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珍妮特温特森小说《激情》中的记忆和身份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评论
宦
品位•经典
论珍妮特•温特森小说《激情》中的记忆和身份建构
O张宝琳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外语学院,江苏南京211100)
【摘要】珍妮特■温特森(Jeanette Winterson)是英国当代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
《激情》作为她的第二部作品延续了她独具魅力的个人风格,将片段化、悖论、不可靠叙述者等叙事技术巧妙运用于她的作品中,在怪诞又瑰丽的叙述中反复融入她对性别、身份和宗教等话题的探讨。
这篇小说围绕“激情”这一主题,采取了现实与回忆穿插、历史与虚构结合的非线性叙事方法,将一个法国士兵和威尼斯女人之间的故事娓娓道来。
对男女主人公各自的记忆活动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记忆这一认知过程在身份建构中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激情;记忆;身份建构
珍妮特•温特森(Jeanette Winterson)是当代英国著名作家。
温特森才华横溢,在26岁时出版了处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并一举获得惠特布雷德奖。
《激情》作为她的第二部作品延续了她独具魅力的个人风格,将片段化、悖论、不可靠的叙述者等叙事技术巧妙运用于她的作品中,在怪诞又瑰丽的叙述中反复融入她对性别、身份和宗教等话题的探讨。
评论家给温特森贴上“女权主义者”“女同性恋”“后现代”等诸多标签,而有关她作品的文学评论也通常聚焦于爱、性别、信仰和身份认同等主题,或着眼于其后现代主义的写作风格。
在《激情》的写作过程中,温特森开始意识到书是她的生活,她想在自己所做的工作范围内探索各种问题,包括结构性、语言性、情感性问题叫因而对这部小说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窥作者的艺术创作思想的可能性。
每个人都在这个故事中被赋予独特的激情,如亨利对拿破仑豪情万丈的追随以及他对维拉内拉的无法抑制的爱意,维拉内拉对赌博和刺激生活的钟爱,又如拿破仑对鸡肉的沉迷和对胜利的向往。
激情作为认知过程的终端情感体验,其获得或失去、高涨或趋于平淡都与人物的自我认同的构建过程息息相关。
这篇小说采取了现实与回忆穿插、历史与虚构结合的非线性叙事方法,记忆或回忆构成叙述的重要部分;对男女主人公各自的记忆活动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记忆这一认知过程在人物的身份建构中的作用机制。
一、记忆书写的功能
这篇小说围绕“激情”这个主题展开,由发生在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中的四个各自独立又互相关联的小故事组成。
第一章“皇帝”以亨利为第一人称讲述了他告别母亲和家乡,狂热地追随拿破仑四处征战。
第二章“黑桃皇后”,以维拉内拉的口吻描绘了魔幻水城威尼斯的疯狂生活,以及她对一个女人的痴迷。
第三章“零度寒天”,亨利讲述他与维拉内拉的相遇以及他们从俄罗斯逃亡回到威尼斯的曲折行程。
第四章“岩石”,由亨利和维拉内拉各自讲述他们最后的故事。
亨利因杀害维拉内拉的丈夫被囚禁,因得不到维拉内拉的爱而拒绝出逃,而维拉内拉则生下了亨利的女儿,顺应本心地独自生活。
在法国士兵亨利和威尼斯船夫之女维拉内拉的叙述中,时间是线索,却不是准绳。
温特森对故事铺陈的把控肆意却精准,故事从回忆开始,讲述了亨利在拿破仑的军队中见证了皇帝拿破仑•波拿巴对鸡
【作者简介】张宝琳,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肉的疯狂热爱,这段叙述以火热的激情开始,在冰天雪地的俄国结束。
时间线从“很久以前”切换到“如今”,亨利的叙述仍在回忆中继续。
小说借不同人物之口反复强调“我在给你讲故事,相信我”。
