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理论是指学者们对于教育过程的理论探究和思考。
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人类对于社会的认识和需求的不断提高,教育理论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帮助学生成为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本文将对现代教育理论做出详细阐述。
一、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现代教育理论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扮演的是指导者的角色,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应该通过启发性教学,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和实践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二、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掘和差异的尊重现代教育理论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掘和差异的尊重。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自己的天赋和个性。
教育不应该以标准化的方式来对待每个学生,而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采取个别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如果得到尊重和发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现代教育理论借助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如今,网络化教育、移动教学、智能教育等都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热点,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育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拓展教育的覆盖面。
四、落实素质教育并实现全面发展现代教育理论强调的是落实素质教育并实现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公民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不应该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思辨能力、社会责任感、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五、重视创新、探究和实践现代教育理论强调的是重视创新、探究和实践。
学生应该通过创新、探究和实践,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
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与变革始终围绕着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效果展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现代教育理论和具体应用的方法,以及它们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一、现代教育理论的主要特点现代教育理论是在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反思和批判基础上形成的。
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培养。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充分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特长。
此外,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二、现代教育方法的应用与实践1.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和任务完成的学习方法。
学生通过参与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能力。
此外,项目式学习还能提供学生自主选择和探究问题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领导力。
2. 反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反转课堂是一种将传统的教学流程颠倒的教育模式。
学生在家通过预习教材或观看相关视频,获取知识的基础,并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实践活动。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3. 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合作学习是一种基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通过交流和讨论来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提高问题解决的效果。
4. 技术融入教学(Technology Integration)技术融入教学是将现代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方法。
通过使用各种教育科技工具,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教育软件,教师能够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技术融入教学还能提供更多样化和创新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三、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的意义与挑战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灵活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论文(5篇)
现代教育理论论文(5篇)现代教育理论论文(5篇)现代教育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动身点和最终归宿,所以选取多媒体素材的整合应以“帮助”教学为立足点。
调研发觉,部分物理老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只是在形式上符合“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课件结构特别完整,操作性强,但老师使用后教学效果不好。
缘由是老师在课堂中没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过于依靠现代教育技术,不能呈现老师的主观能动课堂设计,“隶属”于课件,课件的“帮助”变成“统领”,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这就谈不上以同学为主体进行教学。
如把四个环节内容制作进课件,按挨次演示,教学中并没引导同学进行四个环节的学习活动;又如自学质疑环节不能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制造问题环境;还有把自学指导的学案内容放入课件,分页播放时一带而过,同学无法记录自学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多媒体课件的结构可以做得比较松散,只供应导课资源、学习资源、学问点展现或课堂训练题,创设学习情境。
内容比较多的自学指导的学案可以选取纸质媒介,如课堂练习册、印制学案等,不应制作入课件,由于不便利同学记录。
课件内在的结构联系并不重要,这样的课件可能看起来没有成型,但教学是动态的过程,教学效果的好坏是以能否有效达到时教学目标为尺度衡量的,在使用时,把握住“度”,要给同学看、听、想、做留足发挥的空间,充分突出同学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多媒体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有效整合。
二、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造四环节循环教学高效物理课堂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除了应用多媒体课件外,还可以运用实物展台帮助教学。
例如:(1)不便利观看现象的演示试验,老师可以在展台上进行试验;现代教育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基本特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无疑给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和巨大的冲击力,对老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它不仅要求老师要有高深的专业学问、丰富的教学阅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技术,要把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有关学问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力量。
现代教育理论
第三节 素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及其发展
(一)素质教育命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这一命题最早是在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原因:
首先,8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剧烈变化,导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此,人才及人才素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基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通过有序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人类的整体素质,提高人类科学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三)创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创新不单体现为观念的创新,更体现为办学方式、教学管理、课程体系、传授方法以及教师整体素质的创新和提高,它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一种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变革。
三、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
四、实施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五、开展国际化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
国际化教育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即已在发达国家出现,它旨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加强外语教学,增加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以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国际型人才。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
