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油纸伞--民间色彩搭配》评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水油纸伞--民间色彩搭配》评课稿
——黄元强
听了陈老师的《分水油纸伞--民间色彩搭配》一课,收获不小。
陈老师在课程资源开发、课堂文化建构、课堂情景创设、多感官学习运用等方面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给我留下印象深刻。
下面将我个人的观课感受和评课看法向大家进行一下交流,不当之处,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学、营造有效氛围
课堂中创设适当的情景是使学生积极学习,形成有效教学,关键条件。
课堂中,陈老师创设情景,将古诗词、音乐、油纸伞实物、视频等有机地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和感受油纸伞艺术。
课堂情景的创设,为学生的学习与进步做了很好铺垫,也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挖掘美术资源、营造生活美学
构建生活化课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程所倡导。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
本课中,陈老师以当地特有资源为例,以独特的视角,把“非遗”引入课堂,学生从本土生活体验中获得民间美术“知觉”,由于资源就在学生身旁,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主动,课堂环节的实施也就更加有效了。
三、在文化的观照下学习美术
美术学习不仅仅是美术技能学习,也不仅仅是美术知识的学习,而应让学生在一种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并通过美术的学习感受文化,进而参加文化传承,表达和创造文化。
本课中无论是一首诗、一道曲,一幅画以及一个典故,无不营造出浓浓文化情境,使课堂无不浸润着传统民间文化的精神内涵。
四、整合各个感官,让信息传递更有效
信息通过感官来交流,本课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发挥视觉(图片欣赏),听觉(音乐),嗅觉(桐香味),触觉(现场实践)作用,发挥感觉到器官的作用,学生全方位多维地感受伞的美感。
这种多方位立体的感官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最真实,最美的伞文化。
五、个人一些思考
(1)突出重点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本课中,课题的设计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存在明显缺陷。
这节课课题是《民间色彩搭配-------分水油伞》,从字面上来看,教学的重点是以四川分水油伞为
例来重点学习“民间艺术色的彩搭配”,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介绍四川
分水油伞制作过程和主要特点,材料十分丰富,激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课堂气氛一度活
跃。
而在紧接着讲到民间色彩搭配规律时,顿时感觉其所引用材料很少,论证过于简单,缺
乏说服力。
课堂重点的把握不到位,使这节课的有效性大大打折。
(2)课堂评价术语欠专业性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过于简单,很少美术专业术语。
另外。
课堂中陈老师给我们营造出“诗”一样的语言表达,使我们很享受,但个别语汇的使用需要仔细推敲,比如:说到伞的色彩醒目,教师引出“醒目“的饮料,对教学主题的深化起不了什么作用,所以也就是显很无效。
(3)教学设计的指向性引导性不够
教师让学生欣赏图片后再提问学生问题,我发现课堂中学生往往显得迟钝,不知如何回答。
如果教师在学生欣赏图片之前,应先设置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去思考,再评述,我想课堂的效果会更好。
(4)课堂容量太大,导致课堂评价流于形式。
学生点评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评价,比如从色彩方面来评价,而对这节课学过知识点的回顾与记忆,加深学生印象,深化教学主题。
(5)上色环节,可以设置“纠错“环节,让学生明白正确的上色方法。
(6)色彩是为图案服务,学生在不明白图案内涵,就开始上色,他们无从下笔,效率大大降低了。
以上是我自己的个人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谢谢。
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