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外周静脉穿刺评估指南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19792/j.cnki.1006-6411.2020.08.073工作单位:330006 南昌 江西省儿童医院消化科聂丹: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收稿日期:
2019-03-15儿童外周静脉穿刺评估指南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聂 丹 李娅徽 王小红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外周静脉穿刺评估指南在住院患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抽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消化科病房接受输液治疗的1
436例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718例)和观察组(718例);对照组患儿在穿刺前常规评估穿刺部位皮肤、血管,由责任护士进行穿刺;观察组患儿在穿刺前应用《儿童患者外周静脉穿刺评估指南》进行评估和分级,根据评估分级结果选择相应层级的护士穿刺,比较两组患儿的穿刺成功率及家长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患儿应用评估指南后,穿刺成功率及家长的满意度显著提高,护士工作质量评分显著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儿童外周静脉穿刺评估指南应用于住院患儿能有效提升静脉穿刺成功率和家长满意度,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同时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和静脉输液的质量。
关键词:儿童;外周静脉穿刺评估指南;静脉输液
静脉输液治疗在患者的治疗和抢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留置针的使用避免了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有效地减少了药物外渗的发生率,提高了家属
满意度[1]。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安全意识的不断加强,静脉治
疗护理日益呈现专业化、精细化及多学科管理并重的局面
[2]
,
2016年美国INS公布的《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亦突出了“血管保
护”和“安全输注”的必要[
3]。
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如何进行及维护好儿童静脉输液对儿科护理工作者来说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本研究应用《儿童患者外周静脉穿刺评估指南》对患儿穿刺前进行整体评估,调查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旨在探讨相关的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消化科病房接受输液治疗的1
436例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18例,所有患儿均符合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
1)年龄大于28d至12岁;(2)接受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3)经解释,家长同意接受本研究调查者。
排除标准:(1)有皮肤疾病的患儿;(2)1月内再次住院患儿;(3)带针入院患儿;(4)转科患儿。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及疾病类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儿在穿刺前常规评估穿刺部位皮肤、血管,由责任护士进行穿刺。
1.2.2 观察组患儿在穿刺前应用《儿童外周静脉穿刺评估指南》在穿刺前对患儿进行评估和分级,包括6个方面:患儿年龄、穿刺部位的可选择性、静脉通路预计留置的时间、患儿的合作性、患儿家长的合作性、患儿病史6个方面进行评估打分。
见表1。
评估分级:I级轻度困难(6~10分):N1或N2护士尝试2次以及N3护士尝试2次,总数不超过4次;II级中度困难(11~12分):N1或N2护士尝试1次后,如果不成功,必须通知N3护士;III级非常困难(>12分):仅接受4次穿刺尝试,且必须由N3护士执行,根据评估分级结果选择相应层级的护士穿刺。
表1 儿童外周静脉穿刺评估指南
评估项目
评估分值
3分2分1分年龄
1月~1岁1~2岁>2岁穿刺部位可选择性0~1处1~2处>2处预计留置时间7d
3~7d
<3d患儿合作性不合作/很难约束不合作/容易约束合作
家长的合作性极度焦虑表示关注能够有效配合患儿病史
脱水
有穿刺困难病史
无穿刺困难病史
1.2.3 护士分级及准入标准 根据本院护士分层管理规定,分为3层:
(1)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工作1~5年为N1级护士共12人占37.5%;(2)取得护师资格、工作6年及以上为N2级护士共13人占40.6%;(3)取得主管护师资格为N3级护士共7人占21.9%;排除标准:a.规培护士;c.进修护士;d.实习护士。
1.2.4 质量控制 首先对全科护士静脉穿刺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参加院科两级的静脉输液相关理论及操作培训,考核合格。
