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自我本能:性本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体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自我本能:性本能
弗洛伊德把本能分为两种:自我本能和性本能。

自我本能的作用是自我保存,包括饮食、睡眠、防御、反击;性本能的作用是种族繁衍。

弗洛伊德又把“人际关系”分为两类:认同和对象爱。

认同就是模仿、内化;对象爱又称“对象关注”或“对象倾注”,也称“依恋”,其实就是爱或性爱。

男孩子认同父亲,依恋母亲,女孩子认同母亲,依恋父亲。

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只有一种,即性力比多。

力比多指向他人,形成客体关系,指向自己,就是自体性欲,也称自恋。

按能量守恒定律,如果力比多过多地倾注于自己,就没有能力爱别人了。

所以,自恋是不正常的,是不利于建立客体关系和对象爱的。

科胡特认为力比多有两种:“对象”力比多和自恋力比多。

自恋不是力比多指向自己的产物,而是自恋力比多的功能。

自恋力比多指向自己,就是自恋,它的作用是使破碎的自体碎片连成一片,形成完整的自体,即“内聚性自体”。

换句话说,自恋力比多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人格完善的内在动力。

自恋力比多指向他人,则产生自恋移情,包括理想化移情、另我移情和反映性移情。

这个时候,他人就叫“自体客体”。

自体客体和自恋移情是人格完善的助力。

借助于自体客体和自恋移情,内聚性自体得以形成。

不难看出,自恋力比多就是自我本能,对象力比多就是性本能。

自恋力比多当然可以指向自己,所以,在科胡特看来,自恋是很正常的。

而对象力比多本应指向他人,如果转向自己,就不正常了,所以,弗洛伊德认为自恋是不正常的。

所以,自我本能、认同作用、自恋力比多、自体心理学是一条线,性本能、对象爱、客体关系、客体关系理论是一条线。

自体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也称驱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所不同的是,自体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理论把重心从驱力转向“对象”。

对自体心理学来说,这个“对象”就是自体,对客体关系理论
来讲,这个“对象”就是客体,因为自恋力比多的对象本来就应该是自己,性力比多的对象本来就应该是他人。

对无性生殖的低级动物来说,自我本能和自恋力比多的作用是自身体积的增大,性本能和性力比多的作用是身体的分裂。

对人来说,自我本能和自恋力比多的作用是个体保存和个人成长,性本能和性力比多的作用是与一个异性结合,以便产生后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