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2单元 文言文阅读 第六节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文言文的分析综合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是高考语文卷的必考题,采用客观选择题(四选一)的形式,往往要求选择错误的一项。

其题型特点是:
1.选项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用现代汉语表述,且内容来源于文章主要情节。

利用这一特点可帮助我们破解文中一些难懂字词,疏通文意。

2.选项通常是先用一两个短语对人物进行概括,然后举事例印证分析。

错误选项中的表述并非全错,往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有错,即只在印证分析的某一点上出现错误。

故我们做题时可重点关注分析印证部分。

一、比对分析法
对应学生用书p145分析概括题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从人物、时间、地点、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方面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比对分析法是解答此类题目的较好方法。

第一步:定比对区间。

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通常按照文本的顺序设置四个选项。

解答时,应依据选项内容,回归文本,筛选出与选项相对应的句段,锁定比对区间。

第二步:选项切片,层层比对。

将选项内容进行切片,与锁定的比对区间的内容进行比较,找出似是而非之处,然后作出是否相符的准确判断。

具体流程请看下面的演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徽宗立,(X纯礼)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某某府。

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

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由是一切以宽处之。

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X先主如何?”遂为匠擒。

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

”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
足以为训尔。

”徽宗从之。

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X右丞不可。

”诜怒。

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

(节选自《宋史·X纯礼传》)
[题目]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以本题C、D两项为例]
C.纯礼鉴察往事,治事去苛从宽。

在某某府任上,有村民被误告谋逆,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认为应判杖刑,并以彰显皇上刑罚不滥为由,征得皇上认可。

D.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

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

[技法演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D
【参考译文】徽宗即位,(X纯礼)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某某知府。

前府尹治政苛刻严酷,纯礼说:“宽柔刚猛相济,是圣人的教诲。

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

”因此一概以宽大处事。

皇帝直接下令审讯享泽村村民谋反一事,纯礼审问事情的缘由,(原来是)这个人到戏场看戏,回来的路上看到工匠做桶,就把桶拿来戴在头上说:“和X先主相比怎么样?”于是被桶匠抓住。

第二天上朝应对,徽宗问怎么处理这件事,纯礼回答说:“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按不应做此事的罪名杖责他,就够了。

”皇帝说:“(这样做)凭什么告诫后人呢?”
回答:“正是想使外面的人通过此事知道陛下不滥施刑罚,足够作为典X 了。

”徽宗听从了他的话。

纯礼沉稳坚毅、刚强正直,曾布畏惧他,激怒驸马都尉王诜说:“皇上想要升任你为承旨,X 右丞不同意。

”王诜很生气。

恰逢王诜招待辽国使者,纯礼主持宴会,王诜诬告他总是直称皇上名字,纯礼被罢为端明殿学士、颍昌府知府,掌管崇福宫。

二、掌握五大比对角度
对应学生用书p 146 比对分析法比对的内容主要有五大方面:人物、时间地点、关键
词语、添删内容和因果关系等。

比对人物
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苏)琼性清慎,不发私书。

……毕义云为御史中丞,以猛暴任职,理官忌惮,莫敢有违。

琼推察务在公平,得雪者甚众,寺署台案,始自于琼。

迁三公郎中。

赵州及清河、南中有人频告谋反,前后皆付琼推检,事多申雪。

尚书X 昂谓琼曰:“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琼正色曰:“所雪者怨枉,不放反逆。

”昂大惭。

京师为之语曰:“断决无疑苏珍之。


选项:苏琼清廉谨慎,审察案件务在公平。

他从不接收私人信件,也不受人馈赠。

他审
案追求公正,解救了很多含冤的百姓,也洗脱了一些谋逆者的罪名。

比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X冠李戴。

“也洗脱了一些谋逆者的罪名”错,从原文看苏琼洗脱罪名的是一些被冤枉的人。

【参考译文】苏琼性格清廉谨慎,从不接收私人信件。

……毕义云为御史中丞,任职以凶猛暴虐著称,掌管司法的官员怕他,不敢有不同意见。

苏琼审察案件讲求公平,许多冤案得以昭雪,由廷尉寺来复查御台的案件,是从苏琼开始的。

他迁任三公郎中。

赵州及清河、南中郎府管区内不断有人来告发谋反的逆案,前后都交付苏琼审理,事情多得到申雪。

尚书X昂对苏琼说:“你如果想要立功名,应当再从别的地方考虑一下了。

要还是经常为反叛的逆贼洗清罪责,莫非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得如此轻?”苏琼正颜厉色地说:“我所昭雪的都是被冤枉的人,从来没有放过反逆。

