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件】2018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导图】 “冷战”下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
史料探究
探究主题1 冷战爆发的原因
主题探究·史料教学
【材料】 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 000字的“长电
课前预习
知识梳理
一、“冷战”的兴起
课前自学·释疑解惑
1.含义: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2.原因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2)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确立了 称霸世界 的全球战略,将苏联看做其 称霸全球的主要障碍。 (3) 苏联 国际威望提高,把确保东西部边界安全作为国家的首要利益,努力扩大自 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4)美苏两国在 社会制度 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
【问题】 据材料,概括凯南“长电报”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
苏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的原因。 【解读】 材料中凯南从历史传统、政策特点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了 苏联在二战后外交政策的特点。 【结论】内容:苏联的外交政策根源于其文化传统 ;苏联外交具有不妥协
的特点; 苏联是美国最主要的对手。原因: 意识形态 ( 社会制度 ) 的对立 ;
(5)美苏两国之间存在严重的猜疑和不信任,夸大了对方对本国的威胁。 (6)丘吉尔的“ 铁幕 ”演说,为“冷战”的兴起推波助澜。
3.表现
(1)政治上
①1947年3月,美国“ 杜鲁门主义 (2)经济上 ①美国提出援助西欧的“ 欧洲复兴计划 ”,即“马歇尔计划”,成为“杜鲁门主 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②1949年,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了 经济互助委员会 ,简称经互会。 (3)军事上 ①1948年, 柏林 危机爆发,美苏“冷战”出现第一次高潮。 ②1949年,为了遏制苏联,控制西欧,在美国策动下西方十二国成立 北约 组织。 ③1955年,为了对抗北约,苏联与东欧七国成立 华约 组织,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在 欧洲全面对峙,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出台,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②1947年,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了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
【概念解读】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在政治、军事、 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除诉诸战争之外的一切敌对行为。 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 ,其特点是:以美国 和苏联两极为中心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1989年的东欧剧 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易错提醒】 马歇尔计划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 , 其带有政治目 的。美国之所以对西欧实施援助计划是为了复兴西欧经济以稳定资本主 义制度,进而达到遏制共产主义以及控制西欧的目的。 【特别提示】 北约和华约实际上是分别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 政治组织,它们既是美苏“冷战”的结果,又进一步加剧了“冷战”。
4.影响
(1)消极影响
①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 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②美苏全面对抗,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③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 世界霸权 ,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
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2)积极影响: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
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二、“冷战”中的“热战” 1.朝鲜战争 (1)时间:1950年到1953年。
(2)影响:使 中美关系 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
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1)背景:1954年,法国被迫撤出越南,美国乘虚而入。
(2)时间:1961年到1975年。
(3)影响:战争消耗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在军事实力上大体赶 上美国。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单元概览
【时空坐标】
时空定位·单元主题
【主要线索】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 20 世纪 90 年代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格局向 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历程和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一系列外交成就。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优势 ,妄图称霸世界,对苏联等社会主义 国家发动了“冷战”。从而造成两大阵营的对峙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发展、中国的崛起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 起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开始出现多极化发展趋势。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 不断加强。 4.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成熟。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恢复 , 中美、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改革开放后 , 中国积极参加联合 国和地区性组织的外交活动 , 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做出了重大 贡献。
国家利益的冲突;二战后美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素养落实 课前预习 史料探究 随堂训练
素养落实
峙格局,给整个国际关系带来长远深刻的影响。 【学习目标】
价值立意·素养提升
【主题立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苏实力均衡的基础上形成了两极对
(1)通过材料探究,分析冷战爆发的原因,加强学生史料实证与合理解释历史 问题的能力。 (2)通过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冷战”,培养 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通过相关史料学会正确评价“冷战”,使学生养成辩证思考问题的习惯, 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
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 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
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成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
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 政策的首位。
——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