成立科室静脉治疗小组,由护士长及静脉治疗专科护士担任组长,对所有护士进行《儿童外周静脉穿刺评估指南》和静脉穿刺
·
971·当代护士2020年3月第27卷第8期(中旬)
培训,分4小组,每个小组选派1名N3级护士对组员进行现场讲解,分析组员穿刺时存在的问题并矫正,每天由主班护士对穿刺情况和留置针的使用情况进行登记。
留置针均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安全型24G留置针。
1.3 观察指标 (1)穿刺情况:观察两组患儿的首次和二次穿刺成功率。
(2)护士工作质量评分采用20分制,由家长对护士的服务态度、穿刺熟练度、操作规范度、健康宣教满意度4个方面进行评分。
(3)满意度:采用自制调查表在完成穿刺后对患儿家属进行穿刺满意度的调查,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与不满意3个级别,非常满意和满意计入满意度。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穿刺成功率,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穿刺成功率比较 例(%)组别例数
穿刺一次成功
(成功率)
穿刺二次成功
(成功率)对照组718587(81.75)46(88.16)观察组718652(90.81)34(95.54)χ2>5.0239
P<0.05 注:二次穿刺为同一患儿。
2.2 两组护士工作质量评分结果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护士工作质量评分结果比较 (分,x±s)
组别例数服务态度穿刺熟练度操作规范度健康宣教
对照组71814.24±4.2215.35±4.7813.44±4.6715.33±4.74观察组71818.45±6.0619.31±6.2417.27±5.4619.46±5.28t>2.0639P<0.05
2.3 两组患儿穿刺家长满意度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比较 例(%)
组别n满意度
对照组71882.73%
观察组71896.32%
χ2>3.84
P<0.05
3 讨论
静脉穿刺本身是一种有创性操作,由于儿童本身的特点,同时由于疾病原因如高热、呕吐、脱水导致的静脉塌陷、弹性差,增加了穿刺困难度[4],为减少疼痛和感染的风险,尽可能减少穿刺次数[5],护理人员不仅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穿刺技术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穿刺时患儿及家属的配合及信任亦十分重要[6],部分患儿家属期望值过高,往往要求“一针见血”[7],导致护理人员过度焦虑和紧张,特别是患儿年龄小、血管条件差、穿刺时难以捕捉,导致穿刺失败。
通过静脉治疗小组对各层级护士静脉穿刺现状调查发现,N1级工作1~3年的护士往往选择血管条件好、年长的患儿进行穿刺,因其对自身穿刺水平不够自信,对血管条件较差、穿刺难度较大、患儿年龄小的会直接放弃;N1级工作4~5年的护士,穿刺能力逐渐提升,但对自我穿刺技术及血管条件的评估可能存在偏差,会挑战一些高难度静脉进行穿刺;N2级护士经过多年临床培训,静脉评估能力和自身的穿刺水平得到保证;N3级护士穿刺经验丰富,技术娴熟,往往担任科室静脉会诊的工作,对穿刺评估非常困难的患儿进行穿刺。
针对影响穿刺成功的因素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要求护理人员勤学苦练,特别是新进护士,要求娴熟掌握儿科输液穿刺技术,注意对经验教训的总结,定期在护理人员之间开展穿刺经验交流活动,培养自信心[8],同时加大对《儿童外周静脉穿刺评估指南》及静脉穿刺的培训力度,积极培养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沟通交流的能力,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最大限度的减少护理人员的心理干扰因素[9]。
本次调查儿童外周静脉留置针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0.81%,2次穿刺成功率合计为95.54%,穿刺成功率有明显升高,减轻了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降了静脉输液并发症发生的机率,家长对护士的服务态度、穿刺熟练度、操作规范度、健康宣教得分较高,满意度达96.32%。
通过应用《儿童外周静脉穿刺评估指南》穿刺前进行评估,使静脉输液治疗更趋于正规化、专业化,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10],对穿刺评估非常困难的患儿及有更高要求的家属,根据评估分级,选择相应层级的护士进行穿刺,有利于提高静脉输液质量与安全性,避免护患矛盾和纠纷。
在新医改的形势下,为控制医疗费用的增加,国家对医用耗材占比要求控制在20%以内。
留置针是护理费用支出的主要耗材,本院对留置针收取有相关规定,临床中如遇穿刺困难,使用多个留置针的情况下,常规只收取一个留置针的费用,穿刺成功率的提高,留置针的流失下降,同时降低降低留置针耗材成本,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小结
住院患儿穿刺前建立系统、客观的静脉分级体系进行整体评估,不同级别的静脉由相应级别能力的护士进行穿刺,能有效提升静脉穿刺成功率,可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和静脉输液并发症,亦可避免因穿刺不成功引起的护患纠纷,提高家长满意度,同时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和静脉输液的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秦明群,陈桂钦,秦小友.留置针在儿科门诊婴幼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09):74-76.