”X昂十分惭愧。

京师的人流传说:“断决无疑苏珍之。


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X)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

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

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

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选项: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X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比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误解形象的角度设误。

“X敞犯颜直谏”对人物性格的概括与原文不符,原文为“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也就是说,X敞是用典籍和历史故事来“讽谏”,讽谏后“帝竦体改容”,并非是“犯颜直谏”。

【参考译文】X敞侍奉英宗担任讲读,常常依据经书谈论事情,借此来讽谏。

当时两宫
正有小人说离间的话,进谏的人有揭发的却过于直率。

X敞在皇帝面前讲读《史记》,讲到尧把天下交给舜时,X敞拱手进言说:“舜,(出身)极其低微,尧把帝位禅让给了他,天地享有,百姓爱戴,不是有别的办法,只是舜有孝亲友爱的品德,光耀于天地百姓罢了。

”皇帝恭敬地站起身子表情严肃起来,知道X敞是用道理来讽喻。

皇太后听说了这件事,也非常高兴。

比对时间、地点
3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开元四年,(杜暹)迁监察御史,仍往碛西覆屯。

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

时暹已回至某某,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施,以究虔瓘等犯状。

蕃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

左右曰:“公远使绝域,不可失蕃人情。

”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

蕃人大惊,度碛追之,不及而止。

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

十二年,安西都护X孝嵩迁为某某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

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

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不惮勤苦,甚得夷夏之心。

选项:杜暹行事果敢有方。

在他出使碛西期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蕃国
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其党羽,重新选任君长,使于阗得以安定。

比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时间错位角度设误,“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其党羽,重新选任君长,使于阗得以安定”应为“杜暹担任安西副大都护期间”。

【参考译文】开元四年,杜暹升任监察御史,于是前往碛西检查屯田驻军。

适逢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和,互相上奏指责,诏令杜暹查明事实。

当时杜暹已返回某某,接到诏令又前往碛西,于是进入突骑施营帐,以查究他们与郭虔瓘等人冲突的情况。

番人以黄金相赠,杜暹坚决推辞不受。

左右的人说:“您远道出使这边远的地方,不可辜负了番人的情意。

”杜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接受了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番境以后,他才传书让番人去收取。

番人大惊,越过沙漠追赶他,追赶不上,方才作罢。

杜暹多次升迁至任职给事中,因继母去世辞去官职回家守丧。

开元十二年,安西都护X孝嵩调任某某尹,有人推荐杜暹前往代替他,番人佩服他的清廉谨慎,十分思念仰慕他,于是杜暹丧期未满起任安西副大都护。

第二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番国图谋叛乱。

杜暹暗中探知了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了他的党羽五十多人,重新选任了君长,于阗于是安定下来。

杜暹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很得少数民族和汉人的拥戴。

4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孙长卿)通判某某府。

秋,大雨,军营坏,或言某众将叛,洛中哗然。

长卿驰谕之曰:“天雨败屋庐,未能葺,汝辈岂有欲叛意,得无有乘此动吾军者邪?”推首恶一人诛之,留宿其所,众遂定。

知和州,民诉人杀弟,长卿察所言无理,问其资,曰:“上等也。

”“家几人?”曰:“惟此弟尔。

”曰:“然则汝杀弟也。

”鞫之,服,郡人神明之。

选项:孙长卿临危不乱,又善于断案。

担任某某府通判期间,孙长卿果断制止了一场兵变,并审理了一桩命案,最终将黑心哥哥捉拿归案,他因此而名响一方。

比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地点有误。

审理案件是在担任和州知州时,非任“某某府通判”时。

【参考译文】(孙长卿)担任某某府通判。

秋天,下大雨,军营房屋被毁坏,有人说某些士兵要叛乱,某某城中一片哗然。

孙长卿赶去晓谕他们说:“下雨毁坏房屋,还没有来得及修葺,你们怎么就有想反叛的意思,恐怕是有人想趁机动摇我们的军心吧?”(孙长卿)将一个首恶分子正法,并且当夜留宿在军营中,众人的心才安定下来。

