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八单元教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帆如云的特点一一展现出来,向我们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形象、秀美的水乡风光图。
《云房子》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雨后天空美丽的景色。
有云时,云朵千姿百态逗人喜爱,没云时,天空更显洁净艳丽。
另外,天空还有小鸟的欢快飞动。
这些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和谐。
课文以小鸟活动为线索,以小鸟的目光观察空中的景色,体现了童话特点。
课文想像丰富,极富童趣。
有利于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启发学生想像,丰富语言积累。
课文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喜爱,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爱护环境的教育。
《夕阳真美》生动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富有变化的景色。
全文给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感。
教学目标:正确认读12个只认不写的字,读准字音,理解字义,组词、扩词,正确、规范的书写30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朗读、背诵课文,能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能正确读出长句子中的停顿;通过朗读课文,明白课文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读准生字的字音,能规范的书写生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道理。
教学时间:《水乡歌》…………………………………2课时《云房子》…………………………………2
课时《夕阳真美》………………………………2课时《练习8》…………………………………2课时共8课时课文21 水乡歌教材分析:本文是一首诗歌,歌颂了水乡秀丽的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全诗有3小节:第一小节写水多,说明水乡的自然资源丰富;第二小节写船多,表现水乡人民的勤劳;第三小节,写歌多,说明水乡人民生活的幸福。
教学目
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以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规范地书写生字学情分析:学生比较喜欢诗歌形式的课文,本课形式比较新颖,学生会很感兴趣,课文内容也比较好理解,学生不会有什么困难。
教学构想:先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上有什么,然后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词语认读生字。
通过续编一段诗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准备:电脑、生字卡片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写字。
学生学习过程:一、谈话导课同学们,你去过水乡吗,
你能说说水乡的特点吗?今天我们就到水乡去看一看。
二、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画描绘的是那里的景色,图上有什么?(指生交流)把这样的美景写成一首诗歌,请你读一读。
板书课题:水乡歌,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要求: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了课文,你知道了水乡有哪些特点?(水多、船多、歌多) 3、指名分段试读课文。
4、认读生字词(1)出示:水渠池塘清波好像装满咱们新生活(2)自由读、齐读、指名领读、开火车检查。
(3)同桌互相检查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学习第一小节(1)自由读课文。
(2)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水乡什么多?(板书:水多)哪几个词写出了水多?(用笔画出来) (3)结合图画想象水乡的美景。
(4)指名看图说出:河流、池塘在什么地方。
师描述
水渠的样子。
(5)齐读第一小节。
2、学习第二小节。
(1)回忆第一小节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2)想想水乡什么多,(板书:船多)画出“千只、万只、片片、满”。
(3)图文结合,想象画面。
(4)那句话说明船多?画出来,反复读几遍。
(5)感情朗读第二小节。
3、学习第三小节。
(1)自由读课文。
(2)讨论:水乡什么多?为什么水乡的歌会这么多?从哪儿看出水乡人民很幸福?水乡人过上了什么样的新生活? (3)想象水乡人民唱歌的画面。
(4)指名朗读。
(快活、赞美之情) 五、练习朗读、背诵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分男女问答背诵课文。
六、指导写字1、认识两个偏旁“衣”、“风”认读两个偏旁的名称2、指导写“装”、“飘”3、分析两个字的偏旁、字形结构、讨论记忆方法。
4、示范:装;上下结构,衣字底要
写的扁一些。
飘:左右结构,左右两部分相当,风字旁要写的窄一些。
5、学生描笔顺6.练习字帖作业设计: 朗读背诵课文,写字。
板书设计: 水乡歌水乡什么多? 水多、船多、歌多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朗读背诵课文,学习写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一、复习检查1、出示生字词卡,让学生认读。
2、看拼音,写词语。
