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
秦殇
经济管理学院
人资08—2
王文杰
080684206
指导老师:朱洪强
2009年5月28日星期四
秦殇
摘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始皇一统天下,居功至伟,可以说他不仅开创了一个国家,更开创了一段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

但其暴政却终结了他的万世梦想。

个人对其评价不高,认为是一个君主该做能做的事,归结于一点,人才才是秦王朝建立的基点。

关键词:统一功绩暴政评价人才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古风》组诗的第三首。

全诗共有24句,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

其伟大历史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封建国家;但是他奢靡浪费,严刑峻法,残暴无道。

诗中谴责了秦始皇,最后落得家破国亡的结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东方的齐国后,统一的秦帝国终于屹立在地球东方。

而建立一整套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是必然,因为秦一统天下本是大势所趋;而且,在文化上也有所准备,战国法家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理论。

法家代表人物中,李斯等人早已为嬴政网罗其中,统一后为秦始皇重用作相。

秦始皇把法家理论用以实践,中央设三公负责政治、军事和监察;地方设郡县制,听命于中央,并由皇帝任免。

这样,全国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

秦朝首尾仅十五年,秦始皇在帝位十二年,做成了许多有利于统一的重大事业。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始皇听取李斯等人的建议,废分封,行郡县。

分天下三十六郡,而后南征百越,曾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

郡守县令由朝廷任命,随时可以调动,于是,全国的官员任命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也保证了皇帝行政权的垄断地位。

(2)书同文,车同轨。

“田畴异亩(亩大小不同),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这就是战国时期封建割据的情状。

秦统一后,李斯订文字,推行小篆,而后改用秦隶。

(3)确定官方文化。

字春秋时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是百家争鸣的局面,虽对文化的繁荣有不可估量的益处,但对于统治阶级而言,难免会混乱统治。

“焚书坑儒”并不是仅仅打压了儒家文化,也是对其他学派的警示,更确定了官方的正统思想。

《秦律》,发法家思想的具体体现,不仅
确保了皇帝权利的合法性欲至高无上性,更确定了“七国”百姓的统一生活规范,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站在历史的高度,回首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封建社会的起源时,秦始皇确实居功至伟,可以说他不仅开创了一个国家,更开创了一段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

如此功绩,放眼世界历史,恐怕也无出其右者。

或许也是后无来者了吧。

当年,始皇定皇帝称谓时,满怀希望,“我称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庞大的帝国,仅仅15年后就轰然倒塌了。

万世的迷梦也变成了两世而亡的现实。

“孟姜女哭长城千古绝唱谁人听”还记得这段歌词吗?当年始皇征发数十万劳力修长城,死者不计其数。

可以说,长城的根基是那死去百姓的枯骨。

统一七国之后,又大兴土木,建造宫室,阿房宫就是其典型代表。

“骊山北构而西折”。

据说,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庭中可以坐一万人,殿中可以建立五丈高的大旗。

这样巨大的工程还没有完毕,秦始皇死了,秦二世继续兴修。

后来项羽入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息,阿房宫全部焚毁。

更为荒谬的是,始皇帝不停派人出海寻求长生不老药,却还大兴土木兴建自己的坟墓。

秦始皇初即位,就在骊山造自己的坟墓。

并六国后,征发所谓罪人七十余万人到骊山服役。

坟墓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余,掘地极深,灌入铜液。

坟墓中有宫殿及百官位次,珠玉珍宝,不可计数。

用水银造江河大海,机械转动,水银流注。

又用人鱼膏(据说是一种四脚鱼,生东海中)做烛,在墓中燃烧。

令工匠特制弓弩,有人穿坟入内,弓弩自动放射。

秦始皇尸体入墓,没有生子的宫女,全数殉葬。

不待工匠出来,封闭墓门,工匠都被活埋在里面。

秦时全中国人口约二千万左右,被征发造宫室坟墓共一百五十万人,守五岭五十万人,蒙恬所率防匈奴兵三十万人,筑长城假定五十万人,再加其他杂役,总数不下三百万人,占总人口百分之十五。

使用民力如此巨大急促,实非民力所能胜任。

须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如此对待天下百姓,焉有不亡之理!
做为最早的一部比较完备的法律,《秦律》,其条文严苛程度令人难以想象。

其中一条使我印象很深,若在路边倒垃圾,倒垃圾的人要被砍去双手。

如此条放在今天,全国还有多少人是完整的?
就个人而言,我并不崇尚始皇帝,或者说是持否定态度的。

虽然始皇有种种历史功绩,但个人觉得,这一切只不过是历史的必然。

没有了嬴政,自然也会有其他人接替他“始皇帝”的位置。

历史总是在向前的,不会因为一个人止步。

“书同文,车同轨”我一直认为并不是什么功绩,这只是为了方便统治而已。

即使换了任何一位统治者,这样的举措都是必然实施的。

甚至换了我们中的任何一位,只要不想面对那么多不同形式却相同内容的东西时,也会有这种举措。

现如今,全国统一普通话不也是相同的道理吗?
再者,统一六国,当然,其中不乏他的雄才大略,但我却认为这并非千古一帝的缘由。

统一,或者说是吞并,这是每一国君主的梦想,并非他嬴政一人独创。

只不过只有他嬴政的条件更为优越罢了。

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早已逐步使秦国走向强大,渐渐拥有了一统天下的实力。

晋国的分裂,又使秦国少了最大的威胁,。

时机一到,一统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真要论及始皇的功绩,我觉得最值得称赞的便是善用人才。

从亲政起,到统一初期的二十多年间,在人才政策上基本继承了“好用异国异姓人”的传统方针。

他在数以千计的游士宾客中,简拨出许多杰出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交化人才,除大家熟知的李斯,吕不韦,蒙恬,白起,王翦,史籍记载的还有茅焦、昌平君、王禽、赵亥、隗林、冯无择、王戎、赵婴、杨樛、蒙毅、宗胜等数十人。

可以说,中国封建史是由这个智囊团奠基的。

只可惜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皇帝成为至高无上的独裁者,独揽了一切大权。

秦始皇忘形于权力的海洋,他“自贤自健”,认为自己“平定天下”,“自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其“刚戾自用”的本性暴露出来,日渐走上了“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以至用残杀手段对持“诸生”的歧途。

一是轻视人才的作用。

本来秦始皇是依靠贤士能人,尤其是来自山东各诸侯国的游士宾客为将相,才取得“兼诸侯、并六国”的胜利的,即“异时诸侯并争”而“厚招游学”共谋大事。

但在全国统一后,却不再重视他们对治理国家的作用,“以客为无用”,“吏不必才”。

秦王朝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然始皇帝的人才政策却使人不得不深思。

人才是国之栋梁,能否培养、选拔、任用大批的各种人才,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和荣辱。

一句话“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注:本文引用资料
①《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史记·自序》
③《中国通史》第一章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汉族统一国家成立时期──秦
④《秦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