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阿Q正传教案(3)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阿Q正传教案(3)人教版
第三课时
一、导入语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是《考纲》对考生的一个重要要求。
大家觉得阿Q很滑稽吗?鲁迅塑造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是什么?要想准确地把握这些,就必需:
二、归纳提要
全面地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为此,一般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
1.对鲁迅的思想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正所谓“知人论诗”。
2.对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要有所了解。
3.对作者写作此文目的的了解。
4.分析和评价都必须以作品的形象为基础,避免离开作品作漫无边际的空谈,或把自己的一些猜测以及一些没有证据的观点无限夸大。
简而言之,就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切忌离开作品而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三、重点解读
师:我们读过《呐喊》中的好几篇小说,也曾读过《〈呐喊〉自序》,请结合所学过的课文,谈谈《呐喊》是怎样的一本书?为什么要取这个书名,它贯穿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
明确:《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包括《狂人日记》等共15篇小说。
《呐喊》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农村和村镇的面貌。
取名《呐喊》是要以呐喊声“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破毁“铁屋子”并“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阿Q正传》,也包含了鲁迅的这种思想感情。
分析课文时,我们要注意这种感情是如何渗透其中的。
那么,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这篇小说呢?
救国救民的忧患意识,使得鲁迅对人的内心世界极为关注,这使得鲁迅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成为“人的灵魂的伟大审问者”。
他成功地塑造了“精神胜利法”的典型,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心理。
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以来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另外,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我们从阿Q的“革命”全程,从他的精神胜利法,我们就能清楚地理解到作者描绘阿Q的悲惨处境,是要提醒大家:中国的任何革命必须注意解决亿万贫苦农民的问题。
这样,我们就能深刻地认识到作者写阿Q倾向革命的本能,显然是提醒革命者:广大农民是有革命要求的,决不应该视而不见这支力量。
接下来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阿Q的“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同学讨论)
讨论。
明确: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他长期受封建阶级的剥削、压迫,被剥夺了作为一个人的正常权力的结果,他生活在被侮辱被损害的环境中,心犹未甘又无力反抗,只好以妥协求生存,以自欺欺人的思想方法达到精神上的自我满足。
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使阿Q误解革命;屈辱的地位和悲惨的处境不能不使阿Q本能地倾向革命,说来似乎并不光彩的“偷儿”行径,其实就是阿Q的初步造反行动!当阿Q发现革命使举人老爷恐惧万分,未庄一群鸟男女惊慌失措时,便深感“快意”,于是“神往”革命,判定“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
一般而言,鲁迅在小说里,一般总是让思想倾向从场面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不直接出面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进行主观的评价。
但《阿Q正传》有例外。
它虽然也有不少“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写法,但因是为阿Q“立传”,而根据纪传体的通例,对于所传之人,可以议论评价,因而作者在一些地方直接出面评论。
第一章序言,说明立传缘起,除了描述阿Q身世之外,还借题发挥,讥评时弊。
以后各章,在描写、叙述阿Q行状和其他人物的言行时,也不时加以剖析。
如说到阿Q挨打,本来阿Q是无辜,众人却认定错在阿Q。
“所以者何?就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
”阿Q挨了赵太爷的打,众人为何反而仿佛格外尊敬他呢?一则怕他真是赵太爷本家,二则也如孔庙里祭祀用的太牢一般,虽与猪羊同是畜生,“但既经圣人下箸,先儒们便不敢妄动了”。
