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福州一中初中部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福州一中初中部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界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二百米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大约三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

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

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

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竞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

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

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

没有能再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

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

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

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

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愤愤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

梦中,他似乎看到了那条河。

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

他站在岸边,正欲跃入水中。

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这是一场噩梦。

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

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
遭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

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记。

他时而仰泳,时而蛙泳。

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二十三岁。

左右两岸,鸟儿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

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

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在三十米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

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

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

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

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

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也飞速向岸边游回。

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

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

他举起枪,瞄准。

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

二十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

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

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

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

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选自《外国小说选》)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部分追叙禁令的由来,既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为故事结局埋下了伏笔,暗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

B. “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二十三岁”,意在解释“他”冒死下河洗澡,错失杀敌良机的原因。

C. 本文立意含蓄蕴藉,作者并未直接揭示主题,而是采用象征、烘托等手法激发读者去想象和联想,思考和回味。

D. 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叙述故事,不受时空限制,灵活地安排故事场景、刻画人物心理,显得客观冷静。

2. 有人认为,本文的结尾非常精彩。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3. 本文善于在“矛盾”中表现主题,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华南虎的一次邂逅
刘卫平
当长工刘三扛着石碓一喘一喘地爬上一道山梁的转弯处时,一个巨大的危险正在降临。

石碓是用来舂糯米糍粑的那种,在湘中地区很常见,用一块四四方方的石头从一面凿空了,凿出一个凹陷的圆坑。

眼下,石碓的圆坑正像一个深得过了头的帽子戴在刘三的头上,刘三的脑袋就完全没入了碓坑之中。

碓坑的两侧边沿压在刘三的双肩上,刘三必须举起双手扶着石碓的边沿,用力把石碓的前方擎起一点,这样,他那没入碓坑里的眼睛才能勉强从碓坑的边沿下看到身前三四步远的地方。

刘三正要经过的这道山梁地形特殊。

这道山梁好比就是一个人的鼻梁,从左侧看不到右侧,从右侧看不到左侧。

那时候,当刘三沿着那条横贯山梁的小道从左侧向山梁的顶部前进时,一只华南虎也正从右侧窜来,就这样,刘三和老虎不可避免地在山梁拐角处不期而遇了。

人和虎在相距三四步远的地方骤然收住了脚步。

这个距离是由刘三的目光只能看三四步远所决定的。

刘三的眼睛从碓坑下突然看到前方出现了一只老虎,胆一惊,心一跳,头一麻,腿就直了,一双僵脚立在原地牢牢地生了根似的一动也不能动。

那是一只黄乎乎的带着斑斓黑纹的华南虎。

一双硕大的炯炯有神的眼睛像一对大灯泡似的看着刘三。

长工刘三是个一字不识的文盲,不知道有个成语叫“虎视眈眈”,但他现在是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虎视眈眈的滋味。

从虎口里喷出的一股股腥臊气味让近在咫尺的刘三一阵阵晕眩。

好在老虎并没有立即扑向刘三,而是停在原地一动不动地死死盯着刘三。

刘三在与虎对视的四五分钟时间里有过一阵快镜头似的回忆,这种回忆只有那极短极短的一瞬间,但通过文字描述出来则要冗长得多——今天早晨,长工刘三刚从他的茅屋里起床,谢德仁老爷就在门外喊:“刘三,你今天给我去东岭寨晏学光老爷家取样东西来。

”刘三应着:德仁老爷,要我去取什么呢?德仁老爷说:“喏,我写在这纸上,你拿给学光老爷一看就知道了。

”刘三接过纸条,啃两个红薯就出发了。

到东岭寨有十来里路,刘三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

刘三不认识晏学光老爷,但他听说过晏学光家世代是地主,晏学光更是一个有名的“烂秀才”(指屡试不中的读书人)。

在村头,刘三看到一个提着箢箕握着耙子捡狗粪的老头,刘三就问:你知道晏学光住在哪里吗?刘三这句话一出口就为他以后的遇险埋下了“祸根”。

他不该在“晏学光”这个名字的后边省掉“老爷”两个字,因为他不知道,眼前这个捡狗粪的老头,正是“烂秀才”晏学光。


刘三按老头所指来到晏学光家时,他总觉眼前的学光老爷与村头拾狗粪的老头很像,只是衣着有优劣之别而已。

当时刘三并未在意,他毕恭毕敬地把纸条递给学光老爷。

学光老爷一看,就笑了,学光老爷笑着说:德仁老爷也真是的,连借个石碓坑也要写条子,你扛去就是了嘛!刘三顿感惊讶,他没想到德仁老爷打发他爬十来里山路跑来,竟然是为了借一个石碓坑。

