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检测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九土夜市彻天明,楼红陌紫喧箫笙”“市井坊陌,铺席骈盛”,诗词中描述的景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A.商代
B.汉代
C.宋代
D.明代
2.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土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这种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自耕农数量减少
C.国家赋税收入锐减
D.土地兼并加剧
3.据古罗马学者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汉代纺织技术发达,产品远销地中海地区
B.绒棉、织金绒、天鹅绒等纺织品流行
C.唐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输至欧洲
D.黄道婆改进织造技术
4.读“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该表反映了()
A.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
B.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封建自然经济衰落
5.明朝于1381年规定:“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这种规定表明明朝实行过()
A.手工业官营政策
B.休养生息政策
C.海禁政策
D.抑商政策
6.“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

……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

”材料反映出景德镇()
A.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商帮
B.制瓷工艺导致瓷业生产分工细致
C.瓷业习俗助推工艺水平提高
D.瓷业习俗深刻影响新工艺的发明
7.苏轼诗云:“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

诗句反映出当时( )
A.在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B.坊市界限被打破
C.政府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
D.商品经济的繁荣
8.《新全球史》载:“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对“这项制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缓解了政府的财政问题
B.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C.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9.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省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

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

说明战国中晚期在上述地区()
A.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
C.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10.如下图所反映的二牛一人耕作方法普及于()
A.春秋后期
B.战国后期
C.秦朝后期
D.西汉后期
11.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是()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B.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避免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12.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

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

由此可以推论出殷商时期()
A.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
B.技术进步,青铜器品种多样
C.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
D.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
13.某博物馆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

这段铭文反映出()
A.井田制的盛行
B.西周中期土地可以合法交换
C.西周社会商品经济的水平高
D.西周中期已经出现僭越礼制的现象
14.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中国古代经济史方面的小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内容、过程。

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5.唐代坊市制度严格,《唐律疏议》规定,“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诣寺校印署,无或差谬,然后听用之。

”这说明唐代()
A.坊市制度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B.法律仅有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C.坊市管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D.实行较为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
16.“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这首唐诗无法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社会动荡,农村破败
B.商业繁荣
C.商人众多
D.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17.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资金广泛的流通、企业在所有人之外雇佣经理、技术上的全面合作三个条件一经展开,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把它们向历史里退化的推回去。

”这说明()A.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逐渐推广,必然导致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B.宋朝时商业的发展,必然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
C.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发展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D.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是必然的
18.《周礼》中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并将其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列,这说明了()
A.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地位已经相当重要
B.当时没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妇女的作用受到人们重视
C.纺织收益较高,超过农耕、工匠,甚至可与士大夫的俸禄相比
D.纺织业已经产生
19.瓷器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喜爱。

下面两幅图透露给我们的信息有()
青花春牛图瓷器
①是我国唐宋时期的瓷器精品①在明清时期是我国出口瓷器的主要组成部分①反映了我国古代
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①画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A. ①①①
B. ①①①
C. ①①
D. ①①
20.“自嘉靖中年,田赋日增,田价日减,细户不支……则人逃,即不逃而丁口不复隶于图册……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是以租税不亏而庸调不足,生齿日繁,游手日众。

”材料反映了当时()
A.土地兼并的现象日趋严重
B.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C.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
D.社会风气日益消靡没落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宗法制的封闭性是为了家族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而在沉重的赋税负担和激烈的土地兼并下,宗法制则起有强化、自保家族生存的作用。

在这种背景下,依靠男耕女织,实现自给自足,更具有抵御破产风险,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

所以自给自足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也成为农民狭隘的生产目的,客观上也割裂了小农经济与社会的联系,将自己封闭在一个与世无争的狭小空间里。

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方式,使自己所需要的两种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即衣、食得以自给自足,从而加大地减轻了对社会和外界的依赖,避免与社会过多联系。

——摘编自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其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

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二万历时王世懋在《二酉委谭摘录》中说“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
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2)材料二反映出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魏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种土地制度?其性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土地制度的实际情况,能否达到其目的?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