正是这种迷信心理,使人们认为赵太爷必不错。
经作者一评点,把社会上
的趋炎附势和盲目的习惯势力的荒谬,都揭露出来了。
在叙述阿Q永远得意时,评曰:“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
”既讥讽了阿Q,又把阿Q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
又如阿Q 由于拧了小尼姑而想女人,作者用反话评述道:“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
”一方面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另一方面又讥讽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
这类作者出面的议论剖析,是与人物的言语、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描绘糅合在一起的,不仅没有累赘之感,而且是作品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把隐藏在人物言行思想活动深处不易为读者看出的东西,加以评点,能引导读者去思考此中的丰富内涵;或者由此作适当的引申,引导读者去联想类似的其他现象和事物。
这些地方,语言极为精粹、幽默、辛辣,三言两语就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显示了鲁迅非凡的语言功底。
鲁迅着重描写阿Q的这种不正常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和性格,是因为关心受压迫剥削的中国人民的命运。
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的革命,实际上是农民革命,如果广大贫苦农民长期受“阿Q精神”的束缚,那就不可能从奴隶命运中解放出来。
反过来,他们不从奴隶命运中解放出来,阿Q精神也就不可能消失。
鲁迅深深同情阿Q的不幸遭遇,对于他的阿Q精神则是尽情揭露、鞭挞和讽刺的。
其出发点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的矛头,决不是指向阿Q本人和他的阶级,而是指向毒害、摧残阿Q的万恶的社会制度和凶残的反动统治者。
目的在于教育中国人民迅速摆脱阻碍自己前进的精神镣铐,争取解放,自觉地投入到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斗争中去。
总之,鲁迅通过描绘阿Q这个深受剥削和压迫而不觉悟的贫苦农民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反映了封建统治者所造成的国民的愚昧,深刻地揭露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四、探究质疑
师:试把未庄的环境描写与第七章开头的那段描写作一比较,未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现实?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未庄经过一阵不安、骚动之后,人心又“日见其安静了”,这反映了辛亥革命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的基础。
只是进行了一场换汤不换药的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军政大权仍然落在地主豪绅的代表人物手中,最可笑的是“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与曾几何时的举人老爷偷偷摸摸把衣箱运到未庄来藏匿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城里革命是换汤不换药,未庄革命则连汤也没换,只是赵秀才把辫子盘在了头顶,一个“盘”活画出了投机革命的嘴脸:进,可表示“革命”了,辫子已没了;退,可以随时放下辫子,迎接复辟。
这种“秋行夏令”的壮举,真是“万分英断”!作者对封建余孽们的丑恶行径,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也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作了深刻的批判。
师:叙述赵家遭劫的事有什么作用?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小结:反映了革命以后没有解决根本的矛盾,致使社会秩序混乱,给趁火打劫之徒大开方便之门。
“不上二十天,抢案就是十几件”;与举人老爷下乡寄放箱子相呼应,交待了箱子的去向。
革命倒未使他失去什么,歹徒却抢去他的箱子,具有讽刺意味;呼应阿Q的革命狂想。
作者故意用了“似乎”“不分明”等字眼,采取雾里看花的手法,把阿Q幻想中的革命图景跟眼前的真实的抢劫行动混杂起来,让阿Q错把抢劫当革命。
他多想参加啊,“两脚却没有动”。
因为事先“他们不来招呼他”,假洋鬼子更不准他革命;为阿Q的最后“伏法”作了铺垫。
不论是参加革命党还是参与抢劫,他两脚都没动,结果却被枪毙了,这就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人们在无限同情他的不幸的同时,更对吃人的封建社会表示强烈的愤恨,也对革命的不彻底表示深深的遗憾。
师:分析阿Q的“革命”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什么?阿Q对革命的态度变化的思想规迹:痛恨革命→神往革命→情不自禁地欢呼革命→对革命充满幻想和期待→对革命现状疑惑和不满→要求参加革命党→革命愿望受到致命打击→对革命绝望→对不准革命表示愤懑→被捕被杀。