刘三顶着那个百把斤的石头苦不堪言,越走越气恼。

其实德仁老爷哪是要他借什么石碓坑呢?纸条上明明写的是要一杆老烟枪,可是晏学光这个“烂秀才”,仅仅因为刘三问路时在他的名字后面省掉了“老爷”二字,他就存心罚刘三扛着石碓坑走山路。

这个缘由,刘三当时自然不知道,他正一喘一喘地爬过一道道山梁,蹬过一条条溪涧,一步步走近山梁上那只即将到来的老虎,并最终与老虎在相距三四步远的山道上对面而峙了。

刘三与老虎对视了四五分钟,双方仍然一动不动,身子一动不动,眼睛一动不动,路边的树叶一动不动,四周的空气也一动不动。

四五分钟光景,在刘三的感觉里仿佛经历了四五个世纪。

刘三的腿脚麻了,嗓子干了,眼睛酸痛了,头发一根根像钢针似的竖起来了,一句话,刘三真的支撑不住了。

崩溃之际刘三的脑子里倏忽灵光一闪,他有意转动了一下眼珠子,眼角的余光仍然看着老虎,正眼却佯装看别处。

刹那间,只听见“嗖”地一声响,老虎从路边一冲而下,如一道黄色的闪电倏地不见了踪影。

刘三当即瘫软在山坡上。

后来,刘三从有经验的老者那里听说他之所以能够虎口逃生,正是得益于他头顶的石碓坑。

老人们说,老虎扑食时,首先要估量一下它的血盆大口能不能一口叼下食物的头,能叼下的,呵起就走,不能叼下的,一般不敢贸然进攻。

刘三肩上扛着一个四方形的石头脑袋,老虎自然不敢扑上来咬他,说不定老虎反而被骇住了呢!
多年以后,当湘中山区的华南虎绝迹时,饱尝贫苦的刘三已子孙满堂。

他总是告诫晚辈要发狠读书,刘三说:要读书考大学,才能当“大脑壳”(湘中方言把大官戏称为“大脑壳”),刘三不无风趣地说:你们看,连老虎都怕“大脑壳”呢!
4.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就以“一个巨大的危险正在降临”来设置悬念,既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和探索兴趣。

B. 小说语言幽默风趣,有些短句更是加深了这一特征,如“胆一惊,心一跳,头一麻,腿就直了”,活画出刘三遇到老虎时惊恐的神态。

C. 小说在对刘三与老虎对视的描写中使用了反复的手法,一再强调“一动不动”传神地写
出了刘三当时的紧张恐惧和度日如年的感觉。

D. 晏学光只是因为刘三在称呼他时省掉“老爷”二字就有意戏弄他,可以看出地主阶级的为所欲为,体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5. 文章最后用刘三的一句话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小说题目为“与华南虎的一次邂逅”,却用了大量笔墨写刘三去晏学光老爷家借东西的经过,对此你如何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国七十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其中科技的贡献有目共睹。

科技选种育种对粮食增产作用巨大。

比如作物全息定域选种,是在作物具有强遗传势的部位选种的方法。

实验证明,玉米的强遗传势区在果穗中下部,选用这一部位的籽粒做种,比用顶部的籽粒做种增产35.4%;高粱果穗上部的籽粒充实饱满,生活力强,在结实丰产方面有较强的遗传性,选用上部籽粒做种比用中部籽粒做种增产6.4%~10.8%。

任何作物随着本身遗传性状的改良,生产性能会不断提高。

我国水稻种植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高杆品种改为新培育出的矮秆品种,该品种耐肥抗倒,单位面积产量比高秆品种增加30%以上。

1986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历经九年艰苦攻关,中国独创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成功,又使单产比常规品种增产15%~20%。

专家预测目前正在培育的超高产品种,将比现有品种在单产上提高近一倍。

科学技术可以改善耕地条件,进而扩大某些粮食作物种植区域,还可以提高粮食生产过程中有限资源的利用率。

例如在实施塑料薄膜覆盖后,土壤一般可增温2~5℃,覆盖期内地表积温增加200~300℃,从而使作物适宜耕作区的纬度向北推移2~4°,海拔提高1000~2000m。