任和州知州(时),有个平民上诉说别人杀了他弟弟,孙长卿考虑这个人所讲的不合情理,问他家产情况,回答说:“家产属上等。

”“家中几口人?”回答说:“仅有这个弟弟而已。

”(孙长卿)说:“那么是你杀了弟弟。

”经审问,此人服了罪,郡中的人把孙长卿视若神明。

比对关键词语
5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X湛初入朝,委任甚重,日夕引接,恩礼绸缪。

善论治道,并谙前世故事,叙致铨理,听者忘疲。

每入云龙门,御者便解驾,左右及羽仪随意分散,不夕不出,以此为常。

及至晚节,驱煽义康,凌轹朝廷,上意虽内离,而接遇不改。

选项:X湛刚刚入朝做官时,皇上早晚拉着他谈论政事,恩赏礼遇十分优厚。

可是到了
后期,他煽动X义康,欺凌朝廷,皇上心中早已与他决裂,但表面上的礼遇仍然不改。

对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曲解词义。

X湛刚刚入朝做官时,皇上委以重任,早晚接见,并非拉着他。

“引接”是“接见”之意。

【参考译文】X湛刚刚入朝做官时,皇上委以重任,早晚接见,恩赏礼遇十分优厚。

(X 湛)善于讲述治国之道,并且熟悉前朝典故,说起来有条有理,听的人十分入神,忘了疲劳。

他每次从云龙门入宫,驾车的人就解开马匹,随从和仪仗人等都可以随意走动,因为X湛不到晚上是不会出宫的,这已习以为常。

可是到了后期,(X湛)煽动X义康,欺凌朝廷,皇上心中早已与他决裂,但表面上的礼遇仍然不改。

6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

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时,将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差,义无等别。

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

”太宗以其言退而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重魏征,殊未知其故。

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

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

”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征宅以赐之。

选项:长孙皇后为人大度,赞赏爱护正直的大臣。

魏征建议减少皇后女儿的嫁妆,皇后不仅不生气,还私下派遣使者赏赐给魏征财物,表彰他的正直。

比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曲解文意。

“还私下派遣使者赏赐给魏征财物”表述不正确,原文为“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征宅以赐之”。

皇后请示过皇帝,才派人送礼物给魏征,并不是“私下派遣”。

【参考译文】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是太宗特别喜爱的,到公主将要出嫁时,太宗下令有
关部门置办的财物嫁妆比长公主(太宗妹妹)的嫁妆翻倍。

魏征进谏说:“昔日汉明帝时,将要封赏皇子,汉明帝说:‘我的儿子怎能和先帝的儿子一样呢!’(自己的儿子应少一些)称为长公主,确实是因为长公主比公主尊荣,感情虽有差别远近,但义理上不能有差别。

如果让公主的嫁妆超过长公主,恐怕不合礼制,希望陛下(慎重)考虑这件事。

”太宗退朝后把魏征的话告诉皇后,皇后感叹说:“曾经听闻陛下看重魏征,一点也不知道其中的缘故。

现在听了他的劝谏,确实能通过义限制主上的私情,他可以称得上是正直的社稷之臣了。

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如果皇帝)采纳忠言,那么世间百姓就会安宁;(如果皇帝)拒绝忠言,那么国家政事就会变得紊乱。

衷心希望陛下好好思考这句话,那么对于整个天下来讲,都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皇后因此请求派遣中使带帛五百匹,送到魏征家赏赐给他。

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7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梁熙)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