综上所述,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些特征是学生主体的最本质的、主要的特征。还应指出的是,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对象,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还具有受动性、依附性和模仿性等特征。
(二)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教学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学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体。也就是说,主体性教学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
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创新
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创新随着时代不断的变迁,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变革与更新,教育理论与教育创新成为当今教育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创新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理论主要有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区分教育与学习、个性化教育等多种理论。
1.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通过经验和实践不断地探索和发掘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个体会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当中。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需要转变为引导者,促进学生的发现和创造。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有多种智能,每个人在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的优势。
这种理论提出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来教育学生,例如音乐、绘画、语言、运动等。
3.区分教育与学习区分教育与学习的理论认为,教育并不等同于学习,教育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学习则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或实践获取知识。
在这种理论下,教育者需要提供足够的资源,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探索和学习。
4.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指的是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更直接地接受教育。
二、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是指对于教育的创新和变革,通过运用新技术、新方法等,从而提高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1.互联网教学互联网教学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教学,并且可以在自己的节奏下学习。
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教育效率,还可以为不同地点居住的孩子提供相同的教育机会。
2.STEM教育STEM教育是指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于一体的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当中,鼓励学生思考、合作、创新,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3.游戏化教育游戏化教育是将游戏元素融合在教育当中,让学生通过游戏来学习。
这种教育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现代教育理论概述
现代教育理论概述引言在现代社会,教育的重要性被广泛认可,它不仅能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还能为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
为了提供更好的教育,教育理论应运而生。
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实践和教育过程进行研究和解释的框架,它为教师和决策者提供指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本文将概述几个现代教育理论,帮助我们了解教育领域的发展和变革。
1.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1.1 理论概述行为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习者在接受教育时的行为表现和反应。
根据这一理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塑造的,而学习者的个体内部过程对于学习的发展没有太大的影响。
### 1.2 主要观点和理论家行为主义的核心观点是:通过重复和奖励来加强欲望行为,通过惩罚来减弱不良行为。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皮亚杰、沃森和斯金纳。
### 1.3 应用与争议行为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实际操作和测量,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一些人认为这种理论忽视了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和情感因素,缺乏全面性。
2.1 理论概述认知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思考、解决问题和理解概念来构建知识。
这一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过程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 2.2 主要观点和理论家认知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学习是基于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活动的。
认知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皮亚杰、维果茨基和布鲁纳。
### 2.3 应用与争议认知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个体的发展和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一些人批评认知主义过于强调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忽略了社会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3. 社会构建主义教育理论3.1 理论概述社会构建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互动和合作的结果。
学习者通过社会交往和对话来建构知识,并与他人共同参与知识的创造和传递。
### 3.2 主要观点和理论家社会构建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学习是基于社会互动和合作的。
社会构建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维果茨基、布鲁纳和斯皮罗。
现代教育理论
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现代教育理论思考习题:1、阐述什么是教育学及教育学家的教育理念。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在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其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性联系,以服务于教育实践。
教育学家的理念意即教育理念,是在对教育事实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教育信念,是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取向、指导思想。
理念的形成是反思的产物。
教育理念确立的根本根据是,教育的全部目的是使人成为人。
对人的内涵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认识的不断扩展,构成了确立和选择教育理念的根本前提。
2、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教育工作者必须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工作?必须遵循什么样的方法论原则?当今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
如,终身教育、以人为本、教育民主化、国际理解教育、发展性教育、回归生活、科学与人文结合、可持续发展、尊重的教育、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等等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并被广泛认同。
我们要学好现代教育理论,要开展教育研究,必须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方法论原则。
(一)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二)实行古今中外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加强教育研究。
3、教育活动中的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那么何谓主体性教育?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是什么?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如何确立?主体性教育是指以发展学生的主体行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具体说来,就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学生的内在教育需求,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各种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现代教育学则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更有学者进一步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
学生社会地位的确立形式:1989年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力公约》,明确地提出了儿童权力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从而使尊重、爱护儿童成为全人类政治和法律途径所共同倡导的国际行动。
现代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现代社会面临着快速的变革和发展,教育也不例外。
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理论逐渐显露出种种不足,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因此,现代教育理论应运而生,为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指导。
