的保存方法。


茂盛说,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弓弩常有发现,但对其结构的认识,众说纷纭。

有学者认为“檠”是弩的辅助杆,有观点称为“韬”的撑木。

此次发现的弓弩实物明确显示,檠木上有三
个小孔,通过这三个小孔用绳将檠与弓缚绑在一起,在用一个短的撑木支撑,形成三角形,将
弓固定,使弓在松弛的状态下保持不变形。

也就是说,秦代武士作战时,需要将弓弩上“檠”
取下来,弯弓射箭;平时则用“檠”将将弓固定,防止变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