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专题07 散文阅读之语言结构(测)(含解析)(2021年最新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练测)2017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7 散文阅读之语言结构(测)(含解析)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讲练测)2017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7 散文阅读之语言结构(测)(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讲练测)2017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7 散文阅读之语言结构(测)(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专题07 散文阅读之语言结构
(时间:50分钟,分值:80分)
班级学号得分
(说明:每题20分,共80分。


1。

(2016届浙江台州中学高三上第三次统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20分)
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⑵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还说有一种厄尔尼诺现象。

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我只感觉到,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现在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⑶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

⑷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

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们在河上行走。

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

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

我在冰上伫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领略到了寒冰的高度。

⑸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穿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

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⑹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⑺冬天也看露天电影。

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

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冰山上的来客》,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

跑了一路,身上发热。

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陡生,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

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

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

那天看了“冰山",对比之下,这点寒冷算什么?
⑻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这一点说,寒冷似乎有了酒的成份。

⑼最幸福的时刻,是围着树蔸烤就的一堆火,炖着狗獾肉(从雪森林的狗獾洞里猎获的战
果),或者鸡子、粉条、霉渣巴、干豆角、大白菜……端着暖手的碗香喷喷地吃着,看那门外的雪轰轰烈烈地下着,这时的寒冷又有了一种隽永的滋味。

⑽而回忆中的寒冷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⑾现在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

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里开小差。

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⑿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

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

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

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

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风景?
⒀不仅仅是孩子们.
⒁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朵,我不知道会有什么好结果。

⒂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⒃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⒄寒冷还会来的。

(1)第⑶段中,作者说“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答案】(4分)(1)在过去,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体验寒冷程度不够深刻;更没有深思历经自然寒冷和生活“寒冷”对成长的意义.(2)引起下文,引出寒冷体验的叙述和对寒冷的深刻感悟。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句子含义和作用的题目,首先答出句子和含义“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为什么一知半解,原因是“在过去,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体验寒冷程度不够深刻;更没有深思历经自然寒冷和生活‘寒冷'对成长的意义”,然后分析和上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引出寒冷体验的叙述和对寒冷的深刻感悟。


(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答案】(4分)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形和声两个角度,(2分,答出两种即可)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树枝结冰的美丽外观与动听声响,突出作者对冬天可爱之景的赞美和对寒冷的喜爱。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句子的题目,散文的赏析句子一般集中在修辞手法的考核,此题主要考核的是拟人和比喻的修辞,答题时注意答出效果。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赏析句子的题目,赏析句子主要考核修辞,回答时首先答出是那种修辞,然后解释为什么是这种修辞,然后结合文章分析效果,即表达什么情感,描绘什么景象或突出什么特征。

如此题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手法)从形和声两个角度,形象生动(通用效果)地描写了树枝结冰的美丽外观与动听声响,(突出物象的特征)突出作者对冬天可爱之景的赞美和对寒冷的喜爱(表达的情感)。

(3)从文中概括作者回忆中的“寒冷"有哪些“异乎寻常”的味道。

(4分)
【答案】(4分)寒冷带来非同寻常的美景;寒冷给我一种疼痛的味道;寒冷可以使人精神振奋;
寒冷也有一种隽永的味道(或“幸福的味道),使人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散文中物象特征的题目,注意结合文章的段落的划分提取各段的关键词语作答,重点关注文章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散文中物象特征概括的题目,散文的特征是形散神聚,往往抓住一个物件或一种景物进行描写,此题就是概括“寒冷”的特征,“寒冷”贯穿全文,在每个段落都有体现,这样就要抓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进行概括,有时还要注意表达方式变化的地方,一般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在出现议论和抒情的地方要注意。

(4)说说第⑿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内容上,叙述了现代社会,孩子们在严实包裹的温暖坏境中生活,生命的潜质得不到发挥.结构上,与上文作者回忆的寒冷中体验的生活,构成对比。

并为下文“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的感叹张本。

【试题分析】注意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叙述了现代社会,孩子们在严实包裹的温暖坏境中生活,生命的潜质得不到发挥。

结构上,与上文作者回忆的寒冷中体验的生活,构成对比。

并为下文“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的感叹张本。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文段作用的题目,答题时首先要答出文段的内容,然后分析文段的
作用,文段的作用主要分析和上下文、标题以及文章主旨的关系。