一、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根据该理论,传统的智力测试只关注数学、语言、逻辑等单一的智力类型,而忽视了其他潜在的智力。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拥有多种智力,如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
在现代教育中,多元智能理论提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类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同时,该理论还强调学校需要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鼓励学生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和美国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在20世纪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和实践来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在现代教育中,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校应该创造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而非仅仅传授知识。
三、个性化教育理论个性化教育理论倡导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该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量身定制教育方案。
在现代教育中,个性化教育理论引领着教育改革的方向。
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个性化教育还注重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努力弥补贫困地区学生的教育差距。
四、社会构建主义教育理论社会构建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习是社会和文化共同构建的过程。
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融汇各方面经验和知识,建构自己的学习和理解。
在现代教育中,社会构建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校应该创造良好的学习社区和合作环境,让学生能够相互合作、分享经验和知识。
现代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教育学”概念的界定及阐释一、“教育”概念的界定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教育的定义(1)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二、“教育学”概念的界定教育学具有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双重性说明教育活动的复杂多样性,我国把教育学的学科类型归属为社会科学。
1、宏观(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教育学: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2、中观(单独学科的教育学)教育学: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3、微观(教师必修的教育学)教育学: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第二节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
2、教育产生的原因:人类生存和发展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教育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
3、教育产生的条件:劳动的进行(最根本的条件)、语言的形式(必要的条件)4、学校教育的出现(1)社会分工—体力、脑力劳动分工—专门的人。
(2)文化原因—经验的不断丰富—文字的产生。
(3)最早的学校教育是两河流域的亚述和古巴比伦;中国是在殷朝,奴隶社会普遍建立了学校,周朝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分为大学和小学,乡学分为塾、庠、序、校5、学校教育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6教育的发展按社会发展分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
7、原始社会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实施,以传授简单的生产生活技能,面向全体成员,由社会公众实施的,以口、耳相传为主要手段,完全自然状态的教育形态。
《现代教育理论》课件
现代教育理论在学生评价中的应用
多元评价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品 评定、口头表达等,全面了解学生的 能力。
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
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注重评价 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发展性评价
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及时给予反馈 和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 不足。
现代教育理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
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的方法与技巧
系统学习与专题学习相结合
在系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 专题进行深入学习,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效果。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的过程中,注重将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通过 实践应用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参加课程讨论、学术交流等活动,与同行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拓 宽视野,促进学习的深入。
现代教育将更加注重国际合作 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
理念和实践经验。
现代教育理论对教育改革的影响与启示
以学生为中心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育改革充分尊重 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多元化评价体系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多元化评价体系,要求教育改革建立全 面、客观的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个性化教育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 的发展,现代教育将更加注重 个性化教育,满足学生的个性
化需求。
终身学习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现 代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 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跨学科融合
现代教育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 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 新能力。
合作与交流
《现代教育理论》ppt课件
《现代教育理论》课件
教育方法
分析现代教育理论中的教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探索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对教育的影响和实践。
2
社会认知理论
研究社会认知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和效果。
3
学习社区理论
介绍学习社区理论对教育社群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理论》PPT课 件
现代教育理论探索了教育的新思路和方法。本课程将介绍现代教育理论的定 义、发展历程、特点和意义,以及核心内容和主要流派。
什么是现代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简介、发展历程以及特点和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现代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
教育目标
理解现代教育理论对教育目标的研究和指导。
教育内容
1 与传统教育方法的比 2 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3 对教育改革的启示
较
实例
探讨现代教育理论对教育
分析现代教育理论与传统
分享现代教育理论在不同
改革的指导意义。
教育方法的差异和优势。
教育场景中的应用案例。
结语
局限性
讨论现代教育理论的存在的局限性和挑战。
未来发展
展望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现代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引言现代教育理论是指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对教育目标、方法和手段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为目标的理论体系。
现代教育理论对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进行了革新和完善,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现代教育理论的特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特点1.强调个性化教育: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教育方案,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学习效果。
2.注重终身学习: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要求个人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知识的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自主学习,持续提升自己。
3.强调全面发展: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和品德。
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交能力、创新思维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4.运用信息技术:现代教育理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其运用于教学过程中。