由于该技术可应用的作物范围广,一般增产幅度可达30%~50%。

同时,地膜覆盖能使耕层土壤含水量提高2.77%~4.55%,每亩土壤蒸发量减少100~150m3.单位农产品的平均耗水量减少一半,就相当于灌溉面积扩大了一倍。

农机装备技术的进步也至关重要。

21世纪以来我国农机装备技术发展极为快速。

机械设备如深松机、无人驾驶联合耕播作业机等逐渐被推广使用的同时,很多新技术也在其中得到应用。

如卫星导航技术结合电液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可实现农业机械按照预设路线自动精准行驶;遥感技术可应用于农业资源调查、动态监测、生物产量估计与农业灾害预报等领域;借助激光产生的红外辐射对水稻作热处理,既可干燥新收割的潮湿的水稻,又能有效消灭水稻表层害虫。

科技进步,促进了我国粮食高产,也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实力。

(取材于王征兵、林维清、薛壮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虽已解决14亿人的吃饭问题,但粮食安全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高度重视。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期,这使我国粮食需求继续呈刚性增长态势,经济发展中耕地面积数量缩减与耕地质量下降并存。

粮食近期供需虽大体平衡,但并不能保证时时刻刻都可以充足供应。

因此,从政策层面强化管理,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国家在2019年中央1号文件中就再次强调,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并全面落实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

此外,为了增产而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虽短期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但也致使果蔬个头与所含营养素不成正比,有时甚至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危害。

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出重“量”更要重“质”,积极推进利用现代技术生产绿色肥料。

2009年以来,我国实行粮食战略工程核心区建设,确立了河南、黑龙江、吉林为三大粮食生产核心区。

粮食生产集中将不可避免地使这些区域粮食储备成本提升,粮食跨区域流通量增加,建设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刻不容缓。

为保证粮食质量安全,除了完善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外,国家还鼓励应用环流熏蒸、氮气储粮等绿色技术来保障储粮品质;为保证粮食流通合理顺利,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新时期我国一直积极推进建立多元稳定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体系,扩大适应国内需求的农产品尤其是我国紧缺品种的进口。

而粮食能源化、金融化趋势使国际粮食的价格形成机制更为复杂,增加了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外部不确定性。

我国针对不同国家采取灵活的合作方式,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粮食进口渠道,以稳定粮食供给、满足个性化需求。

如利用多边贸易体制,加强与南美国家的全方位合作;通过深化“一带一路”粮食经贸合作关系,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国际粮食合作新平台。

粮食安全是世界性重大课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手中有粮”,则“心中不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才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

(取材于田惠敏、张欣桐等的相关文章)
7.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科技选种育种”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物不同,适宜做种子的籽粒所处部位也不尽相同。

B.作物的生产性能会随着遗传性状的改良而不断提高。

C.同等播种面积的水稻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产量更高。

D.两系法杂交水稻为中国独创,于1986年取得了成功。

8.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可使农作物的种植范围不受海拔限制。

B.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可使粮食产量增加。

C.覆盖塑料薄膜可以使土壤增温200~300℃。

D.遥感技术可预报农业灾害,又能消灭害虫。

9.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的一项是()
A.粮食需求继续呈刚性增长态势。

B.化肥农药带来了粮食品质问题。

C.缺乏保障储粮品质的绿色技术。

D.国际合作中外部不确定性增加。

10.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物全息定域选种法需借助于生物遗传学知识。

B.卫星导航对无人驾驶播种机的操控有重要作用。

C.绿色肥料既可增加粮食产量又可提升粮食品质。

D.粮食能源化、金融化使得粮价取决于供求关系。

11.世界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最新定义为:“确保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通过物质手段和经济手段获得充足、安全而富有营养的食物,以满足其积极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偏好。

”按照该定义,保证粮食安全需满足诸多方面的条件,请概括其中的三个方面,并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简要说明我国在这三个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当,字伯尚。

当幼以颖悟笃实称,长精通经史百家言,侍其祖澄至京,补国子生。

澄卒,四方学子从澄游者,悉就当卒业焉。

至正五年,用荐者改国子助救,勤讲解,严肄习,诸生皆乐从之。

会诏修辽、金、宋三史,当预编纂。

书成,除翰林修撰。

十三年,擢监察御史。

明年,迁礼部郎中。

又明年,除翰林直学士。

时江南兵起且五年,大臣荐当世居江西,习知江西民俗,且其才可任政事者,诏特授江西肃政廉访使,偕江西行省参政火你赤、兵部尚书黄昭,招捕江西诸郡,便宜行事。

当以朝廷兵力不给,即召募民兵,由浙入闽。

江西境建昌界,擒殄李三。

道路既通,乃进攻南丰,渠凶郑天瑞遁。

十六年,与黄昭夹攻抚州,剿杀首寇胡志学,于是建、抚两郡悉定。

是时,参知政事朵歹总兵抚、建,积年无劝。

因忌当屡捷,功在己上,又以为南人不宜总兵,则构为飞语,谓当与黄昭皆与寇通。

有旨解二人兵柄,除当抚州路总管,昭临江路总管。

将士皆愤怒不平,当谕之曰:“上命不可违也。

”而火你赤又上章言:“二人者,难任牧民。

”寻有旨当与昭皆罢总管,除名。

十八年,火你赤自瑞州还龙兴。

先是当与昭平贼功状自广东由海道未达京师而朵歹与火你赤公牍先至故朝廷责当及昭皆左迁。

及得当、昭功状,乃始知其诬,诏拜当中奉大夫、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昭湖广行省参知政事。

