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
摘要〕当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从技能训练转变为信息素养的培养,而课
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
要途径,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
故广大教师要在认真
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
条件等,灵活恰当选用教与学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策略
在两数年的教学活动中,在新课程到来时,我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作了
一些探索和尝试。
1 恰当选择信息技术工具,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在新课程教材中介绍的软件繁多,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实际,选择恰当的信
息技术工具,以一到两种软件为主,以点带面,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提升出信息处
理和交流的一般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的基
础上,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法。
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
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和特点、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通之处,引导学生借助已
有经验,通过探究,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
引导学生在具体工具的使用中比较分析各类不同工具特点,
学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
理解和掌握技术思想和方法,并能迁移到日后的
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2 制订任务,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
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
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由于本身的操作水平不一样,有些学生感觉老师讲的已经会了,就自己操作电脑,不听老师讲解。
所以教师要扮演好导演角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向
学生提出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教师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设计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
解决问题的方案;合理安排教学任务,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合作解决
问题的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解决问题的各环节及效果,在课堂
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例如,在教学“表格信息加工”的内容时,教学的重点是借助数据加工工具对
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挖掘出数据所蕴含的信息。
因此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放在EXECL 软件的操作步骤和使用方法上。
在实施教学时,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景,
如在学生掌握了电子表格数据输入的基本方法后,可根据情况给学生提供一定的
素材,给学生提供没作统计的考试成绩表等。
让学生学会运用EXCEL 软件对数据
进行处理的方法,同时体会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优越性,引导学生通过尝试、比较、分析数据,发现、提炼出蕴含于数据中的信息,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会数据信息处理的过程和方法。
3 课堂教学要加强学法指导
每个人都以他特有的方式方法去认识事物,每个学生都会有他特定的学习方法。
有些学生的学习方法还很幼稚、不成熟,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这些不成
熟的学习方法作为学习的一个起点,通过不断加强指导,就能锤炼出科学有效的
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情,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的动态,并面向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
同时,在教学
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其最大难题就是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家里有电脑,接触的机会比较多,从小就在家长的熏陶下上网、玩游戏,操作起来自然要比其他同学熟练得多,而有的学生从来就没有接触过,坐在电脑
面前难免紧张得手忙脚乱。
其间的差距可谓天壤之别。
这些水平相差悬殊的学生
在同一课堂、同一时间学习相同的内容,既不应使一部分学生感到缺乏新意而无味,又不应使另外一部分学生感到深奥难懂而厌学,这就强调我们信息技术老师
在设计教案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与自主性。
在完成整堂课教学任务的过
程中,倡导团队精神,培养合作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信息技术是广泛的人与人之间进行意识、知识交流的最快捷的方式,是遍及
全球的各种信息交流的最便捷的方式。
它必须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基础之上。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能力等将其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意见交流、
自由辩论等形式,通过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课前,笔者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竞赛
机制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操作完成的最快。
任务布置下来,同学们个个争先恐后,动作快的同学迅速帮助邻桌同组的同学。
团队精神、
合作意识由此显现,并充分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总而言之,传统意义上的一节好课主要看的是教师,看他教的是什么,是怎
么教的,教得对不对,而很少顾及学生学的是什么,是怎么学的,学会了多少。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注意“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对
于每一个知识点,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前提,充分创设相应的情境教学,老师精
讲甚至少讲,学生多动手操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环境中学习掌握
新知识、新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