通过电子教学资源、在线学习平台和智能教育工具,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发展趋势1.科技与教育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与科技的融合将成为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将被应用于教育中,提供更丰富、更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2.跨学科教育:现代社会的问题是复杂而跨学科的,因此现代教育理论强调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整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参与与实践:现代教育理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通过与社会互动和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育评估的多元化:现代教育理论提倡多元化的教育评估方式。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估外,还可以采用项目评估、表现评估等方式,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应用前景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
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一、引言当代社会,教育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领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石。
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是关乎教育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各类人才、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国民素质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方面的进展,不仅能够为教育家、教育机构和教育决策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会对未来的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现代教育理论创新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因此,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源于美国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教学应当贯穿为学生所需,强调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学生的需求,改善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2.强调多元化教学模式现代教育理论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并在实践中加强了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策略研究。
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包括探究式教学、游戏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团队合作教学、家长参与式教学等。
3.强调探究、实践、创新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通过探究、实践、创新等方式学习,重视学生自主、积极参与的教育教学活动。
同时强调“互动性”教育,强化师生互动,增强班级管理的有机性、科学性,能够将班级管理与教学相结合,使学生更能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发展。
三、现代教育实践创新1.注重德育教育现代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注重各项德育教育,关注学生个性和精神发展。
不仅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个别和普遍价值观的培养。
2.注重全人教育全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心智、身体和社会方面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代表和时代的发展方向。
注重全人教育,包括对身心协调、情感体验、友谊交往、美育、品德教育等方面的培养。
3.注重教育科技的融合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已经开始大力推广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让学生更好地利用信息融入学习,而且通过新科技升级教学,学生能够更加高效的掌握知识和技能。
研究生教育学教案: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研究生教育学教案: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1. 引言本教案旨在探讨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为研究生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现代教育理论的核心概念、相关研究领域以及实际应用。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分析最新的教育趋势和方法,并应用这些理论到他们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2. 现代教育理论2.1 构建主义•定义:构建主义是指认为个人通过与环境互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和意义。
•核心原则: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情境化学习、个别差异。
•相关概念:情境感知、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知识共同体等。
2.2 进步主义•定义:进步主义强调以发展个体潜力为中心,注重学生积极参与和发展其批判思维能力。
•核心原则:个别差异、实践经验、学生自治、任务导向。
•相关概念:探究式学习、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动手实践等。
2.3 教育技术学•定义:教育技术学研究利用不同的教育技术来促进和改进教育过程和环境。
•核心原则: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信息技术应用。
•相关概念:在线学习、电子资源、以及多媒体教具等。
3. 研究领域与案例分析3.1 跨文化教育•定义:跨文化教育研究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提供有效的教育,并培养全球公民意识和价值观。
•案例分析:比较不同国家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分析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3.2 教师专业发展•定义: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如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教师培训计划和师资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评估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4. 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应用4.1 教学设计•定义:教学设计是指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原则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活动。
•实践应用:设计一个以探究学习为核心的课程,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发展。
4.2 评估方法•定义:评估方法是指通过收集教学过程和结果数据,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和反馈。
•实践应用:运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如作业、小组合作项目、个人表现等来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引言现代教育理论是指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价值观进行研究的理论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教育理论逐渐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因此现代教育理论的出现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几个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方面。
1. 教育目标的变化在传统的教育理论中,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仅仅具备知识和技能已经不够,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现代教育理论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的目标,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 教育方法的创新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对象。
然而,在现代教育理论中,教育方法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例如,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和项目驱动的学习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方法。
这些方法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教育价值观的变革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强调纪律、秩序和服从,主要以学生从属于教师和学校。
然而,在现代教育理论中,价值观的变革成为了重要议题。
现代教育倡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权利,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 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例如,网络和电子设备的普及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工具,如在线课程和远程教育。
同时,教育者也可以利用科技创新教学方法,如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
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够使教育更加普惠和包容。
结论现代教育理论以其与时俱进的特点,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重新考虑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价值观,现代教育理论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与此同时,技术的应用也为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现代教育理论将持续演变,为教育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与趋势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与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的深入研究,现代教育理论正经历着不断的发展与演变。
本文将探讨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趋势。
一、传统教育模式的转变过去,教育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考试成绩。