回答内容是注意紧扣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

如此题内容上,叙述了现代社会,孩子们在严实包裹的温暖坏境中生活,生命的潜质得不到发挥。

结构上,与上文作者回忆的寒冷中体验的生活,构成对比。

并为下文“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的感叹张本.
(5)第⑴段作者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最后一段又说“寒冷还会来的”,请探究作者这样表达的理由。

(5分)
【答案】(5分)“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是说气候变暖,人们对生活中“寒冷”体验的机会越来越少;写在开头,既紧扣文题,又揭示作品的中心内容;结尾说“寒冷还会来的”,不仅指自然规律“寒冷还会来"的生活现象,更指生命成长过程中挫折、磨难等要袭来的成长现象。

(或人需要“寒冷”以发挥生命潜质,锻炼意志品格,使自己坚强勇敢。

)文章由实到虚,首尾呼应,紧扣主题,使主旨更加突出。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散文分析文章的意蕴要注意表层和深层的含义,表层是“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
是说气候变暖,人们对生活中“寒冷"体验的机会越来越少;结尾说“寒冷还会来的”,不仅指自然规律“寒冷还会来”的生活现象,更指生命成长过程中挫折、磨难等要袭来的成长现象。

然后分析思路由实到虚,然后分析其作用分别是开头“既紧扣文题,又揭示作品的中心内容”结尾“首尾呼应,紧扣主题,使主旨更加突出”.
2.(2016届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高三上学期自主命题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20分)
生命之灯
逄金一
在济南地图上,你一定能很快找到顺河高架路。

它南北纵贯,状如一个发福中年男性的啤酒肚曲线。

大约在这啤酒肚的肚脐眼处,由东向西挺出如小火柴棒一样的一条街,那就是馆驿街。

馆驿街是一条温暖的街.1987年夏天,我第一次来到济南。

济南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大明湖,不是趵突采,不是千佛山,不是泉城路,而是馆驿街。

我至今还记得那次和父亲走过两个开满丰满荷花的大池塘,那荷花拥拥挤挤却高高兴兴的样子,荷花长得好像比我还高.站在街口,父亲一字一顿地念:“馆一一驿一一街,嗯,走走看。

"
多么有意思的一个名字!“馆驿”,它带着古文明的胎记,带着汉炙字的神秘感,指向古代,指向了大多数当代人看不清的远方。

“馆驿”让我想到“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的门下冯谖。

孟尝君最初将他“置于馆驿”,不甚重用,后来冯谖唱《长铁歌》,吐槽自己“食无鱼,出无车”,终成孟尝君的高级食客。

著名成语“狡兔三窟”也源于此人。

典称“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馆驿"让我想到商鞅.这是一个在生命的最后“驿不得”的可怜之人。

他被迫逃亡到边境时,想投宿馆驿,却被以“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予以回绝,最终被逮捕遭车裂而死。

“馆驿’:还让我想到杜牧那首著名诗作:“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此诗讽刺唐玄宗为了爱吃鲜荔枝的杨贵妃,动用国家驿站运输系统,从南方运送荔枝到长安。

那得得马蹄声,历久千年,犹自回响耳畔。

父亲和我就在那沙沙的长铗歌声中,在那慌慌的择路声中,在那隐隐的马蹄声中,像两簇小火,一步一步照亮这根充满神秘感的火柴棒。

多少年后,当我终于在这座城市落户,而所居住的地方恰巧就在馆驿街附近时,就每每想到与父亲共度的那些宝贵时光.现在,这条路只能由我一个人走了,火柴棒被我一次次孤独地擦亮,父亲那慈祥的笑容就浮现在眼前,他身上那淡淡的烟草气息就萦绕于鼻尖,他那略带低沉的声音就回荡在耳畔。

后来,我慢慢理解了这条街.
这是一根燃烧了六百多年的火柴棒。

它最初出现在文字中是一条大道,俗称官道。

那是在明洪武九年(1376年),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移于历城,此地始设馆驿,名曰谭城驿。

这是传送公文、迎送官员的馆驿,百姓称“接官亭”。

这根火柴棒正式成为一条街,是在清代.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将这一带称“十王殿街"。

