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话语风格的性别差异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校大学生话语风格的性别差异研究
摘要:男女的话语风格存在着较大差异。
这一现象越来越受到语言研究者的重视。
对话语风格的跨性别交际研究较多,但多局限于男性女性这个比较宽泛的领域,并没有将研究对象限定于某个具体的群体。
论文对男女在校大学生这一重要的社会群体加以限定,希望以此促进在校男女大学生交际的顺畅进行。
关键词:话语风格;在校大学生;性别差异
引言:性别与语言的关系越来越受到语言界的重视。
随着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语言与男性语言间的差异研究也逐渐受到青睐。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Robin Lakoff 在她的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一书中指出男女话语风格存在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话语量的差异、话题选择上的差异以及话语方式和策略运用上的差异(Robin Lakoff,1975)。
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其言语、行为等各个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从上述三个方面对男女在校大学生的话语风格差异进行分析,希望以此促进在校男女大学生交际的顺畅进行。
1.在校大学生话语风格的性别差异表现
在校男女大学生的语言使用差异表现在词汇、语调、语法等方方面面。
但更引人注意的还是在话语风格方面。
其差异主要表现在话语量的差异、话题选择上的差异以及话语方式和策略运用上的差异这三个方面。
2.话语量的差异
在大三某班(男生24人,女生17人)的一次会议上,大家在讨论春游情况,话题主要由男生掌握,他们在“出游目的地”、“线路”、“时间”等方面发表各自的意见,希望达成对自己有利的结果;而女生更多的是保持沉默好似自己是局外人。
会后来班会所达成的结果(包括“出游目的地”、“时间”)基本上都被改变了。
原因是女生回到各自宿舍后纷纷发表意见,认为其没有考虑女同学的实际情况。
表1 在班会中男女学生发言情况统计
性别参加班会人数发言人数发言人数在同性学生中所占比例
男24 18 75%
从以上统计我们看出,参加班会的绝大多数男生(75%)都发表了自己关于此次出游的看法,而女生大多保持沉默。
这是由于女性话语风格特点所导致的。
班会相对于宿舍环境是一个公开场合,男性在这种环境中更愿意发表个人看法以吸引注意,女性则更愿意把意见与想法放在私下场合(如宿舍)去谈论。
正是由于男女在校大学生话语风格存在的差异导致这次关于出游的讨论没能按照班会上所达成的结果去实施。
3.话题选择上的差异
男女在校大学生在交谈时对话题的选择也有所差异:男学生的话题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与其他国家的领土纠纷”、“某款新出的汽车”、“房产问题”、“经济形势”等等。
而女学生在交谈时谈论的话题一般更为私密,例如:“自己的家人”、“对衣着与饮食的喜好”等等。
男学生的话题一般比较公开,女学生的则比价私密。
如果我们忽视男女话题选择上的差异就可能会造成交际失误。
3.1话语方式和策略运用上的差异
男女在校大学生话语风格上的差异还体现在话语方式与策略运用上。
这一方面的差异又体现在交谈时反应的差异、感情色彩程度的差异以及含蓄与文雅程度的差异。
3.1.1 交谈时反应的差异
男学生与女学生各自交谈时所作出的反应与表现也是不同的:女学生说话时,表现得平等而合作,常常做出积极反应。
她们更多地使用“咱们”、“我们”;喜欢点头,用“是的”、“对”等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并表示自己正在认真听。
所以当女学生对说话人做出“对”、“是的”等回应时,或许她们并不是对说话人所说内容表示赞同。
而男学生在交谈时,表现出较强的竞
争性,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讲话则反应迟缓、简短,有时甚至心不在焉。
但当他们做出“是的”、“对”等反应时,他们更多地是对说话人所说内容进行肯定、表示赞同。
由于男学生与女学生各自在交谈中涉及到的话题不同,他们在交谈时所带有的感情色彩程度也不同:女学生的谈话带有很浓的感情色彩。
她们在交谈时,喜欢向同性朋友展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情,包括男女朋友关系等。
她们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发泄和流露内心的感情。
而男学生之间的谈话更多地缺乏感情色彩,他们很少表露内心的情感,有时甚至是故意隐藏,否则将被看做缺乏男子气概。
3.1.3 含蓄与文雅程度的差异
在含蓄与文雅程度上,二者也存在区别。
女学生的表达要比男性含蓄。
在交谈中,男性会更为直接地表答自己的观点,而女性则通常选择含蓄委婉地表达。
文雅程度主要表现在男学生和女学生的口头禅上。
男学生的口头禅通常类似于“Damn it.”等等一些咒骂语、俚语和俗语;而女学生多为“我晕”、“真假啊”等。
所以男学生的话语总体显得不够文雅。
正如Lakoff 所说的那样,“女性语体”通常比“男性语体”更为委婉、犹豫、含混,反映出其使用者缺乏自信,是与弱势群体话语风格相联系的语体(Lakoff,1975)。
结语:综上所述,在校男女大学生的话语风格存在差异是客观事实。
调查所得到的数据与之前人们关于男女话语风格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男女在校大学生作为各自男性女性的特定群体,其话语风格不可避免带有男性女性各自话语风格的普遍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因为没有意识到话语风格差异的存在而导致一些误会甚至是矛盾。
因此,了解这些话语风格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在校男女大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有效地减少矛盾的发生,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3】赵军.跨文化交际:认知差异与文化习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