下车(到任)禁游食,抑工商。

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

——《隋书·令狐熙传》
材料二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

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三太祖乾德三年(965 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辑稿》
材料四(宋代的记录)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具是,即无容虚之屋……客贩往来……曾无虚日。

——《梦粱录》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隋唐时期是如何进行商业管理的?
(2)材料三和材料四中反映两宋时期城市商业活动,与隋唐相比,有哪些重大变化?
(3)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自汉到宋的商业管理变化?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

于是麾兵拆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

……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材料二(康熙五十五年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窘迫)。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1)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

这里的“海禁”与材料一中的“海禁”有什么不同?
(3)据材料三,指出“开海”的积极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海禁”政策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由“开海”与“海禁”的反复,指出清朝统治者政治决策上的根本出发点。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由“夜市彻天明”“市井坊陌,铺席骈盛”可知商业相当发达,突破市的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限制,故C项正确;商代、汉代虽然有商业,但还没有发达到那个地步,故A、B项错误;题干强调“最早”,故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题干设问的关键词“对社会发展”。

四个选项都是其消极影响,但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消极影响是限制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A项最符合题意。

3.【答案】A
【解析】题干反映了中国的丝织品被古罗马学者所记载,体现了汉代丝织技术发达,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到地中海地区,故A项正确。

4.【答案】C
【解析】黄河流域县城数量不断减少,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不断增加,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故C项正确;唐后期黄河流域县城数量仍超过长江流域,故A、B项错误;唐朝前期封建自然经济在不断增长,故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可知明朝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正确。

6.【答案】C
【解析】区域特点的商帮的形成是在明清之际,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

”可知是要求工匠必须掌握一项专门的技艺,并没有强调瓷业分工细致的原因,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

……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

”可知瓷业习俗助推了制瓷的工艺水平,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没有强调瓷业习俗与新工艺的发明,而且题干材料只说明瓷业习俗与制瓷工艺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诗句体现了宋朝商业买卖兴盛、商品丰富的风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出两宋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8.【答案】D
【解析】由“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可知该制度指的是均田制,均
田制有利于自耕农获得土地,确保政府的税源,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自耕农拥有土地,避免受到地主的盘剥,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自耕农都有了土地,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均田制只是在一段时间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伴随着中央政府实力的衰弱,土地兼并必然重现,故D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

根据题干中数据“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分析,体现了铁制农具被普遍使用。

A项不符合题干现象,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0.【答案】D
【解析】二牛一人犁耕法出现于汉代。

答案选D.
11.【答案】A
【解析】明清统治者采取消极逃避政策,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错失了开辟海外市场的机会,故A项正确;民族工业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而不是明清时期,故B项错误;“海禁”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但这一影响是次要的,故C项错误;“海禁”不利于市场扩大,因而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材料“该墓共出土礼器……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说明商朝青铜制造业发达,品种繁多,故B项正确。

13.【答案】B
【解析】井田制是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材料中未体现,故A项错误;铭文记载了西周中期,一个贵族用玉璋与另一个贵族换土地的事实,且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说明当时土地可以交换,故B项正确;土地交换的一个特例,不能够说明整个西周社会商品经济水平高,此种表述以偏概全,故C项错误;青铜器铭文记载贵族间的土地交换,有政府部门监督,不属于僭越礼制,故D项错误。

14.【答案】D
【解析】甲的论据出自著作记载,文献资料具有主观色彩,不如实物史料,故A项错误;乙的依据是了解制船工艺,工艺不能说明宋朝时中国海外贸易臻于鼎盛,故B项错误;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是在明代,丙的结论错误,故C项错误;“海禁”政策是明清时期的政策,明清时期皇帝的诏书、上谕等档案具有原始史料价值,故D项正确。

15.【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意思是说加强质量管理和禁止非法牟利,有助于维护交易秩序,C项正确。

