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需要什么价值观.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企业需要什么价值观-
共享型与牺牲型价值观
建设智慧型组织的第一步是实现精神资源的共享,也就是建立共享的核心价值观。
这里的“共享”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个方面,该核心价值观必须得到组织中所有成员的内在认同,也就是英文中的“BUY-IN”,其意思是,不仅仅是员工口头上、在使用正式话语系统时认同,而且是在信仰层面、理性层面、情感层面、行为层面全方位的认同。
第二个方面,一种核心价值观,如果想让趋于无限多的成员在趋于无限长的时间内产生趋于无限的内在认同(三个无限),必须是一种博弈论意义上的均衡价值观,必须是一种基于最普世、最恒定、最可复制的原则的价值观,这个原则就是平等原则或者对等原则。
平等原则在企业层面可能表现为很多更细分、更具体的价值观形式,如契约精神、对制度的尊重、对个体的尊重、合作精神、信任精神等,但归根结底,对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验金石都是一条:是否有共享的精神,企业的成员是否能在一起分享知识、分享财富、分享快乐,因为这些分享,从而拥有更丰沛的人生。
没有共享精神的价值观,就绝不是均衡的价值观,不可能让更多的人在更长的时间段产生内在的认同,不可能达到建设智慧型组织的目标。
与基于平等精神的共享型价值观相对立的是掠夺型价值观。
掠夺型价值观如果宣称它们自己是掠夺型,就达不到掠夺的目的,所以,掠夺型价值观永远不会以掠夺型价值观的面目出现,他们永远有一个推在前台的唱双簧的伙伴,就是牺牲型价值观,
敲锣打鼓、管急弦繁地向员工大力推荐和灌输,这个灌输牺牲型价值观的过程也就是我们经常讲到的洗脑。
被洗脑的员工只知奉献,不知回报,努力“奉献”的结果通常是,收获一大堆纸奖状和玻璃奖杯,企业的所有权却在不知不觉中地被暗箱操作,暗度陈仓。
这里必须解释一下,我这样说并不代表反对利他主义道德本身。
对于出于个人信念出发的真诚的利他主义者,我与很多人一样,对他们表示最虔诚、最真挚的敬意。
而且,基于对等原则的利他主义同样能够成为分享型价值观的基础。
企业主严于律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父慈然后子孝,也完全可以实现一种从国富到民强的自他两利的良性循环。
日韩企业在二战后的相继崛起,某种程度就是这种良性循环的结果。
与此对比,牺牲型价值观的本质却是,既得利益者、强者、统治者为达到自我表现利益最大化而对他人提出的单方向道德要求和牺牲呼吁,简而言之,是权谋,是“瞒与骗”的老招术。
庄严的道德招牌之下,打的是极端利己的、无法见人的丑陋算盘。
中国盛产牺牲型价值观。
儒家从一家之言走向庙堂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从强调小圈子内合作关系的、朴素的利他主义走向牺牲型价值观的过程。
古往今来,不乏古道热肠的知识分子,把已经庙堂化的儒家当作利他主义来信仰,把旧式军阀当“真龙天子”来拥护;也偶尔确实有一些努力实现“王道”的明主,致力于实现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爱人者,人恒爱之”的良性循环。
但事实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被统治者劫持的儒家道德观都是瞎子打灯笼:照别人不照自己。
令人惊讶的是,五四之后的现代中国,在经历了一个类似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代之后,从西方选择的利他主义价值观成为新传统,却也同样面临被庙堂化
的危险。
在很多地方,新旧传统的话语体系变了,精神实质却是一样的。
中国企业选择海外上市的主要因素_商务指南频道_企业上市_企
业_上市_证券
从企业上市的整个过程看,企业选择上市地点,涉及上市公司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市场定位,涉及到对于不同证券交易所的比较和判断,也涉及到对不同市场的投资的评估,以及对于所聘请的投资银行的承销能力的判断等多种因素。
但是,从总体上说,企业上市地点的选择,应当是在综合考虑上市所可能获得的筹集资本、市场声誉等方面的收益、和需要支付的上市费用、维持挂牌所需要付出的资源等之间进行理性权衡的结果。
一全球证券交易所在激烈的竞争中积极争取上市公司资源