shuǐxiāng chítáng qīng bōzhuāngmǎn()()( )()chùchùpiàn piàn qiān tiáo qúxīn shēng huó()()()() 3、检查朗读、背诵课文(1)小组背诵(2)指生背诵二、课堂练习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 )池塘一( )白云一()歌曲一( )白帆2、按要求填空渠共( )画,第五画是()。
像共()画,第八画是()。
3、选一小节,仿照这写一段(1)
要求:格式与诗歌一样,内容不一样,押韵(2)独立创作(3)交流:把自己的作品朗读给大家听。
三、教学生字词、指导书写1、出示小黑板。
指名读词语。
2、看图理解“池塘”“清波”“渠”。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新生活、装满3、学习生字字形。
渠: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像:右边的笔顺是:装:上下结构,上部右边不能写成“土”。
4、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字:船帆荡咱清湖新箩(2)分析字形结构(3)组词扩词(4)分析这些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5)重点注意:荡:上下结构,草字头,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清、湖都是三点水旁。
咱、帆船左右结构,要写的左窄右宽。
(6)学生练习描红。
作业设计:1、练习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抄写生字两遍。
板书设计:水乡歌船帆荡咱清湖新
箩课后反思:课文22 云房子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有云时云朵千姿百态逗人喜爱;有风时,云朵散去,天空更显洁净艳丽、另外,天空还有小鸟欢快飞动,这些使人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注意“礼、耍”的笔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云的美和变化快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在朗读中领悟云的变化、云的美,规范地书写生字。
学情分析: 学生非常喜欢童话故事,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读明白云房子的含义,课文中的“耍”比较难记,通过分析加强记忆。
教学构想: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提出质疑,带着质疑的问题朗读课文,弄清“云房子”的来去过程。
教学准备:电脑教学时间2课时第
一课时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读字词。
学生学习过程:一、揭题。
小朋友见过云吗?在你的印象中,云朵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和云有关的童话故事。
二、置疑:小朋友们,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三、初读课文。
1、自读。
要求:读准生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读音。
3、再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序号。
4、开火车读课文,思考:什么叫云房子?云房子是谁造的?5、读后回答问题。
四、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学习第一段(1)谁愿意读一读?指生读(2)说说刚才读第1自然段时,你重读了哪些词语,为什么?(3)雨后的天空中留着一朵朵白云,多美啊!我们应该怎么读?(4)自由练读,个别朗诵。
(5)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美的感觉。
2、学习第2自然段。
(1)一群小鸟飞过来,看见了这么美丽的云朵,小朋友们想:它们会说些什么?(2)谁愿意读一读第2自然段的第一、二两句? (3)小鸟们造的云房子是什么样的呢?请小朋友们用“---”在课文中划出来读给大家听。
(4)小鸟们造的云房子这么美,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5)小朋友们平时留意过天上的云朵吗?它们可是千姿百态,能用“有的像……有的像”说说吗? (6)练习背诵第2自然段。
3、学习第3、4自然段。
(1)
美丽的云房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单元目标
-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
第二单元单元目标,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ﻪ本单元包括4篇课文和一个练习。
ﻪﻭ
ﻪﻭ识字方面:要认读并正确书写40个生字及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同时还要能认识32个两类字。
ﻪﻭﻭﻪﻭ阅读方面:(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
ﻪ
ﻭ(2)结合课文内容,自找阅读材料与老师推荐相结合,去查找阅读内容,如有关秋天的文章,有关北京申奥的运动会知识,有关写月亮的古诗以及有关反映小朋友生活情趣的儿童诗歌等。
ﻪﻭ
ﻪ写话方面:(1)能运用文中学到的一些固定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如用有的有的写话。
/article/
ﻪ
ﻪﻭ(2)能把发生在自己周围真实的事写下来,语句通顺,标点使用恰当。
ﻪﻭﻭﻪﻭ口语交际:学会请求ﻭﻭﻪﻭ要求学生在日常交际活动中,学习有礼貌地提出请求,学习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的本领。
请求是向别人说明要求,希望得到满足。
ﻭﻪﻭ
ﻪ综合实践:带领孩子们到野外观察一下大自然有哪些变化。
将自己找到的秋天画下来或写下来,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对于学生的绘画作品则张贴在教室墙报上展览。
ﻭﻪﻭ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单元目标,希望对你有帮助!
ﻪ
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