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话题前言 情感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新人教版高二选修语文教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话题前言情感
[话题诠释]
一、情感富有魅力,小说离不开情感
1.小说是情感的记录
“文学是人学〞,既然以人为本,而人又是富于情感的,所以就无法不写人性、写人情。
人性的复杂无不由情感表达:嫉妒、悲愤、喜悦、狂热、迷恋、恼恨、悔恨、忧伤、凄楚、悲苦……小说就是对这些情感的艺术性的记录。
2.小说创作也要作家情感的融入
创作本身也是作家的一种情感需求。
写作源于一种想“说〞的冲动,这种冲动往往是一种情感的激发。
作家往往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
他们内心复杂,感情细腻。
巴尔扎克在写作时,常常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他时而大笑,时而悲哭,还时常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有时还和作品中的人物大吵大闹起来。
3.情感使小说更能打动人
一篇给人留下难以磨灭印象的小说,除了思想的力量外,情感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情之所至,金石为开。
情感的存在,使小说可以超越知识水平、地位教养,被广大的读者理解。
一篇渗透着情感的小说,可能比一篇思想深刻、复杂多义的小说,打动的人更多。
小说里的爱恨情仇永远都不会过时。
我们被那些有血性的人物所打动,被那些刻骨铭心的爱情所打动,也被那些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所打动。
二、小说对于情感处理的原那么和方法
1.原那么
(1)节制胜于放纵。
小说所表达的情感应该是有一定节制的,不能任由情感在小说中放纵和恣肆。
小说在处理情感上,不宜饱满和激烈。
并不是作者花在煽情上的力气越大,读者就越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相反,适当的隐忍和节制,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在表达感情时,应尽量避免对情感“顶点〞过于饱满的表现,而宁愿“降格〞处理,让它停留于一定的分寸之上,也不宜采取同步同度方式,而应当有所克制,避免浮躁和浅薄,保持一种平和、稳重的表达风格。
(2)蓄势待发。
优秀的小说家都能很好地把握和控制情感在小说中的表现,既能打动读者,又不至于令人厌烦。
2.方法
(1)作为小说的线索。
在某种程度上,情感不仅是小说中的感性要素,而且可能具备结构的功能。
契诃夫的《苦恼》,写一个刚死去儿子的车夫,在雪夜中苦苦寻找一个肯听他倾
诉苦恼的人。
可偌大的彼得堡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人,他只好把话都说给拉车的小母马听。
小说表现车夫的苦恼,不是直接说出的,而是通过车夫在饱受凌辱时对搭车者的讨好,来显示他急于想找到倾诉对象的迫切心理。
生活是那样艰苦和令人绝望,然而比这更令人无法忍受的,是无人倾听。
情感在这里是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着情节向前发展。
苦恼要倾诉,倾诉受挫,再倾诉,又受挫……最后对人倾诉不成,不得不转诸马。
(2)作为小说的基调。
情感也能像雾一样笼罩在小说里,营造小说的氛围和基调。
在《献给爱斯美的故事——怀着爱和凄楚》里,“爱和凄楚〞像一首乐曲的和声,成为笼罩小说的基调。
小姑娘的父亲被战争夺去了生命,“我〞被战争折磨得精神濒临崩溃。
战争给每个人都带来了心灵创伤,毁掉了人们的现实家园和精神家园,这凄楚的情绪使小说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
然而小姑娘那调皮和乐观的态度里散发出的“爱〞,将“我〞从战争的创伤中拯救出来。
在这悲凉的底色上,闪烁着一点“爱〞的亮光,两种情绪交织着,使小说哀而不伤。
[考题印证]
[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红梅
川端康成
父母面对面地坐在被炉边上,观赏着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一边争论着。
父亲说:“这颗红梅的花儿,几十年来都是从下面的枝桠开始绽开的。
自从你嫁过来以后,也没有改变过。
〞
“我没有这种感觉。
〞母亲没有附和父亲的感怀,父亲很不服气。
“自从嫁过来以后,我压根儿没有空闲观赏过梅花。
〞
“那是因为你稀里糊涂地虚度岁月。
〞
说完这些,想到与红梅的寿命相比,还是人的一生短暂,父亲就没兴致继续感慨了。
不觉间,话题转到新年的糕点上来。
父亲说他正月初二,在风月堂买了点心回来。
母亲却强调没有那回事儿。