从全球范围来看,由于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资源已经使用得相当充分,而新兴市场则在积极建立和完善自身的证券交易所,在此背景下,金融市场全球化的推进使得目前各国的证券交易所的数量已经发生了相当严重的过剩,美国在电报发明之前一度拥有数百家证券交易所,电报的发明促进了美国的证券交易所的迅速集中,这个趋势在网络经济发展的同时已经日益明显地表现为全球几个主导性的跨国证券交易所的集团的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证券交易所之间的竞争、以及由此导致的交易所的兼并、重组乃至倒闭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为此,各国的证券交易所纷纷采取各种举措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吸引高质量的上市公司资源,这可以说是各国证券交易所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由于全球范围内的证券交易所日益从互助的俱乐部正在转变为商业性组织,香港等地的交易所本身已经成为上市公司,而证券交易所的收入高低直接取决于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质量。
于是,这些交易所积极拓展包括中国在内的上市公司资源就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证券交易所在吸引上市公司方面同样具有其不同的战略定位。
具体来说,上市公司可以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照企业的成长性可以划分为快速成长企业和成熟企业;照产业可
以划分为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照规模可以划分为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
由于不同证券交易所的比较优势存在差异,因而其确定的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上市公司的重点也存在一些差异。
二企业是选择上市地点的主体
企业在选择上市地点时,当然是希望选择市场收益大而需要付出的资源相对少的上市地点。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内地高市盈率的市场对于外资企业具有很强吸引力的直接原因。
从成本来说,企业应当考虑通过合理选择上市地点使维持挂牌的费用和各种资源尽可能减小。
从收益角度考察,企业的上市地点的选择应当有利于发行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发展战略的配合,通常应当选择在主要的业务所在地上市,这样就可以利用公司在市场上已经具有的知名度来便于吸引投资的投资以及投资对公司进行后续的研究。
同时,在国际市场的上市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市场声誉,塑造一个全球化国际化的上市公司形象。
随着资本经营活动的日趋活跃,企业在选择上市地点时,还应当考虑通过合理配置所可能筹集资本的货币种类来满足业务发展乃至未来进行市场兼并等活动的资金需要。
例如,如果需要动用美元进行市场收购,就需要考虑在美国上市。
三不同的证券交易所有不同的比较优势
企业在选择上市地点时,还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对不同的交易所的比较优势进行评估。
对于当前的中国企业来说,香港、纽约、伦敦和法兰克福都是值得重点考虑的主要的海外市场。
中国香港是一个活跃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股票市场是中国概念的股票的重要集聚地,是亚洲除日本之外的最大的股票交易所,是包括恒生指数等在内的重要的国际性指数的中心市场,吸引了大量国际性的金融机构在此活动。
对于中国内地的企业来说,香港市场作为本土市场的构成部分,便于投资的了解,应当成为中国内地企业的首选。
事实上,中国移动等以美国存托凭证等形式在美国上市、同时也在香港上市之后,在香港市场上的流动性更高,香港市场的交易量占据主导性的地位,因此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在本土市场上市相当重要
美国纽约是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是重要的国际性资金提供的市场,在纽约上市是大型公司的重要选择。
不过,在纽约上市需要根据美国证监会的要求进行相当严格的登记,需要遵循严格的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要求。
不过,研究表明,投资对于信息披露严格的美国市场更为偏爱,通常愿意付出溢价,如果企业能够满足美国证监会的要求在美国上市,就能够在估价中赢得一个溢价,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国际化。