然而,在现代社会,纯粹的知识传授已经不再足够。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注重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这种转变意味着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而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伙伴。
二、个性化教育的兴起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个性化教育包括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根据这些因素来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这种教育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三、跨学科学习的重视现代社会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跨学科性质。
因此,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
跨学科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广泛的知识网络,培养综合思考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跨学科学习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不同学科的理解和应用。
四、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理论越来越注重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技术的兴起带来了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在线课程、教育游戏和虚拟实验室等。
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
五、社会责任教育的推进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社会责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参与能力和文化自觉。
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并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六、全球化视野的拓展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全球化视野的拓展。
全球化视野意味着开放、包容和多元的教育观念。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全球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跨国交流、国际项目等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参与全球化的社会。
现代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教育学”概念的界定及阐释一、“教育”概念的界定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1、教育的定义1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二、“教育学”概念的界定教育学具有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双重性说明教育活动的复杂多样性,我国把教育学的学科类型归属为社会科学;1、宏观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教育学: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2、中观单独学科的教育学教育学: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3、微观教师必修的教育学教育学: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第二节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2、教育产生的原因:人类生存和发展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教育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3、教育产生的条件:劳动的进行最根本的条件、语言的形式必要的条件4、学校教育的出现1社会分工—体力、脑力劳动分工—专门的人; 2文化原因—经验的不断丰富—文字的产生;3最早的学校教育是两河流域的亚述和古巴比伦;中国是在殷朝,奴隶社会普遍建立了学校,周朝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分为大学和小学,乡学分为塾、庠、序、校5、学校教育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6教育的发展按社会发展分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7、原始社会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实施,以传授简单的生产生活技能,面向全体成员,由社会公众实施的,以口、耳相传为主要手段,完全自然状态的教育形态;8、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①阶级性,统治阶级享有教育的特权;等级性明显;②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惟一被认可的思想;③专制性;④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⑤刻板性;9、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1、教育学的萌芽期:萌芽时期的教育学也就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它是教育理论的萌发和产生的时期;这一时期,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段历史很长,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教育学虽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但有不少思想家和教育家,以自己的哲学观点为基础,结合着政治观和伦理观等来探讨教育方面的问题,总结概括教育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遗产;如:孔子的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2、教育学的雏形期:教育学已具有了一门独立学科的原始形态,这一时期最大的特征是在于产生了专门论述教育的专着,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如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着作,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着作,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第一本教育学着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初步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3、教育学的发展时期:教育学已形成独立体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如英国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卢梭的爱弥儿、瑞士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英国斯滨塞的教育论,最值得一提的是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美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及俄国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它们是教育学发展的典型标志;4、教育学的科学化:教育学开始以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发展为基础,为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建立奠定基础;第三节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1.孔子的教育思想:①主张有教无类②最高的教育目的是道德教育③“礼”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④教育内容上孔子主张“六艺”博学于文,约之于礼⑤教育方法:倡导启发式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道尊师严;重视启发性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2.墨子:获得知识的途径:亲知、闻知、说知,强调靠推理方法追求理性知识;3.道家:一切任其自然,是最好的教育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1、教育史上的“外铄论”人性本恶、“内发论”人性本善;总体中国教育以“外铄论”居主流,西方教育以“内发论”居主流2、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主张以智慧、科学、音乐、数学等教人,应培养能与集体相区别的有个性的人;3、柏拉图的理想国—理想教育—为社会服务①强调国家和社会高于个人,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历史价值:①它在努力地主阶级内部否定了血统世袭制,提出应根据人的天资而非出身接受合适教育和合适的工作岗位;②虽然其思想没在雅典得到实施,但其创建的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4、西方宗教对教育的贡献:平等思想;保存了教育思想典籍;保存了学校;5、捷克的夸美纽斯-现代教育之父,1632年写成,1657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世界第一部以教育专门研究对象的教育学着作,-是教育学初步独立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对后世西方的影响:①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和教育学的基本内容;②突出强调了普及义务教育;③提出客观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规律;④提出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强调人文教育;⑤第一次论证了班级授课制,是迄今采用的学校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⑥对儿童到青年这一阶段进行年龄分期,每一阶段配备了相应的学校类型和课程内容,对学校开学、放假等进行规定和论述;6、德国的赫尔巴特-教育科学之父,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是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着作,教育学作为相对独立学科的地位由此确定下来,他将教育学建立在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之上,构建了比较严密的教育学的逻辑体系,形成了一系列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其贡献:①致力于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教育学,以提升教育学研究的科学性;②以伦理学为基础,提出了“博学通才”的教育目的;③首创“教育性教学”原则,强调教学对于培养品德的作用;④创立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四段教学法”或“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使教学过程阶段化、心理学化;其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