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赤壁赋》《登泰山记》-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赤壁赋*登泰山记
课后培优分级练
基础过关+拓展培优+高考点兵
基础过关
一、基础过关(3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纵一苇之所如
C.须臾成五采
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答案】B
【解析】A项,“冯”同“凭”;C项,“采”同“彩”;D项,“圜”同“圆”。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举酒属.客(劝请) 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B.倚歌而和.之(和谐) 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C.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去,到)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白色)
D.相.与枕藉乎舟中(共同,一起)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弥漫)
【答案】A
【解析】B项,和:同声相应,唱和;C项,适:享有;D项,相:互相。
3.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
A.驾一叶之扁舟
B.世皆谓之天门云
C.自其变者而观之
D.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答案】A
【解析】A项,之:结构助词,的。
其他三项均为代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歌.窈窕之章②羽.化而登仙
③击空明
..兮溯流光④舞.幽壑之潜蛟
⑤泣.孤舟之嫠妇⑥西.望夏口
⑦济水东.流⑧顺流而东.也
⑨明烛.天南⑩侣.鱼虾而友.麋鹿
不知东方之既白.哀.吾生之须臾
A.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
B.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
C.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
D.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
【答案】B
【解析】①⑧⑨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译为“歌唱”“向东航行”“照”/②⑥⑦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长了翅膀一样……”“向西”“向东”/③为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月光下的清波”/④⑤均为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起舞”“使……落泪”/⑩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伴侣”“以……为朋友”/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分别译为“变白”“哀叹”。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或曰,此东海也
【答案】B
【解析】B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其他三项皆为判断句。
6.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全部循环一次为60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亮的情况来纪日,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为星宿的名称,即为“斗宿”和“牛宿”,均为二十八星宿之一。
D.“戊申晦”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农历每月的三十。
【答案】D
【解析】D项,“即农历每月的三十”错误,“每月的最后一天”不全都是“三十”,有的是“二十九”。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江面,水上浮光远接天边。
我们放任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2)这天,看见途中刻写的石碑,是从唐代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早的石碑都模糊或缺失了。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动植物设喻来表达对人生短暂、个人渺小的感慨。
(2)针对客人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感慨,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江水为喻,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登泰山记》中描写刚刚升起的太阳的颜色是“______________”,而沐浴在朝阳中的日观峰以西山峰的颜色则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3)正赤如丹绛皓驳色
二、阅读鉴赏(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登泰山记(节选)
[清]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
..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
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
..,与知府
..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阳,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B.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称首都;“京”“师”,旧时均可指国都。
C.丁未,干支之一,丁未日的前一天是丙午日,后一天是戊申日。
D.知府,也称太守,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
【答案】B
【解析】京师,指国都。
“京”字单用可以指“京师”,“师”字单用没有京城之义。
除此之外,“京师”还可以指“天子的军队”或者“朝廷”。
在中国古代,国家首都通常称为京师,近现代已不再沿用此称呼。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记述了登泰山的经过。
文章第1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B.本文写景状物主要采取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的写法。
如写泰山的高峻,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的形象来进行烘托。
C.第2段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所见的壮丽雪景。
D.姚鼐写文章强调“考据”,文中的“古长城也”“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均有考古意味。
【答案】C
【解析“动静结合的方法”是作者描写雪景所用方法,不是描写途中的艰险的方法。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C。
(1)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的长城。
(2)远望夕阳映照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一幅图画,而在半山腰停聚的云雾像一条带子似的。
12.作者登泰山的过程经历了哪些困难?请简要概括、说明。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C。
路途长——有七千多石级;行程艰难——需翻越山岭,经过山崖;比较危险——石磴因
雾气及结冰而打滑,易失足。
拓展培优
一、语言运用
1.下列楹联与名山,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1)面壁十年求道力,渡江一苇济时心。
(2)黄水昆仑泻浩荡,太华巨掌摩苍穹。
(3)山高则配天阳鲁阴齐资化育,坤厚故载物西河东海仰生成。
(4)北望神州,擎天四岳皆吾友;南来胜景,播誉千秋是此山。
A.嵩山泰山华山衡山
B.嵩山华山泰山衡山
C.衡山华山嵩山泰山
D.衡山嵩山泰山华山
【答案】B
【解析】“面壁十年”“渡江一苇”都是达摩祖师的故事,此为嵩山少林寺面壁亭的对联;“黄水”指黄河,“太华”即华山,黄河边上正是华山,“山河表里潼关路”(《山坡羊·潼关怀古》)即为证;“鲁”“齐”“东海”“西河”都指向东岳泰山;“四岳”句说明是“五岳”之一,“南来”二字点明位置,可知是“衡山。
”
2.某部门要修建一座苏轼纪念馆,你觉得在哪里选址最合适?请说明你的选址并阐述理由。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选址黄州最合适。