16.【答案】A
【解析】乡村人少是因为都去经商,反映当时商业繁荣和政策宽松,这与农村破败毫无联系。

17.【答案】D
【解析】铁农具和牛耕的逐渐推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并不必然会导致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故A项错误;宋代商业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故B项错误;民营手工业发展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不符合材料“资金广泛的流通、企业在所有人之外雇佣经理、技术上的全面合作三个条件”主旨,故C项错误;明中后期在江南地区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清朝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的继续萌芽成为可能,故D项正确。

18.【答案】A
【解析】劳动地位的并列说明其生产作用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的重要性,而不是指妇女地位或其经济收益。

19.【答案】D
【解析】青花烧制技术成熟于元朝,且仅凭孤立的两件瓷器不能判定其是不是明清时期我国出口瓷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以春牛作为瓷器画面,既反映了我国以农耕为主的经济形式,又体现了民间风情。

20.【答案】C
【解析】导致明朝赋税制度调整的原因是,田赋日增带来的细户逃亡,而非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土无不科之税”,赋税征收仍然重视田亩标准,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故C项正确;“生齿日繁,游手日众”,农村人口的消靡没落,不能代表整个社会风气的状况,故D项错误。

21.【答案】特点:分散、孤立、封闭;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产目的狭隘;占有小块土地、规模小等。

影响:凝聚宗族,维护家族利益;割裂了与社会的联系;减轻了对社会和外界的依赖。

【解析】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依靠男耕女织,实现自给自足,更具有抵御破产风险,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得出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和自给自足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也成为农民狭隘的生产目的,客观上也割裂了小农经济与社会的联系,将自己封闭在一个与世无争的狭小空间里。

”得出生产目的狭隘,具有封闭和孤立的特点;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中“更具有抵御破产风险,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得出有利于凝聚宗族,维护家族利益,根据材料一中“从而加大地减轻了对社会和外界的依赖,避免与社会过多联系”得出减轻了对社会和外界的依赖,割裂了与社会的联系。

22.【答案】(1)特征: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产品种类繁多;走向世界。

影响: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

(2)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分析,可从历史悠久、器物种类繁多、工艺先进、远销世界各地几个方面回答,这些特征也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重要特征;第二小问从手工业对农业、商业的影响角度回答。

第(2)问根据材料二回答明清时期制瓷业的特点,主要有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等。

23.【答案】(1)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性质是周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变化:井田制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得以确认。

影响: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造成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国家收入。

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3)均田制在北魏开始实行,隋、唐初继续实行。

均田制是为保护自耕农经济,限制土地兼并,但是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作用,但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第(1)问,从图中的“公田”“私田”等信息可进行判断。

第(2)问,注意材料二左图的文字信息“废井田,开阡陌”,以及右图“围剿公田”,这些信息都体现了井田制的废除,其影响应主要强调生产关系的变化对生产力的影响,同时也造成了土地兼并问题。

第(3)问,从材料中受田等信息再加上材料出处
可判断其土地制度是均田制。

是否能达到目的还要从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上寻找。

24.【答案】(1)城市中划有专门的市;市中有官员进行管理。

(2)打破时间的限制,出现了夜市;打破商业活动的地区限制,可以沿街开设店铺。

(3)自汉到宋,城市商业管理渐趋开放;宋朝的商品经济比以前各朝有重大发展;我国古代的城市经济不断繁荣。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注意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二是注意古代商业活动的阶段性特征。

25.【答案】(1)封锁台湾(或收复台湾需要)。

给沿海居民带来巨大灾难。

(2)清除海贼(防止沿海商人与海盗勾结)。

材料一:完全禁止;材料二:限制。

(3)人民富足;社会安定。

消极: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延缓了中国发展步伐。

(4)维护封建统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和归纳分析能力。

第(1)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绝接济台湾之患”分析,是为了封锁台湾。

影响根据“生灵之祸,莫惨于此”分析,给广东居民带来灾难。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此即海贼之薮也”分析,为了清除海贼。

第二小问,比较两则材料中政策的不同点,材料一中“空其人”说明禁止,材料二中“可使贸易”“不可令往”说明限制。


(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从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分析。

第二小问,根据清朝时期东西方之间交往存在的差距回答。

第(4)问,根据政治统治的目的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