①他努力把教育目的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从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的角度论述教育;②他的教育目的论极大丰富了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学的理论体系;③他提出教学形成思想之环,教育塑造性格,离开前者,后者就不存在;传统教学三中心: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教室中心7、卢俊的爱弥儿—研究人的着作;新观念:①教育适应自然的观念;②儿童中心的观念;③在活动中学习的观念;④实用主义的观念;⑤发现的观念;他规定教育的现代目标:教育要造就国家的公民;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8、杜威1899年出版的学校与社会针对赫尔巴特教学过程中“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教室中心”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的新三中心理论,强调直接经验9、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主知教育思想;康德-理性主义教育思想;洪堡-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第斯多惠—全人类教育思想;10、旧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11、亚里士多德:①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②主张和谐教育德智体都得到发展的教育;③倡导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教育;12、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特点:①主张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反对封建教会的压迫和统治,张扬个性;②强调满足儿童的性情和爱好;13、古代教育的特征;a,等级性;b,道德性;c,专制性;d,刻板性;e,教育的象征意义占主导地位,教育的公用性价值不受重视,即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性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14、近代科技、工业等地兴起,从而引起了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也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特别表现在:a,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力教育崛起;b,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c,教育的世俗化;d,重视教育立法,以法制教;15、进入20世纪以后,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特征,平民教育运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程度展开;16、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第二章人、社会与教育第一节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1、认识和实践上的矛盾;2、规范性与逾越性上的矛盾;①从发展方向上看,社会发展力图规定个人的发展方向,个人的发展又突破甚至摆脱这种规定;②从发展水平上看,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制约个人的发展水平,个人的发展水平倾向超越这种制约;③从发展结构上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总存在一定矛盾;④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上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冲突是难以避免的;⑤从发展特点上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1、人的发展决定于社会的发展;2、人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第二节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的地位;1、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的中介转化地位;①教育中有两个最基本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②教育的两个最基本规律: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③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在教育内部表现为:代表社会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教育要求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现实水平之间的矛盾;2、教育在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中必须以人为出发点;3、教育应把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来培养-人是社会能动的主体;教育只有把学生作为创造者和主体来培养,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二、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个体的先天性素质、社会环境、个体活动;1、个体的先天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先天素质指个体在出生前机体所具有的一切与生俱来的特质,包括遗传特质和非遗传性特质;遗传因素对个体来说,其影响是既定的不可选择性,又是可塑的可以改变的先天性因素中最基本的是遗传因素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②遗传差异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2、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包括先天环境-胎内环境、后天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是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基础;大环境是指个体所处的总体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环境是指与个体直接发生联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教育家往往关注的是小环境如家庭、社区、学校;3、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因素①人的发展的受动性与能动性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②人的潜能与素质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活动才能实现;③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动只有通过个体活动才能实现;二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主导作用即主要的并能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作用学校教育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主要的、导向性的作用: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①学校教育目的比较明确,如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学校首先要明确的;②学校教育的目的比较统一;一是学校教育目的与社会主导性要求比较一致;二是学校教育内部各方面教育的影响在基本目的上比较一致;三是学校教育目的比较稳定;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计划性、组织性、协调性、全面性一是学校教育制定有比较全面的教育目的;二是学校教育设置有比较全面的课程体系和较为丰富的教育内容;三是学校教育有比较多样化的教育途径和教育的方式与方法;四是学校教育有一支比较完整与合理的教师队伍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对教育培养目标的选择、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对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选择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培养人是学校的根本职能、学校教育设有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专门课程体系-课程是学校教育专门性的重要体现、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来进行的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学校教育表现在基础教育、普通教育和通识教育中,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定调、定性的意义三正确理解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限的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从内部讲:取决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取决教师能否敬职爱业,充分正确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主导性、取决教育过程中能否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充分正确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外部讲:取决社会影响与学校影响一致性的程度、取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第三节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教育还具有人口功能一、教育的经济功能:一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1、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2、教育能够把一般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3、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4、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5、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通过再生产劳动者来实现的;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1、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2、教育能够发展科学二、教育的政治功能:一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二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三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三、教育的文化功能:一教育能够传承文化:教育可以传递、保存和活化文化;二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