出知某某之某某,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

官某某半载,入为某某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

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

选项:梁熙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

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对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

原文“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

先生独淡泊宁静”,官吏为了名声,都在努力突显自己,独梁熙淡泊宁静。

但文章并没有提到梁熙“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这一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梁熙)通过了顺治三年举行的乡试,又过了十年考中进士。

(梁熙)出任某某府某某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他)爱民如子,政绩位居某某第一。

(梁熙)在某某做官半年,回朝后做了某某道监察御史。

当时,世祖章皇帝(顺治帝)正重视广开言路,御史台和地方官员都逞强好胜、趾高气扬,以猛禽一样的凶狠残暴来博取名声。

只有先生淡泊宁静,当值结束后就焚香扫地,平静地坐上一整天,就像脱离了寺院的闲僧一样。

8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

利兴,故府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

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概,三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昔谢、柳为郡,某某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

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
选项:作者将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

对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设误。

“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表述不当。

由原文“昔谢、柳为郡,某某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可知,谢、柳治理郡县没有好的政绩,但龚、黄治理郡县有好的政绩。

【参考译文】某某的缘由,在于兴利除弊,像改革茶法、改变税书等这类事。

利益兴起
了,所以政府有多余的财用;政务成功了,所以平日就有空闲的时光。

因此有余力抒发高雅的情怀,建成优美的景象,三者互相为用,难道是偶然吗?昔日谢、柳治理郡县,以山水为乐,追求高雅情怀,却没有听到有好的政绩;龚、黄治理郡县,为黎民百姓担忧,有好的政绩,却没有看到优美的景象。

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
比对关系
9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成遵,某某穰县人也。

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

家贫,勤苦不废学问。

二十能文章。

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

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

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

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选项: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

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

比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改变因果。

“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强加因果,杨惠
来做穰县县尹,成遵于是抄录自己作的几十篇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非常高兴。

但成遵并非因此而得以赴京师。

【参考译文】成遵是某某穰县人。

幼年聪敏颖悟,每日读书记忆数千言。

家境贫寒,(但成遵)勤奋刻苦,不废弃学业。

二十岁能作文章。

当时某某地方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成遵准备考科举,因为怕作文不合规X格式而担忧。

正好杨惠刚考中进士,来做穰县县尹,成遵于是抄录自己作的几十篇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非常高兴。

(成遵)来到京师后,跟从夏镇学习,于是进入(国子监)做国子生。

元统元年,(成遵)考中进士,授职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10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洪武改元,闽中法令严核,绳吏之法尤峻。

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

祖疑之,入白母。

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

未几,斩指事觉,诏逮捕戍边。

犯者言X某始与某辈约如此。

逮久弗获。

会天变肆赦,乃归。

室中空虚,至系马槛牛,毁斗桶为薪。

念非力学无以树门户,于是决意习儒业。

选项:X祖为逃避服役而断指出走,遇赦后见家境衰败,于是决定发愤读书以振兴家门。

对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事件混乱的角度设误。

选项中“X祖为逃避服役而断指出走”说法混乱,原文中的“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意思是“害怕服劳役的人邀X祖斩断右手大拇指来消除自己的徭役”,X祖因有疑虑,回家告诉母亲,然后才逃避躲藏了起来,内容涉及多个事件,说法混乱。

【参考译文】洪武元年,闽中一带的法令严厉,约束官吏的法令尤其严苛。

害怕服劳役的人邀X祖斩断右手大拇指来消除自己的徭役。

X祖对此感到疑惑,回家告诉母亲。

母亲说:“法令可以规避,手指断了不能再接,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于是逃避躲藏了起来。

没过多久,斩指事件被发觉,朝廷下诏逮捕(这些人)戍守边疆。

犯事者说X某刚开始时也和某人有此约定。

追捕了许久没有抓获。

恰逢天显异象,朝廷大赦天下,(X祖)才回到家中。

家中空无一物,到了拴马拦牛,砸毁斗与木桶当柴烧的地步。

(X祖)考虑到若不用功学习就无以树立门
户,于是下决心学习儒家经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