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4.14[教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和现实意义,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2.梳理演讲者层层推进的思路。
3.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3.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教学难点
1.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现实意义。
2.理清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3.结合课文具体内容,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格物致知”出自于《大学》,在传统教育中,人们会引导通过“格物”“致知”来实现儒家“平天下”的最高理想,在丁肇中的演讲中,“格物致知精神”应如何理解呢?
新知探究
一、知人论世
1.走近作者。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或课前查阅的资料,与同桌交流作者的情况,教师出示“作者简介”的课件内容作为补充。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写作背景”的课件内容。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二、知识链接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有关《大学》的课件内容。
三、正音释义
【活动内容】检查预习。
教师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并加以点拨。
瞭望()周刊()授予()
荣誉()缅怀()恰当()
儒家()埋没()哲学()
凳子()毅力()彷徨()
修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彷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格物致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袖手旁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读通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整体感知
【活动内容】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先朗读课文,然后同桌之间讨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结构。
五、文本研读
【活动内容】1.《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找出答案。
2.既然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早已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那么演讲者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学生先从文中找到这句话的位置,然后自主思考;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因为这样”的意义。
3.演讲者列举王阳明的例子有什么作用?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先了解这个例子的内容,然后同桌之间讨论;教师可引入“举例子是为了印证某个观点”的思路,提示学生需要结合上下文思考。
4.演讲者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对现代的学生有哪些弊病?学生朗读课文第11、第12段,自主进行概括;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不提示朗读段序,以锻炼学生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
5.演讲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用课文原句回答。
6.演讲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谈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的?学生先确定答案所在的相关段落,自主梳理,然后同桌之间讨论并在全班发言;教师先引导学生从课文最后一段中筛选相关信息,然后引导其他学生对发言者的答案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演讲者的观点,为梳理演讲者的思路做铺垫。
六、合作探究
【活动内容】1.这篇演讲是如何层层推进、思路清晰地阐述观点的?学生快速朗读全文,回顾前面对文章内容的梳理过程,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演讲者的逻辑思维,有条理地组织语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演讲者层层推进的思路。
2.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举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证,有什么好处?学生先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演讲者亲身经验的部分读一读,思考作者举自己为例的作用,同桌之间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这段亲身经验的内容和演讲者自身的特点等方面进行思考,可参考对王阳明例子的分析体会“举例印证观点”的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3.演讲者在“情系中华”征文颁奖活动中发表这样的演讲有什么现实意义?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演讲者自身、演讲主题和现实情况等方面进行思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和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课堂小结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事例加以印证,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阐述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年青一代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