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写的的古诗咏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写的的古诗咏梅
王安⽯写的的古诗咏梅
引导语:宋朝的王安⽯写的古诗《咏梅》,下⾯是⼩编收集的原⽂与相关的梅花作品,欢迎⼤家阅读了解。
《咏梅》
年代: 宋作者: 王安⽯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披⾹出,雪後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王安⽯的《梅花》
《梅花》是北宋诗⼈王安⽯所作的⼀⾸五⾔绝句。
诗中以梅花的坚强和⾼洁品格喻⽰那些像诗⼈⼀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为国家强盛⽽不畏排挤和打击的⼈。
梅花 / 梅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
墙⾓数枝梅,凌寒独⾃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来。
译⽂
那墙⾓的⼏枝梅花,冒着严寒独⾃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
赏析
“墙⾓数枝梅”,“墙⾓”不引⼈注⽬,不易为⼈所知,更未被⼈赏识,却⼜毫不在乎。
“墙⾓"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居简陋,孤芳⾃开的形态。
体现出诗⼈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的主张的态度。
“凌寒独⾃开”,“独⾃”,语意刚强,⽆惧旁⼈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不倒。
体现出诗⼈坚持⾃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从⽼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
诗⼈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
“不是雪”,不说梅花,⽽梅花的洁⽩可见。
意谓远远望去⼗分纯净洁⽩,但知道不是雪⽽是梅花。
诗意曲折含蓄,耐⼈寻味。
暗⾹清幽的⾹⽓。
“为有暗⾹来”,“暗⾹”指的是梅花的⾹⽓,以梅拟⼈,凌寒独开,喻典品格⾼贵;暗⾹沁⼈,象征其才⽓谯溢。
⾸⼆句写墙⾓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末⼆句写梅花洁⽩鲜艳,⾹⽓远布,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这正是诗⼈幽冷倔强性格的写照。
诗⼈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洁品性的赞赏,⽤雪喻梅的冰清⽟洁,⼜⽤“暗⾹”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洁的⼈格所具有的伟⼤的魅⼒。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得不到⽀持,其孤独⼼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然有共通的地⽅。
这⾸⼩诗意味深远,⽽语句⼜⼗分朴素⾃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作者简介
王安⽯(1021年12⽉18⽇-1086年5⽉21⽇),字介甫,号半⼭,谥⽂,封荆国公。
世⼈⼜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学家、改⾰家,唐宋⼋⼤家之⼀。
欧阳修称赞王安⽯:“翰林风⽉三千⾸,吏部⽂章⼆百年。
⽼去⾃怜⼼尚在,后来谁与⼦争先。
”传世⽂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等。
⽽王荆公最得世⼈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洲》中的“春风⼜绿江南岸,明⽉何时照我还。
”
个⼈恩怨
说到苏东坡的政敌,最难措辞的莫过于王安⽯了,然⽽事实上⼜绝对⽆法回避王安⽯,因为两⼈不但分属两个政治营垒,⼜是上下级关系,⽽且彼此之间还有纠缠不清的私⼈恩怨。
王安⽯去世后,中书舍⼈苏轼为其撰《王安⽯赠太傅》的"制词",⾜见关系的不⼀般。
东坡⼀⼊仕途就陷⼊了新旧党争,他的⽗亲和弟弟、他敬爱的朝中元⽼、他的亲朋好友,⼏乎⽆⼀不是站在旧党⼀边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东坡本⼈的政治观念与新法南辕北辙,他的学术思想也与新学格格不⼊,忠鲠谠直的他不可能违⼼地对⽅兴未艾的新政沉默不⾔,他势必要成为新党的政敌,也势必要与新党党魁王安⽯发⽣冲突。
苏洵与王安⽯素不相协,嘉祐年间苏洵以⽂章名动京师,王安⽯却未有⼀⾔褒奖。
王安⽯的母亲去世,朝中⼤⾂纷纷前去吊唁,苏洵独不前往。
东坡对其⽗写《辨奸论》是不以为然的,认为有些话说得太过分。
东坡对王安⽯的⽂才也⾮常赞赏,曾称道王安⽯所撰的`《英宗实录》为本朝史书中写得最好的。
但是东坡对王安⽯好为⼤⾔诡论的⾏为⾮常不满,曾在祭刘敞的祭⽂中予以讥刺。
熙宁⼆年(1069),东坡上疏论贡举之法不当轻改,神宗⾮常重视,当天就予接见,然后⼜想让东坡修中书条例,王安⽯阻拦并⼒荐吕惠卿。
同年,东坡为国⼦监举⼈考官,策题以历史上君主独断或兴或亡之事为问,王安⽯⼤为不悦。
神宗⼜想让东坡修起居注,王安⽯却说东坡不是“可奖之⼈”。
神宗说东坡⽂学出众,为⼈亦平静,司马光、韩维等⼤⾂都称道之。
王安⽯回答说东坡是“邪险之⼈”,还说1066年东坡遭⽗丧时,韩琦等赠送赙⾦不受,却利⽤运丧的官船贩卖苏⽊⼊蜀,还说此事是⼈所共知,所以东坡虽有才智和名望,但只能当个通判,不可⼤⽤。
然⽽王安⽯却绝⾮奸佞⼩⼈,他与苏东坡的⽭盾仅仅是政治观念的不同,为了推⾏新政,王安⽯当然要打击,排斥清洗反对派,但也仅仅是将其降职或外放,从不罗络罪名陷害对⼿,也从未企图将对⽅置于死地。
甚⾄,当“乌台诗案”发⽣时,已经辞官的王安⽯还挺⾝⽽出上书皇帝,营救朋友兼政敌苏东坡,直⾔“岂有圣世⽽杀才⼠乎”。
要知道王安⽯与苏东坡长期政见不和,⽽苏东坡却正是因为蔟击新政⽽罹祸,王安⽯却能摒弃私见主持公道。
更何况,当时不但苏轼本⼈已经屈打成招,就连他⾃⼰的许多亲朋好友都噤若寒蝉,⽆⼈敢为苏东坡说⼀句话,⽽王安⽯这时却是⼀个被皇帝和百官厌弃的⼈,此时他受尽攻击遍体鳞伤,⼜痛失爱⼦家破⼈亡,⼀⼈孤独在家独守贫寒,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冒险在苏东坡的亲友都不敢为他说话时上书皇帝为他申冤,正因为个⼈品德⾼尚,所以他可以不顾个⼈好恶宁肯冒着危险在别⼈都不敢为苏轼说话,甚⾄连其亲朋好友都不敢为其说话时在⾃⼰失势的情况下仍然挺⾝⽽
出为苏轼向皇帝直⾔鸣冤,真可谓⾼风亮节!
同样,苏轼对王安⽯的不满也仅仅限于政治观念上,苏东坡不但在王安⽯落难之后写诗给他,
说“从公已觉⼗年迟”,⽽且在代宋哲宗所拟的敕书中,⾼度评价⾃⼰的这位政敌,说正因为天意要托
付“⾮常之⼤事”,才产⽣王安⽯这样的“希世之异⼈”,并称赞他“名⾼⼀时,学贯千载,智⾜以达其道,辩⾜以⾏期⾔;瑰玮之⽂,⾜以藻饰万物;卓绝之⾏,⾜以风动四⽅。
”
此外,王安⽯的品⾏不论是他的敌⼈还是朋友都⼗分敬佩,⽆话可说。
王安⽯质朴,节俭,博学多才,在当时⼠⼤夫中有极⾼威望,且是历史上惟⼀不坐轿⼦不纳妾,死后⽆任何遗产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