·
0
8
1
·TODAYNURSE,March,2020,Vol.27,No.8
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
[2] 张海燕,梁俊卿,吴晓英.静脉治疗护理质量指标的研究
现状[
J].中国护理管理,2017,2:153-156.[3] 李春燕.美国INS2016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要点解读
[J].中国护理管理,2017,2:150-153.
[4] 闫亚敏,龚梅,李爱求,等.儿科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
率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20:1558-1561.
[5] EmoliA,CappuccioS,MarcheB,etal.[TheISP(SafeInser
tionofPICCs)protocol:abundleof8recommendationstominimizethecomplicationsrelatedtothe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venouscatheters(PICC)][J].AssistInfermRic,2014,33(02):82-89.
[6] 张婷尧,李小玲,张来,等.简析护生初学周围静脉输液中
存在的问题[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4,3:224-225.[7] 夏晓芹,卢庆晖,阳红华,等.脐静脉置管术在新生儿输液中
的临床应用[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6:47-49.[8] NikolacN,OmazicJ,SimundicAM.Theevidencebased
practiceforoptimalsamplequalityforammoniameasurement[J].ClinBiochem,2014,47(12):991-995.
[9] 李菲菲,吴月丽.不同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在门诊输液中
应用效果与安全性比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1:95-97.
[10]曾连,李长英,林代琼,等.住院病人静脉输液治疗满意度
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全科护理,2018,16(26):3210-3212.
(本文编辑:刘仁立 杨雪峰)
DOI:10.19792/j.cnki.1006-6411.2020.08.074
工作单位:252600 聊城 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位新红: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收稿日期:2018-11-08
医护共同查房记录表在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
位新红
摘要 目的 探讨医护共同查房记录表在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本科室2017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0例ICU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日常医护共同查房法(发现问题,医护、护护口头交接,需医嘱执行的问题被动等待医嘱);将本科室2018年1—2月收治的30例ICU患者设为实验组,采用医护共同查房记录表,每天医护共同查房时,应用医护共同查房记录表记录患者基本信息、诊断、查房中发现的护理需关注的问题、医师特别嘱托的问题、重要阳性指标,并查看上一班记录情况和完成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在使用医护共同查房记录表前后医护满意度和护理存在的问题情况。
结果 应用医护共同查房记录表后医生满意度由原来的6
2.5%提高到了100%,护士满意度由原来的63.6%提高到了95.5%,实验组护理存在的问题明显低于对照组,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医护共同查房记录表可提高ICU危重患者护理质量,促进医护有效沟通,提高医护满意度。
关键词:医护共同查房;记录表;ICU患者
ICU危重患者的临床护理是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并且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因此在护理交接班中需无缝交接护理工作,并要能准确了解患者的护理治疗情况,对于提高ICU危重患者护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护理差错和风险事故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此
外,医护合作是医生和护士一起工作的过程,共同担当为患者解
决问题的责任,并决定和实行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计划[2]。
在为患
者提供医疗护理服务时,医护合作密切与否直接关系到医疗护理
服务的质量,关系到患者的安全[
3]。
在实际护理ICU危重患者的过程中存在病情变化快,医嘱较多、且需特别关注除医嘱外的问题,本研究在本科室查房中应用医护共同查房记录表,使护理工作稳定规范、有序,医护配合密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1.1 患者一般资料 ①本科室2017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
0例ICU患者设为对照组(为使用医护共同查房记录表前),男13例,女17例,年龄27~89岁,平均(70.87±18.10)岁。
疾病类型:COPD21例,肺部感染6例,重症肺炎3例。
②本科室2018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30例ICU患者设为实验组(为使用医护共同查房记录表后),男18例,女12例,年龄36~88岁,平均(67.17±13.10)岁。
疾病类型;COPD18例,肺部感染8例,重症肺炎4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诊断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 护士一般资料 本科室临床护士22名,女18名,男4名,年龄25~36岁。
工作年限2~13年,平均(6.05±3.27)年。
学历:大专2名,本科20名。
职称:主管护士7名,护士11名,护士4名。
1.1.3 医生一般资料 本科室临床医生8名,女1名,男7名,年龄26~48岁。
工作年限2~27年,平均(9.75±9.07)年。
学
·
181·当代护士2020年3月第27卷第8期(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