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城市化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城市化的运行机制(自学)
推因—拉因分析 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 政治经济学解释
推因—拉因分析 城市
就业机会多
农村
人均土地的拥有量 绝对下降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造成农业劳动力 的剩余 收入低,社会服务 短缺
社会福利保障程度 高
拉 力 因 素
文化设施齐全
城 市 化 的 动 力
推 力 因 素
城市化Ⅱ :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地域扩散。 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urbanism)
二、 城市化类型
1、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工业化的关系划分
同步城市化 (Synchrourbanization)
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的城市化模 式。
过度城市化 (Overurbanization)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与城市化进程
第一节 城市化原理 第二节 世界城市化进程 第三节 中国的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化原理
一、城市化(urbanization)的涵义
(一)定义 社会学 经济学 人口学 地理学 ……
综合以上观点:
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以及城市 因素在地域上不断增大、扩散的过程。 其实质是一个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 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转型)
破产导致的农民背 井离乡 寻求理想“乐土” 的精神推力
五、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一)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规律 (二)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 (三)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规律
(一)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规律 城市化进程的S型曲线 :诺瑟姆(Ray
M.Northam, 1979)
发现城市化进程所经历的轨迹是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
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 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 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资金 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新工业建立 就业增加 人口增多
集聚性和规模效应
建设更好的基础设施
消费品工业与服务业发展
税收增多
城市扩大
对外贸易扩大
地方财富增加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在现代社会,工厂规模的扩大一定需要劳动力的增加吗? 那么城市发展会因此而停滞吗?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以后,工业 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但城市化的步伐并没有因 此减慢,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第三产业能继续吸引人口向城市集聚?
6424
9960 8569 10757 ---

周一星、许学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 在着对数曲线相关。

Y=a lnX + b
式中:Y--城市化水平; X--人均国民生产总值;a、b--回归系数。
城镇化水平和人均GNP的对数成正相关:城市化水平随国民 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提高,但提高的速度又随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的增加趋缓。
土地利用指标法:统计一定时间内非城市用地转变
为城市用地的比率。 是从土地性质和地域范围上来说明城市化水平。
2.复合指标法
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 市化水平。 优点:指标多,与具体地域结合紧,针对性强, 缺点:通用性差。
四、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向心型城市化 离心型城市化
4、按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划分 1)自上而下型
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 而引起的城市化。 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 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2)自下而上型
指以乡村集体或个人为投资主体,通过乡村工业化实现乡村城 市化。 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生产活动, 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镇,实现人口 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苏南模式 温州模式
对该规律的认识: 普适性


阶段性 超先增长是由于大城市重大技术、经济市超先增长规律
在城市化进程的一定阶段内,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 明显快于中小城市,并产生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带 和城市群。
对该规律的认识: 普适性


阶段性 超先增长是由于大城市重大技术、经济优势引起的
并不排斥中小城市的发展
(三)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规律
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经济发展:
包括以下涵义:
人口的转变 二、三产业的集聚发展 城市景观的地域扩展 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


人口 经济 景观 文化
弗里德曼(J.Friedmann): 城市化Ⅰ: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非城市型景观转
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
(urbanization)
3)外力推动型
指在外资、外贸、旅游等外向型经济带动下形成的城市化 过程。 外资带动型 边贸激发型 旅游促动型
三、城市化的测度指标
1. 主要指标法
人口指标法: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 100% 总人口
优点:简明,典型,最常用。
局限性:受城市和城市人口定义影响
不能反应城市化的质量 不能反应总体规模
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 发展水平的模式。(urbanization without industrialization)
滞后城市化(Underurbanization)
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表 世界各国的的城市化类型 工业化国家 同步型城市化 滞后型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 过度型城市化
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
2、按城乡关系空间格局变化和人口与非农经济的不同划分
集中型城市化:人口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从农村向城镇集
聚的过程。
分散型城市化: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基本功能从中心区向外围
扩散,将其周边的非城市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就地型城市化
资源开发型 对外交通枢纽型 产业结构升级型
3、按与城市中心的空间关系划分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资金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市场新工业建立新工业建立建设更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好的基础设施就业增加就业增加人口增多人口增多消费品工业与服务业发展消费品工业与服务业发展税收增多税收增多地方财富增加地方财富增加对外贸易扩大对外贸易扩大城市扩大城市扩大2
世界城市化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1989年)
城市化水平(%) 人均GDP(美元) 城市化水平(%) 人均GDP(美元)
5---19
20---29 30---39 40---49 50---59
372
374 820 1087 3621
60---69
70---79 80---89 90以上 ---
生产配套性服务的增加 生活消费性服务的增加
思考: 城市的发展将来能否完全依靠第三产业?
(二)相关因素分析
1、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2、产业结构转变与城市化 3、科技进步与城市化 4、政府与制度因素
1、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兰帕德、布赖恩•贝利: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 的城市化程度之间存在着某种天然联系。
城市化进程的三阶段论
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为初期,或 称起步阶段,发展速度缓慢;
Initial Stage;
在 30%--70% 为中期,或称加速阶 段,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Accelerate Stage;
在70%以上为后期,或称高级阶段, 发展速度再次趋缓,直至基本停 滞。 Terminal Stage.
The urbanization curve and stages of urbanization
城市化的三阶段论
城市化水平
80%
60%
30%
农业社会
工业化 前期
工业化 中期
工业化 后期
工业化水平
(二)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
在城市化进程的一定阶段内,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 明显快于中小城市,并产生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带 和城市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