文化社会价值标准和知识价值标准和整理文化教材的编写就是整理人类文化基本要素和精华的过程;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和整理一方面给文化的发展以导向,另一方面又对文化体系做某种程度的改造;三教育能够创造与更新文化;其功能:第一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来发挥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第二通过创造新的文化来发挥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学校在文化的创造与更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四、教育诸社会功能的联系与特点一教育诸社会功能的联系:1、教育诸社会功能的整体性;2、教育诸社会功能的矛盾性;二教育诸社会功能的特点:1、间接性;2、隐含性;3、潜在性;4、迟效性;5、超前性;6、有限性;教育社会功能的大小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水平成正比制度比科技和教育更重要,对社会发展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先进的科学和教育只是社会发展潜在的和必要的条件,制度才能保证科技和教育充分发挥作用,实现社会长期发展的充分条件第四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人的制约性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即教育本身的变化和发展要以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为条件,这是教育的根本特性之一一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一是生产力对教育的变化和发展提出一定的需要;二是生产力为教育的变化和发展提供相应的条件;需要是一种动力,条件是一种可能: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3、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4、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二社会政治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①通过组织手段和某种体制直接对教育机构行使领导职能;②通过任免教育机构的领导和教育者;③通过颁布教育和与教育有关的各种方针、政策;④通过制定教育和与教育有关的各种法律、法规;⑤通过教育资源特别是教育经费的配置2、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3、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三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重功利轻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2、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3、重服从轻自主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4、重认同轻创造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的人的制约即教育活动的实施要以作为受教育者的人身心的发展变化为依据,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是教育的根本特性之二;这里的人指身心发展处于旺盛期的儿童一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按次序发展的特性;二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的特性三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在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时间的先后上的不均衡的特性四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不同机能和不同能力间的相互补偿的特性五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所具有的相互牵连、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特性;六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三、教育的独立性是指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现象的性质;这是教育的根本特性之三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教育不仅被社会所改变、规定和制约,也改变、教化和导引着社会二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培养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特征;培养人是教育最基本的立足点和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依据;三教育具有继承性;四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先行的含义:一是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适当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二是教育应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超前培养人才;教育先行的主要依据:一是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不平衡性;二是教育的周期比较长;三是当代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四是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的投资比对物的投资更具有经济效益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坚持教育独立性有着重要的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意义:首先,教育必须坚守自己独立的品格;其次,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性必须是有批判性的;最后,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必须是具有选择性的第三章教育的规律、原则与艺术教育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教育必然性;教育原则是根据教育规律所制定的教育工作的基本准则;教育艺术是贯彻教育原则的机智与策略;第一节教育规律一、教育规律概述:一教育规律的概念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系统在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二教育规律与教育关系教育关系即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教育与其外部环境诸方面的种种联系首先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教育与社会之间都存在普遍联系;其次教育活动中的各要素也总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三教育规律是否存在二、教育规律的分类:系统论把教育规律划分为教育结构规律、教育功能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一关于教育的结构规律:1、教育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和谐,才能保持教育系统的稳态,促进教育系统的进化;2、教育结构必须保持相对的稳态,才能保证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3、教育系统的结构必须保持其开放性和动态性,才能促进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4、教育系统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协调程度,决定其功能的力度和维度;二关于教育的功能规律;三关于教育的发展规律: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揭示教育系统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转变,或教育系统从一个系列的相互作用转化为另一个系列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它揭示了教育系统变革中连续性与间接性、继承性与革新性的内在统一性,它揭示了教育系统进化中的规律性联系和进化动力、发展方向、运动趋势、结果实现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教育的发展规律具体表现为:1、教育系统整体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2、上层建筑各部门对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3、教育的文化继承性与革新性均是教育发展所必须的;4、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原因;三、教育规律与教育活动一对教育规律与教育活动之关系的认识一方面,教育规律是客观的,它制约着人的教育活动,教育主体必须遵循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规律;另一方面,教育主体的教育活动又影响着教育规律,人们可以认识、驾驭和利用教育规律,也可以改变规律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没有离开教育的教学”命题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凯洛夫D.布鲁纳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一语出自()。
A.《道德经》B.《孟子》C.《学记》D.《论语》3、居于整个教育活动主导地位的是()。
A.教育手段 B.学生C.教材D.教师4、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A.洛克B.斯金纳C.维果斯基D.马卡连科5、我国古代最早比较系统的总结教育经验的论著是()。
A.《学记》B.《论语》C.《劝学》D.《进学解》6、教育起源于()。
A.模仿B.本能C.社会生产劳动D.社会生活7、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无意识的教育影响或学习经验属于()。
A.综合课程B.单一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8、教师向学生解释、说明、论证概念或原理的教学方式是()。
A.讲述B.讲解C.讲读D.讲授9、对班级教学最先作概括性论述的著作是()。
A.《人的教育》B.《爱弥儿》C.《大教学论》D.《教学与发展》10、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各科教学B.班会C.社会实践活动D.时政学习二、名词解释1、课程2、德育3、学制4、教学方法5、陶冶教育法三、简答题1、简述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四、论述题1、试论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试述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 2.C 3.D 4.C 5.A 6.C 7.D 8.B 9.C 10.A二、名词解释1、课程——(狭义)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回答广义亦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2、德育——即品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使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3、学制——即狭义的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5、陶冶教育法——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潜移默化地使受教者在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熏陶。