命未下,而陈友谅已陷江西诸郡。

火你赤弃城遁。

当乃著道士服,杜门不出,日以著书为事。

友谅遣人辟之,当卧床不食,乃舁床载之舟,送江州拘留。

当终不为屈。

逾年,
以疾卒,年六十五。

所著书,有《周礼纂言》及《学言稿》。

(选自《元史·列传·卷七十四》有删节)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先是当与昭/平贼功状/自广东由海道未达京师/而朵歹与火你赤公牍先至/故朝廷责/当及昭皆左迁
B. 先是/当与昭平贼功状自广东/由海道未达京师/而朵歹与火你赤公牍先至/故朝廷责当及昭/皆左迁
C. 先是当与昭平贼功状/自广东由海道/未达京师/而朵歹与火你赤公牍先至/故朝廷责当/及昭皆左迁
D. 先是/当与昭平贼功状/自广东由海道未达京师/而朵歹与火你赤公牍先至/故朝廷贵当及昭/皆左迁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古人在幼时取名,举行冠礼或笄礼时才取字,字便于他人称谓,名则多用于自称。

B. 史,指经书和史书,是将中国古籍按内容进行区分的部类,经一般指儒家经典著作。

C. 礼部,官署名,负责管理典章制度、祭祀和科举等,文中“礼部郎中”即其最高长官。

D. 路,宋金元的行政区划,仿唐朝“道”制而设,二者都含有行政区划或监察区的性质。

14. 下列对于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当学识渊博。

他精通经史百家之言,曾任国子助教,在参与编纂辽、金、宋三史后任翰林修撰。

B. 吴当处事灵活。

在招捕江西各郡时,朝廷兵员补充困难,他能够相机行事,招募民兵以补充兵力。

C. 吴当因功得祸。

他平乱有功,本应受赏,火你赤却构陷吴当与贼寇相勾结,建议朝廷解除其兵权。

D. 吴当遵从皇命。

在接到解除兵权的诏命后,手下将士愤怒不平,他却以皇令不可违抗来劝谕将士。

15.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澄卒,四方学子从澄游者,悉就当卒业焉。

(2)当乃著道士服,杜门不出,日以著书为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长安君①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①长安君:王安石的妹妹,名文淑,封长安县君。

此诗作于王安石出使契丹前。

16.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与长安君年少分别,年老又得相见的情形,久别重逢的喜悦中也不免有悲伤之情,个中滋味,耐人咀嚼。

B.颔联写长安君为诗人饯别的场景,宴席简单,灯火昏暗,气氛沉重冷寂,有力地表现了两人再次离别时的压抑感伤。

C.颈联以“自怜”“又作”关联过去和将来,又以“三年”“万里”进一步强化时空阻隔上的久远,蕴含诗人无限感慨。

D.全诗扣住“别”和“逢”落笔,以平易朴实语言表现诗人的内心感受,从多个方面传递出兄妹之间深厚的情意。

17.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正确填写下列名篇名句。

①《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进酒》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燕歌行>并序》中表现士兵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并非为了个人取得功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书愤》中描述陆游青壮年时期的战斗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国庆节期间,在北京工作的小张收到了老家邻居送来的土特产,他写了一封回信,其中有5个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我很高兴地收到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有空我一定莅临寒舍当面感谢。

您想让我为家父联系医院治病一事,我一定会鼎力相助,不会让您失望。

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天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些烟酒,请笑纳。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小李对这件事提出的刍议很有见地,希望大家能按照这个思路认真思考,找出一条更宽阔的道路。

B. 您虽只比我虚长几岁,但对事情的看法却高我很多,真诚希望您不吝赐教,指出我生活中的错误。

C. 看在我的薄面上,这件事就到此为止吧,大家都冷静冷静,不要让事态的发展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D. 您的画作山水一体、大气磅礴,很有古韵,作为补壁之用,真是让我家的客厅有了一种盎然古趣。

四、写作(6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