苏轼的名作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在黄州时创作。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提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把黄州当作自己平生功业的起点。
3.山、水,是自然界中的事物,而在我国文化中,它们的组合又常寓含着某种情趣与理趣,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表现了人对山、水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他的思想情趣和精神面貌。
又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了世事有时一时陷入困境,经过某种机缘又出现新的转机。
请另举两个带“山、水”的熟语(包括成语)或名句,并写出它们所寓含的情趣与理趣。
(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山不转水转”,表现了世事总在变动中,人和人暂时分离总有相遇的时候。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明一种事物,最重要的是它的实质和内涵。
(3)“高山流水”表示情操的高远或知音的相遇。
(4)“隔山隔水不隔心”,指的是距离虽然遥远,但心却贴得很近。
4.请根据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想象合理;
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
(4分)
【答案】白茫茫的水汽像轻纱一样笼罩在江面上,月光映照着宽阔的江面,水光远接天边,水天连成一片。
【解析】一要紧扣名句,特别是“白”“横”“江”“接”“天”等词;二要把场景描绘成一幅画面。
5李商隐的一联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
请根据诗意,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写一段文字展现这联诗的意境。
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20个字。
(6分)
【答案】(示例)连日阴霾,天上结着一层厚厚的云,如一片巨大的铁幕压人心头,又如心中浓浓愁思挥之不去。
如此,想必寒霜也会下来得晚吧,才留下了这一池残荷供人欣赏。
秋风萧瑟,曾经碧绿满眼的水面只剩下一枝枝枯黄黯然神伤地耷拉着,不正似寂寞憔悴的我吗?一阵阵秋雨袭来,时而“沙沙”,时而“吧嗒”,敲打着人的耳朵,思绪就在这或轻或重的天籁中如水墨弥漫,直至天外。
【解析】抓住关键字“秋”“阴”,点明了季节和天气,抓住眼前的景物“荷”而且是“残荷”,抓住人物的活动“听雨”,展开丰富的想象,构造一幅萧瑟的秋季阴雨天赏荷听雨的图景,要突出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心绪。
注意“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20个字”的要求。
二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
..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
..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
俯冯夷
..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
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B.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C.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D.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答案】A
【解析】“梦一道士”,动宾结构完整,其后应停顿,据此可排除D项。
“过临皋之下”,意思是“经过临皋亭的下面”,语意完整,前后均应停顿,据此可排除B、C、D三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望:从一个月来说,有些日子在古代有特定的名称: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作晦,最后一天叫作朔。
《逍遥游》说“朝菌不知晦朔”;十五叫作望,十六叫作既望,苏轼《赤壁赋》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
B.木叶:“木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最早出现在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木叶”中“木”就是树的意思,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
有暗示意义,可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落叶,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凄清的艺术格调。
C.赤壁:赤壁之战的地点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昌的赤矶山,或蒲圻赤壁。
苏轼游览的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之处。
D.冯夷:冯夷一般指河伯。
河伯是古代汉族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原名冯夷。
也作“冰夷”。
【答案】A
【解析】农历每月第一天叫作朔,最后一天叫作晦。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苏轼的朋友捕到了鱼可是没有下酒菜,苏轼回去和妻子商量,妻子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酒。
B.本文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赤壁赋》中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曾在初中的语文课本《核舟记》中出现过。
《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写自己在船上游览的见闻。
C.《赤壁赋》所写景色是秋季,水势浩大;《后赤壁赋》所写的是冬季景色,水资源比较枯竭,所以“江山不可复识矣”。
D.文章最后关于孤鹤和梦境的描绘,作者想象的成分较多,为整个文章蒙上了神秘和玄幻的色彩。
【答案】B
【解析】B项,“主要内容是作者写自己在船上游览的见闻”错误,应是“核舟”上雕刻的内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划到江心,听凭它漂流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2)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
5.此文是作者在写了《赤壁赋》数月以后写的。
试任选一个角度,简析这两篇文章的异同。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如:《赤壁赋》描写主要是江上明月,景色清幽,说理谈玄,寓悲愤于旷达;《后赤壁赋》则主要描写山间草木,景色峭拔,以记叙、描写为主,表达了作者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谈到某点并言之成理即可。
附【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到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
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俯仰
环顾,觉得很快乐,主客唱歌,相互应和。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
可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夫人商量。
夫人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
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崖岸高峻直耸,高达千尺。
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
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已变得不认识了。
我就提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崖,拨开纷乱的野草,坐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登上形如虬龙的古树,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
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
我大声长啸,草木被震动。
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
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