在这部小说中,讲故事本质上是一种回忆过程,记忆书写既是内容,也作为结构对作品进行构建。
对作品中人物的记忆方式进行研究,对揭示小说的终极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以便我们更好地寻求作品的意义。
皮埃尔•诺拉指出:“人们之所以这么多的谈论记忆,是因为记忆已经不存在。
记忆书写的重要功能是构建,构建一个存在过的世界,一个主观叙述与客观现实融合交织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回忆的主体通过记忆活动确定自身存在的意义,通过积极的自主叙述行为达成自我认同的构建。
小说中各个人物来自不同的故乡,拥有不同的过去—
—左眼拥有卓绝视力而被征兆入伍的爱尔兰神父帕特里克,热爱马匹的小矮子多米诺,这些人物的回忆将时间、空间和人物聚集统一在一个复杂的关系网中,既是作品的组织形式,也清晰地塑造了作品的多重主题。
主要讲述者之一亨利来自一个平静的法国山村,虽然母亲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他本人却无宗教信仰。
村民都是内心淡漠的人,作为其中一员,亨利渴望被触动,渴望自由,渴望拥有能够打破淡漠的激情,所以他义无反顾地追随拿破仑参军。
回忆起村里的某次篝火晚会,他目睹了邻居想要推倒自己房屋的疯狂,没人阻拦这个疯狂的男人,因为也许村民都希望这个人“撕碎我们死气沉沉的人生,好让我们重新来过。
”对于命运,对于身份认同的建构,亨利是被动的,可见他对当下身份的焦虑。
他将波拿巴视为改变命运的上帝,称波拿巴“在混沌中创造出了意义”O 在波拿巴下令在1804年进行海上演习的这一天,两千名法国士兵葬身风浪,在这次灾难后,亨利就有了写日记的习惯,目的是在晚年回忆一生之时,可以有清晰明确的记录来反抗记忆对他的欺骗。
由此可见,亨利通过记忆书写来确定存在的意义,以记忆的方式进行构建,巩固自我身份认同。
二、记忆对身份认同的解构
记忆和身份认同是紧密关联的。
在这部小说中,个体通过记忆进行构建,以叙述的方式进行宣泄。
丹尼尔•夏克特认为,记忆构成了与个人相关的那些坚定信念的基础并且直接参与了身份认同的建构叫记忆是对过去的保留,它隐含着现在,是连接现在的桥梁。
记忆越坚定就越真实。
亨利出生山村却厌倦家乡的平淡生活,厌倦做
“内心淡漠的人”,梦想着追求自由、重建身份认知O 吸引他走出山村的是对波拿巴的热爱崇拜,因此他毫不犹豫地摒弃了承载他少年身份的故土。
这一步是亨利为了构建新的身份认同的自主努力,是一个有意义的主动行为。
参军后士兵们都斗志满满,亨利甚至认为如果有必要,所有法国人都将应征入伍,原因是他们都“爱上了”波拿巴。
此时他们的身份认同是真实坚定的,每个人都是愿为波拿巴奋勇征战的士兵。
而这种身份认同建立的认知基础是否稳固?在亨利的叙述中,一位神父告诉他,英国人有“傲慢”“吃孩子”“蔑视圣母玛利亚”等等罪行,而伦敦塔是贵族用来遗弃私生子的地方。
这些不真实的认识也提前为身份认同的解构埋下伏笔。
在风暴带来两千士兵的死亡后,亨利不由得回
忆起自己的童年,想起“麦片粥”,记起当初被他毫不
犹豫地舍弃了的身份认同。
创伤制造了不平衡感,对
个体当前的人生会产生重大影响,此时由回忆建构
的时空不再稳固。
第二天早晨两千名新征入伍的士
兵抵达布洛涅,在此地被迫遗忘过去,放弃对母亲、
爱人和家乡的思念,抛弃少年人的单纯,建构全新的
身份认同—
—充满欲望和愤怒的战争机器。
而亨利
在成为波拿巴的贴身侍卫之后,在离开家乡六个月
之后,在返乡过程中对人们描述波拿巴的战绩时“添
油加醋、凭空捏造,甚至于撒谎”,当他的记忆充斥自
我欺骗,当他的叙述不再可靠,他的身份认同已经开始自我解构。
在离家1.5公里左右的地方,他害怕家里的一切变得不同,曾经的厌弃的一切已然成为求之不得的净土。
时间让人们遗忘、衰老、厌烦,他从前所坚信的一切已不再牢固不破,母亲也充满感情地谈论着她曾冒着生命危险逃离的父母;亨利过去和现在的身份认同产生了撕裂,记忆的不稳定性消解着叙述的权威性,也促成了身份认同的自我解构O
三、记忆对身份认同的重构
在《激情》中,现实、真理和意义受到不确定性的
干扰。
在《激情》中,真实的事物以占主导地位的意识
形态话语为代表,拿破仑就是例证,而维拉内拉的蹊
足和她在水上行走的能力充满了魔幻现实色彩。
在小
说中,变幻莫测充满神秘色彩的水城威尼斯通过维拉内拉和亨利的叙述得以呈现,与现实所知的威尼斯并不相同,历史与想象、真实与虚幻在此再次交汇。