之所以说伦敦对于中国企业的上市是一个重要的选择,主要是
是考虑到伦敦的上市程序与香港类似而且发行的费用较低,伦敦也是一个老牌的国际金融中心,因此一直吸引了不少亚洲的上市企业前来上市。
在欧元启动之后,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的崛起日益引人注目。
事实上,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为了吸引外国公司上市,专门成立了名为“自由市场”的上市三部,这个上市三部的上市条件比较宽松,既没有公司最低成立年限的限制,也没有最低发行资本等的限制,甚至对于公司挂牌之后的年度和中期报告披露也没有要求,吸引了大量外国公司,上市公司目前已经成为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的半壁江山。
随着欧元的启动和欧元经济区的日趋整合,估计会吸引更多的欧洲和区外企业前来上市。
四企业上市聘请的投资银行在选择上市地点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企业上市的成败,投资银行的运作成功与否当然十分重要。
企业聘请投资银行时需要考虑不同投资银行的业务优势,投资银行在建议上市方案时会根据自身的优势、企业的市场定位等提出建议。
从投资银行角度看,当然是尽可能便于估值和定价,使发行的估值最大化,便利于发行的顺利进行。
中国企业在选择承销团时,应当关注的是其对于中国企业的了解和把握能力,同时要求其应当具有高水平的市场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地区分销能力,并具有把握零售市场和和机构投资市场的动向的能力。
五高质量的投资是企业选择上市地点的重要因素
企业在选择上市地点时,应当选择那些对于本公司所在行业、地区等而言具有高质量投资的市场,这些高质量的投资对于本行业的公司有良好的了解,对于公司的发展能够提供长期支持,避免因为一些短期性的因素导致公司上市之后的市场价格等出现过于剧烈的变动。
许多新经济企业之所以对于美国NASDAQ市场趋之若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市场积聚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投资。
六中国企业是否需要选择在几个海外证券交易所同时挂牌
近年来中国内地的企业在海外上市,许多是选择了在香港和纽约两个市场同时挂牌。
那么,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是否有必要?
实际上,如果仅仅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的需求,中国企业在当前资本市场的全球化条件下,即使仅仅在香港等一个国际性的市场上市,依然可以实现投资全球化的目标,因为全球的投资同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购买在一个海外市场上市的股票。
同时,两地或多个地点上市需要缴纳更大的上市费用。
20世纪90年代,由于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市场交易平淡,上市维持费用也偏高,于是一批已经在东京上市作第二上市的欧美公司也先后取消了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的挂牌,如果仅仅为了扩大有限的投资基础而付出过大的上市费用就没有必要了。
特别是当前联网交易的发展,
使得传统的、为了扩展投资需求而进行多地上市的活动更为失去意义。
但是,为什么中国的这些大型企业愿意多付出一些费用也要在几个海外市场同时挂牌呢?
其中的影响因素当然是多方面的。
首先,企业如果能够进入监管更为严格的市场,便于提高市场的估值,也有利于增强企业同国际同业的可比性;企业可以通过在不同市场的竞争寻求更合理的价格,通过股份在不同市场之间的流通转化,有利于促进股票价格的稳定,进而增加企业在市场上的流通性和稳定性,更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的市场声誉,促使企业照国际规则运作,对于大的企业还有利于其积极争取进入各种国际性的市场指数范围。
对于有通过兼并重组进行扩张的企业来说,多地上市能够增加未来收购的灵活性。
另外,企业的发展战略也是促使其选择多地上市的重要原因。
例如,渣打银行一直在积极筹备在香港的二次上市,实际上渣打的资本金基础已经相当充裕,此次上市的主要目的其实不在筹资,而在于通过上市扩大在香港市场的股东,而股东基础的扩大则无疑有利于巩固其在香港市场的客户基础。
当然,多地上市需要企业满足不同的信息披露要求和监管要求,需要付出更多的上市成本,因而还需要在成本和收益之间作出进
一步的权衡。
作:巴曙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