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划到江心,听凭它漂流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
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嘎嘎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飘然起舞,经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
“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
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
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祐二年
....,试礼部
..。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
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
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
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
以累之也。
”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
..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改)
6.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B.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C.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D.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答案】B
【解析】“富民出”意思完整,后面应断开,后面的“民”应做“皆动摇”的主语,排除A、C 两项;“吾谁与守”为宾语前置,意思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B。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嘉祐二年”是以皇帝年号纪年,“嘉祐”是宋仁宗的第九个年号,也是最后一个年号。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
隋唐时期,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C.“太守”在战国时称郡守,汉改称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D.“侪”是“辈,类”的意思,相当于“伦”“徒”“属”“辈”等。
【答案】B
【解析】“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错,应为“列为尚书省六部之一”。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苏轼未成年时,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
诤臣之志。
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好官。
【答案】C
【解析】苏轼既不是向韩琦要官,也不是为自己要官,而是请朝廷追封自己父亲。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今后自然会被朝廷重用。
(2)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城池。
10.苏轼在徐州领导人民抗洪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试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安定民心。
及时阻止富裕的百姓出逃,安定了民心。
(2)动员各方力量,齐心协力,抗洪保城。
(3)科学施策,责任明确,率先垂范。
(意思对即可)
附【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各地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有关古今的成败,(苏轼)总能说出它们的要领。
程氏读东汉的《范滂传》时,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一样的人,母亲会不会答应呢?”程氏说:“你能做范滂一样的人,我难道不能做范滂母亲一样的人吗?”
等到成年的时候,(苏轼)对古代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常常一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喜欢贾谊、陆贽的文章。
后来读了《庄子》,感叹不已,说:“我从前有的见解,没能表达出来,现在看到这部书,说到我心里了。
”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
当时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不良文风占据上风,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文风,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又惊又喜。
后来(苏轼)拿着推荐信来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
”听到此话的人起初喧哗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
英宗治平二年,(苏轼)进入登闻鼓院任判官。
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说过苏轼的名声,所以
就想按照唐朝的先例,召请苏轼进入翰林院,担任知制诰一职。
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今后自然会被朝廷重用。
现在关键是朝廷要培养他,让天下的士人没有不敬畏爱慕佩服他的,都希望朝廷重用他,那时再重用他,人们就不会再有异议。
(如果)现在骤然使他身居要职,那么天下的士人未必认为这样恰当,恰恰足以使他受牵累。
”苏轼听说了韩琦的话,(对韩琦非常感激,)说:“韩公可以说是以德爱人。
”适逢苏洵去世,(英宗)赐予苏家金银丝帛用来治丧,(苏轼)婉言谢绝,只求追封(苏洵)官爵。
(英宗)于是追封(苏洵)为光禄丞。
(苏轼)调任徐州知州。
黄河决堤要淹没曹村,富裕的百姓争着要出城躲避水灾。
苏轼说:“如果富裕的百姓都逃出了城,民心就会动摇,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这里,水就绝不会毁坏城池。
”(他)将富裕的百姓赶回城中。
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毁坏城池,事情很紧急,即使是禁军姑且为我尽力。
”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们这些地位低下的人应当效命(于您)。
”于是(苏轼)率领众人拿着畚箕和铁锨出城,在东南方向筑起长堤,从戏马台开始,一直到城墙。
雨日夜不停地下,没有被淹没的城墙只有三版。
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城池。
(苏轼)又请求调来明年的役人加固城墙,编排木桩,填以土石,以防备洪水的第二次到来。
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高考点兵
(2022年全国高考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
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
..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
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
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
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
..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
”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
楚王曰:“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
”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
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
重孤国
..?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
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楚王使人绝齐。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
齐、秦之交阴合
..。
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
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
陈轸曰:“伐秦,非计也。
王不如因而赂之。