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攻郡③,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郡尽空。
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视④谓曰:“我辈败⑤义之人,而入有义国。
”遂班军⑥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①荀巨伯:人名。
②值:适逢。
③郡:城。
④相视:看望。
⑤败:毁坏。
⑥班军:调回军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今死矣,子可去/去后乃至。
B.有疾不忍委之/相委而去。
C.而入有义国/与儿女讲论文义。
D.而敢独止?/人不知而不愠。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答案】(1)C
(2)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解析】【分析】(1)A项的“去”解释为:离开;B项的“委”解释为:丢弃;C项的“义”解释为:正义,情义/含义;D项的“而”解释为:表转折关系。
故选C。
(2)句子翻译为: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
故断句为: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结合“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分析得出:对友忠诚;结合“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分析得出:舍生取义;结合“我辈败义之人,而入有义国。
”分析得出:坚守信义。
故答案为:⑴ C
⑵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⑶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
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
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
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这时胡人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怎样的一个男子,却敢一个人留下来?“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
“胡人听了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2.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魏于是乎始强。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ú)人:侍卫。
②焉之:到哪里。
(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期日中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是日________
④岂可不一会期哉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联系文章和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1)约定;舍弃;这;难道
(2)①朋友对此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②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雨,您将到哪里去啊?
(3)主题: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感受:读完两文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不能失信于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解析】【分析】(1)①句意: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期:约定。
②句意: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委:舍弃。
③句意:这天。
是:这。
④句意: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岂:难道。
(2)①重点词语:惭:感到惭愧。
引:拉。
顾:回头看。
句意为:朋友对此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②重点词语:雨:动词,下雨。
焉之:到什么地方去,宾语前置句。
之:动词,至。
焉:疑问代词,哪里。
句意为: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雨,您将到哪里去啊?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
《资治通鉴•魏文侯书》讲的是战国时期的魏国的魏文侯冒雨守信赴约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人要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
(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谈感受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
故答案为:⑴约定;舍弃;这;难道
⑵①朋友对此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②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雨,您将到哪里去啊?
⑶主题: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感受:读完两文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不能失信于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概括。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
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
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自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打酒宴。
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3.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下面练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孔子,名________,字仲尼,________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亦说乎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
④不逾矩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写出一个出自《论语》十二章中的常用成语。
(5)同学们,在学习上你或许曾经有过困惑,或许你现在正在经受着困惑。
那么,学习了《论语》十二章后,你一定有所感悟,《论语》十二章中哪一句话你感受最深?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的切身体会。
【答案】(1)丘;春秋或春秋末
(2)通“悦”,愉快;生气;替或给;越过,超过
(3)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4)示例:三省吾身、温故知新、三十而立等。
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
(5)示例: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五则。
这则讲的是如何调和“学”与“思”的矛盾。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牛角尖。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有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与孔子有关的文学常识。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春秋或春秋末的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说”:通“悦”,愉快。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逾”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越过,超过”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自”:从。
“亦”:也。
(4)根据诗句的个别字眼去推断应是哪个成语。
这要看学生平时的积累。
对成语含义的把握,对成语字眼的记忆。
如可从“吾日三省吾身”提取“三省吾身”。
可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提取“温故知新”。
可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提取“三十而立”等。
(5)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
解答时根据所选的句子的意思来谈启示,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即可。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接触许多人,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
就说我们班吧,有各方面的人才。
有学习成绩优异者、绘画高手、书法好手、象棋大师等。
多向他们学习,一定会获益匪浅。
故答案为:⑴丘;春秋或春秋末
⑵通“悦”,愉快;生气;替或给;越过,超过
⑶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⑷示例:三省吾身、温故知新、三十而立等。
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
⑸示例: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五则。
这则讲的是如何调和“学”与“思”的矛盾。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牛角尖。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有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点评】⑴本题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对文学常识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积累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知识的理解和自觉的积累能力。
⑸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在深入把握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
解答时根据所选的句子的意思来谈启示,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
人。
”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张千载高谊
千载字毅甫,庐陵人,文山①之友也。
文山贵显,屡以官辟②,皆不就。
文山自广还,至吉州城下。
千载来见曰:“丞相赴北,某亦往。
”遂寓于文山囚所侧近,日以美食奉之。
凡留燕三年潜③造一椟④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
后,火其尸,拾骨置囊。
南归,付其家葬之。
千载高谊,亦千载而下所不多见也!