亨利在第一章的回忆和维拉内拉在第二章的回忆截止于同一天,1805年的元旦,这一天在法国的亨利和在威尼斯的维拉内拉的命运开始交织。
维拉内拉是威尼斯一位船夫的遗腹子,身为船夫的女性后裔却拥有着男性后裔才有的蹊足,还被继父取了一个法国名字。
她是在法国统治下长大的威尼斯人,也是在爱上一个女人之后困惑于自己的性别认知的人。
在她的叙述中,“上帝和魔鬼与我们携手并进,我们从不想失去其中的任何一方”,她热爱激情并为此矢志不渝,她认为“在冻结和融化之间,在爱和绝望之间,在恐惧和性爱之间,是激情的所在”。
维拉内拉认为有了信念,一切便有了可能。
威尼斯这个城市变幻莫测,生活在这里要坚守自己的信念。
维拉内拉的回忆坚定而不容置疑,在返回故土后任何人也无法影响她的决定。
她认为遗忘没有意义,而梦想充满意义,她接受自己的破碎的过去也拥抱未知的将来。
在温特森的匠心独运下,维拉内拉的自我认知成为一个迷人的矛盾体,充满确定性也充满不确定性o她的身份经历了解构和重构、分裂和重组,仍然构成一个悖论,正如她所提出的桥的悖论:“桥梁能连接事物,也能分离事物。
”
回忆是生成主体连续的前提,同时它也能产生对个体独特性的认知,这种认知构建了个体身份的认同。
亨利和维拉内拉在经历希望和幻灭之后,都找到了生命的真谛,那就是对爱的追求。
维拉内拉接受自己的身份认同的双重性,可以为一个女人输掉一颗心,也能为她视为兄弟的亨利生下女儿。
她生命的动力是对激情的永恒追求,永远有勇气赌上一切,不怕失去-亨利也在追求激情和爱,他起初热爱拿破仑,因为拿破仑给了他激情,使他不再淡漠。
而战争的残酷使他失去眼睛,失去朋友,也间接失去了自由O阿莱德•阿斯曼认为,“回忆的进行从根本上来说是重构性的;它总是从当下出发,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被回忆起的东西在它被召回的那一刻会发生移位、变形、扭曲、重新评价和更新。
”⑷亨利在入伍前与同村的小姑娘对在战争中是否杀人展开过一段对话,亨利表示自己只杀敌人,就是“不跟自己站在一边的人”;在俄罗斯的残酷战场上,对战争的真实理解撕裂了他通过追随拿破仑来追求自由追求激情的天真梦想。
到达威尼斯之后,亨利为了爱情留了下来,但来自过去的记忆以不同的形式拉扯着他,他仍然流落他乡,像梦想归乡的士兵。
多米诺曾经反复对亨利说“只有现在才是真实的”,“通过遗忘,不能记住太多东西”“只有现实是存在的,根本不需要记忆”,他代表着遗忘的力量,告诫亨利逝去的无法找回。
战争的创伤贯穿了亨利的身份解构,而他的记忆中总是无法遗忘来自家乡的母亲做的麦片粥的味道,在意识深处,他认为遗忘才能得到解脱,殊不知遗忘和自欺将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亨利拒绝出逃,选择留在圣塞韦罗岛上的疯人
院,这个重要的决定是他重构身份的一个重要举动O 战争的记忆撕扯消解了他原本的自我认知,但自从他离开莫斯科,他就坚信自己正在走向一个更好的地方,爱使他得到自由。
在外人的眼中,亨利已经疯T,但他最终以这样的形式达到了对自身身份认同的重构。
他在这里跟过去的记忆达成了和解,跟母亲和帕特里克的灵魂重聚,甚至连被他杀掉的厨子也萦绕不去。
他不放弃自己的过去,因为过去预示着未来,也因为过去,未来才成为可能。
当他如照镜子一样审视自己的时候,他接受自己的每一部分,此刻他完成全新的身份构建,也得到自我认知的顿悟。
四、结语
记忆和遗忘是人们大脑中进行构想,解构和重构的主观操作。
记忆对于自我认同的发展、保持和抹除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因素闵。
记忆是由对意义的渴望所决定的,是对作为与存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我认知的理解。
石黑一雄对记忆题材充满兴趣,他认为透过记忆滤镜,人可以反观自己的生命。
作为作家,他更感兴趣的是人们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而不是事实上发生了什么。
问
《激情》是一部关于记忆的小说,人们在时间中回忆、忘却、重拾。
记忆是建构的证据,而不是人类思想对现实的反映。
亨利养成了在笔记本上记日记的习惯,这一举动是对遗忘的积极抵制,也是对未来的主动构建;亨利会继续写下去,确保他在未来也总有东西可以看。