后来,在馆驿和十王殿之间形成街巷,才统称馆驿街。

《续修历城县志》记载,馆驿街“北走燕冀,东通齐鲁,为济南咽喉重地”.
既为“咽喉",那么我想,明代“后七子”领袖、大诗人李攀龙(今济南人)按理说也会从此街走过。

因为他曾在今广东、山西、河北、河南、浙江、陕西等多地出任高官并多次回乡,一定有机会经过此街,而在极其重视迎送程序的古代中国,他在馆驿街上寒喧几句,当是必有的步骤。

这根火柴棒的东端为荚贤桥:西端,也即它的红色磷头,是红瓦坡顶的德式建筑津浦铁路宾馆。

我们在说这座建筑的时候,其实应该降低了声调,因为它可是一位业已107岁的历史老
人。

在一百多年的时光中,它有很多荣耀的时刻,孙中山、胡适、泰戈尔与徐志摩均曾在此住过。

孙中山与胡适的这次济南之行,均曾抽时间游览了大明湖。

从路线上考量,他们均可能走过馆驿街,只是未曾有确实的文字留下而已。

一条街就是一条街,它平躺着,只供人走来走去,未必非得让人记住它,不像湖山胜景,或以水的形式低下头去一脸娇羞,或以碑、塔、寺、观的形式仰起头来一脸的正能量,让人在俯仰之间流连忘返。

一条街,以正直为本分,沉默是它的声音,寂寞是它的命运。

从更大的视野上看去,这条街在现代史上,日本人的铁蹄踏过,国民党的军警皮靴踩过,解放军的步鞋丈量过。

720米的长度,一部大历史的容量.
而今,我上下班都要穿过英贤桥,脚触馆驿街:我的孩子也曾每日路经馆驿街.而每次经过这条街,我都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

我们称它为街,实则好似省略了什么.在我眼里,它是一座以直线形式存在的高山,是一条以硬土方式存在的长河。

它甚至也可视为典型山东人的一个隐喻:外表平凡、平实、平和、平静,而目光久远、沉稳老练、处变不惊.
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有这样燃烧着的火柴棒。

它们默默燃烧,侍奉着岁月,滋养着时光。

它们小到无名无姓,却大到能照亮一座城市、光耀一部历史。

它们,是能够点亮人们心海沉舟的生命之灯.
(选自2015年第10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1)文章第一、第二两个自然段有何特点和作用?(6分)
【答案】⑴第一自然段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馆驿街的地理位置及其形状特点;⑵第二自然段以济南标志性的名胜来衬托馆驿街给我的印象深刻、影响深远,自然引出下文。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散文中的环境描写多指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作者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写这些景物,以此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它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一定的区别。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二是渲染气氛(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
的描写)。

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二是渲染气氛(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 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此处考查某一情节对主旨及结构的作用。

(2)作者在文中写到父亲,看似闲笔,实则含有深意,试简要说明其用意. (4分)
【答案】⑴通过父亲交待我与馆驿街相遇的缘起,而馆驿街又经常让我怀念起父亲,从而赋予了馆驿街人情温暖,增强了文章的感情色彩;⑵强调父亲与馆驿街一样,都给予我生命的启迪,是点亮我心海沉舟的生命之灯,含蓄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试题分析】该考点主要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在咏物类和写人类的散文中都涉及作品的形象,它既指咏物类散文中的物象,也指写人类散文中的人物形象。

本文父亲是咏物类散文中的人物形象。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散文很少象小说那样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但在写人或叙事散文中,一般还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要特别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把握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从而去赏析人物的形象美和精神美。

要求根据题目引导语的要求或暗示,到原文中去理清思路和作者的意图,体会散文的思想境界和情感,再经过分析达到理性的判断。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的人物形象那样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形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洁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鉴赏人物形象就可以通过一些片断、局部来“窥斑见豹”.此处的人物形象“父亲”一定要与“驿馆街”联系起来.
(3)本文引用了大量历史典故、历史资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案】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人文色彩,增强了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⑵介绍了馆驿街的历史沿革,说明它尽管平凡平常,但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从而有力揭示了文章主旨.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在说话和行文中,引入现成的语句(包括诗文、成语、谚语等),借以在说明问
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叫做“引用” 引用的种类: 1.明引,直接引用原话,在形式上注明,或者加上引号的. 2.暗引,间接引用,不注明出处,也不加引号,直接把原话融合在自己的话里,或者只引原话的大意. 3.仿引,仿用原话的形式,保留一部分原话,另外换上某些新词。