【注】①文山:文天祥自号。
②辟:征召。
③潜:偷偷地。
④椟:木匣。
(1)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至吉州城下/过中不至
B.千载而下所不多见也/尊君在不
C.凡留燕三年/吾日三省吾身
D.文山之友也/下车引之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凡留燕三年潜造一椟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
(3)结合文章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张千载高谊“高”在何处。
【答案】(1)A
(2)凡留燕三年 /潜造一椟 /文山受刑后/ 即藏其首
(3)朋友贵显时保持距离(屡辞不仕);在朋友落难时患难与共(侍奉三年并料理后事)。
【解析】【分析】(1)A到。
B不/不,通假字,通“否”。
表疑问的语气词。
C三年/约数,多次。
D助词,的/代词,指友人。
(2)根据句意:三年来给他送饭从无间断。
又秘密打造一个匣子,待文山接受斩首命令之日,就用来收藏他的首级。
故停顿划分为:凡留燕三年/潜造一椟/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
(3)“文山贵显,屡以官辟,皆不就”,意思是说文天祥显贵发达的时候,多次征召张千载为官,张千载都没有接受。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朋友贵显时保持距离”。
文中提到张千载侍奉文天祥三年并料理后事,可见其“在朋友落难时患难与共”之高尚情操。
故答案为:⑴A;
⑵凡留燕三年 /潜造一椟 /文山受刑后/ 即藏其首;
⑶朋友贵显时保持距离(屡辞不仕);在朋友落难时患难与共(侍奉三年并料理后事)。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解答。
【附参考译文】
张千载,字毅甫,文山的朋友啊。
文山富贵时,多次请他出山不出.直到文山从广东衰败(被贬)回来,到吉州城下,千载暗地出来与之相见,说:“丞相去燕地,我张千载也去。
”到了就住在文山牢房的附近,三年来给他送饭从无间断。
又秘密打造一个匣子,待文山接受斩首命令之日,就用来收藏他的首级,火化了尸首,这样之后收起白骨放入囊中,带着装头的匣子一同回到南方,交给他的家人安葬。
生死之交,千年才出的一位高洁之士。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赵简子死,未葬,中牟入齐。
已葬五日,襄子起兵攻围之。
未合而城自坏者数十丈。
襄子击金而退之。
军吏谏曰:“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襄子曰:“吾闻之叔向曰:‘君子不乘人于利,不迫人于险。
’使之治城,城治而后攻之。
”中牟闻其义,乃请降。
(节选自《淮南子·道应训》)(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合而城自坏者数十丈(包围)
B.襄子击金而退之(退兵)
C.不迫人于险(逼迫,胁迫)
D.中牟闻其义(传闻)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3)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中牟为什么不战而归顺襄子?
【答案】(1)D
(2)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3)襄子不乘人之危,在中牟城墙毁坏之际没有乘机进攻,而是主动撤退。
这种仁义的美德折服了中牟。
【解析】【分析】(1)D.加点词语解释错误错误。
闻:听说。
故选D。
(2)句子翻译为:君王亲率兵马征讨中牟守将的罪行,城墙自行倒塌,这说明老天爷帮助我们去讨伐这些天理难容的罪人,为什么我们要撤退呢?故句子断句为: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3)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来作答。
襄子不乘人之危,在中牟城墙毁坏之际没有乘机进攻,而是主动撤退。
这种仁义的美德折服了中牟,所以中牟不战而归顺襄子。
故答案为:⑴D
⑵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⑶襄子不乘人之危,在中牟城墙毁坏之际没有乘机进攻,而是主动撤退。
这种仁义的美德折服了中牟。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关键语句的分析和理解,注意结合文章的中心内容及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寻求答案。
【参考译文】
赵简子死后还没落葬,中牟的守将就叛变投靠齐国了。
赵襄子将父亲简子下葬料理停当后,第五天发兵征伐中牟城,但包围还没完全合拢,中牟城的城墙突然自行倒塌十来丈。
赵襄子下令鸣金收兵。
军吏们劝谏说:“君王亲率兵马征讨中牟守将的罪行,城墙自行倒塌,这说明老天爷帮助我们去讨伐这些天理难容的罪人,为什么我们要撤退呢?”赵襄子解释道:“我听叔向说过:‘君子不该在自己有利的形势下去欺凌别人,君子也不该在别人处于险境时去逼迫他。
’所以让他们将城墙修好后我们方开战进攻吧。
”中牟城内的守将听到赵襄子这番如此仁义的话后,便请求投降。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管庄子刺虎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
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
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注】①争人而斗:争吃一个人而打斗。
②戾:凶暴。
③甘:美。
(1)请选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
A.坐山观虎斗
B.狐假虎威
C.虎口拔牙
D.为虎作伥
(2)请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3)管与认为刺虎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请用原文回答。
【答案】(1)A
(2)不用刺杀一只虎的辛劳。
就可以得到杀死两只虎的名声。
(3)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解析】【分析】(1)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美的文章,不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且是提炼成语与名言的宝库。
首先要读懂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句中的重点词语联想到平时积累的成语。
根据文句的个别字眼去推断应是哪个成语。
这要看学生平时的积累。
对成语含义的把握,对成语字眼的记忆。
如从“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一句分析,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应该是“坐山观虎斗”。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劳”:辛劳。
“有”:获得、得到。
“名”:名声。
(3)文言文要点的理解提取。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提取关键信息的前提和基础。
如管与认为刺虎的最佳时机可提取“子待伤虎而刺之”作为答案。
故答案为:⑴A
⑵不用刺杀一只虎的辛劳。
就可以得到杀死两只虎的名声。
(3)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成语的运用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
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平时对成语的积累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准答题区域和语句。
【附参考译文】
有两只因为争吃一个人而打斗的老虎,管庄想要刺死它们。
管与阻止他说:“老虎,是凶暴的动物;人,是(它们)美味的食物。
现在两只老虎因争吃人而互相争斗,小的一定会死,大的一定会受伤。
你等这两只老虎死的死、伤的伤,后再刺死它们,一次就同时杀死两只老虎。
不用费一点儿力气,就一下子获得杀死两只老虎的名声!”
7.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