由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阿Q之所以如此落后和不觉悟,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他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革命党人远离他们。
二、表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农民原来的社会地位,更没有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他们依然在深重的封建枷锁下生活。
三、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那就是资产阶级领导不了革命,中国革命的最终成功,必须教育和发动农民。
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向世人提出了一个巨大的历史性的问号:中国革命该向何处去?这是作者展现阿Q对革命态度变化过程的更深层面上的意义。
解读课后思考题3。
使学生加深理解这篇作品的主题,尤其要理解鲁迅一生思考的国民性问题。
可引导学生联系过去学过的《孔乙己》《药》《祝福》等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进行理解。
师:这段话涉及鲁迅作品中一再提到的看客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改造国民性问题。
鲁迅认为,中国国民问题甚多,他一直都在思考并探讨,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他强烈感受到国民的麻木愚昧,希望国民能够警醒,不再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所以作品中的这段话,也是表现作者对看客的嘲讽,对国民性弱点的揭示。
作品中,我们看到那些看客们麻木无聊到什么程度,他们鉴赏着阿Q调戏小尼姑,因为自己没有亲自上阵而不能十分过瘾,只能“九分得意的笑”;他们听着阿Q从城里回来给他们讲杀革命党的故事,也觉得过瘾,听到最后是“欣然”了。
特别是最后阿Q被杀的路上,这一群看客们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作者把看客们比作狼,可见鲁迅不仅把统治者看成是杀人者、吃人者,同样也把看客看做是间接的吃人者和杀人者。
作品最后以讽刺看客作结,可见作者在作品中对看客的批判和讽刺也是他要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师:作者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说,他创作这部小说,经历了由“开心”到“不很开心”到“认真”的过程。
我们在阅读这部小说时,也会经历一个由乐到悲的过程。
反复阅读作品,参考下面摘录的王冶秋的“读书随笔”,说说你对这部小说笑中含泪的艺术特色的体会。
(提示:回答本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情节的分析来加深对这一特点的理解)
悲剧的内核包含着一个喜剧的外套。
作者刻画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表达一个十分严肃的主题,但作者却用喜剧的艺术手法来表现。
我们看这篇作品,首先当然是觉得阿Q这人可笑,未庄这批人都像是在舞台上表演的小丑,读者仿佛是一个始终关注着未庄人一举一动的旁观者。
可是,越往后看,会越觉得阿Q 的可悲可怜,他那被赵太爷逼得失去生计,不得不去尼姑庵里偷萝卜吃,被迫离开未庄去城里当小偷的情景,难道不让人心酸?尤其最后被枪毙的结局,在读者怪他糊涂的同时,难道不痛恨那些压迫者?假如多看几遍,细细咀嚼,就更能从喜中品出悲来。
这是一种含泪的笑——假如我们不是一个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十分无知而且浅薄的人。
鲁迅创作这篇作品时,离那场革命才十年,能在那样短的距离内透视现实,并折射历史,非大思想家不能为。
作者一生思考国民性问题,思考中国历史循环怪圈问题,这样重大的问题同样表现在他的这篇作品中。
但他不是悲天悯人,而是通篇调侃、讽刺、挖苦、嘲笑,惟其这样的大喜,人们才感觉到那样的大悲。
当我们联想历史和现实时,悲,便从中来。
所以,阅读这篇作品,笑,只是看懂了文字,悲,才是悟出了内涵。
结束语:在当今的中国,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而精神文明又渐显衰退的新世纪,你是否曾经感受过社会的冷漠?在寒风凛冽的孤寂夜空下,你是否曾经反思过自己心灵的阴影……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创造了一次次辉煌。
今天,我们再次提出“阿Q精神”,重新分析国民劣根性,包括懦弱性、自欺性、狭隘性、麻木性等在当今中国社会的社会背景、具体表现与时代特点,其实并非是为了批判,因为我们又何尝不是生活在阿Q精神的思想映射之下呢?我们作为当代中学生,祖国未来的主人翁,只是希望能借此警示那些新时代的阿Q们驱除或多或少隐藏在我们每一个人心灵中的“阿Q精神”,从而唤醒至今仍受到封建思想束缚的中华民族,唤起我们伟大祖国的真正崛起。
虽然这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历史过程,也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发生哪怕是丝毫的质变,但作为中国未来的主人,我们坚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自己的前程,为了社会的明天,也为中华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