引用的特点: 1.语言凝练,言简意明。

2.形象鲜明,增强表现力.
(如说明文中引用诗文) 3.加强真实性。

(如引资料) 4.起证明作用.(如引名人名言或格言等作理论论据)引用的注意点: 1.一定要正确理解原话的意义。

2.引用原话,不是为特定的需要,一定要忠于原文。

3.引用时要与自己的意思配合得当,避免语意含混不清。

4.引用谬误观点,必须选用对方有代表性的观点,才能反驳有力、中肯。

本文是散文,引用典故可以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人文色彩,增强了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4)结合全文,谈谈文章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

(6分)
【答案】①人生可能有得意辉煌,也可能有失意落寞,都要坦然面对,宠辱不惊。

②做人要正直平实,沉稳低调,甘于寂寞,不求外表繁华,但求内蕴丰厚.⑶要善于从简单、平凡的事物中汲取人生智慧,点亮生命之灯,指引人生航向。

(每点2分。

其他答案如果合乎文意、言之有理,也可以得分。


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答题步骤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对于托物抒情类散文一般说来,作者所描绘的事物并非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

《红砖颂》的结尾,将红砖与砌砖工人融为一体,红砖与砌砖工人都有相同可贵的精神,这就暗示了红砖的品格正是砌砖工人的品格,这样就基本完成了“托物言志”
类散文的阅读.当然,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各个步骤是密不可分的,这里一步步展示阅读步骤,是让你有依据可寻,有方法可求.本文的物是“馆驿街"主要从它身上找到作者赞
美的品质.
3.(2016届浙江效实中学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20分)
中国地图
高鹏程
⑴乡下拜年,看见几乎每家堂屋里都挂着一张中国地图,大舅家有,二奶奶家有,还有小姑,小姨家……这些地图,有些新贴上去不久,有些看起来有好几年了.但是和烟熏火燎几十年的土坯墙相比,依旧有些突兀.几乎是昏暗的土坯墙上唯一鲜亮的事
⑵“究竟是怎么回事?”终于,在外婆家,我忍不住问呆立在地图边的三舅.三舅没有说话,用手指了指,让我自己看。

⑶地图上,从小小的平峰镇出发,一些用铅笔画的歪歪扭扭的曲线,慢慢延伸到了四面八方:山西、浙江、上海、新疆、广东……经过简短而漫长的跋涉后,圈住了一些字体或大或小的地名。

⑷我明白了,这些地图上连着的地名,都是我的表兄妹们外出谋生和打工的地方-—在山西沁水挖煤的是大表兄;远嫁新疆的是二表妹;云南昭通的是三表弟媳妇的老家,如今,他们又双双在浙江西塘打工……我也看到了自己借以谋生的——浙江象山。

我的这些穷亲戚们,大字不识几个,老家粗糙的方言,也不适合他们表达什么细腻的感情。

他们只是把对每一个亲人的牵挂,用一根瓜蔓一样的铅笔线,以一种具体而虚幻的方式维系在地图上。

⑸中国地图,原来还可以是我们某个人情感分布的地图。

某些陌生的区域和地名,因为是亲人所在而不断变得熟知起来.比照“人口地图”、“经济地图”……或者,也应该有这样一个属于我们的“亲人分布图"吧!
⑹我想,我的这些穷亲戚们串门、相聚时,可能就会凑到这张中国地图前,指点着说这里那里距离的远近,说这里那里各自在远方的儿女的近况.而一说“这里那里”,是否就有天涯咫尺之感,甚至亲人音容如在眼前了呢?
⑺我的不识字的三舅,年迈的三舅,我的胸怀祖国的三舅,站在地图前看起来就像一个将军正指挥着自己的士兵南征北战、东奔西走—-不,他其实更像一只衰老的蜘蛛,用眼光抚摸着自己用蛛网围成的疆域。

⑻在广东某地,有几个涂得最黑最重的黑圈——这是他最小的女儿辗转打工的地方—-因为讨不到工钱,她已有三年多没有回家……
⑼在热闹的过年鞭炮齐鸣之后,在喧闹的亲朋好友散尽之后,在这个昏暗的小屋里,三舅会以怎样的神情凝视着地图下方的某个地名?他的思绪会怎样一次次地坐上南去的火车,循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