而当他每次重新阅读日记时,都会经历对过去的重新评估和意义的重新构建。
小说用贯穿
(下转第13页)
张强/“翻身”与“救亡:解读革命诗文两篇
就能激起松涛的巨响。
不眠的夜,梦幻与烛火
一同摇落,一同
向暗角缭绕又低翔。
当一声钟敲落永夜,
哭泣吧,亲爱的心啊,
窗上已颤动着银白的曙光。
5月15日夜客重庆
诗的首节用决绝的口吻写道,将“最初”和“最后”的负面情绪统统抛入熔炉,让生命的火焰把它们“铸炼成金色的希望”。
给心底的“希望”涂上亮丽的“金色”,表明诗人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
诗的第二节将黑暗与光明、宁静与声响诗意地组接在一起,为处在暗夜中的人们指出令人鼓舞的方向。
朗朗“星辉'、皎皎“月光”,流进“黑夜”的“窗子”;“一片风”在“绝静的深山”中,也能激起“松涛的巨响”。
第三节里幻梦轻摇,烛烟袅袅,诗人将笔触从内心移至屋里。
无眠之夜,象征着光明的梦幻与烛火,在屋中昏暗的角落里缭绕、低翔,一切变得清晰起来。
最后一节,一声晨钟宣告长夜的终结—
—天将要亮了,诗人的目光投向窗外。
这一刻,心底激动的泪泉奔涌:那窗上颤动的、银白的曙光,不正是一晚都在企盼的民族的黎明吗?
虽然诗人身处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但她以乐观的情怀和长远的眼光敏锐地预见到胜利的曙光终将来临(三个月后抗战胜利),给在长夜中叹息和悲伤的同胞以“金色的希望”和奋进的力量。
全诗语调平静沉稳,情感含而不露,意象色泽清亮,诗行流转自然。
短短四节,声光交织,动静相生,浓缩了诗人心底的万顷波涛。
《铸炼》一诗注重通过意象的暗示作用,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避免直白的陈述和直接的抒情。
这体现了“九叶”诗人在艺术上追求的“表现上的客观性和间接性”。
诗中“黑夜”“星辉”“月光”“松涛”“钟声”“曙光”等,都是易引发读者对某种意义或情感产生联想和共鸣的,具有间接性特点的意象。
这种意象暗示表现方法,加上突破语言规范、强调艺术感觉的陌生化诗语表达,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深沉幽渺的朦胧美。
【参考丈故】
[1]李新宇.中国现代文学主题的三重变奏[J].学术月刊,1999
(10).
⑵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三卷)[M].人民出
版社,2006.
⑶鲁迅.《守常全集》题记.鲁迅全集(第四卷)南腔北调集[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4]冰心:繁星•春水[M].北方文艺出版社,2014.
⑸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2003.
[6]陈敬容.陈敬容诗文集[M].罗佳明,陈俐编.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8.
(上接第8页)
全篇的“我是在给你讲故事。
相信我”作为结尾,坚定有力,既是主人公亨利的心声,又是温特森独具匠心的宣告。
【参考丈狀】
[1]<4The Passion."Jeanette .Vintage,October3,
1996.Web.
/book/the-passion/
[2]皮埃尔•诺拉.记忆之场[M].黄艳红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3]刘海婷.记忆、身份认同与文学演示[J].外国语文,2017(4).
[4]计璧瑞.文化记忆与文学一历史叙事一论王鼎钧的
《回忆录四部曲》与齐邦媛的《巨流河》[J].华文文学,2019
(3).
[5]Teo,Yugin.Kazuo Ishiguro and Memory.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2014.
[6]"Kazuo Ishiguro Quotes Brainy Quote.Web.https://www. /quotes/kazuo_ishiguro_54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