具有非强制性、隐蔽性,无意识性等特点。
三、简答题1、简述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
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
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
(2)民主平等。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
(3)教学相长。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2、答:教师是生产劳动力的劳动力,教师的劳动对象、手段、成果,各有其特殊性。
教师的劳动特点表现为:(1)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更突出;(2)教师的劳动手段是“言传身教”,劳动的示范性强;(3)教师的劳动成果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
四、论述题1、答: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
他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但各自又有相对独立性,分别完成不同的具体任务,是辩证统一的。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各育并举,和谐发展。
2、答:(l)一方面教育制约人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又制约教育,这种教育和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人的发展的基本特性及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强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教育;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相应变化,加速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做到因材施教。
练习题二一、填空题1、现代教师职业经历了满足数量、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阶段。
2、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和三种因素,其中三种因素是指___________、环境条件和___________。
3、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___________服务,必须与___________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___________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定向作用。
5、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___。
6、新课程将实行___________、地方和___________三级管理、开发模式。
7、教师的备课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教法。
8、首创暗示教学模式的是___________。
9、德育方法中参与式方法主要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0、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渠道是( 学科教学)。
11、教育学是研究___________,揭示___________的科学。
12、课的结构是指课的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也称为课堂的环节。
二、名词解释1、学校教育2、学制3、隐蔽课程4、教学方法5、陶冶教育法三、简答题1、简述新时期教师的职业特点。
2、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3、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涵义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4、当代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有哪些?四、论述题1、试论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论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练习题二答案一、填空题1、提高质量追求专业化2、个体自身条件活动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产劳动4、教育目的5、理解阶段6、国家学校7、钻研教材了解学生8、洛扎诺夫9、讨论法角色扮演法10、学科教学11、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教育规律12、课的组成部分各部分的顺序和时间分配二、名词解释1、学校教育指狭义的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学制它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衔接关系,以网络化的形式将学校组织起来,是教育制度的核心。
3、隐蔽课程学校情境中以有意或无意方式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性经验。
4、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5、陶冶教育法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潜移默化地使受教者在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熏陶。
具有非强制性、隐蔽性,无意识性等特点。
三、简答题2、简述新时期教师的职业特点。
(1)职业形象的准公共性;(2)职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3)工作绩效的模糊性;(4)职业待遇的福利性;(5)师生关系的隐蔽不平等性;2、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教学的教育性;(2)教为主导,学为主体;(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的统一;(4)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统一;3、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涵义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含义: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在融会贯通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基本要求:注重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扬教学民主;4、当代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有哪些?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教育;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四、论述题1、试论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对教育的影响:(1)教育目的:影响:国家的阶级性质;政治文化(内容;保证);(2)教育制度:适应;定向与驱动;双轨制(统治方式);(3)受教育权(教育是资源):分配依据:阶级;性别;种族;(4)教育内部:内容;方法;师生关系;(民主/专制/放任);教育的政治功能:(1)实现社会政治目标的重要手段;人的政治素质(意识热情能力);(2)维护与变量政治关系;合理化/再生产;社会分层/新兴阶级(3)统治者/国民(政治参与);管理水平/政治参与能力。
(4)促进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
二者关系的当代表现为政治民主与教育平等;2、论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二者是相统一、相一致的:(1)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
(2)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3)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要使知识的掌握促进智力的发展,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在教学中,要防止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略智力培养和只重视智力发展而忽视知识传授两种片面倾向。
把知识的传授与智力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练习题三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的代表作()。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育漫话》 D.《爱弥儿》2、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德育 B.教学C.管理D.环境建设3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语出自()。
A.《道德经》 B.《孟子》C.《学记》 D.《论语》4、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 B.布鲁纳 C.杜威 D.乌申斯基5、倡导“平行教育影响”方法的教育家是()。
A.苏霍姆林斯基 B.马卡连科 C.克鲁普斯卡娅D.高尔基6、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制定好班级工作计划 B.组织建立良好班集体C.帮助学生搞好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D.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7、自觉地利用环境、气氛、作风以及教育者自身等教育因素,对受教育者进行积极影响的方法称之为()。
A.说服教育法 B.实际锻炼法 C.陶冶法 D.榜样示范法8、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是()。
A.社会本位目的论 B.个人本位目的论C.神学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9、学校教育正式出现在()。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1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D.辅导答疑二、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2、教学3、教育制度4、隐蔽课程5、学校教育三、简答题1、简述现代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素养。
2、简述现代中小学可以采用的德育方法。
四、论述题1、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
2、试论美育的意义和中小学美育的任务。
练习题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 2.B 3.D 4.A 5.B 6.B 7.C 8.D 9.B 1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