“瞧你,我不是让车子在明治糕点公司那儿等了一会儿,又坐这部车子绕去风月堂吗?我的确在这两家铺子买糕点了嘛。
〞
“你的确在明治糕点公司买了,可是,自打我到这个家来以后,就不曾见你在风月堂买过什么东西。
〞
“言过其实了吧。
〞
“当然,我从来没尝过嘛。
〞
“别装糊涂了,过年你不也吃过了吗?我的确买回来了嘛。
〞
“唉,真讨厌。
大白天说梦话,你不觉得害羞吗?〞
“咦?难道是我……〞
女儿在厨房准备午餐,父母的争论全听见了。
她是了解真情的。
但她无意开口,只顾微笑地站在锅台边上。
“的确带回来了吗?〞母亲好不容易只对父亲在风月堂买过东西这一点,准备予以承认似的,可她又说:“不过,我没有看见过呀。
〞
“我是拿回来了嘛……会不会忘在了车厢里?〞
父亲的记忆也发生了动摇。
“怎么会呢……要是忘在车厢里,司机一定会送来的。
他绝不会悄悄拿走,是公司的车子嘛。
〞
“这也是啊。
〞
女儿忐忑不安。
母亲似乎全然忘却了,这够奇怪的。
父亲被母亲这么一说,似乎也渐渐失去了信心,这就更加奇怪了。
正月初二那天,父亲乘车兜风,是去过风月堂买了许多糕点回来的。
母亲也品尝过了。
沉默持续了一阵子,母亲骤然想起来似的,直截了当地说“哦,哦!是糯米面小饼!你是买过糯米面小饼。
〞
“对嘛!〞
“有绿豆馅点心,铜锣形馅点心,还有许多糕点,真叫人不好办呐。
〞
“对嘛。
我是买回来了嘛。
〞
“不过,那种粗点心是在风月堂买的?那种东西。
〞
“是啊。
〞
“哦,对了,对了。
的确,我把它给谁了。
用纸包好,是给人家了……啊,是给谁了呢?〞“对啊,是给人家了。
〞
父亲如释重负,接着他又说:“是不是送给了房枝呢?〞
“啊,对,是送给了房枝。
对,我还说让孩子看见了不好,是悄悄包好送去的。
〞“是啊,是房枝?〞
“唉,确实是那样。
是送给房枝了。
〞
父母的对话暂告一段落。
他们感到彼此的谈话一致了,各自都得到了满足。
然而,这与事实也不尽相符。
点心并非送给原来的女佣房枝,而是送给了邻居的男孩子。
女儿正在等待着:母亲会不会又像方才那样想起点心到底给谁了呢?饭厅里鸦雀无声,
只传来了铁壶的响声。
女儿端上做好的午饭,摆放在被炉板上。
“好了,刚才的话,你都听见了?〞父亲说。
“听见了。
〞
“你妈糊里糊涂,真让人头疼。
而且还越来越固执了。
好了,平时帮着你妈记着点,好吗?〞
“究竟谁糊涂?你爸爸也……今天的风月堂话题,我认输了。
不过……〞
关于房枝的事,女儿欲言又止。
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
父亲患轻度脑溢血症后,基本上不去公司上班了。
打那以后,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桠先开花。
女儿经常回忆起父母关于风月堂的这段对话。
然而,她不曾跟母亲言及。
因为她觉得母亲早已把这件事忘却了。
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女儿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两个句子都是对女儿的细节描写,需要放到文中,结合上下文体会展示人物性格的不同方面。
体会时需注意两个关键词:第一句“无意〞是指她觉得父母谁输谁赢无关紧要,她很享受这种浓浓的家庭气息;第二句“欲言又止〞是因为告诉父母实情,害怕引起父母对自己身体的担心。
[答案] 第一处写女儿微笑着听着父母的争吵,表达了她对这种极具生活气息的家庭氛围的喜爱;第二处的“欲言又止〞写出了女儿对父母身体状况的担忧。
[考点突破]
一、考查类型
情感是小说创作的动力,情感是一个作家创作得以维系的根本保证,情感也是作品与读者共鸣的基础。
一篇好的小说无疑浸透着作家的丰富的情感历程。
高考试卷中关于小说情感类题目的考查,主要有以下方式:
1.文章表现的情感如何?或文章表现的情感是什么?
2.文章是怎样表现作者自己的情感的?
3.作者为表现自己的情感作了哪些铺垫?
4.作者对文章中的某个人物持什么样的态度?
二、答题指津
体会小说的情感,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敞开自己的心扉,让自己的心神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或人物命运的沉浮,与故事、人物和作者“相遇〞,真正融入文本之中。
解答情感类题目应注意如下几点:
1.阅读全文,对文章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即理解每段的大意,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进而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寻找、关注文章融入作者情感的句段、细节描写以及带有强烈感情倾向的语言。
3.分析文章中人物间的情感表达,主题与情感的表达等,以此确定文章中作者的情感的显现与流露。
4.审准题干中的隐性信息,确立答题方向。
依据题目要求删繁就简,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